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柔桑散文

本文已影響 3.18W人 

“野岸多柔桑,春風長新綠。葉葉是羅紈,不同凡草木”。今天,“形色”教了我這首詩,同時,把眼前的新綠與兒時的嫩綠連在了一起。

柔桑散文

桑葚綴滿枝頭

兒時,生活在江南古鎮臨江。鎮子不大,十來歲的丫頭瘋跑個二十分鐘便能穿個來回。何以知道得如此具象?因為我就是當年的丫頭。

八十年代初,物質生活還是相對貧乏。父母對我們也多采用放養模式。作為課餘生活的點綴,我們沒有各色的輔導班、培訓班,養蠶不知怎樣便成了我們一年一度的業餘愛好。好,終於引出了開頭所講的桑樹了。

每年初春,從夥伴那謀來一兩塊密密麻麻布滿蠶卵的小紙片後,整個春天便跟蠶聯絡在一起了。先是將小紙片貼身放進腋窩下,用體溫加速蠶卵的孵化。至今仍記得那時隔不多久就小心翼翼拿出紙片看看蟻蠶有沒有爬出來的樣子。待到蠶寶寶出來了,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小紙盒,將蠶寶寶輕輕移入。之後,它們的死活便與自己密切起來:桑葉提供的質量與數量。首先是數量。鎮上的同學告訴我們,在河下那一片,好些人家種有桑樹。因此那些年初春時節的小巷裡,也便每天一次、風雨無阻地出現我們奔跑的身影。其次是質量。巷陌中,時不時有一支嫩綠的桑枝冒出牆角,跳躍、爬牆,只為了口袋裡裝滿了尖頭上最嫩的桑葉。我們再在一次次的`慘痛教訓中,漸漸學會了桑葉必須是乾淨且無水珠的,以免蠶拉肚子直至死去。這種奔跑,一直延續到蠶寶寶逐漸由螞蟻般黑黑小小到細長型白色再到透明的胖乎乎的模樣。曾經看它們不吃不喝不動不響地趴在盒子裡,以為“壯烈”了,可就在幾乎忘記它們的存在時,卻發現它們已悄悄化成了白白胖胖圓滾滾的蠶繭。然後,我們準備好新一輪的小紙片,等待下一次輪迴的開始。破繭而出、化繭成蝶、蠶食、蝶變,這些詞便主要是大自然而不是課堂教會的了。

形色app,超強大、好用

仔細想來,小時候關於桑的記憶,多關桑葉,少關桑葚,家鄉話叫“桑子”。偶爾有得幾顆桑子吃,也多半是稍稍有些泛紅便被摘了下來、等不及它變成紫黑色。正如枇杷、桔子、毛桃等等一樣,少年的我,是堅信這些水果都只是酸甜帶澀並不好味的。

所以,當今天,得見紫黑色的桑葚綴滿枝頭時,少年記憶湧了上來。哪為吃呢?但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的採摘中,心裡那份收穫的滿足啊,比桑子更甜。

然後,故鄉那些只摘來喂蠶的嫩葉,中午也成了餐桌上美味的上湯桑葉。廣東人確實什麼都吃。葉葉是羅紈,自是不可能了。

桑梓,桑樹梓樹。據說,古時由於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家家戶戶必將其栽種於庭院而代指父母所在之地,意即故鄉。如今,臨江已然成故鄉,只在經常的夢中、偶爾的現實裡。而我的腦際,此刻只是小盒子裡傳來的那一刻不停歇的沙沙蠶食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