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邊城》有感(合集)

本文已影響 3.15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邊城》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邊城》有感(合集)

讀《邊城》有感1

今天我如痴如醉地讀完了《伊犁,美麗的邊城》這篇寫景文,仔細閱讀,能充分體會到白楊、大街、伊犁橋、伊犁河的美麗動人景色。仔細體會一下結尾,便會這句話的言外之意,話中有話,間接寫出並讚美了伊犁河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伊犁可真美啊!清澈的河水,雄偉壯麗的大橋,繁華恬靜的市容,熱鬧又擁擠的大街,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白楊樹,是誰賜予了它們華麗的外表呢?是默默奉獻的伊犁河!它無私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創造了這個美麗的城市,多麼像平凡而偉大的老師啊!

人們說,老師像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她把自己的知識傳送給我們,但從不索取報酬,老師像母親一樣,用知識哺育我們成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她們用崇高品德和無窮無盡的知識教化愚蒙,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為使我們成為對祖國建設有用的棟樑之材,青絲中添了幾根白髮。

我又想到了我的`家鄉??靈石,它的母親??汾河也同樣哺育了它。它以前清澈見底,河邊長著翠綠的花茸,河中有小魚、小蝦在歡樂嬉戲,美麗極了。然而現在,人們不重視環保,大量排放廢水,大量往河中丟垃圾,河水渾濁了,成了“汙水垃圾河”。植物枯萎了,小蝦、小魚也被毒死了,我要呼籲人們:要注意環保!要愛護汾河!

從《伊犁,美麗的邊城》我知道了伊犁奇特的美景,也讀懂了許多,許多……

讀《邊城》有感2

琉璃般透明純粹,美得讓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題記

純美的湘西世界,潔淨美好的茶峒小鎮,給我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涓涓溪水,繞山阻流,環繞在這座小鎮旁邊。溪流如弓背,清澈見底,一眼看去,魚兒好似在空中暢遊;水中小小的白石子,還有些帶花紋的馬淄石子,在明媚的陽光下閃閃發亮,別有一番意境。常年作深翠顏色的細竹,迫人眼目,與那青山綠水構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令人回味無窮。

在半山腰上有一座白塔,塔下住著翠翠和她的爺爺。他們在一起管理渡船,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然而,直到一個端午節,翠翠和二佬第一次相遇,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就這樣開始了。這個柔美純樸的少女,對二佬一見鍾情。不過她把心中的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藏著,不對任何人說。日子就這樣靜靜地流淌著,後來二佬的哥哥大佬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儘管翠翠始終不表明自己的心願,但,她早已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不久之後,大佬溺死在揣急的漩渦之中,二佬隨之毅然離家闖天下,那回響在小溪邊悠揚的歌聲也消失了……最終,爺爺去世了,翠翠也總算明白了始末。她痛哭起來,為她失去的親人,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可能,在某年某月某日,二佬回來把翠翠接走;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聳立在她的'心中。

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在我認為,如果翠翠能夠表明自己的意願,或許遺憾也不會產生。畢竟,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很難迎來童話般的結局。所以,我們應該在自己的邊城裡不斷尋找、發現、探索,而不是等待。

這本書,沒有過對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文筆;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沒有震撼人心的言語,有的只是最乾淨的語句和淡淡的鄉村故事。

合上書,閉上眼,半山腰,一戶人家,一個女孩,一個老人,和一隻黃狗。天亮了,他們便來到橋旁邊,渡船嬉戲,笑聲迴盪在山間;夕陽西下時,小船收渡,他們便一同走著小路回家,一路說說笑笑。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壯麗的詩篇,也沒有巨集大的場景,但美得動人。

讀《邊城》有感3

我大約是一隻鳥。充滿了警惕,不易滯留。因此一直在飛。

——題記

《邊城》做為沈從文老先生的經典作品,其所構建的湘西全球,展現出一幅秀美雅緻的山水畫。屹立的白塔,古色古香的吊腳樓,清澈的河水,老年人、女生與黃狗,宛如陶淵明筆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自在恬淡,又有馬致遠“小橋流水別人”一樣的別具一格。沈先生讓我們產生的不僅是和睦的田園牧歌的日常生活,也有在其中更難為寶貴的中華民族品性。天真爛漫的翠翠、古香古色良心的老船伕、胸懷坦蕩順順、豪爽不求回報的.涿州天保、熱忱質樸的楊馬兵……以兼具散文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畫筆,刻畫了慶元地區特有的風土民情;借船家清純少女翠翠的純愛短故事,展現出了人的本性的通情達理幸福快樂。

凡有桃花處必有他人,凡有他人處必可沽酒。我最喜歡的,自然是小說集中的主人翁翠翠了,她純真,純真,從來不隨便動氣,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的小仙女。“撐渡茶峒溪,日垂白塔歸”。翠翠與姥爺相守結廬在茶峒溪水邊塔下,靜靜的江河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上游魚來來去去皆可以算籌;居所兩座山多篁竹,翠色迫人而成。翠翠在風日裡長養,面板黑乎乎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雙眸清明時節如白水晶。是當然撫養了這名秀氣童真、爛漫無邪的伊人。佳人翠翠,便一直那麼向著遠方,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溪頭溪流聲,似一朵全啟的曼珠沙華,暗香疏影,只待那人與攀摘。

翠翠,是沈從文憧憬的幽美人性與人生的化身為與完美。她清亮全透明的性情,青春年少的覺醒和萌動,若隱若現的期待和美少女害羞的美好心理狀態,代表著愛與美麗的人性與人生,“為人們‘愛’字作一度恰到好處的表明”

這本書中有許多處環境描寫動人心絃,比如:月光如銀兩,無從不能照及,山頂篁竹在月光下皆變成灰黑色。身旁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清楚從什麼地方,忽然會出現一隻草鶯“白落衡白落衡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正中間,這小鳥兒又彷彿弄清楚它是深更半夜,不理當那麼又哭又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入睡了。

這句話的絕妙之處便是創作者將湘西的風景寫進了感情,讓閱讀者讀到的不但是感情的童真和初始的樸實藝術美,更有湘西的美麗風景映入腦海中,二者相輔相成,讓這本書的文字更為具備當然的美,因而也給小說集增加了與眾不同的風采。

如今的社會的人太過度心浮氣躁,缺乏了一種心裡的平靜,很多人追求完美化學物質上的考慮,但內心上的豐富才算是真實的考慮。

唸完這本書,有一種來源於心靈深處的打動,在無音當中觸動著我的心絃:實際上大家每一個人內心都是有一座邊城,它即是大家的枷鎖,也是大家的歸處。

讀《邊城》有感4

在遠方,有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有一個叫做翠翠的女孩。他們都一樣美麗,一樣有著故事。我不知這故事是喜,是悲。

找一處恬靜淡雅的山城,茶峒,便是這樣。青山環繞,美不暇接,就像一個不沾世事的仙子。在沈從文的筆下,他用平淡質樸的文字,寫出對這的眷戀。濃濃的湘西風情裹挾這我。就像《桃花源記》中“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是這份美麗,才演繹了下面的故事。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一隻黃狗”故事開始了。被山城養育的翠翠,從小跟著淳樸的外公生活,每日隨外公撐船送人。在陰差陽錯之間,“天保”、“儺送’’兩兄弟都愛上了羞澀,單純的翠翠,可翠翠心裡是二老。在種種情況下,大老死了,留下的二老開始動搖,最後去了桃源。而翠翠,在一場暴風雨後,連外公也離開了她。從此,翠翠便於黃狗渡船,等著那個人回來。

放下書時,我還在想:如果翠翠與外公都表明心意,一切是否能避免。可三年前“不知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經過的事甜而美”的日子已去。沈從文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這樣結局。

透過這些,我們又看到什麼?是人性的善與愛與美,還是這後面的責任。又或許都不是。外公疼愛著翠翠,是人性的美,也是一種對翠翠和她亡母的責任。大老生命停止時,二老心中的內疚讓他離開了,兄弟間的情誼就像翠翠對外公如此,大老二老,也是這樣。正是這份責任與愛才讓一個悲劇式的故事,有了絲溫暖。人們都在說尋找道德模範,而他們和翠翠一樣。或許這不是道德的全部,可道德中卻包含著這幾個字。可有時這些愛成為了我們的枷鎖,文中的外公是愛翠翠的,可他的愛讓翠翠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我們面對的社會,為了自己不惜損害他人的健康甚至於生命。那些無良的.商販,為了贏取暴利,違法新增有害物質,把過期的藥品食品換個包裝便再次售出。還有無執照的診所。還有對身邊人的妒忌,猜疑,讓他們做了什麼?陷害、殺人。我們身邊不都是這樣嗎?所謂的責任、人性,都成為了利益的面具。本該是美好的東西卻成為了工具。人們好似把它遺忘了····而愛的負擔,就像父母對我們一樣,太多的愛,太多的給予關心,變成了我們傷害他們的利器叛逆、違抗惡意的話語;而他們的愛也刺傷了我們沒有翅膀的小鳥、無助頹廢。我們承擔不起了。

這是一篇故事,一個悲劇,或是喜劇。但願船下的綠水,能讓等的人回來,能讓翠翠的心回來。讓這個千年的古城流轉下去,即使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都有人等待·····

讀《邊城》有感5

人嚮往著什麼?世界又究竟需要什麼?

一片樹林,一方天地,一汪泉水,這是多完美的世界啊。但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之時,一切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它開始有一間小屋,一個村莊,一座小城,它甚至有一個腳印,一輛自行車……可人究竟嚮往著什麼?人心究竟追求著什麼?是一棟棟大樓,一座座城鎮,一輛輛車,還是數不盡的財富,道不完的安定?

談及和諧,《邊城》所展此刻我們眼前的是那樣一幅畫面:“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位老人,一個姑娘,一隻黃狗。溪水潺潺流過,流入小城,溪水卻依舊清澈,彷彿滲入城裡人家的完美,連線城裡城外人們的心。”那裡的生活,彷彿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譜出和諧,那麼自然安和――在如今飛速發展的世界裡,車水馬龍,燈紅酒綠,處處高樓大廈,一派繁榮之景;但背後,卻又是另一番景色――那裡草木不生,噪聲不斷,淨氣匱乏,飛禽走獸不在;那裡垃圾成山,泥沙入河,淨水難尋……如此環境,是和諧麼?不,根本不是。人們的身心均受到嚴重壓抑,所以他們最初從落後的鄉村奔入發展的城市,卻在最終又從發展的城市回到落後的鄉村。我們誰,也不想到最終,子孫後代,指著那突兀無林的骯髒的山,指著那泥沙堆積的汙濁的河流罵自我的祖宗,責怪我們。所以我們,該念和,該譜諧。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但森林能夠改變氣候;一滴水不能掀起大浪,但汪洋能夠掀起大浪;一個人不能改變社會,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則能夠改變社會。每一個人的努力都能夠促成社會的發展,每一個人的一小步都可能給世界帶來變化。我想人們要的,該是美,是愛,是安,是平,是和諧。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中所描述的,甚至感受到的畫面――人與人的心靈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與發展的和諧……《邊城》讓我看到了人們的淳樸,勤儉,友善,和諧,那也許是我們在生活中難尋的完美,所以翠翠“天真活潑,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順順“大方灑脫,友善交友,正直和平”……那裡的人兒,完美到令人嚮往,和諧得讓人們感慨,有時也會讓人憂愁,思索。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觸動人心的,一個人要和諧,一個社會要和諧,一個國家要和諧,世界處處要和諧。人的和諧,就是冷靜與熱情同在,就是剛柔相濟,德威並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會的和諧,就是自由與正義同在,就是肝膽相照,苦樂同在,就是眾志成城,春意盎然……世界的和諧,就是善意與美德同在,發展與健康的統一。和諧,和的是心,諧的是情,和諧是真心真情的美。

《邊城》或許就是展現了那樣一幅人與自然相互接觸,完美和諧的畫面,但畢竟是故事,而故事往往又啟發著每一位讀者。到底是讓《邊城》告訴我們,還是我們告訴我們自我――轉念一想,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該有所調整。和諧,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念和,譜諧,念每個人心,譜世界完美。

讀《邊城》有感6

《邊城》是中國鄉土文學的典範,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榮登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第二名。

《邊城》包含了很多愛,夫妻之愛,兄弟之愛,祖孫之愛,鄰里之愛。這些愛,無一不讓人感動,無一不讓人落淚。

夫妻之愛:翠翠的父母相愛了,卻不能結婚。經過一番考慮後,翠翠的父親就心想一同去生即無法聚首,一同死去應當無人可阻攔,首先服了毒翠翠的`母親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後,到溪邊故意吃下許多冷水失去了。

兄弟之愛:大老和二老同時喜歡上翠翠,便決定公平競爭。後來,大老退讓,想把翠翠讓給二老,於是出走,意外溺水。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陰影,也離家出走了。

祖孫之愛:祖父把翠翠撫養大,又想翠翠幸福,便到處找人,卻不想得罪了二老和順順。祖父在臨死前還說:翠翠,打雷不要怕!

鄰里之愛:老船伕死去了,鄰居都來幫忙,有幾個甚至陪著翠翠守靈,楊馬兵甚至跟著翠翠,在碧溪岨生活。

這些愛,在《邊城》裡隨處可見,希望,將來有一天,在現實社會中,也處處可見!

讀《邊城》有感7

前兩年春去張家界遊玩,逛一個超市時看見了沈從文著的《邊城》,喜不自禁地拿在手裡想開啟看看裡面的文字,可整本書被一張薄薄的塑料裹得密不透風,不見他的文字風格就不知他能否對自己的心路。如果對自己的心路又在沈從文故居不遠的地方買他的作品,那麼一定會使這本書更有意趣。可不能見到廬山真面目,於是又把它輕輕地放下。 然而沈從文又是我喜歡的,不知在何時我知道了他美麗的故鄉,知道了他的愛情,知道了他的《邊城》的獲獎,知道了文學愛好者在他的故居流連忘返時憶起那個撐船的老人和漂亮的翠翠。今年教師節,學校發了一百元錢。我毫不猶豫地拿著它去書店買了《邊城》,又訂了十六期《散文》。

《邊城》的封面是茶峒古城的剪影,如長蛇的城牆,點著如豆燈火的連綿吊腳樓,河面上還有八隻沒有找到回家路的紅嘴黑鴨,對岸是幾個光溜溜的岩石。把《邊城》捧回家後,首先是閱讀它的最後一篇文章《邊城》。那湘西邊境的小山城,高峻山旁的小白塔,穿梭在河溪上的渡船。還有來往於小溪兩岸的商人,忙於趕集的市民。還有那些樸素的故事和濃濃的沒有結果的愛情。

我在紙面上尋找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湘西生活軌跡,男人的艱難謀生,龍船競渡,水作動力的碾坊,出水芙蓉的翠翠,還有暗送秋波的天保儺送,渡船上的'故事如一幅幅生活畫卷慢慢展開,哦,在動盪不安的年代,那湘西一隅還算是一個寧靜的港灣。只是渡船老人和他孫女的生活卻是如此的孤寂。

《邊城》集裡還有其它的文章,我看見了戰爭,看見了疾病,看見了愛國青年和被劊子手砍掉的他們的頭顱,看見了破敗的房子,看見了死亡,看見了人們活一天是一天的無奈。整本書是灰色的,只有那太陽的光,草的綠,流動的河水,剛剛碰撞出的愛情之火還有點亮光,可這亮光仍不能幫助那時的人們找到生活的方向,仍不能看見那時人們生活的絲毫生氣

沈從文的描寫如畫家畫素描,黑白色。那粗的細的筆力,那疏的密的線條;那“悖時砍腦殼的!”的方言;那老者的無奈,少年的茫然;軍閥的殺戮與搶掠,老百姓的水深火熱;那樸素的愛情,那純樸的民風無不讓我動容,鬱悶。有時為了讓自己從那種無時無刻充滿死亡氣息的文字中逃脫出來,我會把這本書丟在一邊轉而去看看《散文》。由此可見沈從文文字的感染力是何等的攝人心魄。

有人說:沈從文的《邊城》不僅有很大的文學研究價值,而且有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這話很貼切。〈〈邊城〉〉寫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可你讀著裡面的文字和標點符號一點也不覺得它們與現代的文學有何差異,不同的只是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和水平與過去有著天壤之別!

讀《邊城》有感8

家裡有一本《邊城》,是爸媽在鳳凰古城買回的。那時年紀還小,這樣一本白底黑字沒有多餘色彩的書、一本充滿了鄉間農田照片和線條粗糙圖畫的書,實在不能引起我的興致,那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樣來自鳳凰城的薑糖,醇厚甜美,不像我們本地的薑糖辣得嗆人。

後來長大了,知道了沈從文,明白封面上那三個大字的重量,就把《邊城》從眾多書中挑出來,放進最看重的小書櫃裡,但是還不看——嗨,有“一把辛酸淚”書成的《紅樓夢》、有催人心智引人思考的《鄉土中國》、有神祕又不失親切的《蘇菲的世界》……為什麼要讀一本淡似粗茶的《邊城》呢?

寒假終於讀了《邊城》,才知原來這是一個那麼小的故事,簡單到不過一條溪、一座山城,便孕育了這個故事。可這個故事卻也不輕快,少女蜜一樣稠的心事、少年火一樣的熱情和骨氣、老船伕古樹年輪一樣密的思緒,拌著這片土地上傳承一代又一代的規矩、行事、道德,發酵出這個草綠色的歌謠般的故事。

沈從文說,《邊城》不是為文學評論家、批評家和大多數讀者而寫,他寫《邊城》是為記錄在他的混亂年代,作為“世界一小角隅”的農村曾經的“樸質、勤儉、和平、正直”。因此,我看這本書便不能太馬虎怠慢了,也不能只滿足於瞭解一個兩家人間的故事——其中有隱話要說的,好好讀讀吧!

那個女孩是這樣的惹人憐愛:“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作者的筆都為她軟下來,彷彿生怕戳傷了翠翠細嫩的面板。

兩個青年是這樣的意氣風發:“都結實如小公牛”“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大的“豪放豁達”“不拒常套小節”,小的“眼眉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這些作者想要敘述的青年人的優良品格,都集中於這二人身上,將鬱鬱蔥蔥的邊城最旺盛的生氣都賦予他們。

老船伕是這樣的淳樸重義:“骨頭硬硬的”“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路上遇見老友一定要與他喝場痛快酒、渡客給多了錢像別人對少給錢的人那樣絕不退讓一毫。然而歲月磨礪了他寬厚的品性,也必然留下了生活的傷痛和謹慎細密的心思。

老船伕為一件事苦惱: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更知道翠翠無言的嘴後牽動著怎樣一顆被朦朧情感籠罩的心。他為翠翠的`婚事煩擾,卻不敢輕易開口。每每要試探外孫女的心思,總是要解釋一番“我給你說個笑話你聽聽”“這不過是笑話不必氣惱”。在傳達對翠翠婚事態度時,甚至也要作“馬路”“車路”的隱喻。但是也不能全怪老船伕扭扭捏捏,一方面他縱然難開口,可他更明白翠翠的脾氣,意會她的羞澀,瞭解她低頭掐蔥、舉頭望月時不能張口的怦然心動。

翠翠中意二老,但從她自察這份中意就再不敢輕舉妄動了,她不願去有二老的吊腳樓裡、不願上有二老的船、不願望見有二老的方向……可她的心又深深地渴望著、痴盼著,見到他,以無人能知曉的方式。她不是這樣退避的人,不認識二老的翠翠,誤會二老輕慢她,一句輕輕又脆脆的“你個悖時砍腦殼的!”、一句氣鼓鼓的“狗,你叫也看人叫!”莫不把俏皮的姑娘模樣發揮到巧妙境地。

或許這是茶峒人的特色之處,是“樸質、勤儉、和平、正直”的人在處理個人情感時的極致,對他人的心願總是盡力瞭解和滿足,可一旦要表現自己的感情,絕不敢聲張。正如老船伕被翠翠看出喜歡上河街勸人喝酒會害羞到亂嚷起來,心裡的願望,是這些人的祕密,猜測但不點破這些祕密,亦是生活在這片青山綠水間人們的情趣之一。

讀到大老乘船而下,一種不安的隱情漸漸浮上書頁來,千條萬條線索被這種極致的害羞和委婉像利針一樣,穿了起來。二老離開、老船伕四處打聽二老的情況、翠翠更沉靜地等待下去。那些過往時光裡問不出的話,老船伕最終也問不出口,但他的心急已經讓順順一家會意,卻因一個人的死亡黯淡了熱情。“老船伕說著,二老不置可否不動感情地聽下去”,那種夜半起來歌唱的歡暢和興趣已經失去,一場多人編織的暗流中養成的感情,在一方的淡漠中,又如暗流般遠去。

再後來,老船伕也死了,留下翠翠一人,懷著她盼望的、等待的心願。

這或許不算是一個悲劇,翠翠自有她要承擔的責任和經歷的苦難,老船伕早就無奈地看透這一點。誰說二老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呢!而沒有二老又如何,翠翠依然是這樣,傍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茶會越熬越濃……

讀《邊城》有感9

邊城,描繪在黃永玉的色彩裡;邊城,甜美在宋祖英的民謠裡;邊城,生動在沈從文的墨香裡。風景綺麗,美不勝收。

邊城,美在青山碧水的風景裡。蓬蓬鼓聲掠水越山到了渡船頭,到了清澈空靈的沱江河畔,到了我心中那心馳神往的地方。一座座土家吊腳樓在邊城煙雨中巍然而立,一首首月琴之曲在夜色笙歌張飄渺而出,一艘艘小船在祖父的漿聲裡遊蕩於青山碧水之間,朦朦朧朧的河面之上,還有幾隻潔白如雪的白鴨在水面上漂浮著,為邊城的.美增添了幾分動感的氣息。

邊城,美在古樸和樂的風俗裡。一個個民俗的節日風俗,皆在這遠離世俗喧囂的小城裡被完美的保留下來。這裡有與民同樂的戍軍長官,有善於泅水的人們,有在水面上肆意追趕鴨子的鄉親,有泅水划船的好選手天保、儺送。小山村河街間,凡逢節日時候,便變成了一片繁華熱鬧的海洋。明朗的天氣裡,鼓聲蓬蓬的響著。古樸和樂之美,大概皆凝聚在潭中划著的硃色長船裡,浮動在剛剛漲過的泛著翠綠色的龍船水面上,潛入到河邊人們認真凝視的眼眸裡。

邊城,美在淳樸善良的人情裡。有為翠翠點燈引路的好心人,有拒絕多收擺渡錢的老爺爺,有“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鄉親,還有為愛堅持等待的翠翠,“生生等你,死死等你,等一城煙雨,只為你;渡一世情緣,只和你。”千山萬水窮盡,萋萋芳草荒蕪,美麗而執著的等待,還在繼續。

美,在煙雨邊城中;美,在朦朧山水裡;美,在純美人情裡。邊城,美能入我夢;邊城,美能入我心。

讀《邊城》有感10

今年冬天的太陽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渾身舒坦。剛吃完中午飯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邊城》。

這部小說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裡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穿著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麼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

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

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於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才會如此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讀《邊城》有感11

夕陽緩落,染紅了清澈的江水,景色勾情,扣動著多情的心絃。

守在渡船裡,你仰望著夜空的繁星點點,臥在草坪上,你傾聽者大自然的吟唱。那在夢中浮起過無數次的山歌,而今已停息,當黎明佔據了黑夜,時光也在不經意的流走,翠翠,你還在等待什麼?

在風雨中,相依為命的親人走了,在歡樂與濃情中,為你唱山歌的.男孩也走了,孤單的你卻在時光的變換與情感的期待中煎熬。春天,花兒漫山,鳥兒雙飛,萬物欣欣向榮,而你的心卻無法復甦。秋天,雁群南飛,落葉歸根,而你的歸宿又在哪兒,哪兒才是你心靈的依靠。冬天,雪花紛飛,萬物凋零,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待的人也會到了吧。。。。

梁祝生死相依,福禍與共,是因為他們曾經一起度過難忘的時光,有著矢志不渝的愛情誓言。而你呢,沒有海誓也沒有山盟,只有純真懵懂的情感,只有天籟般的山歌,你卻如此的堅守,此般無怨無悔的付出。

讀《邊城》有感12

看完《邊城》,不知道是開心還是難過。故事看似還會繼續,但如果加上一個結尾,狗跟著貂似乎就沒什麼意義了。

人生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成了悲劇,很可能具有時代和地域的特徵。崔璀出生時是個悲劇。她是變態愛情的產物。不久,崔璀的父母相繼去世,這成為崔璀人生悲劇的基礎。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不是悲劇的出現,而是悲劇的永恆。崔璀安然度過了她生命的`前十年,但是一系列的人和事觸動了崔璀敏感的心,一顆充滿愛的小女孩的心。一段簡單而複雜的三角戀把崔璀綁成了一個結。但是這個結實際上拉著崔璀,在她面前有一個懸崖,這樣她就可以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很快,三角形的一邊破裂了,崔璀的命運不穩定。像是在深淵裡翻滾,天寶遇難,祖父去世,諾送走,悲劇彷彿有了延續。沈從文老師可能也覺得不好,給故事一個幻想。即便如此,悲劇的慣性還是衝擊著我的內心,讓我懷疑諾再也沒有回來。但是,當我習慣了喜劇,我就不忍心去想情侶結婚。這讓人同時產生兩種情緒,大概就是《邊城》的魅力吧。

我喜歡《邊城》,但更喜歡書裡的邊城。如果人能活在簡單的世界裡,那就不是一種樂趣。隨著資訊科技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邊境城鎮已經不能容納如此簡單的民俗,也不能再成為邊境城鎮。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空間上只是邊境小鎮的地方,只能躲在象牙塔裡,躲在《邊城》裡,享受人生難得的寧靜。然而,為了生存,我無法逃離現實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個時間某個空間有一個邊城,可以容納人們多餘的情緒。只在書裡,只在心裡。

閱讀《邊城》,讓我放棄一切複雜的人際關係,一切複雜的考慮和推理,享受那獨一無二的簡單。

讀《邊城》有感13

月色如洗,樹影搖曳,彷彿傳來久遠的湘西的歌聲,遙見書中一人,還有一座城。

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就是這樣,平靜中難以抹去淡淡的憂傷,初讀《邊城》時也是在那樣的朦朧中迷失了,沒能看透。

現在想起來,或許這個故事,講的大概就是對生命的無奈與悲憫。

一條破舊的漁船,翠翠和老船長的一生,就係在這漁船上隨風飄蕩。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條黃狗,縱使生活孤獨清貧,卻與自然相得相融。

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從小就沒有享受過父母的愛,儘管如此,生活卻沒有急著摧毀這個少女心中對未來朦朧的期待與幻想,黃昏時她坐在白塔下,心裡湧起無依的`薄薄淒涼。

直到一天月明星稀,她在夢中浮起一個茶峒青年的歌聲,讓人惋惜的是,老船伕沒能理解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想將翠翠嫁與天保,而天保與船總順順對老人的誤解又加深了船伕的自卑。儺送不願接受家人安排的婚姻,卻又得不到老船伕的迴應,於是在哥哥天保死後棄家出走。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某種程度上就阻隔在這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空白"中。

每一顆人心,都是一座孤城,城中千仞峭壁,不見日月,惟飛鳥與渡。其餘人皆無得近之。未曾走近,又談何理解?"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你看雲時很近,你看我時很遠。"難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真的那麼遠嗎?一直以為,只要人與人之間有真誠的溝通,完全可以在人們之間架起一座座彩虹。

如果翠翠、天保、老船長之間有過充分的交流,結局會有所不同麼?如果我們在面對誤解時,能夠大膽的把心底的話說開,開放心裡的城壘,人心是不是會近一些。

幾千年前,一曲《高山流水》讓俞伯牙和鍾子期心有靈犀,一介樵夫與琴師就這樣相識相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因憂鬱症而退出銀屏,當所有人都在為他嘆惋時,只有他的父母沒有放棄,他們耐心地開導他,為他的心靈開啟溝通的窗子,最終崔永元又變得自信、開朗,他主持的"實話實說"又為更多的人打開了一扇溝通的大門。

可是《邊城》卻沒有出現這樣美麗的結局,爺爺的離世,天保的死,儺送的出走。這一切將一個少女朦朧的幻想擊碎,祖上的白塔也塌了,她辮上紮起白繩。

一切還未開始就早已消失,人都走了,她仍是孤身一人,撐著破船在江上飄蕩餘生。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讀者留下悠長的惋惜。

我們也祈願她母親的悲劇不要在女兒身上重演,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而是屬於她的那份幸福。或許,在那個年代,我們的這個願望也只能是夢想。

或許生活就是如此,不論經歷過什麼,不論曾經遺憾種種,最終還是要帶著所有的記憶向前走。不論是否受人理解,不論是否孑然一身,終究要笑著與歲月握手言和。

月光逸去,重新收起《邊城》,我忽然明白,縱使人心似城,也可於城內修籬品茶,有人來也可,無人也罷。

讀《邊城》有感14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著、拽著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牆,吊腳樓......茶峒帶著它獨有的鬆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縴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此刻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著我們生活的點滴,擔著我們生活的期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裡,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著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那裡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我的感情封於男人身上,將自我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著光輝的城,那城太過夢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著翠翠,唱著儺送,唱著河,唱著船,唱著完美的感情和淳樸的生活。懷著對完美感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夥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裡,翠翠以為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裡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後的那些日子裡,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著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盪滌裡;使爺爺帶著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為過往。在邊城裡,完美的事物自我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後,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麼也未曾走遠,什麼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杯具。

一切都彷彿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著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蘊藉,雋永之致是唯一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讀《邊城》有感15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流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山峒的大河。這大約是夢開始的地方罷,沈老的筆下,湘西獨特之景展現得淋漓盡致,一開篇我便如痴如醉地汲取這文字的甘霖。

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水中的小小遊魚,兩岸深翠的映竹,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這裡是浪漫的茶峒小城,日子很長。擺渡的船兒輕輕蕩,女兒家的歌聲慢慢飄,小小的人兒也吟吟笑。一切都是萬般靜好,這座小城裡的人們又何似在人間。

老船伕家的孫女翠翠在風日裡長著,把面板晒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好似山頭黃麂一般的她,好像某一天就被少女的情懷繞了心頭,解不開那“大魚咬了你”的結。翠翠純樸善良,天真靈動,那個有關歌聲和虎耳草的祕密讓她悸動。日子還在過,渡船還在

飄,翠翠、儺送、祖父、大老的緣分也就這麼平淡而奇妙地接續,彷彿風雨前的寧靜。但風雨總歸會來,但正如老船伕所言:“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翠翠在經歷風雨後卻變得更加堅強,彷彿一株不低頭的紅玫瑰。

翠翠至善,從風雨中走來,風雨沒有洗去她心中的純真,澄澈的心靈宛如一輪皎潔的.圓月。儺送至善,他堅毅勇敢,有著一顆赤誠熱烈的心靈,骨子裡洶湧的熱血,無不在顯示著一位湘西少年的動人形象。祖父至善,身為擺渡人,不收擺渡錢,在那條大河之間,架起了生命的橋樑,對於翠翠,他懂得放手,即使自己於心也不忍。大老至善,他肩上有著家業千斤,懂得擔當;他眼裡有山河萬里,知道責任。他也會柔情似水,但對於儺送和翠翠,他也願意成人之美,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徒留一場空悲切。茶峒人民至善,順順、楊馬兵、陳四四……茶峒鄰里親切,相互幫扶,純樸的民風至善至美。

一幕又一幕,彷彿一場香甜卻又苦澀的夢。爺爺離開了,思戀的少年離開了,渡船也沒有了,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翠翠頭上的白繩總有一天會取下來,那個人也許“明天”回來,渡船也會重新飄蕩在水中。

因為她是至善之人,這裡是至善之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