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找回童心作文

本文已影響 2.19W人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找回童心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找回童心作文

找回童心作文1

在屋裏實在是待不下去了,我百無聊賴地走在花園中,最近因為期中考試的事壓得我透不過氣,出來散散步也好。我坐在石凳上,看着那一羣小孩子正開開心心地和自己的夥伴做着遊戲,他們一羣人,你追我,我追你的,玩得不亦樂乎,連額頭的汗水都沒空拭去。或許,當初的我玩得比他們更瘋,可現在呢,我卻一臉憂愁。

我一邊注視着這羣孩子,一邊沉思着,到底是什麼使我以前這麼開心?大概就是那顆童心吧!它曾經讓我快樂無比……現在的我,早已沒了童心,有的只是那學習的壓力。我嘗試過把童心找回來,卻發現一切都變了。我的父母説:“都幾歲了,不好好讀書,找什麼童心,有空就多背背書。”最終,我也放棄了找回童心的想法,只好面對現實。

不僅是我丟掉了童心,現在的很多學生都和我一樣,深深地被埋進了作業堆和試卷中,把童心都弄丟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你們想讓孩子們等到長大以後回首過去時,才知道快樂僅僅就在幼年嗎?

其實我們現在也應當快快樂樂地玩,不是有專家説可以在玩中益智,可以在玩中培養我們的合作能力嗎?週六的時候就不要再去那討厭的補習班了,和同學出去狠狠地“瘋”一下。平時,也可以看看漫畫,來緩解下心情,這些想法算不上過分吧?

看着此情此景,我又有了尋找童心的意願。對!不能讓童心就這麼沒了,我要把它找回來。家人的反對不可怕,失去童心才可怕呢!

找回童心作文2

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片美好卻又短暫的記憶,那就是屬於寶貴童年的美好回憶。那種記憶是永遠無法取代的,他在每一個人心裏,就像夏夜璀璨的星空,一閃一閃,彷彿是永不熄滅的燈。

如今,我們都已告別童年,但童年的美好往事始終留在我心裏。我還記得那牙牙學語吐字不清的我,那打碎盤子時滿腹驚慌的我,那撒謊時漲的滿臉通紅的我……這些都是陪伴我終生的無價之寶,是它們見證了我美好的童年。不要為童年幼稚無知的話語而發笑,也不要為孩提時異想天開的想法而羞澀,那是童年最天真的表現,也都是想象力和未來希望的源泉,是黎明即將升起的太陽。昨日,它們彷彿剛剛發生過,今日,卻只能依稀看見那朦朦朧朧飛逝的影子。

不知不覺,我們都早已長大!

我們都已不再是什麼都不懂,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小孩子了。也許當我們還很小的時候,都是迫不及待要快點長大,以便可以擁有更大的力量,更大的本領。但是,你準備好了嗎?你知道長大意味着什麼?長大意味着要面對更大的壓力,長大意味着要肩負更多的責任。要知道,力量越大,責任也就越重。這一切,你都準備好了嗎?

長大了的我們,要面對的是更多的挑戰,更大的問題。我們都已經不是那穿梭在遊樂場裏的孩童,我們所要面對的,是一個不可預測的社會。形形色色的人,大大小小的誘惑,都已開始慢慢進入那曾天真的心靈,原本純潔的童心,在那令人垂涎的誘惑下開始迷惑,剛剛走出童年,已讓童心變得寸步難行了。

童年如同一顆劃過天空的流星,一閃而過,那些往事也隨着隕石的墜落早已消失在太平洋的漩渦中了。但是,看見流星時無比激動的心態卻和流星的驚鴻同時定格在飛逝的瞬間。那就是永不會消失的童心,它可以製造出許多奇蹟。

童年已經逝去了,但只要我們保持一顆童心,努力尋找那些逝去的回憶,我們就可以找回童年,即便未來的路還很長……

找回童心作文3

前言:

記錄現實生活中的一次對話:

暑期一起學車的師弟(大學生):“師傅,學車是社會實踐吧!”

師傅:“應該是吧!”

“學校叫我們寫一篇社會實踐,到時到網上去找一篇交差吧!”

“網上?!”師傅一臉迷芒,“怎麼能這樣學習呢?”

“叫我自個兒寫三、四百字也寫不出!……”

“我們小學生都要求寫四百字呢?”我迫不及待地説。

“我兒子讀初中,作文倒還會寫,可讀起來總覺得不夠好。”

師弟笑笑。

感想:

一個大學生連作文也不會寫,可見我們的語文教學多麼失敗!俗話説:萬幢高樓平地起。基礎不打紮實,萬幢高樓也只不過是個不平穩的空架子。這不禁使我對我們的作文教學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小學作文教學現狀

目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一下幾類問題:

(一)起步較晚,造成習作坡度陡。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學過分強調以識字教學為主,忽視作文教學的訓練,到三年級才開始抓作文教學,起步較晚。作文教學應當是由説到寫,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長期以來,一二年級忽視説話以及寫話訓練,三年級開始就拼命搞命題作文,坡度太陡,學生望而生畏。

(二)注重模式,輕視了學生的興趣與個性。

在現今小學作文教學中,有的教師不厭其煩地將一些作文知識和方法公式一樣拋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套用現成材料與模式。這種寫作公式化的僵化訓練,相當程度上,漠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冷落了他們對社會及生活的敏鋭洞察,結果必然窒息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壓抑其獨具匠心的稜角,導致學生丟掉了開啟心靈的鑰匙,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後作起文章來卻是中心不明、條理不清、語句不通、文法不順。

現在中國很多大學生不會寫文章,這種現象在國外也普遍存在,這不得不歸罪於小學時期作文模式化教學的惡果。寫作是一種綜合的思維訓練過程,從觀察、構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體積極的思維活動,而並非簡單的套用模式。純粹的模式化教學,不僅讓學生失去了真我,沒有了興趣,而且弱化了學生的個性。

(三)注重課堂,輕視了學生多彩的生活。

葉聖陶曾説:“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作出什麼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對認真練習寫作是有妨礙的。”學生寫作的過程,是從客觀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經過頭腦中的加工製作,再運用文字符號表達出來的過程。離開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然而現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把學生關在教室,苦思冥想,閉門造車的現象卻屢見不鮮。這種與世隔絕的封閉式作文訓練,導致小學生作文無話可説,假話連篇,東拼西湊。原本想象豐富,思維活躍的童心,由於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寫出來的東西往往蒼白無力,毫無生趣可言。

離開了生活,缺乏了感受與體驗,造成學生對生活中很多寫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過一則關於學生作文的報道,想來令人心驚。某城市一小學中,老師讓學生以“大米”為素材寫作,城裏的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和認識,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麼來的,於是鬧出了“農民伯伯把大米從樹上摘下來”的笑話。但是開懷之餘,我們又不得不對此作一深思,一言蔽之,怎一個“慘”字了得?

(四)注重指導,輕視了對學生評價。

作文講評是對學生寫作實踐全面檢查分析的總結,對學生寫作具有重要意義。據資料表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大都喜歡上講評課,它既是師生思想認識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學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饋。但是目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議,而對作文後的講評不夠重視,常常批改完作文,寫幾句不痛不癢的評語,就把本子發給學生,並不進行有充分準備的講評。據調查表明,在來自小學的100份問卷中,能反映出老師按時進行作文講評的只有61.6%,能有質量地組織講評的僅37%,這個調查結果説明,現今小學作文教學中,講評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仍然處於薄弱環節。

(五)注重範文,輕視了教師的示範作用。

幾年前,上海曾舉行過一次師生作文與評改比賽,結果有不少老師的文章寫不過學生;蘇北有個縣也做過類似測驗,結果也出乎意料。這種現象説明了什麼呢?作為一個以評析他人文章、指導青少年寫作為終生職業的語文教師,自己不會寫文章,沒有寫作實踐,還能指導學生作文,提出建設性意見嗎?

現今,這種“重範文,輕下水”的傾向在小學語文中依然存在。在寫作指導中,很多教師對範文奉若神靈,一個題目給學生,簡單提示幾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讀幾篇範文。教師只讀不寫,只講不作,導致學生思路狹隘,落入範文模式,寫起文章來不是繞範文轉圈圈,就是空洞無話,毫無靈性。

二、對策:

(一)提前作文教學,培育童真、童心、童趣。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當前很多小學改革作文教學的重要舉措。在中小學就讀的學生都是健全的孩子,從小生活在書面語充斥的現代文明社會,口語和書面語發展完全分離的現象很少見到了。筆者有個假定,每個孩子生下來就具備學習所有語言文字的潛能,孩子口語超前、書面語滯後的狀況是生活和教育等後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在兒童已有口語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學習語文,促進兒童口語和書面語同步協調發展。兒童進入小學後,應該以學習書面語為主,同時提高口語交際的品位。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兒童學習用書面語進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這一點,就會人為加大口語和書面語發展的差距,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和發展。

提前作文很有必要。實驗表明提前作文滿足了兒童用文字表達內心世界的需要,促進兒童的心理髮育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當然,在操作過程中,老師們必須明白,限於一二年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識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塗鴉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發孩子的表達慾望和習作興趣為主要目的,標準不能過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導”,削弱識字和閲讀教學。否則,就會徒勞地增加孩子的負擔,撲滅孩子的習作興趣,效果適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話寫完整”作為基本要求,但訓練的時候,讓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寫作,寫幾句或一段有意義的話,喜歡寫什麼就寫什麼,愛寫多少就寫多少,讓孩子覺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來表達自己某種想法和情感的。這時候孩子寫出來的作文總體面貌也許是多數語句不通,也許是前後不連貫,也許是標點符號亂用,也許是錯別字連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鬆、自由的心態下寫作,流露出來的都是”童言無忌”,而且作文中總有一句或幾句話是完整的,這樣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識能力目標,又滲透完成了作文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是否比單純地重複寫“一句四素俱全的話”要有意義呢?

(二)培養習作個性,激活童真、童心、童趣。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階段應特別強調情感態度方面的因素,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幫助學生尋找“快樂作文”的源泉,讓學生願意寫作,熱愛寫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使寫作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説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很明顯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也説:“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可見,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對作文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寫作。因此,我們應該從“興趣”出發去尋找一種與新課程標準相協調的快樂作文新思路,給學生提供自由的空間,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引導學生願寫、樂寫、會寫。

1.拓展習作空間,觸發習作靈感。

學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繁重的學習任務使他們的生活單一、枯燥,較少機會接觸社會,自認為沒有可寫的東西。其實,作文並非一定要寫轟轟烈烈的大事,否則哪來的“以小見大”,“細微之處見真情”?所以在引導學生多觀察社會、生活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調動情感因素,學會為生活感動,善於從身邊選材,從小事中挖掘其深遠的意義。題材可寫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或誤會與矛盾,對存在於同學中的某些現象的分析與看法,進而寫自己與老師家人之間的關心、支持或誤會,再寫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幫助或矛盾,題材不斷擴展,筆觸從學校家庭延伸向社會的各個角落,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作文的源頭問題。然後是自擬題目或老師提供一些諸如《這件事不該發生》、《誤會》、《理解》、《收穫》、《吃一塹,長一智》一類的題目進行訓練,讓學生走出無話可説,無題材可寫的誤區,並逐漸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社會的能力,從而培養寫作興趣。

因此,要讓學生喜歡作文,盡情作文,我在實踐中根據實際,大膽引入並嘗試了幾種作文訓練的模式,效果較好。

(1)遊戲作文。

遊戲是孩子們最喜聞樂見的,遊戲最能展現孩子們生命的活力。有遊戲的時候,他們的眼睛都是亮的,由此可見遊戲是激發學生學習習作的最佳形式。在遊戲活動過程中,他們要親自動手動腦,要思索感受;會碰到困難、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敗的體驗。有了這樣豐富多彩的生活內涵,何愁學生寫不出個性鮮明,童趣盎然的文章?另外如“吹雞毛大賽”、“我的自畫像”等,每次活動都搞的轟轟烈烈,每次作文都寫精彩紛呈,使學生的生命之花得到怒放!

一次上課前,我佈置學生帶5至10枚一分、二分、五分面值的硬幣。

課堂上,在簡要説明遊戲的時間、規則、過程後,比賽開始了。有的小組馬上開始行動,企圖速戰速決,但天不遂人願,硬幣屢屢沉入水底;有的小組吸取了別人的教訓,先討論策略方法;有的小組甚至為了成果率“吵”了起來……一時間,課堂上如同炸開了鍋!

六分鐘後,比賽結果出來了,有的組臉盆裏漂着滿滿的硬幣,有的組只漂着少數幾枚硬幣。我讓孩子們説説成功的祕訣和失敗的緣由。很多組都不服氣,要再比一次,我説可以,但要在課後,現在的任務是把剛才的情景、當時的想法寫出來。

有的學生這樣寫:我們組的臉盆裏漂着滿滿的硬幣,銀光閃閃的,就像一張張的笑臉,多漂亮啊!

也有的學生這樣寫:我們組的水面上只有一兩枚硬幣在孤軍奮戰,而水底躺着無數的犧牲者,顯得格外悲壯。

(2)想象作文。

我深深地覺得兒童是最富於想象的。孩子們的腦子裏有的是奇思妙想,而這些往往被壓抑着,無法痛快淋漓地宣泄出來。如果一旦被激發出來,是很難遏制的。可以説,只要教師提供一個足以廣大的空間,孩子們會插上一對想象的翅膀,遨遊縱橫億萬裏!

501班,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憑着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寫出了二十餘篇、近萬字的童話小説《烏里星球來的加米琪爾》,其中的三篇在《小學生世界》上發表。在她的影響帶動下,還有很多學生開始嘗試從未有過的挑戰──想象連載小説:有《蜜蜂王國曆險記》、《流落在火星上的孩子》、《南郭先生出逃後》、《來自烏拉星球的小魔女》、《“菲菲丸”魔幻劑》等等。

(3)實踐作文

西方發達國家特別重視對孩子社會活動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社會調查活動,撰寫調查報告等方面。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孩子缺少的就是這方面的能力。

一年多來,我們組織了多次規模較大的綜合實踐活動,如“古鎮古蹟探源”、“古井的調查與研究”等,這些活動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再加上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孩子們開展得熱火朝天。而他們活動後的成果(總結性文章)更是一種意外的驚喜:他們不但真實地記載了活動過程中的酸甜苦辣,而且還很有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議。

2.編織七彩生活,開掘作文源泉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一直在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金礦”,別老嫌自己的生活單調,經歷平凡,認真地想一想,一個平常的自然景象、一件細微的生活小事、一絲小小的微笑、一縷淡淡的心緒,都是我們作文的好題材!

我們相信每個孩子的生活都是多彩的,只是更多時候沒有傾心去體驗而已。所以教師有必要,更有義務:借學生一雙慧眼,讓他們洞察精彩的人生;借學生一雙巧手,讓他們編織七彩的生活。

此外,我就格外重視生活作文,並把它作為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載體:日記是學生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課,一週兩次的作文訓練也是一次不落的。我建議學生專門拿出一個作文本,取名為“生活浪花”,記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高興的、悲傷的、激動的、難忘的,做到“一草一木皆有情,凡人小事均入文”。

在這個專集裏,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習作:由討厭吃八寶粥而引發的《艱苦的練習》;雨後看到一羣小鴨在水凼裏玩水而寫成的《羣鴨戲水》;看到一隻殘疾的蜜蜂不厭其煩地試飛而想到的《一隻折了翅膀的小蜜蜂》;一個既調皮又可愛的《妹妹》……

例如“家”,這個極其一般的題材,也是很難激發寫作靈感的話題。我對孩子們説,家是每個人心靈的港灣。儘管一些同學家的房子老了,舊了,但只要你帶着熱愛的情感去看她,你會發現你的家有很多不同尋常的地方,你會越看越喜歡。從後來的作文上來看,效果是較好的。周夢婷同學的《我的家》是這樣寫的:

我家在郭家村。這是一間很不起眼的平房。

遠看,白牆黑瓦,顯得格外莊重。她靜靜地躺在青山懷抱之中,任由溪水調皮地從她腳下流過。

近看,灰白色的牆身上斑斑點點,那是灰塵的影子,也是風雨的痕跡。有人説很髒,但我覺得很美,那可是大自然的傑作啊!空閒時,我常坐在小板凳上,凝視着這些自然生成的山水畫,會不由地浮想聯翩。

……

(三)改進評改方法,深化童真、童心、童趣

評改在整個作文教學中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據我瞭解,目前小學作文評改,或評語式,或評分式,或評級式,教師的態度大致可分為兩種: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麼對學生的作文草草批閲,要麼對此字斟句酌。我覺得,這兩種做法都對學生有百害而無一利。我們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毫無顧忌的表述空間,不要對學生髮自內心的'真情流露之作加以過多的評頭論足,吹毛求疵,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多一點理解和欣賞,做孩子們的知音,讓孩子們的作文走近其本色與本質,讓孩子的個性“像野花一樣自由地生長”,換來一個作文個性化的春天。教師要轉變習作教學的方法,力求在評價中指導。

1.充分賞識學生,營造寬鬆的習作環境。

教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要給孩子多一份賞識,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信心和興趣,在寬鬆的氣氛中,孩子也就會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緻的文字在你的面前。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教者的溢美之詞,對這些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來説,是多麼重要而可貴呀,往往就在此時,在教者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孩子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被點燃。作文的神祕面紗被揭開,對作文的恐懼被消除。所以,對學生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裏淘金",挖掘閃光點,讓學生賞識自己的"勞動"成果。我的做法是:

(1)評語裏充分肯定。在評語中充分肯定文章的優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個句子,然後再中肯地提出存在的問題及修改方法,同時實行優等次制。

(2)課堂中朗讀欣賞。安排學生高聲誦讀自己作文佳篇和好詞語,特別是在原有基礎上有點滴進步的同學。差生作文面批,並劃出"閃光點",借其他同學交流。

(3)定期張貼公佈,結集打印或推薦發表。利用班級牆報或學校櫥窗、廣播電台,定期展示優秀習作。學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為範文與同學交流,會感到異常興奮和自豪;其他同學看到的、聽到的是自己的同學的好文章,會有親切感。

2.蹲下來看孩子,發現孩子世界的合理性。

(1)“蹲下”了,意味着我們拋棄高高在上的指點和説教,我們能與學生靠得更近,能發覺孩子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裏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才能感受到孩子因為丟失了媽媽買的橡皮而鬱鬱寡歡不是小題大作;和夥伴拌嘴有着維護尊嚴的意義……教師只有“蹲下”,看到學生的心理,也才能在閲讀他們的習作的時候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2)“蹲下”了,意味着我們“用一雙孩子的眼睛去看”,我們能瞭解學生的千差萬別。孩子本就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小宇宙”。“蹲下來”的教師才可能領略到這些差別的美麗,才能和孩子一樣流連童真童趣,從而贊同“我的疑問和米袋裏的米粒一樣多。”是意藴生動的語言。有了這樣的心境和視角,我們在評點孩子習作的時候必然多了欣賞和讚美,孩子產生的便是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打開心鎖,讓內心的感情流出來,也就不是遙不可及的期待了。

3.注重互動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我們在評改時要構建並運行“互動”模式,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促進關係,使作文評改日益向學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發展。據上海一所小學實驗這種“互動批改”的作文教學改革表明,在調查的學生中普遍認為“互動”模式有益於作文教學的效果。

所以當今小學作文教學中,實行“互動”評改模式勢在必行。其一,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提倡互批,自批,眾改等方式,創造良好的作文氣氛,使全體學生都關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其二,採用展示和交流的方法,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佳作展示與推薦發表,在課室闢一“佳作展示欄”,把每次作文的優秀篇目連同評語一同展示,讓學生共評得失,力求從各個方面得到啟發,同時營造一種聲勢:“這些佳作都來自同學中,我也能寫出這樣的文章。”這不僅能讓佳作作者產生榮譽感,其他同學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強了寫作信心。對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還推薦到校作文報或一些期刊的中學生園地發表,使同學體會到作文成功的快感,寫作也由課內到課外擴展了。這樣,既引導學生更積極地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又培養了良好的寫作習慣,訓練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4.教師下水作文,透視期待的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不會寫作文,最簡單的原因是教師不會寫作文。”現今,很多小學語文教師視範文為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則很少,因此,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應適當減少範文的篇數,提倡教師自己作文。葉聖陶在《文匯報--教師下水》一文中説“語文教師教學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常動動筆,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和幫助學生。”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只有親自嘗試寫作,在指導學生才能身臨其境,體味寫作中的酸甜苦辣,我嘗試了一做法,效果不錯;如悄悄記下學生所説的話,利用課前一兩分鐘,讀一讀;把對學生的表揚、提醒等寫成信的形式,貼在教室裏;跟學生一起寫日記,不同的是,教師把每天的日記寫在教室前的一塊小黑板上,供大家欣賞;記錄下學生們自己的故事,以後讀給學生們聽。因為這些習作內容,寫的都是學生自己或是身邊的同學,他們會感到很親切,很樂意去聽、去看、去評論、去嘗試。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