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心中的麻山鑼鼓散文欣賞

本文已影響 3.16W人 

201x年3月22日,應友人邀約,我前往寧鄉縣東湖塘鎮,去尋覓麻山鑼鼓的歷史印痕。

心中的麻山鑼鼓散文欣賞

出自麻山叢峰的那一條河,流經楚大夫靳尚墓前,便成就了寧鄉四水之一的靳江。

我置身靳江河源頭,放眼眺望,山巒田野盡顯鬱鬱蔥蔥,紅的,黃的,紫的,白的,點綴百色競妍;鼻翼輕掀,和風陣陣送來淡淡幽香,桃花,李花,梨花,菜花,爭奇山花鬥豔。倏然,耳畔隱聞樂音飄過,腦海中頓現“路邊子開臺”狂鼓勁吹。

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每逢傳統年節、婚喪喜慶,麻山百姓總會少則七八人,多則十三四人,組合起不算大也不能說小的陣容,在山道間,在田塍上,邊走邊奏,熱熱鬧鬧,借鑼聲鼓音,描述大自然的壯麗,渲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激揚山山水水,讚頌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上了年紀的人誰也說不清道不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麼一種吹吹打打的器樂在麻山地域紮根。

有人說他是宗教音樂,更多的人解釋為民歌的曲牌,只因誕生於斯,而被人們在鑼鼓前面冠上了地名。

我詢問鄉鄰,關於麻山鑼鼓的來歷,相傳形成於明末清初,現已無可考證。據說,由一雲遊僧人傳授,是廟宇化齋時使用的禮樂;據說,在清帝國光緒、宣統年間才得到完善和發展。

高手在民間,才是偉大的真理。從音樂名稱、樂器形制到曲目內涵,形成擁有豐富曲牌的樂曲體系,並具備有自身獨特的演奏形式,麻山鑼鼓,本就經過了靳江河流域百姓的千錘百煉。

是宗教音樂也好,是民歌曲牌也罷,誰也不能否認,麻山鑼鼓節奏明快,變化多樣,韻律豐富,格調清新,清雅秀麗和磅礴大氣融合一體,將色彩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表現得盡致淋漓。

老人總在告訴後人,麻山的鑼鼓最動聽;老人總在告訴後人,麻山的鑼鼓應該傳承。

如果理想和願望是一個豐滿而熱情似火的美嬌娘,而現實卻往往是一個冷淡而形容枯槁的柴禾妞。君不見,從前,靳江流域每個村莊都有一到兩支麻山鑼鼓隊,僅麻山村,像模像樣的`就有三四支;君不見,現在,熱衷於麻山鑼鼓的大多都是中老年。

有人預言,麻山鑼鼓難逃自然消亡,樂曲面臨自然淘汰,似乎就在一夜間成為大勢所趨。

好在,麻山鑼鼓成功申報保護,2006年列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與鄉鄰交談,我才明白,麻山鑼鼓的稱呼很籠統,何妨細細數數,有大嗩吶、小嗩吶,有笛子、竹引子、管,有堂鼓、漢鈔,有大鑼、小鑼、雲鑼,有大筒、中胡、統胡,還可增加絲竹,雖然有人說卻又何止“五吹六響”?

麻山鑼鼓令人喜愛追賞,從那形象生動的曲牌便可知曉,或敘景,如《荷花出水》、《雪花飄》,或記事,更有《放風箏》、《接姐》。一副曲牌就是一場視聽盛宴,能讓人噴張血脈、激昂神魄。

運氣的天平沒有向我傾斜,在麻山呆了幾乎整整一天,也沒有從哪兒傳來“路邊子開臺”的誘人天籟,唯有心中的麻山鑼鼓鏗鏘不歇。

思緒恍忽中,我似乎聽到,攜揣著麻山鑼鼓那時而高吭時而低沉的靈魂,靳江河自西向東,或急湍奔騰,或平緩倘徉,穿縣境,越湘潭,走長沙,聚匯湘江,向那浩翰海洋日夜前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