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精選】高考語文作文彙編六篇

本文已影響 1.17W人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語文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高考語文作文彙編六篇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今年語文高考作文以“新材料作文”爲重點,這已是大家不爭的事實。那麼,怎樣準備這“新”的“材料作文”呢?筆者認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明確新材料作文的特點

“新材料作文”中所謂的“新”,是相對於前些年的“老”材料作文而言的。前些年的“老材料作文”一般是話題作文或帶材料的命題作文,而新材料作文則不是。那它是怎樣的呢?

請看20xx年全國高考卷作文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一隻老鷹從鷲峯頂上俯衝下來,將一隻小羊抓走了。

一隻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於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衝姿勢拼命練習。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衝下來,撲到一隻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隻什麼鳥,牧羊人說:“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孩子摸着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只給出材料,既不規定話題,又不給題目,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

。筆者認爲,這就是新材料作文的基本特點。

如果我們再將它與這些年流行的話題作文比較,就更容易看出它的特點。

新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有兩大相同和兩大不同。

相同點:

① 都提供給考生材料;

② 都給考生較大的自由度,具體說,就是“三自”:自主立意,自定文體,自定題目。

不同點:

① 審題難度不同。

話題作文給考生提供一個話題,也就是限定了一個範圍,如20xx年廣東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的雕琢一塊尚未完成的大理石,一個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

他。

雕像逐漸成型,頭部、肩膀、手臂、身軀,接着頭髮、眼睛、鼻子、嘴巴……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出現在面前。

小男孩萬分驚訝地問雕刻家:“你怎麼知道她藏在裏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訴孩子:“石頭裏原本什麼也沒有,只不過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這裏來了。”

請以“雕刻心中的天使”爲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標題自擬,文題自選(詩歌除外),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

很明顯,要求以“雕刻心中的天使”爲話題,考生構思作文立即有了個立腳點,審題難度降低。

而新材料作文沒有提供範圍和立腳點,如上引的20xx年全國高考卷作文題,要學生自己去全面理解材料,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難度顯然增大。

②立意與材料的關係不同

話題作文的立意與所給的材料關係不夠緊密,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材料,甚至不用,如上述廣東題,所附材料只提供一個雕刻家的例子,作文中可用可不用這個例子。而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則不同, 它必須把材料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下面將具體談到),只不過考生們各自的態度和角度不盡相同。

總之,新材料作文較之老材料作文,審題的難度增大,對材料研讀的要求大大提高。

那爲什麼要換用新材料作文來考呢?依筆者看,有兩點原因。一是此種題型更符合語文新課程《課程標準大綱》的需要,突出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二是考試形式也需要不斷更新,不能好多年一張老面孔。

二、抓住兩個關鍵,破解新材料作文

那麼,我們該怎樣去做新材料作文呢?應根據它“全面理解材料,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的特點,逐步去破解。這當中關鍵要抓住兩個問題。

(一)全面理解材料:

過去做老材料作文 ,對材料的研讀比較簡單,比較快,一二分鐘就行了。做新材料作文就不行了,按廣東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陳妙雲教授的要求,看材料的時間最少五分鐘。因爲這是立意構思的基礎,是樹之根,水之源。而且,依筆者看,不僅要全面理解材料,而且要適當地分析材料,因爲只有經過分析,理解才能全面深刻。

看材料要理解分析幾個有關思想內容的基本問題:

1、材料的主題是什麼?

如20xx年全國高考卷作文題,它的主題是:通過烏鴉自不量力地模仿老鷹抓小羊的故

事和牧羊人及其孩子的評論,說明:人要量力而行,不過也要有敢於嘗試的精神。

2、材料可分幾個部分?

仍如上題,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第二部分是評論。

3、材料中有幾個角色(或幾個方面)?他們的行爲或言論(或這幾個方面)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取向?

仍如上題,可歸納爲:

①老鷹:熟練地成功地抓住了小羊。

②烏鴉:自不量力必然失敗,而且學老鷹學得不對(老鷹是“俯衝”,烏鴉是“哇哇地從樹上猛衝”)。

③牧羊人:認爲烏鴉自不量力很可笑。

④孩子:認爲烏鴉另有可愛的一面(敢於嘗試)。

這些問題弄清了,第一步的任務就完成了。

(二)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

這是第二步的任務。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叫“側面”?什麼叫“角度”?

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側面”就是“旁邊的一面,”一個正方體有六個面,都可以分別認作是側面,同理,一個事物、一篇文章的內容形式也表現爲多個側面。就一篇文章的內容表現來說,可含有多個側面。分解時,要採取分類的方法。如大家所熟悉的故事《東郭先生》,按思想意義來分,有揭露狼的兇殘本性的一面,有批評東郭先生糊塗受騙的一面,也有讚揚農民聰明機智的一面。又如20xx年全國高考卷作文題,也按思想意義來分,有肯定老鷹的一面,有批評烏鴉自不量力的一面,有表現牧羊人看問題抓住實質的一面,有表現孩子看問題全面的一面,等等。只要把材料的內容全面理解了,這個問題就不難了。

選定了一個側面,再就要選擇角度。就是要選擇一個適當的角度去看這個側面,構思立意也就隱含其中了。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出發點”。對同一個事情,從不同的當事人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發現。還是拿20xx年全國高考卷作文題作例,可以從以下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①從老鷹的角度看:

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

②從烏鴉的角度看:

自不量力或未學到別人本領的實質必然失敗。

③從比較老鷹與烏鴉的角度看:

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反之必然失敗;東施效顰是不能成功的。

④從牧羊人的角度看:

忘乎所以、自不量力是非常可笑的。

⑤從孩子的角度看:

儘管烏鴉自不量力,但還有敢於嘗試的可愛一面。

⑥從比較牧羊人和孩子的角度看:

看問題還是全面一點好。

這樣一分析,你的構思立意就有了明確的範圍了,你儘可以從中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來寫了。寫的時候還要聯繫社會生活實際,不能一味地就材料論材料。

肯定有人會問,這麼多側面和角度有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或者說哪個側面哪個角度最好?關於這個問題,陳妙雲教授說得很肯定,就是都一樣,平等關係,沒有高下、優劣之分。關鍵在於不論從哪個角度寫,都要扣住原材料的主題或部分主題。如從老鷹的角度寫,就必須涉及到主角烏鴉,用烏鴉進行反證,證明自不量力是要失敗的。選擇其他的角度也是如此。前面之所以要求大家在全面理解材料的時候,要概括材料的主題,其目的也在於此。

爲了進一步說明問題,下面我們再來以20xx年春季上海高考作文題爲例。其題目爲:

閱讀下面提示,根據要求作文。有過很多很多的地方,我們來過又離去;有過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們經歷又忘記;有過很多很多的朋友,我們相識又分開……未曾有過的那份感悟,歲月把它輕輕送來。

請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題目自擬。

這也是新材料作文,只不過它選擇的材料不一般,像首散文詩。因爲材料像一首散文詩,不是一篇小故事,故而較難把握,難度更大,審題立意的任務更艱鉅。

對付這種新材料作文,破解程序跟上面所說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時候,要抓住散文詩的特點來分析。

材料第一部分是三個排比句,描述了人生旅途中的三種情況。第二部分是概述,說因爲歲月流逝,對過去的這三種情況有了新的感悟。由此推導出的主題是:歲月使人的思想感情豐富成熟了。

根據這個主題,我們一般可以把材料中的三種情況當作三個側面,即“地方”,“事情”,“朋友”。如寫農村老家,兒時去過幾次,不感覺到什麼留念,但讀到高中,繁囂的城市生活使自己感悟到了它的清新、和諧、純樸。又如寫自己曾幾次迷戀上網與父母爭吵,長大了才體悟到父母的苦心和自己的荒謬。又如與朋友幾次交往,之後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友情。

角度最好選擇個人(即自己),也可以寫別人。也可以寫成議論文,選擇一種或數種情況爲論據,闡明歲月會使人的思想感情豐富成熟的道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又得到一點啓發,即解析材料時,首先要判定材料的文體特徵,然後,再依據該文體的特徵去理解分析材料。

三、備考時着重注意的三個問題

1、作文一定要切題。

切記“符合題意”(即切題)是高考作文閱卷首要的關鍵的標準,爲此要多做“多角度分析材料”的訓練及成文訓練,提高自己的審材料能力和寫新材料作文的能力。

最近有幸聽到陳妙雲教授介紹廣東高考作文閱卷情況,她反覆強調了這一點,希望考生的作文首先一定要做到切題,否則,寫得再好再精彩,也只能判爲四類作文,不及格。例如,

20xx年全國高考卷作文題,有位同學錯誤地理解材料,寫成“要保護動物”的文章,寫得很好,但仍被判爲不及格。“符合題意”(即切題)好比是文章大樓的牆基,牆基歪了,上面蓋得再好再漂亮,大樓還是要倒塌。

爲此要多做“多角度分析材料”的訓練,提高自己的審材料能力。像本文上面理解分析20xx年全國高考卷作文題和20xx年春季上海高考作文題那樣,弄清楚,寫出來,不含胡。熟能生巧,多次訓練,審材料的能力一定會增強。

還要做一些成文訓練。不僅審材料立意要切題,成文時也要切題,要處處扣緊題意來寫,不可分散筆力。因爲文中離題的地方(如某段)都會被扣分。

2、切不可猜題,套作,抄襲。

應試就是要踏踏實實,提高能力,切不可有任何僥倖心理和投機取巧的心理。猜到題是百年難逢的事,枉費心機;套作、抄襲總會露出馬腳,投雞不成反蝕米。有的同學事先備好了“萬能”的開頭結尾,臨場時略作修改用上去,結果不倫不類,反倒引起閱卷人的反感,被扣分。

相反,要多讀一些聯繫社會生活的時文和社會新聞評論,並加以積極的換位思考,如我遇到這樣的題目該怎麼寫,我可以寫類似的文章嗎,要我寫會有什麼不同,等等,藉此提高自己的閱讀寫作水平。

3、端正文風,語言要準確、樸實、流暢。

近些年中學生作文中出現了一種不良傾向,就是盲目追求語言的華麗,不求表達的準確簡明,反倒是一味地堆砌詞藻,架牀疊屋,弄得花裏胡哨,使人如墜雲裏霧裏。這種不良的文風已引起作文界的警覺,遭到強烈的反對。陳妙雲教授曾舉出典型一例,這裏介紹給大家,以引起高度的重視。有位學生的高考作文中有這樣一段:

輕輕掃掉帶着覆蓋在心房上的薄薄塵埃,幽幽的打開心的透亮的水晶盒,一束火藍的焰火猶如精靈般躍動,映照着整個剔透無暇的世界,而正是這靈動的焰藍,閃爍着多少激盪的靈魂,成爲我永生不可磨滅的紀念。

乍一看,好像很美,其實語病叢生,晦澀混沌,華而不實。如“幽幽的”、“靈動的”、“剔透無暇的”屬形容不當,“火藍”、“焰藍”屬生造詞語,心中的焰火如何映照着整個剔透無暇的世界?激盪的靈魂又如何去閃爍?這些又怎麼成爲“我永生不可磨滅的紀念”?等等疑問,叫讀者如讀天書。這樣的文章會被扣很多分。

反之,語言準確、樸實、流暢的文章給人一種親和力,易加分。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成功,只不過是一種心態

克里姆林宮內曾有位盡職盡責的老清潔工。她說:"我的工作和葉利欽的工作差不多,葉利欽是在收拾俄羅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宮。每個人都是在做好自己的事。"她說得多麼輕鬆、怡然,很使人感動,也很令人深思。

克里姆林宮的.老清潔工在達官顯貴面前是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可她並不自卑,而且還幽默地把自己的工作和總統的工作相提並論,足見其心胸的豁達與坦蕩。一國之君也好,一介草民也罷,他們都在做自己該做的事。所以,她每天都在認真地收拾紅牆內的灰塵和垃圾,同時也把散落在心頭的苦悶和迷惘一起清掃掉。

石頭是堅硬的。

水是柔軟的。

堅硬的石頭卻讓柔軟的水變成圓滑的卵石,是爲了不讓水將自己碾磨成粉末嗎?是爲了討好收集石子者嗎?

山溪摭石

河溪裏的石子色彩迥異,大小不同,可是,它們幾乎全是光潔圓滑的卵石。河溪裏,除了圓滑的卵石,只有石子粉身碎骨而成的細砂,見不到棱角分明的錚錚鐵石。

然而在落到河溪流水中以前,它們絕不會這麼一般形狀,一樣圓滑。

山中的石頭,原本是一個個有棱有角的靈魂,一個個有血性的生命,一羣羣有性格的偉岸丈夫,正因爲如此,它們,才構成雄壯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峯巒,而備受人們敬佩。

可是,一旦它們跌落山溪,幾經滾動,便都成了圓滑的卵石。

毛驢的眼罩

一頭毛驢被主人牽着,來到了橋頭,透過一道道寬寬的石板縫,可以看見橋下湍急的流水。毛驢被這可怕的景象嚇住了,任憑主人怎麼催趕就是不敢前行。主人走上橋往前拉它,它就拖着身體向後撤;主人用樹枝狠狠地抽打它的臀部,它就前腿立起,昂首長嘶,好像在抱怨說:"爲什麼非要我走這麼危險的路呢?"主人只得住手。

主人又想出一個辦法,他牽着驢下橋,直奔一塊莊稼地而去。毛履愫麼見綠油油的莊稼,很順從地往前走。這時,主人脫下褂子矇住了毛驢的眼睛,在原地兜了一圈,就徑直奔橋頭而去。毛驢就這樣一步步被牽過了"危險"的境地卻茫然不知。它還幻想着正一步步走向莊稼地呢。就這樣毛驢順利地過了橋。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致遠方客人的一封信

親愛的外國友人:

您好!這封信中,我要從五千年前寫起,一直寫到現在,要寫出對我的國的熱愛,這份信便是最好的註腳。

風,止於秋水;我,止於中國。中國,這個帶着滾燙熱度的詞,於我,於任何一位黃皮膚黑眼睛的炎黃子孫,絕不是簡單的詞彙,它是生我養我的祖國,正如詩句謳歌的“祖國啊,我把纖繩深深地勒緊你的肩膀”,從此,生死相依、血脈相連。

異域的朋友,您對我的祖國的瞭解,大概先是蜿蜒幾千裏的長城吧——它就是我要向您介紹的第一張名片:

長城,不少慕名前來的中外遊客也曾流連在那些巍峨駘蕩的長城上,烽火臺、青磚,城牆樓臺輪廓分明,往事如同一片黃葉,悄然落下,一切都沒隱藏或沉沒於時間的長河裏,那些以性命來歃血守衛的將士們的身影,被歷史遺忘了嗎?不,無論朗日晴空、抑或暮色蒼茫,那些年輕身影在長城上叩響了歷史的訇然跫音,至今仍讓令人血脈賁張!

有些外國媒體別有用心地揪住當年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對“太空上能不能看到中國長城”的否認而嘲笑國人的膨脹而失真的民族情結,試圖大做文章。誠然,不科學的讚譽是謬誤,只會誤導百姓,令世人不屑。但,鐵一般的事實是,長城並不會因爲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變得渺小!在幾萬裏之高的太空,雖然無法遙領它的雄姿,但,它早就銘刻進了任何一位炎黃子孫的血液裏、靈魂裏、精髓裏。

有一種道義,叫做擔當。曾有不少的中華兒女,拿起刀槍矛戟,甚至是筆,對這個國家恢弘曆史的回顧和深情傾訴,中國,是一個英雄史詩的國家,它從盤古開天的故事裏,一直是世界歷史的華服上不可或缺的鈕釦。長城是歷史的見證者,近現代風雨如磐,一部苦難與犧牲的歷史畫卷,橫陳於這方黃土地。這些故事裏有民族屈辱、士子傲骨、草民反抗、軍人死節、先行者者吶喊、共產黨人獻身……

如果說,長城是信仰的、固態的中國名片,那麼那隻被網友調侃“一輩子的心願只想拍張彩色照片”的大熊貓,則是行走中的中國活名片。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走出了臥龍基地,坐上了友誼的列車,走出了國門。可是,仍然有些不良居心的人,惡意中傷,往說這是潛在的文化侵略!噢,時間將懲罰那些人,而我的國,堅持“寬仁愛人”之初心的國,終究會獲得和平的禮物。

我想還原五千年前的那一個瞬間:羣山振奮、江河澎湃、大地動容,一場盛大的慶典就此拉開序幕,然後,滾滾紅塵歸於沉靜,一些原始的生命登上黃河流域的舞臺,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艱難地有條不紊地演進,長城內外,惟餘莽莽,終於有了華夏民族先祖的身影在那裏躍動。他們打雨、耕織、歌唱、奔逃……而,被稱爲地球活化石的大熊貓,這一中華大地特有的珍稀動物,陪同着中華兒女,淡然地看着天地間的生生死死,堅定地渡過一個有一個漫漫長夜,小心謹慎地呵護着中華文明之火,它正微弱地呼應着天上的星光。

我想,沒有愛不帶痛楚,時光讓砂礫變成了晶瑩的珍珠。華夏民族的文明進程大約與人類文明進程相似,就是這樣一波一波緩緩地推進着,秦磚漢瓦、唐詩宋詞、明窯清寨……

這份信失於單薄,敘述的鼓點急驟,謳歌祖國的故事卻未戛然而止。我要讓我的國,讓她的背挺起來,讓她的呼吸自信起來。

遠方的朋友,歡迎您!

此致

敬禮

小陳

20xx年6月7日

高考語文作文 篇4

有人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裏的話是指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些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乍聽起來有些奇怪,仔細想想卻不難理解:後者的話指的是他人已有的看法和研究成果。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而在當今的時代,人們更多地是在面臨這樣的窘境:已有的路走的人太多,不願從衆似乎就意味着無路可走。能選擇另闢蹊徑的人自然有話可說。說得好壞姑且不論,借魯迅先生的另一句話說,至少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於無聲處聽驚雷”,人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朝發出聲音的方向看去。以文學爲例,如果某個作家的寫法頗有新意,常常會引發讀者熱烈的討論,久而久之,這種寫法便會成爲使這個作家區別於他人的獨特風格。可以說,這是個性的彰顯。推廣到其他藝術領域亦是如此,一些人在他人還沒注意到的方面“各抒己見”,比如齊白石晚年的“樸拙兒童畫風”,豐子愷先生的“似與不似間寫意”都是他們區別於一般畫家的鮮明標記。

通過獨到的言論來彰顯個性並不是大師的專利,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班級辯論裏妙語連珠,在問題議會上仗義執言,在公司策劃中靈感突現……這些與衆不同話語都在向他人彰顯着我們的個性。

同其他自然現象一樣,雷雨也是分時節的,有些雷雨來得自然,就像前面所說的那些人,都是心中先有了充實的想法,再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即“言動於中而發於口”。而有些雷雨則顯得不合時宜,沒有經過積蓄醞釀就突然爆發。比如現在網絡上的某些公知,以批駁大衆觀點爲樂,也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其言論不僅不能自圓其說,而且漏洞百出。他們追求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而是通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式博人眼球。這種人也展示了個性,卻讓人不敢苟同。

可以說,“於無聲處聽驚雷”大抵都有展現個性的作用,雖然其影響未必都是正面的。在有着積極影響的那一部分中,有些不僅彰揚了自身的個性,而且具有可以借鑑的開拓意義。彰顯個性可以通過言語來完成,而創新卻離不開的實踐。前面說到不願從衆的人面臨着無路可走的窘境,當他告訴人們他要選擇另闢蹊徑時,其實已經表現出他與衆不同的個性。而只有他真的踏上拓荒的道路,真切感受這條路上的種種艱辛,形成系統的可以操作的想法時,他才完成了創新這一步。我們驚歎於天馬行空的想象,但是我們更願意從創新者的實踐中學習生活的智慧。

所謂“無話則長”,其實是創新者向人們分享的過程,在分享中他也會獲得更多的靈感,對原有的觀點進行修正補充。有人說,我們離這些創新者很遠,不,這些人其實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着他們的創新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都曾有過突然降臨的靈感,其實它們並不是完全偶然的,靈感產生於對生活的實踐。這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自然來源。而然我們都知道,當聽到驚雷一瞬間的驚訝過去之後,人們更期待它能爲我們帶來“潤物細無聲”的滋養。我們的民族也期待着這樣的人才:在彰顯個性的同時,用行動將靈感化爲創新的成果。我想,“無話則長”不僅是說的多,更是做的多。

高考語文作文 篇5

“那些年的蟬聲和那個校園的樹一樣茂密。那些年的人和那些樹上的泡桐花一樣可人。正如歌中所唱‘那時候的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的太慢……"

——題記

西邊,豔紅的圓日漸漸變大,暖暖的夕陽透過窗子,不多不少,不濃不淡,正好充滿整個房間,溫馨。浪漫。依偎在書桌前的我,看着在陽光裏跳舞的塵埃,又不知不覺回到了那些年……

近來總是想起初中一年級的那些日子,歡笑與淚水,友誼與摯愛。那些年一起聽過的歌,那些年一起寫過的詩,那些年一起讀過的漫畫,還有,那些年一起走過來的人……

那些年,我們曾一起用單純而浪漫的眼睛去尋找梁山伯和祝英臺化成的蝴蝶;那些年,我們曾一起用簡單而溫暖的眼睛去看待潘金蓮與西門慶的愛情;那些年,我們曾一起用天真和爛漫的眼睛去看待女郎織女的七七約定……可是,就算是盛宴華席,也有醉歸的那一刻;就算是輕歌曼舞,也有曲終人散的那一時;就像那些年的天真,那些年的單純,那些年的歡聲,那些年的笑語,都已在時間的流水中悄悄的過去,留也留不住……

往矣。往矣。

往日裏,和他沒有任何心思的打打鬧鬧已不復存在;往日裏,和他互評優秀的真摯情感已蕩然無存;往日裏,對它童話般呵護的公主心也隨成熟之心的到來,飄遠了……

記得從前家裏養了一隻小貴賓狗,叫仔仔,它剛來我家的時候,我用棉花給它做了一個小而溫馨的”牀“,當時真的感覺很滿足,很開心,但現在的我看來,幼稚至極……

聽陸小曼說:”不必銘記所有的昨天。“是,時光如雨,一去不返,不想長大的心還未老去,我們便走到了青春的尾巴,隔着荒蕪的時光,看當年羞澀的自己,只剩一抹會心的微笑……

成熟就這樣來了,悄無聲息。

聽———

成熟悄悄地帶走了輕狂,隨之而來的是穩重;成熟偷偷的移走了乖戾,隨之而來的是圓潤;成熟淡淡的抹去了鬨鬧,隨即,它又帶來了一種不會理會鬨鬧的微笑。……

餘秋雨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是,成熟是帶來了穩重,但也沖淡了特有的光彩;是,成熟是帶來了圓潤,但也泯滅了真誠的心靈;是,成熟是帶來了幹練,但也因此丟失了白雪公主般的童話夢……

高考語文作文 篇6

1.有資金而沒有知識越拼搏,失敗的可能性越高,有知識而沒有資金,小小的會出都有回報。----------李嘉誠

2.有一件事情是十分清楚的:創新思想不是那些專門從事開發創新思想的人的專有領地。——美國管理學家《致未來的總裁們》

3.創新,可以從需求的角度而不是從供給的角度給它下定義爲:改變消費者從資源中獲得的價值和滿足。——彼得·德魯克

4.魚放三天發臭,客住三天討嫌。——富蘭克林

5.過頭飯別吃,過頭話別說。——佚名

6.隋侯之珠,國之寶也;然用之彈,曾不如泥丸。——漢·劉向

7.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普羅泰戈拉

8.如若說,在創新尚屬於人類個體或羣體中的個別傑出表現時,人們循規蹈矩的生存姿態尚可爲時代所容,那麼,在創新將成爲人類賴以進行生存競爭的不可或缺的素質時,依然採用一種循規蹈矩的生存姿態,則無異於一種自我潰敗。——金馬着《世紀羅曼司》

9.創新時代實際上是信息時代的天然的伴隨物。儘管我們掌握了新的信息,但仍然有薄弱環節,它不是出現在信息的創造上,也不是出現在信息的貯存上,甚至也不在信息的獲取上,而是出現在利用新的信息去做新的事情上。——吉福德·平肖第三

10.將來,先進國家生產的產品價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從藍領工人的勞動及從資本物中得來,而主要是從設想和創新中得到的。——吉福德·平肖第三

11.作爲一個未來的總裁,應該具有激發和識別創新思想的才能。——斯威尼

12.在創新活動中,只有知識廣博、信息靈敏、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易於在多學科、多專業的結合創新中和跳躍性的創造性思維中求行較大的突破。——朗加明着

13.在識別創新思想方面最成功的公司總裁,總是善於同有創新意識的人打交道的,善於傾聽他們的意見,包括聽來有點古怪的意見。……爲了獲取創新思想,作爲公司總裁必須樂於承認和接受由創新思想帶來的種種不愉快。——斯威尼

14.人具有動物所沒有的東西——創造性、想像力。——馬克斯韋爾·莫爾茲

15.這種創新代表着社會所需要的東西:首創性、進取心和創造精神。——佚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