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經典15篇】

本文已影響 2.31W人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經典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秋天到了》是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材中的一課,在探究式教學實踐中,我運用了多種現代化教育技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實現自我教育,以最終把教育影響內化為小學生的道德情感,外化為道德行為。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學中求知,促其探索質疑

在這節課中,我抓住學生們好奇心強、喜歡探求各種祕密的心理,合理剪輯教材,賦予教材探究性,給學生留下思考、體驗、探討和想象的空間。通過組織學生課前調查、書寫研究報告等環節,學生有意識地深入生活,貼近社會,為課堂教學時掌握領悟道德認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們進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慾和強烈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通過自己的活動去探索、感悟。

(二)練中求新,啟迪求異思維

在本節課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開放性、沒有單一答案的問題,這些教學環節不強求一致的標準答案,讓學生依自己的潛能盡力發揮,依照學生個性差異作出彈性的'要求。學生都是朝著老師鼓勵的方向發展,當學生提出獨特的意見和想法時,注意做到暫緩判斷,不立刻下判斷並鼓勵學生去看、聽、嘗試、探索及操作。這種做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反應,而且可以影響到全體學生,使他們也勇於表達,進而造成熱烈的氣氛,給學生成功的機會,使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還要使靜態內容動態化,抽象內容形象化,從而使學習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趙州橋》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第五冊中的一篇說明文,著重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最後寫作者由衷的讚美,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課文語言準確簡練且不乏生動,它從建築藝術這個側面介紹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篇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我們要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構造特點,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適值學校開展三課活動,我主講《趙州橋》一文,課上我大膽嘗試,挖掘文

一、自主學習,課前做好充分準備。

課前,我佈置全班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可查詢課外書籍,上網查詢等)搜尋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橋或與趙州橋的資料,並將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以待上課教學時用。這次的課前預習,我沒有讓學生做單調的查字、組詞等練習,而是儘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並加以整理、歸納,無形中就給了他們課外閱讀、分析歸納能力的鍛鍊,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質疑解疑,輕輕鬆鬆學課文。

教學時,一開課,我就說要帶他們到趙州橋去看看,並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演示趙州橋的全景,這樣馬上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讀完課文後,都知道了什麼?待學生七嘴八舌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後,我又提了一個問題:“你還想知道什麼?”問題一提出,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們紛紛把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提出來,我將這些問題進行整理、歸納。隨後,就讓同學們分成小組,將課前收集的資料拿出來,看看能用自己現有的資料解決哪些問題。在學習小組中,同學們相互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同時也領略到了成功的喜悅。給予充足的時間討論後,接著學生在班級進行交流。通過小組進行合作解決問題,學生能夠知道趙州橋的建築特點和設計上的最大特點是拱上加拱,這樣的構造既堅固,又節省石料。

本情感因素,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上的教學要求,以及重難點,就在同學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輕輕鬆鬆地完成了。當然,這樣的教學要求老師有較高的素質和應變能力,來及時幫助學生解答難題和糾正學生在問答中不對的地方。

三、一扶一放,突破重點理解句子。

教學過程中,對於句子的教學我採用的是“一扶一放,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因為文章的“雄偉”、“壯觀”兩段都是採用先總後分的.寫法。

“趙州橋非常雄偉。”是一個總起句,本段圍繞“雄偉”展開具體描寫。教學時我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這種圍繞一句話把內容寫具體的方法,而後學著這種寫法,進行練寫。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即前面講的內容是“堅固”,後面講的內容是“美觀”。作者用這種表達方式,使文章顯得脈絡清晰。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白“這句話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課文怎樣具體描寫橋的美觀?”(這樣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還鍛鍊了學生品評語言的能力。)

四、激發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被學生察覺。教師要適時撥動文章之情,引領學生之情,通過教師的情感,在學生情感和文字情感之間架起一座暢通無阻的橋樑,而文中第一段中的詞語“世界聞名”則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都是它得以世界聞名的原因。因此,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一語言因素,從文字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因素。

在教學趙州橋美觀的特點時,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出幾幅橋欄板上雕刻著精美圖案,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給我們描述一番,當他們感到的確很美時,再問:這麼美的圖案,我們該怎樣讀出來呢?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後,便能讀得有滋有味。

再如,當介紹完趙州橋的概貌和特點時,我要求學生談談自己聽完後的感受,為自己的祖國有這樣的趙州橋,為自己擁有如此充滿智慧和才幹的祖先感到驕傲,他們對趙州橋充滿了嚮往之情。當學生都表示從內心中湧出一種自豪、驕傲的感情時,我便要求學生帶著這種自豪、驕傲的感情去朗讀課文最後一段,便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教學手段的運用,主要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在學習中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對問題主動地去進行探究,去領略自行解決問題的喜悅,讓學習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件樂事

總之,我雖然掌握了一些新課標的理念,但如何用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如何在今後的教學行為中更好地踐行新理念,仍需要我不斷嘗試、不斷總結、不斷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語言文字,重點感知老支書的感人形象,體會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用生命維持求生的秩序、堅持求生的順序,將人民群眾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共產黨員的偉大情懷,讓學生從內心受到感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題目所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一層,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橋”;第二層,老漢用自己及親人的生命搭設了鄉親得以逃生的橋──“生命橋”;第三層,老漢用他自身的光輝形象矗立起聯絡黨和人民群眾的無堅不摧的橋──“黨群橋”。

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開門見山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橋》。

二、詞語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與人們的恐慌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將大螢幕上的詞語,用直線在文中畫出來。(咆哮、狂奔、獰笑、放肆、勢不可擋)朗讀詞語,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

2.讓我們回到課文,在語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並把自己的體會在句子旁作批註。 大螢幕出示:

(1)“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像潑。像倒。”四個字,幾句話?及其簡短的字句,給你怎樣的感覺?讀出這突從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狂奔而來,勢不可擋”。“勢不可擋”是什麼意思?還從哪裡讀出了洪水的來勢凶猛?

(指名多人談體會、朗讀,隨機點評。)

3.想不想看看這可怕的畫面?(播放錄影)如果你置身其中,心裡什麼感受?這是怎樣的關頭?你能用一個詞形容一下嗎?(相機板書: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們的表現,用線劃出並讀讀相關的句子。洪水中的人們是怎樣的反應,從哪裡體會到的?讓我們鑽進語言文字中間,讀出人們的慌亂來。(齊讀出示的句子)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逃生!

引讀。此時,東面西面沒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這意味著這座木橋是──(相機板書:唯一求生)引讀。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人們這樣的狀態,這唯一求生的木橋能不能助人們逃生?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再讀句子)

5.過渡:就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都在驚恐、慌亂地逃生,唯獨誰例外?老漢早已先群眾一步站在了木橋前。

三、品味語言文字,感受老漢光輝的形象與不朽的精神

1.自讀課文第7~13自然段,從老漢的外貌、語言、動作感受老漢是個怎樣的人?劃出感受深刻的字句,並把感受試著寫在句旁。

2.交流:

(1)鎮定的老漢。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裡,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a.輕輕地讀,用心體會,一個“盯”字,你讀懂了老漢的心了嗎?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在想什麼?(相機板書: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給人怎樣的感覺?(偉岸、高大、穩重)老漢沒有偉岸的身材,他的什麼給人山一般的感覺?(板書:鎮定)讀出一個鎮定的老漢!

人們依賴老漢,他是人們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說──(再讀)

你還從哪裡感受到人們對老漢求生的期盼?“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一個“望”字,你從人們的眼神裡讀出了什麼?人們像往常一樣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們擁戴的老漢。 c“.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連用三個感嘆號,你體會到了什麼?(情況危急,必須有序:“排成一隊”,“黨員排在後邊!”)讀出指揮者的鎮定與果斷。

(2)忘我的老漢。

a.透過老漢的鎮定,你讀懂老漢這個人了嗎?“一百多號人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此情此景,你讀出什麼了?人們紛紛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漢堅守在橋邊指揮。這是一個怎樣的老漢?(相機板書:忘我)這是一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一心想著他人的老漢啊!(讀句子)

b.過渡:我們繼續用心靈感受這位老黨員。讀課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3)無私的老漢。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詞刺痛了你的眼睛?為什麼?(揪、吼道、豹子)

b.透過這些詞語,你讀懂老漢的心情了嗎?讀出老漢此時的焦急、惱火。

c.他為什麼這樣惱火?他急什麼?火什麼?(此時,洪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了,情勢十萬火急,誰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漢心中,群眾的生命高於一切!)(板書:先別人後親人)誰能走進老漢心裡,讀出他焦急、惱火背後的一顆愛民之心?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a.這句你讀懂什麼了?容不得多想,老漢一瞬間閃過腦海最強烈的念頭是──

b.朗讀:容不得多想,請你用讀把小夥子推上木橋──容不得多想,請你再加點力氣去推──容不得多想,請大家竭盡全力去推──(加上老漢的表情、語言,再讀。)

c.這一“推”、一“吼”,你讀懂了這又是怎樣的一個老漢?(相機板書:先親人後自己)

3.迴歸整體,再讀感悟。

(1)讓我們把“父親”“兒子”這兩個充滿親情的字眼帶到文中去,再回顧一下木橋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結(指板書):老漢是村支書,他愛村民;老漢是父親,他愛兒子。但生死攸關之際,他無私地選擇了大家。他是個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們的哀思與崇敬,理解“生命橋”

1.過渡:為了村裡一百多號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兒子,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樂起)

2.此時,全村一百多號人卻在安全的彼岸。同學再讀一讀課題,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橋”到底是什麼?(板書:生命橋)

3.小結:老漢用生命維持著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堅持著求生的順序!請你再次投入地讀一讀課文第7~23自然段,讀出老漢鎮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無私的形象(指板書)。

五、感悟老漢精神實質,理解“黨群橋”

1.品讀。

師配樂朗誦。“五天以後,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裡祭奠。她來祭

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

2.文章為什麼最後才交代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

3.比較:哪一句好?為什麼?

(1)放慢了語言的節奏,更增強了悲劇的氛圍。

(2)兩個人啊!老太太同時失去了最親的兩個人。犧牲自己容易,犧牲兒子可是心頭剜肉啊!這樣的老漢,這樣的黨員,留給人們的僅僅是悲痛嗎?更多的是什麼?

4.是啊,這不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壯歌!讀出悲壯來!

5.情感升騰,精神永存。

(1)小練筆。

a.祭奠的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來了,整個村莊都嗚咽了。老支書的墓前,齊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絕的鄉親們會說些什麼?請你身臨其境地想一想,寫下鄉親們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樂起)

(2)揭示“橋”的第三層含義。

老支書就是矗立在我們心中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的優秀代表,這樣的黨員才真正是聯絡黨和人民群眾的無堅不摧的橋。(相機板書:黨群橋)

6.再讀課題,昇華情感。

讓我們再次飽含深情地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讓我們永遠記住,在危難時刻,那一座座給人們帶去生命和希望的橋;永遠記住老支書(指板書)──這樣的人,老支書這樣的黨員。(音樂起)

《橋》教學反思

《橋》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語言簡練生動,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應該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所以題目“橋”有著深刻的含義。也是教學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橋》是本組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不同於《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是通過典型事例來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橋》則是通過人物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來體會思想感情的,領悟表達方法的。

在教學時,我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漢突然衝上前去,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通過“衝、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捨己為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說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在學習到最後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裡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麼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從學生的實際感受出發,讀說寫結合,學生才會感到易於動筆,只有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生才樂於表達。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覺得極富活力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活力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活力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經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當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僅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在《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的引導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正在向“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協作者、組織者的'新型教學關係轉變。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走向語文教學的前臺。

在教學《找駱駝》一課時,我注重學生的讀。

在教學第一小段時,請學生輕聲讀,並想一想你能從中讀懂什麼?有什麼不懂的要問大家?讀後交流。

生1:我讀懂了商人丟了駱駝。

生2:我讀懂了它心裡很著急。

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來的。

生3:還可以從著急、趕上去問可以看出來。

師:你們看得真仔細,那誰能讀出商人的著急呢?(指名讀,自己讀,齊讀)

而在教學第2——9自然段時,分角色朗讀,有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讀等。

更有趣的是教學第十自然段時,學生學用不緊不慢的語氣讀老人話時,學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樣子,真是讓人佩服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模仿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1.本色入題是對此文最好的選擇。因為這篇文章的文題中包含了很豐富的資訊:羅布泊消逝前曾經是怎樣一個仙湖,那它消逝後是什麼樣子的?它消逝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是消逝而不是消失呢?這些資訊學生在解題中應該都能從文章題目中捕捉出來,可能形不成一個有內在聯絡的資訊鏈,教師就要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者的作用,因為這些資訊恰好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沿著這些問題展開就可以以一線帶全篇,也把學生引入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解題之後用投影展示羅布泊的相關圖片,在強烈的視覺對比中印證文題給我們提供的有效資訊,這樣設定情境會更利於學生對文字的認真閱讀。

2.在閱讀中教師不要過多的指手畫腳,而要讓文字自己說話。在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中,我除了引導學生做“勾畫圈點”標註出自己在閱讀中的疑問之外,不設定牽制學生的問題,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因為在解題之後學生會自覺的帶著疑問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和解決問題,也可能會讀出新的問題,在今天這樣一個閱讀缺失和閱讀去個性化的背景下,有時候這種素讀,也就是靜心本色的閱讀,更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能力,讓學生擁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化閱讀體驗。

3.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學生自主探究後,我設立了讓學生將圈點勾畫的疑難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的學習環節,小組內仍解決不了的問題集中展示師生共同探討。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質疑環節,而且都是把它安排在研讀賞析之前,因為我發現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和思考的廣度深度往往超過我的預期,而他們質疑比較集中的問題往往是教學的難點,教學重難點由學生自己找出並解決比教師預設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回答更有價值。當然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就要由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小組學習和質疑解疑更有意義,這時候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把學生的思考由窄處引向寬處由淺處引向深處,把偏離的扶正,而不是流於形式。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陽光》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說說課前做的踩影子游戲,進而讓學生明白我們可以這麼開心的做遊戲,都是因為有了陽光,那麼有了陽光,我們還會有什麼開心的事情,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這樣的設疑匯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識。在初讀課文後我又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後各自交流:你學會了哪個生字?讓學生自主地說說自己學會的生字,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很願意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如:記記字形,讀讀字音,組組詞語等等,學生互相補充,我在邊上提醒、引導,既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朗讀是語文閱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老師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瞭解,接著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後讓學生拿起筆邊圈生字邊讀,爭取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我先讓學生看圖讀,接著我又引導學生給課文中一些重點詞語加上動作,如:“更高了。”學生用雙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為止,這樣邊做動作邊朗讀便於學生記憶。由於這篇課文要背誦,而這一段又很長,學生記憶有點難度,經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能記住課文的內容,而且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三、拓展延伸,語言感悟 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值得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如:在學習第一段 “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這句話時我進行拓展,讓學生也來說說:“陽光像金子,灑遍( )。”學習“田裡的禾苗,因為有了陽光,更綠了。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更高了。”這兩句的時候,我引導說一說:“花園裡的花朵,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然後又讓學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動物,說說:“ ( ),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這樣的設計從扶到放,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還是好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識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在理解重點詞時,引導得不夠到位,以至學生沒法領會,回答不到點子上,最後忍不住自己講出來了。以後,我會吸取教訓,不斷完善,讓自己的教學能夠更上一層樓。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臺、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小學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小結,他的最終目的是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新課標》所提出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發展什麼?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灌輸,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小學語文教學論文,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小學生的語文素質有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段話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小學語文素質的全面概括。語文素質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語文能力還與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品質密切相關。所以說,語文素質也就是做人的素質。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字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學習語言,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能力、豐富情感。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期刊網。

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小學語文所載負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小學語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質。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完成語文教學目的,所選的教材篇篇都蘊含著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蹟;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揭露了舊社會兒童悲慘的生活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麼、學習什麼、反對什麼。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薰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學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麼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於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不僅在於“知”,而且要利於“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地薰陶、積累。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解決問題可以縮短時間,給學生髮現機會,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還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促使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狀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教師在教學中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把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去討論、去交流、去探究。如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為數學模型,把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思維的靈活性表現在解決問題時能擺脫偏見,不受一定的解題模式的約束,能從問題的個性中探索共性,尋求變異,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開拓。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轉換角度,多方思考;引導學生把問題的條件或結論進行推廣,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一題多串、一題多解、一題多畫等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中輕鬆地掌握語文知識,最終將語文課堂打造成愉快而高效的課堂,讓學生獲得健康的成長。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為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當課文接近尾聲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其他三隻蜜蜂還會回嗎?”學生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想象非常合情合理,我肯定讚賞通過。但好多學生的回答讓你措手不及,說他們沒道理吧好象也不全是,說他們對吧我也心中沒把握,後來對學生的好多答案我都是應付著過了,有點亂了套,幸虧我讓他們把答案都做了記錄,下課的時候通過查詢資料或詢問專業人士才得解決,事情有點被動了,或許沒注意還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呢,從這件事情我感觸頗深,教師應該懂的東西太多。還有教師在處理沒把握的事情時絕對不能草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一些學生愛“鑽牛角尖”,敢於對課文中的人物的行為、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提出異議,給預設的課堂教學“添亂”,但這恰恰是孩子智慧創新的火花。如果老師不留意這些細節,不注重培養孩子提出獨特的見解的意識,而是嚴加訓斥,或草草應付,都有可能夭折一朵“創新的鮮花”。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秋天的雨》這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七、八歲的孩子很難直接通過抽象的語言體會秋天的美好,理解那麼有詩意的語言。

因此一開課,我讓學生理解“秋天的雨,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時,學生通過談生活感受,並用收集到的諺語“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解釋了其意,將生活和語文,將書面語言與生活語言結合起來。我重點設計以“讀”為主線貫串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學性的語言轉化為具體的想象,讓一幅幅秋天的圖畫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讀出秋天的美,讀出濃濃的語文味。

在教學課文第二段時,讓學生回想扇子、寄信的經歷,田野的景色,以及見到的菊花的色彩,理解本段的幾種修辭手法,學生因為有了生活經驗,談起來有話說,自然理解文意也不難。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我讓他們聞著各自帶來的水果,學生不僅聞到了橘香,還聞到了菠蘿的甜味,葡萄的酸味……孩子們有了感性認識後,對課文中“秋天的雨藏著好聞的氣味”的理解不攻自破。接著我請學生談自己在水果攤前看到喜愛的水果時的表現,這樣將生活與文字結合起來,突破了對這段的難點句“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的理解。理解最後一段中“歡樂的歌”時,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秋天裡有趣的.生活來體會快樂,理解文意。孩子們興奮地談著:秋天裡去秋遊;去看菊展;吃螃蟹;吃各種新鮮美味的水果……在交談中,他們回憶著秋天的生活,感受著秋天的快樂,理解了課文的含義,實現了“三維”的統一。

本節課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悟情,以讀促說。學生讀的多,在讀課文後進行了評價,但讀的指導上還欠缺。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還不夠,還沒有做到大膽放手。今後在經常總結和反思教學的同時,將不斷錘鍊自己對課堂進行狀態的敏銳感知能力,讓師生的生命在課堂中得到盡情地釋放。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學語文是為了生活,生活中又處處是語文,只有將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注重學生的體驗,實現“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學生才會樂意學語文。

可以說這節課,學生將生活帶入課堂,在課堂上,他們讀著課文,談著生活,豐富的生活經歷幫助他們理解了這麼優美的散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窗外》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主題單元美麗的鄉村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過對從前窗外四季美景的追憶,表達了對古樸美麗的鄉村和大自然的愛戀之情。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首尾照應,細緻有序的觀察,準確生動的'刻畫、細膩真摯的感情是本文的表達技巧。 這節課我能夠從教學目標出發,吃透教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了課堂的 主人,達到了課堂的有效。主要採用讀中感悟的方法,抓住重點詞句段來感悟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等多種讀來讓學生感受窗外四季的美景,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準確、生動的妙處,採用先自學,再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抓住段落讀讀,交流,體會,這種這種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用心閱讀,用心感悟”的習慣。

具體來說:

1、能夠採讓學生根據季節的順序採取抓景物、找特點、讀出情感的學習方法,在第二自然段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然後第三自然段讓學生自學,四五自然段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習,這樣做到了先扶後放,讓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2、這節課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能夠積極發言,有很多亮點,很多孩子的回答都很令我很滿意。

3、這節課思路清晰,我的教態也親切自然,語調柔和,學生很喜歡。

4、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抓住一個線索去讓學生讀中體會,而且也讓學生品讀了課文,體會到作者對過去鄉村的喜愛之情。 也有幾點不足,就是學生讀的還是時間少了些,學生的情感調動還需要加強,還要多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還要加強語言的訓練。

總之,課堂是個生成的課堂,需要我們更加充分的預設,還要靈活駕馭課堂,把生成的精華變成亮點,讓課堂上的更紮實、有效。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本課是一篇蘊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這又是一篇成語故事,學生比較感興趣,上課氣氛活躍,孩子們都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在第一課時的時候,我教學了生字詞,並且著重理解了兩個詞語的意思。舂米推磨,這兩個詞語比較難以理解,靠著老師的語言文字就這樣說一說,我想孩子們也只能是理解的雲裡霧裡,所以我出示了兩張圖片,並藉助於舂這個字的字形讓孩子們來進行理解。

第二課時的時候,我分為三個部分,一、理解兵敗求和。想一想越王真的願意去求和嗎?如果不去會怎麼樣?讓學生想象說話理解越王的.萬般無奈。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想孩子們會理解。我覺得重點就要讓孩子理解,忍受屈辱,讓學生自己去找,文中哪些地方說了,越王勾踐受了屈辱,再此基礎之上補充一些課外知識,讓學生感受越王是如何忍辱負重的。第三部分,理解臥薪嚐膽的深意文中說睡在柴草上,每頓飯前還要嘗一嘗苦膽,這些都是臥薪字面的意思,真正地意義要引導學生說,後來這個詞引申為,為了目標要忍辱負重,堅持不懈,發憤圖強。

通過這樣一梳理,我相信孩子們也能夠理解臥薪嚐膽的意思,也能夠記住臥薪嚐膽的深意,最好要能讓孩子們舉出例子來說一說,當今社會還有哪些人也需要臥薪嚐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啟用,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湧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託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觸發心有所感,便將之寄託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對詩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讀和教學詩歌的要核,在詩歌鑑賞過程中,意象分析是起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在於,將這個抽象的概念還原為具體的詩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舉一反三的啟發式教學。

我認為要讓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通過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為引入,特別引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這是有一個思維的遞變過程的,再在這個感受的基礎上提出概念,學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這點上學生的思維過程有一個截面的剖析。

進行意象分析只能舉一反三,所以我選取了一些典型的詩歌意象來進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們具有什麼樣的文化意蘊,怎樣成為詩歌意象的。學生在這兩組的意象分析中,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們預料的,這是教學的生成性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逐漸引導學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學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須注意意象的特點品質和詩人情感之間的微妙關係。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的狀態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悽苦的多重心態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鑑賞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昇華。

詩歌鑑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於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製詩歌鑑賞的解題技巧,學生並沒有進行真正的鑑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鑑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在作文教學中碰到最大的難題是大部分學生無從下筆,不喜歡作文課。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作文失去了興趣,將是作文教學面臨的最大難題。每次作文課上課前,學生都流露出厭煩情緒,嘆聲一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寫不好,無事可寫。試想,每次作文,學生都能瀟灑行文,輕輕鬆鬆寫出一篇好文章的,作文教學自是一件易事。

解決這一難題,須從根源上找原因。教學中發現學生作文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內容空洞無物,缺乏創新;

二、沒有真情實感,空喊口號;

三、語言乏力,品之無味。

四、字數達不到要求。

找到了問題的結症所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

1、培養興趣,蒐集材料

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緣於學生知識面窄,可寫之物太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讓學生寫出有新意的作文是較難的。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發生在身邊的事,網上的新聞告訴他們,讓他們說出來,交流後在寫,並及時表揚學生的閃光點。

2、善於發現,勤于思考

其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還是很多的,只是學生都熟視無睹,習以為常。老師的一個眼神,父母的一句叮囑,同學的一個燦爛的.微笑以及校園裡的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是學生寫作的題材。學生缺少發現的眼睛,不善於思考。教學中我會就某一件事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

3、欣賞美文,品味語言

常於教材和課外讀物中找一些精美的文章,從寫作手法,修辭,感情色彩等方面引導學生賞析,讓學生學會如何表達,怎樣遣詞造句才使語言富有表現力。鼓勵學生多讀有益的課外書,在豐富知識的同時也提高自己的品味能力。

通過努力,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提高,對作文有了很大的興趣。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思考,尋找解決的途徑,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