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用鏡頭記錄人間大美散文

本文已影響 3.29W人 

十一長假,遊海龍山。

用鏡頭記錄人間大美散文

海龍山,位於甘肅省華亭縣城西南二十五里的上關鄉磨坪村,遠望海龍山形似蓮花,環境優美。山頂建有一廟,謂之“聖母殿”,歷經明萬曆、清宣統和民國二十三年幾次建修,規模巨集大,成為華亭一大名景。

十月國慶長假的最後一個假日上午10時,懷著對海龍聖母的敬仰,我們一行八人(六個大人,二個小孩)從華亭文昌路雙鳳苑小區門口集中,坐車經華亭縣安口鎮停留一頓飯的功夫,接好友郭師傅夫婦驅車返回南川,左拐上山下山到水簾,朋友樑巨集立駕駛的私家車在撒滿落葉的崎嶇道路上盤旋,宛如浮在金色海洋中的一葉小舟,赤橙黃綠紫的五色山秋早把我陶醉了,貪婪的目光還在天邊逶迤群山、纏綿白雲、瓦藍蒼天的縫隙中游弋,希望及早能看到海龍山神祕的面紗,但我還是失望了,全是紅膠泥一樣的路,坑坑壑壑,走走停停,車實在無法前行,只好棄車徒步,眼前除過山還是山,眼前除過路還是路,不知道轉過了多少灣,走過了多少路,我們終於到達了位於關山群峰深處的上關鄉磨坪村。

一路上,我們在郭師傅的帶領下,沿著蜿蜒的紅土路,匍匐向著前面山的縫隙中走去,林蔭道上鋪滿了落葉,酷似黃金甲,兩旁山間茂茂密密的樹木在微風的吹拂下林濤陣陣,幾十裡山路,走的輕鬆隨意,毫不疲憊,終於我們爬到了關山頂峰。手握相機,不由我從心中發出感嘆:海龍山的美是要用腳步來衡量的,因為這裡可以說是“一步一景”,尤其是在深秋。常言“秋日勝春朝”,放眼腳下,海龍山一派悠遠曠達的景象。秋雖無春之生機,夏之熱烈,冬之靜穆,卻獨具一番難以道盡的況味。我們一行八人踩在厚厚軟軟的葉子上,聽那輕響,任秋意慢慢浸透全身,那感覺真要算得上是種享受。難怪有人說,秋天是一盆五彩濱紛的'顏料,他把黃顏色送給了樹葉,紅顏色送給了楓葉,橙顏色送給了果樹,還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都無私地給了萬物。

晌午時分,先是郭師傅夫婦與好友小樑先我們來到了明代修建的海龍聖母廟前,我和羅六元、金簫以及兩個小孩隨後趕到,我將裝在我攝影馬甲的紅蘋果、礦泉水分別分發給大家,郭師傅夫婦將我給的蘋果捨不得吃,放在聖母娘娘的供桌上,小樑把給小孩準備的旺旺雪餅獻給了聖母娘娘。在其它人坐在古鐘下休息的時候,我用相機拍攝兩人合抱不住的柏樹,在按動快門的那一瞬間,使我們想到了500多年前明代淳化年間一位僅為少女的李姓姑娘,因父母早亡,隻身孤苦伶仃,由陝西長武、後投親甘肅靈臺橫渠的舅家,從甘肅靈臺縣樑原沿汭河水步行到這裡,結髮修行,最終坐化在海龍洞的情景。聽隨行的郭師傅說,由於聖母娘娘在山裡與山人相處很好,時常救濟窮人,幫助孤寡,體恤老人,受到鄉民尊敬,她百年坐化後還經常顯靈,尤其是大旱之年,當地農人取雨,有求必應,於是當地山民相約在這裡修建海龍聖母廟一座,在每年七月十二坐化成仙之日,附近華亭、崇信、靈臺、長武、隴縣等地原著山民都要成群結伴,扛面提油,馱柴碾米,跋山涉水來趕廟會,廟會往往歷時一月之久,歡鬧達旦,成為當時山民的節日,流傳百年,於今不衰,海龍聖母也就成了山民心目中賜福降祥、送子祈雨、驅惡除魔、救難去災的福祿之神,被方圓信眾頂禮膜拜。我們也隨緣在廟前謙誠的燒香叩拜,上了佈施,燒了香,磕了頭,就算向聖母娘娘報了到,問了安。

時間已經不早了,不敢逗留,我們匆匆忙忙從來路返回,乘興在海龍山的石碑前拍照合影,讓山山水水和我們一起永存。一路上走棧道、觀森林,枯葉飛飛,滿眼皆景,休閒于山林巔峰之中,紅楓葉與紅土地爭相鬥豔,晚霞也不甘寂寞,只是回頭一瞥,就讓整個海龍山披上了耀眼的紅袍。我們戀戀不捨,頻頻回首,渴望著把這深秋的海龍山永遠地留在生命裡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