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2、學會用實驗方法判斷某種物質能否溶解於水。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初步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準備:

1、每組若干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瓶子,1根玻璃棒,1只水槽裝水,1把小藥匙,1片玻璃片。

2、食鹽、高錳酸鉀、乾淨的沙、糖、麪粉、洗衣粉、土壤、味精各1小包,分別寫好名稱。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杯自來水)提問:

(1)這杯子裏面有什麼?

(2)水是一種什麼樣的物體?

(3)(取一藥匙食鹽)把食鹽放入水中,輕微搖晃,請同學們觀察,食鹽到哪裏去了?(板書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食鹽已經均勻地“化”在了水中,這種現象我們稱它為溶解。(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溶解的概念。

(1)談話:到底怎樣算是溶解,怎樣是不溶解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分組實驗:用高錳酸鉀和粉筆灰分別放在水中做對比實驗。

條件:相同數量的高錳酸鉀和粉筆灰;

在兩個杯子裏放入相同的量的`水;

相同的水温,放入的物質不同。

(3)實驗觀察後彙報:

①你看到了什麼現象?

②它們的條件都相同,但結果有什麼不同?

③通過實驗你能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

(4)小結:高錳酸鉀在水裏變成了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這種現象叫溶解。

(5)學生討論:看課文插圖,食鹽哪裏去了?(化成微粒,分散水中)請你根據插圖,説一説食鹽的溶解現象。

(6)小結:食鹽在水中變成極小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這種現象叫溶解。

(7)提問:粉筆灰在水中有沒有溶解?為什麼?(沒有變成微粒,分散在水中,而是沉澱在杯底)

2、指導學生研究能被水溶解的物質。

(1)談話:我們已經懂得了什麼叫溶解。世界上的物質有許許多多,能不能被水溶解,我們只要實驗一下就知道。同學們的桌上還有6種物質,讓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鑑別一下,哪些能溶解在水裏,哪些不能溶解在水裏。

(2)分組實驗,填寫記錄表。

(3)彙報結果。

(4)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糖、洗衣粉、味精能溶解在水裏,而麪粉、土壤、沙在水裏不能溶解。

3、指導學生認識物質不滅,食鹽可以從食鹽水中取出來。

(1)提問:食鹽溶解在水中,我們的肉眼看不見了,是不是食鹽就沒有了呢?你有沒有辦法把食鹽從水中取出來?

(2)學生討論後分組實驗。

(3)小結:從食鹽水中將食鹽取出的方法是:晴天,可將食鹽水滴在玻璃片上,放到太陽下去曬。如果是陰雨天,可用酒精燈烤或電吹風機吹,把食鹽從食鹽水中取出來。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2

《運動與設計》是五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運動與力系列的第七課,本課側重於科學、技術和社會三方面的內容,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對身邊的常見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性、綜合性和開放性。

《運動與設計》中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這一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引導孩子們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精妙設計”,研究他們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將自己所學的運動和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自行車各個主要部件的名稱,這樣他們才會言之有“名”。將自行車的.實物與課件結合,讓學生認識自行車的各個主要部位:車把、剎車(車閘)、腳蹬、齒輪、鏈條、前輪、後輪……。這樣既有助於學生認識自行車的結構,又儘可能地給學生留有觀察和思考的時間,從而從自行車與運動密切有關的部件入手,引發師生共同探討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需要摩擦?用什麼方法增加摩擦力?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用什麼方法減少摩擦力?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課文插圖結合日常經驗,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教學內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課時,將自行車實物搬進課堂,讓學生分組進行觀察研究,效果將更佳。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這節課設計了3個探究活動:第一個是引導學生探究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第二個是研究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吸鐵,只安排學生研究隔着非鐵質材料的物體;第三個是讓學生運用新學的知識──磁鐵能吸住鐵製成的物體來辨別一些物體是不是鐵製成的。

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磁鐵幾乎都是從看到磁鐵吸鐵現象開始的。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磁鐵能吸引什麼,不能吸引什麼認識上是模糊的,雖然他們對磁鐵能吸鐵深信不疑,但往往認為磁鐵能隔着所有物體吸鐵。所以教材設計的兩個實驗從操作上分析是簡單的,從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的層面看,卻能強化學生的認識,修正錯誤的看法。因此把本節課的實驗活動做深挖透,對學生進一步研究磁鐵的性質,掌握科學概念,培養科學素養都是很有幫助的。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聯繫生活經驗,創設教學情境,重視猜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概括能力,養成嚴謹的科學實驗習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磁鐵能吸引鐵製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

2、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能力目標

1、用實驗方法研究磁鐵能吸引什麼,不能吸引什麼。

2、根據材料設計實驗,研究磁鐵隔着一些物體能不能吸鐵。

3、用磁鐵識別物體是不是鐵材料製作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真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2、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在科學學習中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認識到磁鐵具有吸引鐵製品的性質。

【教學難點】知道並理解用磁鐵可以辨別出不易辨認的鐵製品。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4

活動內容:

水錶面的張力引起的現象

活動目標:

1、知道水的表面張力可以托住一些輕微的物體。而洗潔精會降低水的表面張力。

2、裝滿水的杯子裏放入一定數量的回形針,水沒有流下來,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

3、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在猜想和實驗的巨大差別中認識到做實驗進行探究的重要性。

4、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是充滿懸念的、有趣的,並嘗試給探究結果進行合理的解釋。

活動時間:

1課時

知識鏈接:

針之所以能在水面上漂浮,是水的表面張力支撐住了針,使之不會沉下。表面張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內聚性的連接。這種內聚性的連接是由於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間相互擠壓,形成一層薄膜。這層薄膜被稱作表面張力,它可以托住原本應該沉下的物體。後面的活動中,洗潔精降低了表面張力,針就浮不住了。

在裝滿水的杯子裏放入一定數量的`回形針,出現明顯高於杯口的水凸面,出現這一神奇的現象是因為水的表面張力,它有如一層薄膜鋪在水面上,禁錮了水的流動。當水凸面達到一定的高度,產生的重力超出表面張力的承受限度,水就流下來了。

這個實驗中還有一大看點是,看起來在杯中的回形針接近半杯,實際上它們總體積是比較小的,因為相互之間存在很大的空隙。至於能放多少個回形針,這次實驗主要跟杯口的大小和原有水面的高度有關。

材料準備:一杯水、針、一小條面巾紙、洗潔精,回形針一盒

活動過程設計:

活動一:

一、提問,揭示課題:

1、在杯子裏倒一杯清水,然後出示針,問:把針放在水面上,是沉還是浮?

2、學生猜測,然後實踐操作。不管學生多麼仔細,針總是會沉到杯底。

3、設置問題:有沒有辦法讓針漂浮在水面上呢?看來水很有魔力。

二、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1、教師把針放在小條面巾紙中間,再把紙巾的兩頭提起,再小心地放到水面上。紙巾濕潤後慢慢沉到水底,針會浮在水面上。

2、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漂浮的針”的原因分析。

3、教師在此基礎上解釋科學原理。是水錶面的張力在起作用。

三、讓漂浮的針沉下去:

1、現在我們想要讓針沉下去,但是不能用手去直接碰針,也不能故意把水震動,有什麼辦法?

2、讓一個學生上台做實驗:向水裏滴一滴清潔劑,針就沉下去了。

3、集體討論原因。

活動二:

一、倒水活動,預設情境:

1、引入:請一個同學來裝一杯水,儘可能裝滿。

2、把小的杯子放講台上,學生倒水。並讓其他學生觀察判斷能否再向杯中加水,直至確定杯中不能再加水為止。

3、拿出一個回形針,問:這樣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放入回形針後水會不會滿出來流下來?

4、學生髮表意見後,教師小心翼翼地把回形針放入,水沒有流下來。

二、自由猜想,實踐探究:

1、猜想:不讓水流下來,這個杯子能放進多少個回形針?

2、學生自由發表,教師按一定的順序記錄在黑板上。

3、請一個學生上台放回形針,提示豎立輕放。

4、在放入較多回形針後(比如50個以上),給學生第二次機會,重新猜測。

5、繼續實踐,直到水溢出為止,記錄放回形針的數量。

三、暢談感受,嘗試解釋:

1、請學生説説感受,並小結:做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過程,而且儘可能多做幾次。

2、嘗試解釋其中的科學原理:水的表面張力在起作用。

3、可進一步引導觀察回形針在杯中的佔領空間,雖然看起來有許多,實際上是一個錯覺,它的總體積其實還是比較小的。

四、有意拓展,課外延伸:

1、換另一個大杯子,猜想:裝滿水後能放多少回形針。

2、學生實驗。

3、分析影響放回形針數量的因素有哪些。(杯口的大小、原有水面的高度、液體的不同,放的人的手法等)

4、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這個實驗。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5

【主要概念】

光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光遇到不同的物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

【涉及課標】

6.2.2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會發生反射,會改變光的傳播方向,會形成陰影。

●知道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會發生反射現象,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現變化。

【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光與色彩”的第三課,本單元以光學知識為探究主題,按照由淺至深的遞進關係進行編排,先認識光源、光的直線傳播,在此基礎上認識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現象。因此,本課是在學生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光的反射現象。

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用小鏡子把陽光照到背光的牆上,利用該現象開展遊戲,認識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觀察光照射到不同物體表面時發生的現象,瞭解不同物體表面反光效果不同,歸納出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的特點。

第三部分,通過玩鏡子和製作潛望鏡,瞭解平面鏡中物體的像與物體之間的關係以及平面鏡反射光的特點。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平面鏡的反射現象很常見,因此,學生可以在生活中發現光遇到平面鏡時,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可是,其他物體是否可以反射光呢,學生在生活中並沒有仔細地觀察。另外,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有什麼特點呢,學生對此也不是很瞭解。

此外,五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也能夠進行比較和歸納的思維活動。因此,學生可以在觀察的基礎上,歸納出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的特點。也能夠利用鏡子控制光的反射,在製作潛望鏡的過程中,通過操作和調整,感受光的反射特點。

【教學目標】

1.通過打靶遊戲,觀察並描述光在物體表面的反射現象。2.能夠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知道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歸納出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的特點。3.通過對光在鏡子表面反射現象的發現與運用,激發對科學實踐活動的好奇心,樂於跟同伴分享與合作。

【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打靶遊戲和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認識光的反射現象與特徵。

難點:能夠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知道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歸納出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的特點。

【課時安排】

共兩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強光手電筒、鐵架台、畫架、大標靶、課件。

學生分組材料:小鏡子、小黑板、粉筆、黑板擦、手電筒、白屏(KT板)、五種身邊的物體、五塊記錄卡(KT板)、記號筆。

【教學過程】

一、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初步認識光的反射現象。(3分鐘)

1.出示情境、聚焦問題: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光。前幾天,李老師去逛公園,看到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拍下了一張照片。你們看,這個叔叔在幹嘛呀?你能解釋一下嗎?

2.學生回答。(預設:陽光照這個板上,可以照得阿姨更亮。因為光照到板子上後,板子可以反光。)

3.教師談話:也就是説這塊板子可以反光。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啟發學生思考。初步認識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

二、通過遊戲和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認識光的反射現象與特徵。活動一:打靶遊戲(13分鐘)

1.談話:在生活中像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遊戲挑戰一下,好嗎?

2.學生回答。(預設:好)

3.遊戲要求:(老師打開一個強光手電筒)你們看,這是手電筒發出的光。牆上還有你們每個小組的標靶(指給學生看)。現在啊,不能移動手電筒,利用一個小鏡子,你能把光射到你們小組的標靶裏去嗎?

4.學生回答。(預設:能)

5.操作要求:待會呢,教室的四個角落一共有四個手電筒,你們可以選擇其中的一束光,小組合作,要求每個人都把光射到自己小組的標靶裏。能成功嗎?

6.學生回答。(預設:能)

7.記錄要求:如果小組全部成功了就舉手告訴老師,然後回到座位上,把你們剛才做的用示意圖畫下來(小黑板),討論一下你們是怎麼做到的,準備在全班交流分享。

8.學生分組實驗、畫圖、討論。

9.學生大組分享。(預設學生説到反射、光線改變方向等關鍵詞)。

10.教師總結:通過剛才的遊戲和同學們的解釋,我們發現,光線照射到鏡子表面後,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叫作光的反射(課件展示並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打靶遊戲”是個有趣的聚焦活動,也具有挑戰性,學生在遊戲中不斷嘗試,遊戲後進行畫圖、討論和交流解釋,進一步認識光的反射現象。】

活動二: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19分鐘)

1.提問:剛才啊,我們發現鏡子可以反射光,那其它的物體也能反射光嗎?

2.選擇實驗對象:請你仔細觀察一下週圍,你想檢驗一下教室裏的哪個物體?每個小組討論一下,從身邊選擇五種不同材料做的物體,分別寫在五張小卡片上。提醒你哦,表面太小的物體就不要選了,因為待會你操作起來會比較困難。

3.學生小組討論並寫卡片。

4.談話:你們小組選擇的是哪五種物體?

5.學生回答。(預設:桌面、地面、玻璃、水池、水龍頭、窗簾、衣服、書本、皮膚、筆袋、尺子、門、門把手、瓷磚、牆面、黑板、黑板邊框等。)6.實驗設計:怎麼檢驗它們能不能反射光呢?怎麼判斷它們的反光效果好不好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個手電筒、一個白屏,想一想這個實驗怎麼做呢?

7.小組討論並彙報。

(預設:用手電筒照物體,把白屏放在旁邊,看白屏亮不亮。教師追問:具體怎麼做?要求學生演示並提示學生,手電筒可以稍微傾斜,白屏豎直放在旁邊。教師提問:看到什麼現象,就證明它可以反射光?預設:白屏上亮了。教師提問:怎麼判斷反光效果好不好呢?預設:越亮越好。)

教師提問:我們要比較五種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它們放置的距離有沒有要求?預設:手電筒和物體之間的距離應該是差不多的,物體離白屏的距離也應該差不多。

8.明確判斷標準並提出實驗要求:好的,按照大家的説法,我們就這樣來判斷——如果白屏上變亮了,就證明這個物體可以反射光。白屏上的亮度越亮,就證明這個物體的反光效果越好。待會做完了以後,請你們把這五種物體按照反光效果從好到差的順序進行排序,做好全班交流的準備。

9.小組實驗、討論並排序。

10.學生大組分享:你們是怎麼排序的呀?帶着你們的卡片來講一講。

(預設反光效果好的,排在每個組第一物體可能有:水龍頭、門把手、瓷磚、黑板邊框、玻璃等。預設排在最後的物體可能有:窗簾、衣服、書本、皮膚等。)

11.教師小結:是的,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板書)。

12.提問:我們來看看,這幾個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體(往左移),這幾個是反光效果最差的物體(往右移),請你們比較一下,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有什麼共同特徵?

13.小組討論並回答。(預設: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比較光滑和平整)

14.教師小結:越光滑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

15.談話:你們知道嗎,當我們把物體的表面打磨的光滑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用來照鏡子啦。在中國的古時候啊,人們就把銅打磨的非常的平整和光滑,用銅鏡來照鏡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6.學生觀看銅鏡的圖片。

17.談話:現在啊,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製造出了各種各樣表面非常光滑的鏡子,用它們來照鏡子,感興趣的可以去找來看一看哦。

18.提問:在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地方啊,還有月球。你現在知道,月光是從哪兒來的嗎?

19.學生回答。(預設:太陽光照射到了月球上,月球反射了太陽光到地球。)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選擇物體,利用教師提供的手電筒和白屏自主設計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排序、在對比、分析和歸納的思維活動中,發現幾乎每種物體都會發射光,而且,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三、通過學習潛望鏡和萬花筒的製作過程,激發對科學實踐活動的好奇心。

(5分鐘)

1.談話: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光的反射現象。其實啊,光的反射現象特別好玩,我們可以用反射的現象來做一個小玩具。李老師今天教你們兩種方法,你們可以任選其中的一種方法,回去做一個萬花筒或者做一個潛望鏡。

2.談話:下面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萬花筒和潛望鏡怎麼做?要用到哪些材料?

3.學生觀看視頻。

4.課後製作要求:看看,這是做萬花筒和潛望鏡用到的材料,課後,請用你靈巧的雙手做一個萬花筒或者潛望鏡,請你在做的過程中思考:光線是怎麼傳播的?下節課帶到教室裏,我們來一起來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觀看製作萬花筒和潛望鏡的製作方法,激發對科學實踐活動的'興趣。將探究延伸至課外,併為下一節課玩鏡子的活動做鋪墊。】

【板書設計】

光的反射

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

【教學反思】

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小學科學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創設合適的學習條件,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教學,更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因此,觀察學生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有利於教師及時調整教學,從而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平面鏡的反射現象很常見,因此,在第一次試教時,上台演示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一面鏡子將手電筒的光照射到黑板上的指定位置。當學生進行解釋時,也很輕鬆地説出鏡子可以反射光。這個過程看似十分順利,可是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我發現:和我積極互動的只有上台演示的那一位學生。其他學生呢?幾乎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他們似乎沒有真正經歷剛剛的學習過程,他們真的認識反射現象了嗎?

小學科學課程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突出創設學習條件,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給學生。通過合作與探究,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就要求學生能運用多種學習方式,不僅僅是跟着老師學習,還要自己學習,不僅僅是師生互動,更要生生互動,有效表達並與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生生互動可以讓學生的認知由點及面,步步深入,可以調動來自不同學生、不同維度的學習資源,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之成為引發每個學生深度學習的催化劑。因此,教師要設法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學生之間共同學習,讓一個學生影響另一個學生。

既然一個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不能讓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那麼,教師可以改變教學策略和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首先,將遊戲的難度加大,激發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興趣。給每個小組一個指定的標靶,在教室裏選擇一束光,要求小組內的每個人都利用一面小鏡子把光射到指定的標靶裏,才算成功。其次,不能讓一個學生來思考和回答,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是如何做的,並將想法畫下來。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便於記錄和交流的小黑板。我用了一個有磁性的小黑板,上面用白紙製作出手電筒、標靶和鏡子,在後面粘上軟磁鐵。它們可以隨意貼在黑板的任何位置。學生可以用粉筆在小黑板上畫出光線,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還可以隨時用黑板擦擦掉,再重新畫圖,直至達成一致想法。最後,小組在彙報時,可以把這塊小黑板放在畫架上,方便對全班進行分享和交流。同樣的教學內容,僅僅是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改變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

有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地調整學習內容,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本節課中的第二個主體活動: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知道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歸納出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的特點。在第一次試教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幾種材料,比如:鐵片、銅片、塑料片、布料、卡紙等。我還給每個小組提供了一張記錄單,方便學生記錄和討論。可是,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我發現:只有一個學生在記錄,其他學生並沒有仔細觀察,更沒有參與記錄和討論。有些學生對我提供給他的材料並不感興趣,反而去嘗試衣服、文具盒等物體。看到學生的探究興趣並不在我給他們提供的材料上,後來,我嘗試讓學生自己選擇想要檢驗的物體。我發現,當學生尋找感興趣的物體去檢驗時,他們探究的慾望更強烈,更願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學生尋找五種物體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會本能的選擇可以反光的物體進行嘗試,比如玻璃、眼鏡、桌子、金屬等,而很少選擇像窗簾、衣服這樣的物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選擇多樣的物體,便於接下來進行比較和歸納。之後,當小組成員對五張卡片上的物體進行排序的時候,這個過程要經歷對比和分析的思維活動,需要小組成員全員參與,討論後達成一致意見,才能在大組進行彙報交流。相比第一次試教時,小組內只有一位同學觀察、判斷和記錄,這種改變,有利於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之間相互影響和促進,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參與制造人工彩虹實驗,知道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瞭解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所反射的光的顏色所決定的。

2、能對本小組的設計進行改進和完善,對其他小組的設計提出合理的建議。

3、養成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發現新問題的好習慣。

其中組織學生參與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是教學重點,設計提出研究問題、實驗方案是教學難點。

教學流程:

(一)問題導入、激發探究

1、談話: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原理,我們解決了生活中許多地方的採光問題,還設計了自己的“陽光小屋”。你設計的“陽光小屋”是什麼樣子的?還有什麼問題嗎?説給大家聽聽。

2、學生彙報設計的陽光小屋和問題

3、教師小結,提出新的研究問題——怎樣才能是我們的陽光小屋充滿色彩?

設計意圖:問題來源於生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活動中的基礎,學生經歷了陽光小屋設計,學生在彙報交流中總結了小屋的特點,一是陽光要充足,二是通風效果好,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提出“怎樣讓小屋充滿色彩?”,探究問題自然生成,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實驗導學、交流導疑

1、引入實驗:學生閲讀課本25也中的資料卡——課件欣賞圖片——彙報收穫和啟示

2、小組實驗(一)——製造人工彩虹

——教師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慾望。

——介紹實驗材料,展示實驗要求(實驗材料:三稜鏡、手電和白色紙板;實驗要求:①在準備的實驗材料裏找出實驗所需的器材:手電、白紙片和三稜鏡。②實驗中認真觀察,把看到的現象記錄下來。③實驗後小組討論,根據觀察的現象對陽光的'顏色做出結論。)

——小組實驗,觀察現象,分析結論

——彙報展示,在交流中理解光的色散現象和光的顏色(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並且是按照紅、橙、黃、綠、青、藍、紫的序列排列的)。

設計意圖:把學生置於實驗探究活動。學生探究怎樣讓小屋充滿色彩,一是感到突然或者困難,教學時利用課本中的資料和彩虹圖片做啟示,學生會有新的想法,把陽光變成彩虹,便自然引入“製造人工彩虹實驗”,直接要求學生實驗,也會是一籌莫展,以演示實驗示範、展示要求規範實驗、彙報交流突出探究,讓實驗順利進行,並能有所收穫。

3、小組實驗(二)——物體的顏色

——問題引導,紅花綠葉這些物體的顏色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小組實驗:將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顏色的紙板上,紙板會呈現什麼顏色?

——全班交流,解開疑惑

——引導小結,歸納結論(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式。學生把普通白光分離出七色光後,便會對物體的顏色產生疑問,有了前一個實驗和猜想的基礎,讓學生自己設計並進行實驗,將實驗探究引向深入,能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檢測導練、知識應用

應用解釋現象:

1、夏天人們都喜歡穿淺顏色衣服,特別是白色的,不喜歡穿深色衣服,特別是黑色的。這是為什麼?

2、房間里人們為什麼總喜歡把牆壁刷地又光滑又白?

3、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設計意圖:知識在應用中鞏固。學生探究了有關陽光的顏色組成和物體的顏色知識,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把探究出得知識應用於生活,起到應用、檢測和鞏固的作用。

(四)交流總結、拓展延伸

1、彙報收穫,體驗成功

2、實驗延伸:用平面鏡和水做實驗在制彩虹。

設計意圖:在彙報收穫時體驗成功,在閲讀“知識鏈接”延伸,在要求繼續研究中拓展。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7

小學科學教學的心得體會《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整個的探究活動,學生經歷了猜想-設計-探究-驗證這個完整的探究式學習過程,教師注意自始至終都以一種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與交流,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學生的彙報雖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對學生的回答適時補充,並善於及時捕捉學生隨時閃現的智慧火花,給他們以肯定,給他們以激勵。通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計劃、選擇實驗材料、開展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論。在探究活動中,注意了小組內的相互合作和觀察研究。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也是《新課標》所要求的。“你們真棒!”。“你們真像一個小科學家!

我都要向大家學習了,希望同學們能在今後的學習中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更多的自然科學問題”這些語言的肯定與鼓勵,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

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擺》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中》的第五課,旨在通過做擺,探究擺得快慢與什麼有關,帶領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過程,學會控制變量,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科學實驗興趣十足,已基本具備了觀察、思考和整理數據的能力,也能夠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比較、分類,但探究過程中過程與方法的運用還有待提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反之則快。

2、認識到“控制變量”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數據分析實驗結果。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設;

2、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驗證;能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3、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通過測量蒐集、記錄數據,並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覆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體驗到對待科學研究要持嚴謹的態度;體驗合作、發現擺的規律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根據自己製作的擺,推測影響擺擺動次數的因素。經歷一個觀察現象—推理判斷—制訂方案—論證計劃的可行性的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通過小組合作,嘗試自行設計對比實驗,研究出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角的大小無關,只與擺線的長度有關。初步學會分析和推理對比試驗中的定變量關係,觀察圖片中建築物的形狀和結構,想辦法將觀察到的形狀和結構形象的記錄下來。

學生:將教師所示圖片儘快的記錄在一張白紙上。

老師:請學生上台展示,比一比誰的觀察仔細,誰的描述形象。老師:這些建築物的結構有什麼不同?你們能不能自己制定標準對建築物的結構進行分類?

學生:分類,填寫“建築物結構分類卡”。

彙報:我們是按照xx標準進行分類的,屬於這一類的建築物有……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探究建築物結構與力的關係

老師:關於建築物的結構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提問。

老師:板書問題,提出要求。

你們可以選擇一個問題自己設計方案進行研究,也可以從書上P10的實驗項目中選擇項目進行研究;填寫好實驗記錄表再實驗。

學生:實驗

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實驗結果。

老師:怎樣使自己實驗的物體既穩固而且承受力大?

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某種建築物的選材和結構有什麼科學道理。

拓展活動各具特色的形狀和結構

老師:出示各種物體的結構圖片,請學生説説它們的形狀和結構。學生:小組討論:這些結構有哪些特點?這樣的結構有什麼功能?老師:你還知道哪些奇妙的結構?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9

一、平時作業

第一次作業

1、你對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有何看法?

2、國外科學課程標準對我國科學課程標準的制定有何啟示?

第二次作業

1、如何實現多種課程資源的合力作用?

2、為什麼要重視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第三次作業

1、闡述教師專業發展的'兩種理性假設。

2、闡述小學科學課教師專業素養的構成。

具體要求:

(1)字跡清晰,書寫認真

(2)要點準確,內容充實

(3)統一用學校大的作業紙,分開寫,每次作業單獨存檔

(4)不做或整篇抄襲的,0分

二、副卷作業

任意選擇一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並編寫教學設計方案。具體格式見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來,手填具體內容;“教師意見”不用填。

三、期末考試

題型: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業的提交時間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點。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0

———思考。學生答出來有的營養吸收了,有的不用的東西成了大便排除體外去了;這時,教師又問,食物在體內旅行,經過了哪些地方呢?出示人體簡圖,讓學生自己畫出自己的認識。畫完後小組交流,形成小組統一認識。然後在班內,利用實物展台,分組彙報各組的認識。六個小組,六種認識。教師問:正確的只能有一種。你們有六種。怎麼辦呀?學生回答:查資料、百度、問家長、問老師、問醫生、有一個同學甚至説出瞭解剖一個人,等等。這時,教師採取了放映視頻,同學們觀看視頻,思考問題:食物經過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的作用?看完後,每組再修改各組的圖片,再選一組彙報修改後的圖片,其他小組補充。最後對食物在人體內的旅程有了基本正確的認識。教師總結消化器官的重要作用後,問:怎樣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最後小結,教師讓學生説,今天你學到了什麼?從中午的午飯開始,你想養成什麼良好的飲食習慣?

2、科學讀物。學生閲讀科學圖書的過程,也就是科學啟蒙的過程。包括科學美文、科學童話、科學故事、科學漫畫以及科學數碼、動漫等電子類資料都是科學讀物。徐傑老師還提出了科學閲讀的方法,1、比較性閲讀;2、求解性閲讀;3、質疑性閲讀;4、創造性閲讀。他還提出了科學閲讀的教學策略:1、閲讀材料為情境,設疑激思,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2、以閲讀材料為切入點,引導分析,深刻體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3、以閲讀材料為依託,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4、材料為連接點,多向鏈接,拓展學生的視野。他還解釋了指導孩子科學閲讀的重要性和怎樣指導孩子的科學閲讀等。

張元喜老師展示的是:《比較水的的多少》,在這節課中,張老師注重的是通過比較水的多少,理解水佔據空間的意義,理解體積單位毫升的.意義。他的講座題目是:《淺説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

4—輯思考,學會什麼是食物鏈,食物鏈的意義,畫食物鏈;通過ppt在生物鏈中的傳遞,認識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曾老師講座題目是《思考的力量—從“超越實證”到“超越邏輯”》,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和深度。

對照這些特級教師,自己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後,我一定要加強學習,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學習。

1、加強科學學習。針對自己的知識薄弱環節,多學習科學理論,認真閲讀科學史,科學原著,提高自己的科學知識。

2、向優秀教師學習。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多聽聽優秀教師的課和講座。學習優秀教師的優秀品質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3、加強科學教學理論學習。認真學習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學理論,認真閲讀《科學課》等科學雜誌,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1

活動目的

通過自己動手製作一個小型的太陽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

活動內容

實驗太陽灶

活動準備

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釐米的圓柱體。

活動設計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釐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一端橫向鑽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於孔徑的鐵絲,然後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90°,各留5釐米,減去多餘部分。

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底板上。拿一根細竹籤,削尖兩頭,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裝置放在太陽下,調節反光碗朝着太陽方向,竹籤長度要耐心調節,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於發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出香味。

後記

通過本次活動學生了解太陽灶的初步原來,學生的探究熱情十分高漲。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和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愛提問到會提問。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愛提問。

能對一些流行的説法、觀點大膽質疑。

能在動手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探究,交流討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想知道,愛提問。

對流行的一些説法、觀點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懷疑。

感受並體驗到科學並不神祕,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法布爾的圖片,讀物《昆蟲記》;廚房圖片,校園一角圖片,伽利略和比薩斜塔圖片

2、同學們回家觀察廚房,試着提些問題;選擇校園熟悉的地方,仔細觀察,記下想提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自然界中許多有生命的物體,並深入研究了水和構成我們的生活物質的材料,大家一定積累了許多的問題。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大家的問題。本單元我們要學習的是《提出問題》,今天我們首先來看怎樣儘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板書課題)

二、新授:懂得怎樣儘可能多的提出問題

(一)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提出問題。

1、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出示法布爾的圖片以課文中介紹的.法布爾的事蹟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爾那樣在仔細觀察中提出問題。介紹讀物《昆蟲記》。

2、出示校園一角圖片,討論我們在觀察校園裏的生物時,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呀?

(交流:如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地方嗎?栽在密封罐裏的小草靠什麼存活下來?)

3、出示廚房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觀察廚房後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如:鍋蓋上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為什麼用布包着鍋的把柄就不燙手了?

洗碗盆放水時,水為什麼會形成旋渦?)

(二)對一些流行的説法提出懷疑。

1、教師講解《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

學生討論:你對哪些結論產生過懷疑?

2、你對哪些流行的説法有懷疑?

例如:金魚喂太多會脹死因為它不知道自己是飢是飽。

“冬蟲夏草”就是冬天變成蟲子,夏天又變成草的一種藥材。

指導討論,你還有哪些疑問?

(三)在科學小製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出問題。

活動:請大家來作折飛機的遊戲。摺好飛機後飛一飛,看看你們能提出什麼問題?

例如:什麼樣的紙飛機會拐彎?

什麼樣的紙飛機飛得遠?

什麼樣的紙飛機在空中停留時間長?

動動手,把你提出的問題記下來,和同學們交流。

三、小結

如何理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第54-55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會數數量是10的物體,會讀會寫數字10,知道1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掌握10的組成。

2.培養學生眼、腦、口、手協調活動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4.結合主題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

教學設想: 1.通過觀察主題畫、拼擺圖案,"蘋果"連線等創造美的氛圍,通過積極的即時評價和活動,溝在通師生情感,為學生營造一個怡人、愉悦的課堂物化環境和人際環境。

2.以操作為認知的突破口,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合理增加教學厚度,滲透有關數軸和數物、數形對應的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10的組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準備:

主題畫、小圓片、小紅花、計數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圖、梨子圖片、貼在小黑板上的蘋果圖片(圖上有數)

學具準備:

直尺、10朵小紅花、10根小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誘導立美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10月1日是什麼節日?對,10月1日是國慶節,今年國慶節天安門舉行了盛大的閲兵式,非常熱鬧,大家想看看節日的天安門是什麼樣的嗎?(出示主題畫)引導學生觀察紅旗、燈籠的數量(8),每幅標語的字數(9),幾位小朋友、幾個汽球(9)。教師拿一張帶汽球的小朋友圖片邊跑邊説,又來了一個小朋友,她手裏也拿了一個汽球(貼上畫面),現在畫面上有幾個小朋友?幾個汽球?(10)

板書:10的認識

你能用10説一句完整的話嗎?

二、建構認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認識數字10。

(1)領讀10。

看看10和我們前面學的0-9有什麼不同?

(0-9是一個數字,10是兩個數字組成)

(2)請同學們拿出10朵小紅花,擺成好看的圖案。(巡視時發現不同圖案,有選擇地上黑板擺。然後小結:同學們經過動腦擺出了許多好看的圖案,老師也來擺幾種。

老師今天帶來了10朵小紅花,準備獎給那些守紀律、肯動腦的同學。

2.教學10以內數的順序。

(1)出示計數器,先撥9個,再撥1個。"一共有幾個珠子?""10個珠子怎樣得來的?

(2)拿出直尺。我們數數,從哪個數字開始數?(0是起點)

從0到9有幾個數字?(10)第10個數字是幾?(9)找到10,9和10的順序是怎樣的?(9在10前面,10在9後面)

誰能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順序説一遍?

(3)幻燈出示:按順序填數。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較9和10的大小。

貼第一、二幅五角星圖,板書:9 10

9和10誰大誰小?中間用什麼符號連接?(左手中、食指叉開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圖,板書:10 9

10和9用什麼符號連接?(右手中、食指叉開示" )" )

10還可以比哪些數大?(10比0→9中的'每一個數都大)

4.教學10的組成。

請同學們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兩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分法。(學生邊擺邊輕輕地説組成,教師巡

視指導。)

指名學生回答,你想出幾種擺法?怎樣擺又好記又不會漏掉呢?(按順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學10的寫法。

投影片示範,10由兩個數字組成,所以寫時佔兩格。第55頁書寫格學生先描後寫。

三、遊戲鞏固,合作立美

1.對口令。男:我説7。女:我對3。同位合:7和3組成10。(同時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請10位同學到講台前來,每人一張寫上數字的梨子圖片。(叫了7名同學後問:"我還要叫幾名同學"?)分成二組,1--5一組,5--9一組。

手拿"1"的説:"我是1,誰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學迅速跑到"1"旁邊,"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齊答:"對對對,

請上位",兩人握手上位。

四、練習反饋,成功立美.

(1)第55頁"做一做。

第1題讓學生在數軸上填數,練習數序。

第2題讓學生用線連出組成10的兩個數。教師巡視指導,請學生板演。(小黑板上貼有寫上0-9的一個重複數字5的蘋果圖片)

(2)幻燈片出示練習題。填"〉"、"〈"號

口〉8 口〈10 口〉9

五、課堂小,整體立美。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老師拿出一個寫有0的紙片説:"我是0,誰是0的好朋友?"學生討論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師説:"對對對,老師和同學是好朋友"。

板書設計: 10的組成.

淺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兼評吳曉秋老師的"10的認識"

周新高 (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小學)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善於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體現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丰采,發揮美能效應,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刨設情境一一學生在羹的氛圍中萌生興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動形象性正契合了兒童學習時的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因此,美的典型環境是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本課教學時,吳曉秋老師創設了如下情景:以國慶閲兵典禮和天安門主題畫面導人,通過燈籠數、紅旗數、標語字數複習8、9,在9個小朋友放飛9個汽球的基礎上,跑來一個小朋友,手裏拿着一個汽球,自然導出新知,接着鼓勵學生説説身邊數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隻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認識10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拼擺,教師補擺,用學具小紅花擺出三角形、圓形、四方形、梅花形圖案;10的組成連線練習,把數寫在紅紅的蘋果圖上。這些畫面、圖案和教師簡潔美觀的板書、親切生動的語言、優雅大方的儀表,和圖文並茂的教例,構成一個動態組合,優化了課堂的物化環境。學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圍中,必然會產生愉悦之感。這種情感體驗對心靈的影響是無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學生在美的情意中學會學習。

動作性的活動,對兒童學習中的理解,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這不僅是變抽象為直觀,為理解架橋鋪路,更因為手口眼腦的協調動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極大地激活了思維,使學習成為-種和諧活躍的身心運動。本課中拼圖案、擺小棒、比大小、對口令等系列活動,對完成本課教學目標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學生在活動中的受益也絕不僅僅是10的認識這點知識。在本課教學中,吳老師還有效地運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並以遊戲"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課活動推向高潮。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也是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評價-一學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斷上進

教師的每一次動情的評價不僅是學生前進的動力,也是溝通師生情感,達到共鳴,進而營造舒心、宜人的課堂人際環境的重要手段。吳老師承續幼兒教育的評價方式,以小紅花、紅五星、鼓掌等,對思考、操作、書寫、紀律各方面進行即時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喜悦,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持久的學習興趣。

美育是心靈的體操,美可以導真啟智,引善育德。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師,不要把科學知識講成冷冰冰的真理,要與美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同時,受到美的陶冶,獲得愉快的審美體驗。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4

一、教材分析

學生們認識了電、電流、電路之後,漸漸地他們就不滿足於只點亮一個小燈泡,於是在"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中,由於用幾根電線連接好幾個燈泡和燈座,一個地方的連接或一個器材出了問題,燈泡就不會亮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分2個部分:1.什麼地方出故障:教師為學生創設一些電路出故障的情境,讓學生學會查明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2.做個電路檢測器:指導學生對電路進行檢測,學生將學習一種新的檢測方法--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2.能力目標

〔1〕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情感目標

〔1〕願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分析、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

四、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信封1:小燈泡2-3個、電線若干、燈座一個、電池一節、電池盒一個;壞的燈泡3組、沒有剝皮的電線2組、廢電池3組、形成斷路的電池盒2組,共12組。

〔2〕信封2: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教師事先測試會亮。小燈泡、電池、電池盒、燈座各一,電線三根)

2.教師準備:課件;科學文件夾;電路故障分析表和檢測電路故障方案設計表;一組會亮的電路。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引入,瞭解電路

1.展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

2.課件展示電流在電路的流動情況。

1.説出電流在這個電路是怎樣流動的。

要求學生能簡單地口述電流從電池的正極流出,通過電線、電燈,又回到電池的.負極。

二、探究活動:什麼地方會出故障。

1. 為每組的提供了一個有故障的電路。

2.引導

〔1〕分組試一試本組的燈泡能不能亮?

電路中,連接一個燈泡也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就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會亮,但是連接三個燈泡就不亮了;

〔2〕展示台出示燈泡不會亮的電路,:燈泡為什麼不亮了?

3.投影出示故障的六種可能:1、電池2、電線3、電燈4、燈座5、電池盒6、電路連接

1. 學生自己找出來故障。

2.分析故障原因。

3.分析猜想:電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4.整理記錄:在科學文件夾裏記錄分析和猜想。

問題的出現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討論。

三、探究活動: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有什麼辦法知道電路中哪裏出了故障?

板書:檢測法 替換法

2.引導:如何檢測電路連接是否有問題呢?

3.提示:檢測器必須保證有用,即小燈泡會亮。

4. 深入各組指導

5. 課件提示: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裏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檢測220V的電路。

1.思考討論

2.根據信封中所提供的材料設計一個電路檢測器。

3.全班交流製作方法

4.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5. 小組討論檢測的方法及步驟。

6. 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產生的原因。

7. 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方法由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後形成。

安全用電教育。

總結

1.電路可能會出現哪些故障?

2.怎樣檢測電路中的故障?

思考討論。

鞏固運用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係

2、瞭解血液循環器官的構成及循環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製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佈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蒐集自己運動前後脈搏和心跳的數據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

(2)運動後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製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裏。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係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果,你有什麼發現?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結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並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麼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麼關係?

3、指導學生閲讀小資料

在指導閲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生心跳的原因是什麼?

(2)血液循環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係?

三、本課小結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係?

2、心臟和血管有什麼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係

2、要求學生繼續堅持上課制定的鍛鍊計劃,並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後的心跳變化。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