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談高考作文彙編六篇

本文已影響 1.83W人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談高考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高考作文彙編六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湖北省高考考了這樣一道作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的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

請根據你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少於800字。

憑心而論,這道作文的話題指向性是非常顯豁的:可直接寫“母語”,也可由“母語”說開去。因此,人們普遍認爲,這是一道沒有多大審題難度的作文題。事情果真如此嗎?

筆者今年有幸參加了湖北省高考閱卷,在13天時間裏,共評閱了20xx來份作文。除偶爾爲一二篇優秀作文擊“鍵”讚歎外,的時間卻不得不爲一些低水平(特別是偏題離題)作文黯然神傷,嗟嘆不已。這些作文(大概有三分之一吧)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筆者在此試作一小結,以爲後來者戒。

一、曲解話題

什麼是“母語”?簡而言之,母語是一個民族(可以指某一具體的民族如滿族、蒙古族等,也可以指整個中華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語言。這既是一個淺顯的常識,也是由作文材料可以導出的結論。然而,很多同學卻對“母語”作了另一種解釋:母語就是母親的話。有的寫母親的某一句話給他十幾年的人生以啓迪;有的寫家裏發生了衝突,母親的一句話使矛盾冰釋;有的寫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階段正是母親一次次的點撥才使自己克服各種困難,茁壯成長。這類文章很多寫得情真意切,頗富文采,但因爲它審題立意錯誤,自然只能打入另冊。

要消除曲解,避免似是而非的立意,應注意二點:其一,詞語(概念)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用網絡語言來“惡搞”,也不能用腦筋急轉彎來“變形”;其二,孤立的一個詞語可能是多義的,然而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往往是單一的,我們在確定義項時應緊緊抓住語境。二、斷章取義

在衆多偏題作文中,有一部分學生以“民族文化”、“發展”、“根”爲話題,作文中隻字不提“母語”。這些詞語雖取自原材料,但因爲不是話題中心語,因而以它們作話題自是很不恰當的。要糾正這個偏差,關鍵是閱讀理解材料要有整體觀,要審清它的範圍(材料範圍和話題範圍),另一方面要善於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詞,特別要注意抓住材料中反覆出現的詞語。

三、弄巧成拙

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在立意中往往別開生面,使人耳目一新,但逆反要有度。在這次考試中,有的同學提出要淡化母語的地位,甚至要讓母語消亡。母語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母語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個民族文化的消亡。以“母語消亡”立意的學生本質上不一定是不愛國的,但宣揚讓母語消亡,其貽害卻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寫這類文章的同學要端正思想,加強修養,多讀點哲學方面的書籍,讓境界高遠一些,視野寬闊一些,思維縝密一些。

四、暗度陳倉

有一類同學落筆點“母語”,但接下來卻是寫“誠信”、寫“和諧”。“母語”怎麼變成了“誠信”、“和諧”呢?他們的邏輯是:“母語”是“民族之根”,“誠信”和“和諧”也是民族之根,那麼“母語”就是“誠信”或“和諧”。這個推理就像“蘋果是水果,香蕉是水果,所以蘋果是香蕉”一樣滑稽可笑而不堪一擊。

要克服偷換概念、轉換話題的毛病,我們必須遵循概念同一律(即同一個詞語在意義上要自始至終不變),推理要合乎邏輯、事理。

五、舉棋不定

有的同學,一會兒寫“母語”,一會兒寫“母親的話”,從頭到尾,左搖右擺。另有一部分同學,文章寫了六七百字,才發現跑了題,於是趕快圍繞母語發一通議論,生拉硬扯把前後文拼在一起;時間稍充裕的同學,則硬着頭皮圍繞“母語”再寫幾百字。這樣不相干的兩塊拼在一起,自是特別刺眼。要消除搖擺不定、倉猝補救的現象,關鍵在於平時就要養成審題習慣,而且要肯花時間,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六、迷失自我

作文本應是個性化的大展示,不同的閱歷、認識、情感,使學生作文千姿百態。然而,本次作文卻給我們潑了一瓢冷水,首先是大多數作文的結構“驚人地相似”:前半文寫母語的作用,後半部分寫多元化文化下母語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所有考生都受到原材料限制,把一篇材料作文變成了擴寫,不自覺地當了命題人的傳聲筒。這與前些年把高考作文中提供的故事類材料擴寫成小說,如出一轍。其二是很多作文的前半部分,堆砌了大量的名言警句,且又未對其進行必要的

分析,結果成了古詩名句默寫大比拼,如果刪去這些名言警句以及被套用的命題材料中的句子,作文中剩下來的自己的文字實在可憐得很。代聖人立言,成了時髦。當學生衆口一詞、千人一面,那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

談高考作文 篇2

兩位老師的觀點都很新穎,也談得很有道理,確實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問題的要害。但我認爲,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們應該從高考的角度來認識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來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談談我對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認識,以就正於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與科舉取士

談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讓人想到古代的科舉取士。中國古代的科舉取士基本採用的是一文定終身。關於這種形式的好壞,在語文界一直有爭論。有人認爲這種形式好,能比較全面地檢測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有人認爲因爲存在着評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過多地誇大作文的選拔功能。到現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語文試卷中究竟該不該加大作文分數,更有甚者甚至引發了高考語文試卷中還要不要作文題的爭論。《現代社會需要這樣的高考寫作嗎》一文中就說到:“爲什麼不少發達國家因爲(作文)缺少客觀性的評價而不考作文,爲什麼我們的近鄰——有濃郁中國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考場作文並不給予評分,在同等情況下翻出來以供參考,這恐怕是工業社會對寫作內容、方式、數量的要求與農耕時代的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有關吧,老師筆記《漫談高考作文》。”我認爲,也不應該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之下,取消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現實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選拔功能,我們就拿走向極端的古代科舉“一文定終身”來說,它不也選拔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嗎?中國古代出名的文人裏,多數還是通過這條路走出來的,你敢說他們就不是人才嗎?當然,你完全可以說,是人才,無論採用哪種選拔方式都可以脫穎而出,既然這樣,我們還要現在的高考幹嗎?我並不是替科舉取士辯護,我們現在的高考也並非科舉取士,我也並不是說現在的高考就沒有問題,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認爲應該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還自有其選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觀辯證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應該說,恢復高考以來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過了一條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不斷嘗試的道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各領風騷好幾年,發展到現在,應該說呈現出來的是百花齊放的局面。我認爲,出題人也算絞盡了腦汁,每年出完題以後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評和指責。而社會呢,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因爲只有批評和指責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水平——我沒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當然,我也並不認爲高考作文題不可以批評和指責,我只是想說,不要動不動就採用全盤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題人對自己出的題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自有他們的想法。

我認爲,目前高考作文的癥結還主要表現在命題的傾向性上,它直接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權利。無論是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在作文題的原材料部分,幾乎都有“明顯”的審題傾向性,這很不利於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這也許纔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們帶到哪裏去》一文中所說的“語言華麗、內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歷史故事說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編亂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爲學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審題立意(材料裏面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應該往哪方面寫作),只需要“玩弄”點小技巧就可以輕鬆地得高分,他爲什麼不這麼去做呢?可以這樣說,目前絕大多數的高考作文題都在漠視對學生思維的考查,富有思辨、爭論價值的作文題如鳳毛麟角,學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樣,堆砌點歷史的或現實的材料,去闡發一通出題人已然給出的思想,就可以贏得高分。這當然直接違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談高考作文 篇3

“與你爲鄰”這個題目看着比較虛,但給考生留下的想象空間很大。

它這裏實際上講到的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人在社會中他不是一個孤立的人,他處在人羣中,他處在社會裏。任何一個人,必然是和他人或事會發生聯繫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學會“與人爲鄰”,換句話說就是要學會“與你爲鄰”。這裏的“你”,它可能是一個具像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也可能就是一個想法、一個理想。我是和理想爲鄰的,我是和正義爲鄰的,我是和尊重爲鄰的,我也可能是和張三、李四這樣具體的人爲鄰的。甚至可以說我是和全球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國家爲鄰的等等。因爲這個“鄰”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可能是一個具體的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單位、一個個人。這是實的。虛的,比如說是一種主義、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關係、一種意識等等。

所以,我才說這個題目看起來出的很虛,但是可以討論的空間是比較大。它實際上是在考察你的想象力。你在和不同的“鄰”相處的時候,你要把握什麼樣的原則。想象的空間很大。比如一生中,以正義爲鄰,以勇敢爲鄰,以真誠爲鄰,走完自己的人生。你和正義爲鄰,你也是一個正義的人;你和真誠爲鄰,你就是一個真誠的人。

談高考作文 篇4

“意氣”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列有三個義項:

1.意志和氣概,如意氣風發;2.志趣和性格,如意氣相投;3.由於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請聯繫你自己的感受和認識,以“談意氣”爲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談意氣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氣,昭示着一種貫穿生命的不屈與堅韌;

“不愛沙灘擢貝子,揚帆擊楫戲中流”,是浪頂峯尖的弄潮兒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氣,昭示着一種蓬勃於血脈中的勇敢和無懼;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驕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氣,昭示着一種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堅定的信心。

意氣,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充滿意氣的人是堅韌不屈的,他們不畏風霜,不畏冷雨。還記得黑色羚羊魯爾·瑪道夫麼?有誰能想象一個曾經身患小兒麻痹症、連走路都很艱難的小女孩如今卻站在輝煌的奧運頒獎臺上享受着王者的榮光?然後她的確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與一次次的努力艱辛地鋪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這路上的障礙與荊棘,也許多到無法想象。可是,充滿着意氣的她,何曾有過絲毫的退怯?意氣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堅韌的生命是如此偉大。

充滿意氣的人是勇敢不懼的,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壯烈,奏出輝煌。人人都無法忘記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當日寇的鐵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時,到處都是悲傷,遍地都是苦難,然後就在一個叫蘊藻濱的不起眼的小村莊,八百抗日勇士身捆炸藥,全身澆滿煤油衝入了敵營。隨着一聲聲巨響傳來,戰士們的碧血染紅了養育他們的土地。那一場戰役沒有一人生還,然而他們走得如此轟烈,歷史不會把他們遺忘,因此這場戰役被世界稱爲“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我們不會將他們遺忘,因此當我們追憶他們時仍會熱淚盈眶。這羣充滿意氣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響了生命的華章。

充滿意氣的人是自信樂觀的,人生幾多風雨,幾多陰霾,他人只見烏雲蔽日,他們卻總能撥開雲霧看見明媚的陽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競選八次失敗,兩次經商兩次失敗,其間還精神崩潰過一次。似乎在這幾十年中,他一直在失敗中度過。然而充滿意氣的人面對命運的玩笑始終不會放棄心中堅守的信念,於是最後一次,他成功了。一個分裂的國家在他的手中合二爲一,美國的經濟再次起飛。堅定信念,厚積薄發,方能九天攬月,深海尋珠。林肯的`意氣給了他一顆堅定樂觀的心,於是他的名字被載入史冊,千古傳誦。

意氣,成就生命的堅韌與不屈;

意氣,譜寫生命的華麗與壯美;

意氣,鑄就心靈的自信與樂觀。

將意氣之歌,在生命中唱響,唱出生命絢麗的華章;

將意氣的帆,在生命中揚滿,到中流擊水,看時代風光;

將意氣的劍,在生命中磨亮,劈荊斬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創輝煌。

談高考作文 篇5

如果說雛鷹騰飛蒼穹要經歷風雨的擊打,那麼那搏擊長空的意氣就是它那犀利的雙眼;如果說駿馬奔馳於曠野要經歷千萬裏奔跑的錘鍊,那麼那奔騰萬里爲夙願的意氣就是助其翻越千山萬水的鐵蹄;人,欲傲立於世,成爲一代雄主立一世偉業,那捨我其誰,勇戰萬方的意氣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捨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

看慣了凡人的庸庸碌碌,聽厭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使我們心中重燃建功立業的激情;聽厭了對命運的感傷,想破了身世的無濟,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一呼,使我們重生改變命運的豪氣。捨我其誰,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重新樹立起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捨我其誰的意氣,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力,使我們爲了自己身上所擔負的重任而勇猛作戰。——捨我其誰的意氣,是人們騰飛的起點。

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

凡人慾成大事者,皆需受盡千磨萬礪。也許上天就是喜歡捉弄那矢志於成功的人們,他總是要爲孜孜於輝煌的人們設置障礙。那障礙,可能是羅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倫布遠航新[url=]大陸[/url]中連天風雷,可能是紅軍長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運的人們呵,他們還有理想,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布魯諾一般投身於火海,爲捍衛真理而與烈火永生;他們在獻身理想的意氣指引下,如哥倫布一般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爲探尋未知世界而披肝瀝膽;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紅軍[url=]戰士[/url]一般豪氣頓生征服千山萬水爲拯救民族而抗爭,獻身理想的意氣,是成功的精神動力。

勇於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潛能的金鑰匙

科學,充滿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類站在自然與社會聖殿的門口,不時的規探其中的奧妙,而只有勇於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設置的禁區,徜佯於科學的無盡美妙。於是我們看見楊振寧李政道勇於質疑前人,看見吳劍雄勤於實驗破解謎雲,看見一代大師王淦昌在極其惡劣的科研條件下爲物理學發展獻計獻策。——勇於探索的意氣,是成功之眼。

望盡人類千載悠悠的歷史,凡成大事者,皆爲意氣風發,慷慨激越之人。讓我們以捨我其誰的意氣爲帆,以獻身理想的意氣爲指引,以勇於探索,勇於挑戰的意氣爲漿,駕起人生的巨輪,向着成功的彼岸遠航!

談高考作文 篇6

一、訓練目標

1、學習選擇凡人小事表現深刻主題的方法。

2、提高選材立意的能力。

二、要點指導

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石,正如清代古文家劉大柑所說,作文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儘裏手段,何處設施?而要表現深刻的主題,並非什麼材料都可以信手拈來,必須認真篩選。

中學生閱歷不深,見識不廣,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是一些凡人小事:父母、鄰居、親戚朋友,老師、同學,他們的一笑一v、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印在你的記憶裏,“活”在你心中;他們做的事、說的話雖不起眼兒,卻觸動着你的情感。影響着你的思想和生活。這些凡火小事隨處可見,作文時不必冥思苦想或憑空編造;這些人和事都是從生活中採擷而來,真情實感會自然流諸筆端,用不着去無病呻吟。可見,身邊的凡人小事是我們作文材料的主體。只是需要我們下一番“尋常中顯本質、微塵中見大幹”的功夫。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小中見大”呢?

1、將凡人小事腎千時代的大背景中去寫。

文章立意深刻與否。與材料是否符合時代的要求有關,要審時度勢,使立意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

2、挖掘凡人小事的內蘊,揭示深刻主題。

有些凡人小事。從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裏,挖掘材料的內蘊,卻能發現深刻的道理。如峻青的《雄關賦》,只寫了登臨山海關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從眼前實實在在的山海關,聯想到心中的雄關—信念。開掘出“對社會主義,對革命事業,對偉大祖國堅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堅固、最強大的雄關”這一深刻的主題。

3、運用象徵的方法表達深刻的主題。

象徵是借形象符號,暗示某種意向的寫作技法。它的終極目的是通過某種知覺和想像的形象的暗示,激活讀者的想像力,使讀者對於形象所富藏的深層意義有深刻的瞭解。象徵手法的作用,一是能表達難以“明言”的主觀感受;二是能給讀者創造廣闊的“想像空間”,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如高爾基的《海燕》,着力描繪海燕飛翔的雄姿,將革命者勇敢、樂觀、堅定,渴望“暴風雨”到來等優秀品質隱含其中,令讀者馳騁想像,體會文章的含義。正因爲象徵手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記敘文中,如果能恰當挺用,即使小題材,也可揭示深刻的主題。

當然,“以小見大”的方法決不止以上三個。此外還有“積小成大法”,即將生活中許許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個“大”主題。如關於雷鋒的報告文學、通訊報道的文章,寫的都是雷鋒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合在一起,便體現出雷鋒的偉大人格。如唐R《瑣憶》選擇了魯迅先生七件小事,表現了魯迅的偉大人格。還有“對比法”,即通過兩個小題材之間的對比,反映深刻的主題。如一位同學寫他在體育補測時,爲了爭名次故意左搖右晃撞人,結果自己沒站穩摔倒了,而被撞在後面的同學卻停下來把他扶起,終於共同到達終點。材料很小。但一“撞”一“扶”鮮明對比,說明了那位同學正直、豁達、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至於運用哪種方法。在寫作實踐中要靈活處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