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安妮日記》讀後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3.73W人 

轉眼一天又過去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日記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日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妮日記》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安妮日記》讀後感15篇

《安妮日記》讀後感1

這個寒假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名著,讀安妮日記有感。它的作者是14歲的安妮。弗蘭克,可惜她在15歲就死了。

安妮。弗蘭克,1929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猶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開始瘋狂地迫害猶太人,弗蘭克一家移居荷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德國法西斯佔領了荷蘭,在這裏避難的猶太人同樣遭到殘酷迫害。為了逃避納粹的逮捕、監禁和屠殺,弗蘭克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父親的公司大樓裏一處隱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4日,綠衣警察進了後屋,逮捕了所有隱藏的人,以及克拉勒和科弗斯,並把他們送進德國的和荷蘭的集中營。“後屋”被蓋世太保搶掠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書籍、雜誌和報紙中間發現了安妮的日記。

在“隱匿者”之中,只有父親得以生還。克拉勒和科弗斯經歷了苦難,在荷蘭集中營僥倖活了下來,又回到他們的家中。安妮於1954年3月——解放前的兩個月,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去世。

在書中,安妮提到了與她一起隱藏的同伴們,她對範丹太太的虛偽、對她的父親獻殷勤的厭惡。她自尊心強、有獨立的見解,她認為她的母親很可悲,每天都做一些家庭主婦所做的瑣事,她要成為一個自立的女人;她認為她的父母都不理解她,經常與他們產生衝突。她用她自己早熟的頭腦對戰爭與和平、人性善惡、男女兩性社會角色等重大問題的思考;同時她在日記中也真誠地袒露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識的覺醒和對彼得從友情到愛情的情感的渴望,中學生作文《讀安妮日記有感》。

“範丹太太,那個宿命論者,嚇得快要哭了,很小聲地説:“噢,太可怕了,炮打得這麼兇!”用另一句話説,不就是:“我真害怕!”我覺得白天不像黑夜那麼可怕。我像發燒似的那麼叫喊,請求爸爸點上蠟燭。可是他鐵面無情,仍然沒有點亮蠟燭。這時突然響起了噠噠的機關槍聲,這比炮聲更可怕。母親從牀上跳起來,點上蠟燭,這使父親很生氣,認為違反了他的意思,媽媽堅定地回答:“安妮可不像你一樣是個老兵呀!”事情就此結束!”這段文字讓我看到了他們在苦難中痛苦的等待;我能想象到他們的心跳得是如何的激烈;他們所説的炮聲令我毛骨悚然。

安妮在苦難中表現的如此堅強、勇敢。她鼓勵自己要度過這次劫難,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對祖國有貢獻的人。她開朗的個性、早熟的思想,早已看穿了這個世界看透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對未來的渴望,希望能早早地回到學校去和同伴們學習、玩耍。她在戰爭後希望能成為荷蘭人,她認為荷蘭人的勇敢品質讓她欽佩。

《安妮日記》讀後感2

伴隨着清晨鳥兒清脆的鳴叫聲,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安妮日記》,這是以猶太小女孩安妮的視角所記述的在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在這個沒有快樂、沒有陽光,只有恐懼和黑暗的密室裏,用自己的筆,自己的思想記錄下來了生活的點點滴滴,訴説了自己心中的苦悶。這本日記本,跟隨着安妮度過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年時光。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覺得很奇怪,因為這本書並不像其它的書,整本都在講述一個故事或一個道理,而它是以日記的形式來記錄身邊所發生的事以及安妮對這些事的看法。這本書也沒有其它書所具有的優美流暢的文字,但它卻有真摯的感情和少女般清純的語言。這些特點使我們讀完這本書後,不僅能從中讀到歷史和戰爭,也能感悟到安妮自身的那種樂觀的思想。

在密室裏躲避戰爭和災難的個人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習慣和行為。安妮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並把這些看法都寫在了日記裏。聰明、美麗和優秀的姐姐瑪戈·弗蘭克;偏袒姐姐,不注重妹妹的媽媽艾蒂絲·弗蘭克;平易近人,會安慰安妮的爸爸奧托·弗蘭克;自私、只為自己着想,對安妮不滿的凡·丹夫婦;可愛、親切和温柔的彼得以及有教養、親切的牙醫阿爾弗列德·杜瑟爾。作者對這些人物都描寫得很具體,寫出了每一個人屬於他自己本身的特點。這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便是安妮了,那個開朗,活潑的猶太小女孩。我喜歡她那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閲讀和學習的人生態度,也喜歡她那永遠滿懷希望、身處逆境不氣餒,不屈服的性格。我認為,我們應該像安妮學習,學習她那善於思考、敢於深刻剖析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容忍別人的品質。看過這本書,我從中讀到了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

這本《安妮日記》給我的感覺是緊張的,裏面的密室雖然與世隔絕,但總有被發現的危險,我能感受到這八個人在如何恐懼,飢餓的狀態下生存,他們受着戰爭和病痛的折磨,就在這種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下了這些故事。文章中講述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了那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寫出了戰爭所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除了這些,還有安妮對自己的情感,對別人的感覺和自己的苦悶。安妮把這本日記本取名“吉蒂”,並把它當作自己的朋友一樣,吐露自己的心事。正是這本日記,伴隨安妮走過了兩年的時間,並給予安妮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的宣泄。

德國法西斯是殘忍的,是邪惡的,他扼殺了一個又一個正值青春的生命。無情的轟炸,殘酷的迫害,使無數家庭無法相聚,還有那不近人情的種族歧視。這一切的一切,都把我深深震撼了,我不僅厭惡法西斯,厭惡他執政以後,對猶太人的迫害,而且也讓我對安妮也有了更深的佩服,這個堅強,永不屈服的女孩。她在戰爭中成長,在困境中懂事,雖然她的生命在十五歲就終止,但她卻留下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讀完這本《安妮日記》,我懂得了很多,明白了很多,我想,我以後也會懷着一顆永不氣餒不屈服的心,去面對人生當中未知的困難和危險!

《安妮日記》讀後感3

直到今日,我仍不願去回想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場全球性的戰爭,一想起它,腦中便會浮現出遍野的屍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淚,不要看到絕望無助的眼神,我要聽到全世界人民高聲頌讀渴望世界和平的讚美詩,而不是吟唱無助的詠歎調。

初看《安妮日記》這本書,是我在書店閒逛的是時候,大概是出於好奇,拿起來,翻閲了一下,竟沒想到會越看越好看,就把它買回家了。就是這樣我與一名猶太小女孩進行了一番心靈的交流。正是這番不尋常的交流使我的心靈有了如此的震撼與觸動?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德籍猶太人,名叫安妮·弗蘭克。當時,猶太人是受到歧視和排擠的,同常人地位都差之毫釐,當時是法西斯主義,猶太人是要遭到殘酷迫害的。就在安妮過完13歲生日不久後,他們一家就開始躲藏生活。安妮一家和範·丹夫婦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安妮父親曾經辦公的大樓的一處隱蔽地方,被安妮稱為“密室”。自從來到這裏後,他們每天過着心驚膽戰、惶惶不安的生活,無論幹什麼,都得小心翼翼、悄悄的,生怕弄出聲音來被人發現了。窗户拉上了窗簾,不讓一絲光線透出來或照進來。只有在深夜稍微探下空氣,但更不能出發響聲了。本來,一個本應在家裏享受陽光、享受自然,在學校快樂學習,一個擁有藍天、自由飛翔的花樣少女,現在卻因民

族被歧視而躲在看不見陽光,享受不了生活快樂的小屋中,比鳥籠中失去自由的鳥兒更加痛苦,是多大的打擊和折磨啊!在這種情況下,她用她的筆記,記述了在小屋的一切,筆記陪伴安妮度過了26個月艱難而悲傷的時光,同時也在這樣的暴烈情境下,去糾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點,鍛鍊自己的性格。雖然她很不幸,生活條件更差勇,但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喪氣,仍然抱着樂觀的心態面對一切,胸有理想、頑強拼搏的性格真讓人佩服啊!我記得安妮曾説過一句話:“假如我仰望天空,我就想,一切都將會變好的,這種苦難必定會有盡頭,和平與安寧將重新降臨世界。”我覺得只有人們才會愚蠢地去鬥爭,戰爭是無情的,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痛苦的。如果人們用“善”,對待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一定可以成為朋友。

安妮雖然承受了這麼多,但她非常堅強。在她的一生中,她曾經説過:我能感受到百萬人所遭受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經歷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魅力開端。我覺得這句話説的非常正確,安妮所要承受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如果我們大家都有一段困難的生活經歷,為什麼不像安妮一樣,去把那些痛苦的經歷“變成”一段有趣的冒險呢?讓我們和安妮一樣吧,讓每一段痛苦的經歷都“變成”一段有趣的冒險吧!

《安妮日記》讀後感4

如果大家讀過《安妮日記》就知道安妮是一個樂觀的女孩,字裏行間都透漏出她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她將温暖帶給了周圍的每一個人。當人們都在黑暗中掙扎、絕望時,她正等待着黎明並鼓勵別人,温暖別人。下面我們看看作者是怎樣寫的吧。

那是一段並不美好的日子,剛過完13歲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隨家人躲藏在父親公司的頂樓上。為了不驚動別人,安妮做什麼事都是小心翼翼的,連上廁所和用水的時間都被控制,還常常擔驚受怕。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頂樓內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漸由一個任性的女孩變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記裏寫道。

安妮想當一名記者,但這個簡單的願望被當時的黑暗籠罩和淹沒,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遠望而無法觸碰。但她依然懷着希望,用樂觀的眼神觀望現在,暢想未來。

日記本該是少年少女記錄日常,平凡而快樂的“流水賬”,而隨時受着死亡威脅的安妮卻留下了一本不一樣的日記!因為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納粹集中營裏,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了她人生的句點。戰爭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戰爭來臨,我只能敬佩和緬懷這位女孩,同時珍惜現在的時光。

“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也許,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還有許多孩子在微笑着説:“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當時的情景,也無法可想,但日記裏自始至終滲透出的一份温暖卻讓我無法忘記。戰爭能摧毀一切,但它無法摧毀人的心靈,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記》,它寄託了一個少女的美好願望,記錄她對自己和社會的思考,感動和啟迪着我和更多人。

願安妮能將這温暖永遠留在人世。

《安妮日記》讀後感5

暑假裏,我花了很長的時間細細地品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這本書帶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很大的震撼,很多的啟示與感悟。

《安妮日記》主要通過一篇篇日記告訴人們一個活潑,聰明的猶太少女安妮·弗朗克出身在一個猶太家族,從小就過着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以及鄰居們躲進“後屋”。在狹小、完全封閉的後屋裏,膽戰心驚地生活了兩年。兩年的生活十分的艱苦而又難熬。但是即使這樣安妮仍然勤奮學習,每天仔細記日記。然而,他們最終還是被兇惡的納粹黨徒逮捕了,關進了令人窒息的集中營的故事。

我十分喜歡安妮,他是一個純潔、率真、熱愛思考、熱愛生活、堅強的小女孩,她渴望着自由,她渴望着和平,她渴望着不再受到歧視。

最令我佩服的是,安妮的堅強與對生活的熱愛,十三、四歲的她本該盡情的享受生活、陽光、友情和歡樂,可是卻不得不躲藏在與外界隔絕的小屋裏,他們每天都得小心翼翼、輕手輕腳的,白天不能開窗,晚上不能開燈,一個月都不能洗澡,食物又日漸短缺,天天説話只能低聲細語,生怕被人發現。但是她很堅強的,即使在密室這樣的環境裏的兩年生活仍然沒有讓她自報自棄,並沒有讓她對生活失去信心,她依然對一切充滿希望,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絕望,她曾説過:“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這就是她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

安妮勤奮學習,用自己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自己的生活,記錄每一天的所發生的事情,她對戰爭、人性、反猶太人主義進行思考,對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進行思考,逐漸的從由一個任性、不懂事的女孩成長為了一個成熟的人。安妮嚴格要求自己,最難能可貴的是她的自我反省精神,每天不斷的檢驗自己的言行,糾正自己的缺點,錘鍊自己的性格。最令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自己悲慘的遭遇,看到人性的醜惡,看到自己理想被粉碎,感到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是的,正是安妮這種積極向上的態度、熱愛生活的品質,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絕望的精神,使我感動,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動,為安妮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傷,也為頑強的猶太人民的鬥爭精神而感動,更為安妮身上的精神品質而震撼,所折服……

《安妮日記》讀後感6

我沒有去過荷蘭,沒有見過在水一方的風車捲起嫩綠的草屑,轉動着漂亮的四隻白帆;也沒有見過大片大片的鬱金香,逼人眼的花海里,蜜蜂和蝴蝶嚶嗡地採着誘人的花蜜。我將手枕在腦後,垂下眼瞼,想象着自己沿着粼粼的運河走過,擷幾朵素色的鬱金香,用指尖描過那光滑的莖,一直到柄。我想象着自己來到阿姆斯特丹,衣領上別了幾束碎碎的小白花,在普林森河畔的小屋邊尋到一個石塊堆成的墓,將一捧白花攬在墓邊,猶太文字寫的,是一個不朽的名字——安妮。

有幸從一本雜誌上看過關於安妮的圖片,一個眉目清秀,十分精明的小姑娘。在安妮的紀念館前,有一尊銅像,她穿着裙子,手裏抱着自己心愛的日記,凝望着前方。閣樓頂層的密室外堆滿了書,一道機關之後,密室內部卻是一片黑暗。試想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姑娘是怎樣在黑暗中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她亦不是顧城,不過是一個平凡而內心強大的小姑娘。只是,密室的一道牆將光明與黑暗分隔,人從此與世隔絕。只是,那光明也不定就是光明,集中營裏婦女和兒童的哀嚎、壯年男子的鮮血逆流成河,這慘絕人寰的情景,只憑陽光把屍體照得更加明晰以外,哪裏有光明?只是,那黑暗也不定就是黑暗,最絕望的境遇裏往往就能遇見最美的驚喜,那本道破一切的日記就是燎原的星火,是黑暗盡頭一盞微微擎起的紅燭,只要有手,有紙,思想也可以擺脱肉體的束縛。悲喜仍存,思才未泯,信念永存,哪裏有黑暗?

硝煙瀰漫的世界,戰爭也會矇住我們的眼睛。集中營裏多了一個16歲的花季少女,多了一具無辜而純真爛漫的屍體。居里夫人説:“戰爭只能剝奪我們的生命,而搶不走我們的智慧。”一年之後,這本日記終由她的父親按照她的意願出版,我們今天才能讀到這本《安妮日記》。

她以深邃的思想、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她自己眼中的那個世界。她並不脆弱,並不迷惘,她沒有哭泣,沒有絕望。像一枝綠綠的橄欖,哪怕只是剛剛抽芽,經歷一翻徹骨的痛楚,也終會以自己的力量,多一片綠色,多一絲希望,幸福地仰望藍天上撲稜的白鴿。

我不能答出安妮提問的那些問題,我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我只能留戀那猶太文字的墓誌銘,祈禱這個世界永遠都是生氣勃勃的春天。

在那石頭的墓碑上,一滴滾燙的淚珠綻在猶太文字的刻痕裏,濺出一朵朵碎碎的白花,一個少女,以她自己的生命渴望着光明與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7

剛讀到《安妮日記》,我以為這是一篇虛構的故事。但是,在看到後記的時候,我才知道,這真的是一位猶太少女1942年至1944年的日記,記錄的很多真實發生的故事。

一九四零年,二戰一觸即發,德國侵佔荷蘭,對荷蘭的猶太人進行了殘酷的種族“清洗”運動,猶太人必須在醒目的地方別上一顆黃色的小星星來與其它人區分。希特勒把他們描繪成卑劣低下等民族,猶太人被德軍捉去做苦力,生病也不能去看病,收到了極大的虐待,就算有好心的荷蘭人想要幫他們,但看到那顯眼的黃色五角星也都無能為力。

主人公安妮·弗蘭克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二日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望的商人,母親則是出身貴族,家族地位顯赫。安妮還有一位姐姐瑪格特,她聰明善良。家庭富裕,父母關愛,可以説,安妮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在十歲之前,她無憂無慮度過了童年。但是那時候已經不太平了,猶太人四處被捕,為了安全,他們全家只好搬到一個不為人知的“祕密小屋”生活。在那裏,除了一起生活的猶太人之外,安妮父親手下的工作人員——克萊曼、庫格勒、梅普和艾莉·沃森也知道他們居住的地方,沒事的時候會去看把他們,還幫忙代購食品和生活用品。

安妮他們的生活條件很不好,每十五分鐘就會響一次鐘聲,很潮濕,他們白天不能發出聲音,不能走動,連窗簾都不能拉開,不然就很容易被發現。我認為這讓生活很不好,過的躲躲藏藏。但是安妮卻説,這是非常好的藏身之地,可以看出她十分樂觀。

從她一開始的日記中就可以看到,她十分快樂,有很多朋友。後來,又寫到和爸爸媽媽、鄰居的隔閡、衝突。安妮在日記中寫道“我的性格有兩面,一面沒大沒小,嬉皮笑臉……可這一面總掩蓋了我更美好,更深沉、純潔的另一面……”安妮獨立堅強,是非分明,有主見和理想,她勇敢地笑對一切,即使是在這麼危險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學習、慶祝節日,期待着戰爭結束,美好生活的開始。可是好景不長,兩年不到,“祕密小屋”被發現,住在裏面的猶太人全部被捉,他們服役,被殺,安妮也去世了,那時,她還沒有十五歲呢!這個年紀,應該是花一樣的年華,一個生命的開始,可卻因為戰爭,卻被終結了。有一句話我認為安妮説的很對“為什麼人類的飛機越造越大?炸彈越來越猛?為什麼人們一邊把房子夷為平地一邊又不知疲倦的重建家園?為什麼每天要把幾百萬元投入戰爭,卻捨不得投一分錢給醫學研究者、藝術家和窮人呢?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在忍飢挨餓,而另一些地方的食物卻多的發黴腐爛呢?唉,人為什麼這麼瘋狂!”是啊,為什麼?為什麼要有那麼多的戰爭?難道,那些人看到那些無辜的同類慘死,一點愧疚感都沒有嗎?安妮也有自己的夢想,想要寫書,不想平凡的過一生。

我敬佩安妮,她和她的日記,都是那麼的偉大!

《安妮日記》讀後感8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1942年6月12日,13歲的安妮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但就在這後一月安妮和家人為逃離納粹恐怖統治,躲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倉庫裏,從此展開兩年多的密室生活。這也真正開始了日記。

安妮自從搬到荷蘭以後,就一直生活在陰森的密室裏,白天不能打開窗簾,怕別人看見;晚上雖然可以打開一點點窗户透透氣,但立刻就要關上;早上吃完早餐以後就不能再用水了,因為隔壁會聽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和克萊爾的體弱多病。而且外面不斷傳來的猶太人被殺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寧。

在密室生活的兩年裏,正處於花季少女時期的安妮,在極度的.恐慌與不愉快下,在暗淡無光的密室裏,度過了少女成長的關鍵時期。然而她卻毫無辦法,因為他們是走到哪裏都會受到德國人歧視的猶太人。花樣少女的心情只有在書上才能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令我們無法想像,更無法瞭解的。

文中有一段曾寫道“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裏的生活看作是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和浪漫情事,並且將每段艱辛的事情當作我日記的材料。”安妮雖然恐懼,但她不放棄,而是把逆境化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可見她的精神家園是豐碩的,富有的。面對恐懼她甚至比密室裏的大人們都要冷靜,都要成熟。是戰爭使得一個天真爛漫,不知何為險惡的小女孩變得早熟起來。

安妮是一個樂觀的女孩,字裏行間都透漏出她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她將温暖帶給了周圍的每一個人。當人們都在黑暗中掙扎、絕望時,她正等待着黎明的到來並鼓勵別人,温暖別人。安妮想當一名記者和作家,但這個簡單的願望卻被當時的黑暗所籠罩和淹沒,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遠遠地望着而無法觸碰。但她依然懷着希望,用樂觀的眼神觀望現在,暢想未來。

“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走入世界,為人類盡一份力量。”她做到了。她用自己的的經歷為人們描述了戰爭的冷酷,猶太人的無奈以及少女的好奇。她死在戰爭中但《安妮日記》的封面上永遠有着一個名字——安妮﹒弗蘭克。她永遠活在這個令人無法忘記的故事中。她永遠活在愛她的人心中。她的身體死了,但她的靈魂活在了書中……

這是多麼堅強的安妮,多麼樂觀的安妮,是堅強和樂觀支撐着安妮度過了艱難的密室生活,是堅強和樂觀成就了《安妮日記》。安妮一個不曾絕望的女孩;一個永遠樂觀永遠快樂的女孩;一個面對逆境卻不願低頭的女孩正激勵着我們衝出逆境!

《安妮日記》讀後感9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讓人心痛的故事了。由於安妮一家是猶太人,在二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的逮捕,一家人躲進了閣樓,一躲就是兩年多。在這兩年裏,安妮在她的日記“吉蒂”裏記錄了這兩年的心路歷程和點點滴滴。

從安妮的文字不難看出,她年紀雖小,但卻心智成熟,天性樂觀,洞察一切,明辨是非。之所以會讀《安妮日記》是因為知道阿姆斯特丹有這麼一個博物館叫安妮之家。這個博物館因《安妮日記》而聞名於世。於是懷揣好奇,開始看這本書。從序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折射的是二戰時期被陰霾籠罩下的歷史。也是從序言便知道,安妮一家的最終結局。直到現在寫下“安妮一家的最終結局”,仍然抑制不住留下眼淚。安妮記錄了他們在密室裏的日常生活;記錄了住在一起的人們心情變化,喜怒哀樂;記錄了她對生活的惶恐和希望。文字生動而活潑,看書的過程中我分明看到了一部活生生的電影,看到安妮可愛的樣子。

如果,如果在看安妮的日記之前,我不知道她們的結局該有多好。安妮一次次的寫到戰爭到年底有可能就結束了,她們有可能就重獲自由了。每次看到這些字眼,反而更加心痛,心痛即使她生性樂觀,但現實卻不是如她所願。如果提前不知道結局,我一定像安妮一樣,滿懷希望,雖然當下生活艱難,煎熬,但終會過去。我會期待安妮迴歸自由的那一天,我會期待她穿上合身的漂亮裙子那一天,我會期待她暢快的呼吸自由空氣的那一天。讀日記的整個過程中自己的心情複雜而糾結,好像越往後她離自由越近,又好像越往後讀,越接近她的悲慘命運。

不敢想象,安妮被抓到集中營會是怎樣的心情。她聰明,成熟,心思細膩,活生生,該如何面對納粹集中營地獄一般的摧殘。不敢想象,當自己的所有希望全部幻化成泡影,該有多絕望,心痛。集中營的日子裏,她還會不會經常想起她的日記本“吉蒂”。安妮逝世後的一個周,德軍宣佈投降。她最終的最終沒有堅持到最後,沒有看到黎明。戰後,只有安妮的父親生存了下來,此時的父親又該是怎樣的痛徹心扉。他為了保護妻女,從德國搬家到了阿姆斯特丹,又進而攜全家搬進密室,可是,所有一切努力最終還是敗給了殘酷的戰爭。他拿到安妮的日記後,又是懷着怎樣的心情讀她心愛的小女兒的心路歷程,躍然紙上的明明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明明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很久沒有讀到一本書,像《安妮日記》一樣,給我帶來如此強烈的心痛。願世界和平,願不再有任何人因為戰爭顛沛流離。

《安妮日記》讀後感10

有許多書伴隨着我們成長,我們從中吸取精華和營養,更加茁壯成長。上個星期,我讀了《安妮日記》,感覺既真切又感人。

安妮·費蘭克是一個二戰時期、納粹大屠殺猶太人時一個15歲猶太女孩。她有一個姐姐瑪格,本來一家人其樂融融,但是希特勒對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費蘭克家被迫住進了祕密小屋。此外,同居一室的還有一個牙醫,幾對夫妻,一個叫彼得的男孩。在這一段充滿噩夢的將近25個月的危險日子裏,安妮用純真而感人的筆觸記錄下了躲藏在祕密小屋的恐懼、害怕,以及與彼得之間真摯的少男少女的情意。安妮夢見親愛的已經過世的外婆,夢見親愛的朋友達莉,心裏充滿了焦慮和擔心。而日記是她最好的傾訴,也是二戰期間猶太人悲慘命運的一個證明!日記本是安妮13歲生日時收到的一份禮物,她給日記本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吉蒂”,向它吐露自己的心聲以及自己內心的無助與煩惱,思考生命和戰爭……

在安妮15歲那年的8月份,有人告密,祕密小屋的八個人全部被捕。數日後,安妮和姐姐瑪格死於集中營,八人中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

在閲讀《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温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温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她説:“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着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安妮説:“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安妮,她活在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最柔軟的那個角落。但是《安妮日記》的內容其中也包括了:恐懼、不安、奴役與飢寒交迫。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有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與納粹集中營,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為她生命的終點,真摯的情感與卑微的希望,貫通整本日記。寫作時的孤獨與祕密的保存,卻轉為世人的廣大回響。善良、正直畢竟才是普世價值。《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報道。

一本日記,讓我們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體會到了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讓我們認識到了納粹惡魔給人類整體以及每個個體帶來的傷害以及無可彌補的傷痛!

《安妮日記》讀後感11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人,雖然十分富裕,但是自由卻被嚴格限制,不能騎自行車、不能坐電車、晚上八點猶太人不準在大街上或在花園裏——最終,安妮必須躲藏起來——

1942年7月6日,安妮一家和朋友等8名猶太人躲進了安妮的父親準備好的密室,從此開始了暗無天日的生活。6月12日,也就是安妮13歲生日的那一天,她收到了一本粉紅色的日記本,安妮對它愛不釋手。從這天起,安妮開始寫日記,也從這天起,安妮愛上了寫日記,並給日記本取了個名字——凱蒂。

安妮的外婆去世了,父親為了讓她堅強起來,鼓勵她:“無論活在哪裏或怎麼活,只要生命還在,就有希望。”從躲進密室的第一天開始,整個世界對於弱小的安妮來説,似乎都要翻過來了。從每天快快樂樂地上學到每天睡上整個早晨;從每天開開心心地在廁所裏打水仗到每天小心翼翼的,直到晚上9點半才能上廁所;從每天一大堆男生圍過來企圖討自己喜歡到被全家人討厭,像看待一樣看着她——

日子越來越難過,密室裏避難的人越來越多,安妮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壞消息越來越多,盟軍也沒有一點進展——原來各自生活的兩家人在如此令人緊張和煩躁的情況下被強行扯到一起,生活越來越困難。

一天中,那一個晚上,安妮夢見了彼得。一個她孩提時愛慕的人。這個夢讓安妮對同住密室的、比她要大3歲的彼得·凡·達恩產生了特殊的情意。初見彼得·凡·達恩時,她覺得他是個又乏味又愚蠢的傢伙。可是,過了大約一年半,安妮兩人走得越來越近了——

安妮是個天生的作家,她生動的勾勒出幾間毫無舒適可言的房間,房間裏的氣氛和夜裏不斷傳來的槍炮聲,八個人同住一室的尷尬。這都參透出她天性裏的活潑和漫不經心的從容。

安妮雖然被別人罵,被別人説時不會哭,不會臉紅,也經常裝傻。但是,她把這些都放到心裏去,就好像來日無多,必須抓緊一樣,一路狂奔。就這樣,安妮在無人讚許的環境下學會了為人處事,學會了堅強。在僅僅一兩年內,她就在內心成長的路上走了那麼遠,並在日記裏將自己的成長這麼豐富地展現了出來。

安妮認為到秋天或許可以離開這裏。在秋天來臨之前,她真的離開了那裏——但去的是集中營。

就在前四個月,安妮在日記中寫道:“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後。”

安妮在1929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1933年遷往荷蘭阿姆斯特丹,1942年7月6日躲入密室,1944年8月4日遭受背叛和逮捕,1945年3月初死於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就這樣,她,這位天生的作家永遠閉上了眼睛——

通過《安妮日記》,我們能看到一位花季少女在青春期的自我成長和人生定位,瞭解了一位猶太少女面對戰爭和種族迫害的恐懼、譴責與堅強,也見證了納粹反動勢力的殘忍手段與卑劣行徑。這是一本賜予人們希望的堅強天使,安妮説,“只要我還活着,能看到這陽光,這蔚藍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安妮日記》讀後感12

《安妮日記》出版以來,深受同學們的喜愛,我也不例外。這不,緾上媽媽硬讓她給我買了一本。

一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了。書中安妮的命運是那樣的悲慘,因為當時德國人的佔領使荷蘭這個國家雞犬不寧,蓋世太保下令抓走所有的猶太人,安妮一家逃到了她爸爸工作的地方。不久父親的好朋友範達恩一家也搬了過來。兩家人在這裏一起躲避災難。之後又來了一位避難者牙科醫生迪賽爾,八個人在“祕密後屋”裏度過兩年難熬的歲月。雖然忠誠的朋友們幫忙,但是整天還是生活在恐懼之中。為了不讓庫房的工人知道,他們每天説話輕聲細語,走路都要輕輕地,只能等下面的人開始吃午飯時,才能洗浴,開水等。在“祕密後屋”的那些日子裏,他們一個個整天擔心受怕,就怕一個不小心,就去天堂做客。可是,他們最後還是被一個工人給舉報了。

於是,在1944年8月4日,她們落入納粹的魔爪。在臭名昭著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安妮的母親絕食而亡,範達恩先生在毒氣室中喪命,範達恩夫婦的兒子彼得在俄國軍隊逼近時,被逃竄的德國黨衞軍帶走了,不知死於何處。牙科醫生迪賽爾被轉到德國,死在諾恩梅集中營。被剃光了頭髮、手臂上烙上號碼的安妮、瑪格特、範達恩太太被送往德國的貝爾森集中營,三人都在這裏奪去了生命。整篇文章看完後,我不禁流下了眼淚,安妮那可憐的命運一直牽着我的心。

看完後的我,(讀後感 )總是記着這樣一個情節:親愛的姬蒂,昨天晚上,我快要進入夢鄉的時候,眼前忽然朦朧地出現了菜絲的身影。我看到菜絲衣衫襤褸、面黃肌瘦、憔悴不堪。她的眼睛顯得很大,她哀怒地看着我,彷彿在説“哦,安妮,你為什麼不管我,快把我從人間地獄中救出來吧!”菜絲,對不起,我無能為力,我真希望能解救你,真希望我能夠讓你分享我所有的一切。然而我將永遠不會忘記她,我會為她祈禱的。你瞧,安妮多善良啊,可是,她的人生卻太悽慘了,她曾説過:我希望即使自己死後仍然繼續活着。她的日記讓她實現了這願望。

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鬱,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裏,生活困窘,她多次寫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也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藏匿又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動着人心。她在見證着戰爭與迫害。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安妮真正地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 “走入世界,為人類盡一份力量。”

《安妮日記》讀後感13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們經常滿懷絕望地問:戰爭有什麼不能和平相處?這一切破壞到底是為了什麼?會問這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為止沒有人拿得出滿意的答案。為什麼英國人的飛機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時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為什麼每天花幾百萬打仗,卻拿不出一分錢給醫學研究,藝術家或窮人?為什麼有些人捱餓,世界其他地方卻有堆積如山的食物在腐爛?哦!人為什麼這麼瘋?

——《安妮日記》

散發着單純和安靜氣息的文字,安妮用最樸實的方式在我們面前解剖了戰爭,沒有所謂的正義,沒有所謂的利益,沒有所謂的分歧,只有人性中深深的瘋狂……讓文字,圖片,錄象帶我們回到寂靜中。

荒風從沙漠躍起,伴隨着裝甲履帶的轟鳴聲,是一陣陣婦女兒童的哭泣,是一次次士兵冷漠的臉,一顆顆難名破碎的心。從非洲的熱帶雨林到中東貧瘠的沙漠之地,從極北荒地的苔原到哥倫比亞荒蕪的山地,戰火不熄,烽煙難滅。

從遙遠的時代,人們就不斷的發動戰爭。但人們為什麼而戰?膨脹的權力慾?極端的霸權?還是為了追求財富和土地?為什麼?要以他人生命為代價?

為什麼要破壞別國幸福的家園,為什麼讓男人歎息,讓女人哭泣…

XX年西班牙一次知名的攝影展上,一張照片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照片是一個女孩,十二三歲,身上穿着補丁的衣服,戴着翠綠的頭巾,手中捧着一隻和平鴿,可眼神卻一片迷茫,一片彷徨,那是對生命的無奈,還是對和平的渴望?

照片下有標題:攝於巴基斯坦加沙地區。

這幅照片我端詳了一遍又一遍,我忽然感到自己的心彷彿糾結起來。她同安妮一樣,無辜地被捲入戰火,驚懼每天折磨着他們脆弱的神經,而世界上,仍有許多人,在承受着戰火的煎熬,而我們卻無能為力。

XX年,烽火在巴比倫上空燃燒,敢於挑戰美國權威的伊拉克很快被擊敗。但戰爭的災難並非只青睞戰敗xxx的反抗與襲擊,依然迫使美國駐軍於此,時至今日,有多少美國大兵血撒異域!三年戰爭,兩個輸家!

死去的士兵們,他們之前可能是跳街物的嘻哈男孩,有的有了心愛的女孩,有的已經結婚,他們本該在家鄉的酒吧與朋友喝着啤酒聊天,牽着愛人的手漫步於林蔭小道。可是,命運卻被定格在了瞬間,僵硬的身軀,彷徨的眼神,迷離的淚水,衝突的雙方,血與淚的過揚,你既無怨,我亦無悔,當伊拉克人用生命捍衞尊嚴時,美國士兵也在用生命捍衞着大國的霸權。

何時,何地,你我的眼中能沒有仇恨,手執橄欖枝屹立夕陽下,讓夕陽將彼此身影拉長,讓微風拂亂彼此的頭髮…

《安妮日記》讀後感14

在二次大戰的硝煙中,在納粹瘋狂迫害的恐怖中,一位少女用日記記錄了這可怕的一切。

這個未到花季的少女,迫不得已地躲進了密室。在花一般的年齡,卻要接受這黑暗、動盪的年代,這公平麼?枯燥的空氣,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各種行為動作受到壓制。黎明前的黑暗,怎麼這麼長!怎麼那樣不公!怎麼如此令人難以接受!沒有一個人可以忍受。黎明真的會來麼?我在暗暗地問自己,從心底裏祝福安妮……

密室中的生活枯燥壓抑,但是絕不能放棄希望!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願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麼脆弱,像閃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着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帶着心中不可泯滅的希望。

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變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十五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該獲得尊重!”“我譴責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和那些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偉大、困難的男人!”……實在讓人難以想像!在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將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讀到此處,我不禁感歎,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

在危難中艱苦成就,不顧一切,只為了一種信念。這個信念之火,在令人窒息的密室裏還能燃燒嗎?

我的眼圈有一點紅,想説話卻又動不了嘴,手有些顫抖——安妮被殺了!一名如花少女最終沒有逃過被納粹殘害的命運。當她在貝根貝爾森集中營永遠地閉上雙眼時,距離她的十六歲生日尚差三個月。安妮生前寫道:“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她的願望終能得償。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安妮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為什麼?為什麼正義的人總是難逃死亡?

牙齒緊咬着,把頭往天上抬,我發現天空是那麼藍,這是自己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安妮在密室裏比我們更渴望光明。敬佩,惋惜,悲哀,氣憤……這些字眼交織在我的心裏。人們都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於安妮來説,死亡是一種解脱,並且,她的日記留傳到了現在,這已經是最好的回報,可是我為什麼卻不能對此感到滿意呢?

哎——輕輕地一聲歎息,無言以對……

《安妮日記》讀後感15

一隻手掙脱命運籠罩着的絕望,同時,另一隻手托起廢墟中看到的希望。

安妮,一個猶太人小女孩,她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德籍猶太人家庭。她每天都生活得很快樂、充實,即使在猶太人被一系列反猶法令限制後,她依然積極地面對生活,創造屬於自己的樂趣,在少女的朦朧時期裏與赫洛談了半場戀愛。

然而,一張傳喚令打破了安妮看似平靜的生活,一家人與範·丹一家人提前開始了祕密小屋的生活。起初,安妮也還只是一個小女孩,會拿自己與姐姐做比較,埋怨媽媽的偏心,埋怨範·丹夫人對自己的管教。漸漸地,她的思想變得越來越“成熟”,後來的她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日記中竟然有那麼多埋怨媽媽的句子。她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孤芳自賞,必須學會與家人和睦相處。於是,她試着與媽媽和姐姐交談,互相溝通,漸漸加深瞭解,增進了母女、姐妹的感情......

好像蝶蛹從繭裏飛出來變成美麗的蝴蝶,安妮終於蝶變了。

你,自卑、敏感,少女的心思尤其的細膩,一些“説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話語總能成為一把利劍,幾乎刺透你的心臟,壓迫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你窒息。你曾想過放棄生命,曾想過到一個遙遠的國度裏去生活,但一張張慈祥的笑臉始終在你的腦海裏揮之不去,漸漸地温暖着你的內心,拼湊美麗的思緒,一個更加強勁有力的心臟開始跳動。你,開始接受一切真心的話語,抵擋一把又一把的風刀霜劍。自己原來的傷痕漸漸地癒合了,你不斷地變得堅強、勇敢,也學會了用笑容癒合別人的傷口,無所畏懼地一直向前,從天黑直到天亮。

哦,你蝶變了。

從年少的無知與懵懂到如今的懂事與頑強,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褪殼,一次又一次的蠕動,一次次的被流言壓垮,又一次次的強撐站起。人們看到的只是曾經的你和現在的你,從來都沒有看到曾經的你到現在的你到底經歷多少風霜雨雪。

安妮如此,你也亦是如此。儘管蝶變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但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心性不同,終會塑造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那不像原來的你自己,是比原來更富有內涵的你自己。這個過程不僅是自我重新塑造的過程,同時也是認識世界的過程。安妮,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慷慨與貪婪兩種極端的人性,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並認定這個方向,不會被所處的環境所動搖。你,在這個過程中看清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隻有利益捆綁,還有愛,愛超越一切,給身處混沌的你我增添了一雙隱形的翅膀。

蝶變之所以疼痛,恰恰在於它的重新塑造,不斷打破,不斷整合,而蝶變的可貴之處,在於重新塑造了自己嶄新的形象和美麗的飛翔。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