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三年級試題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練習題

本文已影響 3.72W人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練習題
(一)綜合性學習系統簡介
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與本組的專題密切相關,和專題及本組中其他內容的學習整合在一起。教材總共安排了兩次綜合性學習,一個是“記錄自己的課餘生活”,一個是“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它們分別是第二單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單元“燦爛的中華文化”有機的組成部分。學生可以將課文學習中獲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延伸、拓展到綜合性學習當中來,依託這個活動,綜合提高自己的聽、説、讀、寫能力。這樣安排,一方面由於學生具有課文學習所激發的知識、能力、情感的儲備,從而可以提高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另一方面,則使學生的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自然銜接,拓寬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資源和渠道。總之,這樣的綜合性學習,具有──強調“整合”、提倡“自主”、引導“合作”、突出“開放”、關注“過程”、看重“實踐”──的特點。
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綜合性學習,對綜合性學習的內容、過程、方法缺少一定的瞭解,本冊教材在編寫時,為每次綜合性學習安排了兩次提示。譬如“記錄自己的課餘生活”,學生在學完《我們的民族小學》之後(5頁),可以看到第一次學習提示,這個提示主要是指出學習的內容、要求和方法;因為綜合性學習是一次較大規模的、經歷一定過程的學習活動,與這個學習過程相應,教材又在學生學完《爬天都峯》之後(11頁),安排了第二次學習提示,這個提示一方面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完成第一次提示安排的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則通過現成的學習過程或者成果展示,為學生提供一些可以模仿、參考的實際例子。正如上述,綜合性學習不是孤立的,它還與其他內容的安排有着直接的聯繫。比如“口語交際”“習作”以及“展示台”,所交流、所記述、所展示的內容都與學生前面已經開展的綜合性密切相關,注意引導學生通過這些欄目來交流、記述、展示自己在綜合性學習中所獲得的體驗、感受、成果。
(二)綜合性學習策略與指導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語文知識綜合運用的學習形態。它具備如下特點:整體性──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開放性──課程目標(尊重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特殊性)、課程內容(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課程範圍(與其他課程溝通和融合)、活動過程結果(關注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創造性表現);實踐性──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生成性──隨着學習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主題不斷出現,認識和體驗也在不斷加深(而整體規劃、周密設計則反映了計劃性的一面)。
結合上述綜合性學習的幾個特點,我們認為,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理解綜合性學習自主性的特點。這個正確理解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不等於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可以放任自流;第二,學生參與活動時的主動積極態度,不一定就是先天具備的,因此,需要教師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前提之下,進行相應的激發和引導。
2、注重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指導。所謂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是與陳述性知識相對而言的,程序性知識是用於具體情境的一套技能和步驟,策略性知識則指如何學習、記憶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
對於剛剛走入中年級的學生來説,它們對綜合性學習這一學習形態還是陌生的。因此,對其所涉及的有關知識能力和操作方法等等內容,都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逐步習得,以便為今後的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而教師的這些指導,應該側重在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層面。具體來説:第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一個相應的活動組織。在這個組織之中,成員的確定非常關鍵。為了今後活動的順利開展,成員之中必須包含那種有活動熱情、認真負責、具備一定組織能力的骨幹,在開展活動時,儘量使這些學生帶動大家一起參與。第二,具有帶動作用的學生骨幹,在失去約束的情況之下,往往會養成獨斷專行的毛病。為了避免這樣情況的發生,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建立一套規章制度,以保障活動的開展和組員的權力、利益。第三,因應活動的生成特點,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不論是哪一個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其內涵與外延都是相當廣泛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確定活動涉及的主要方面、每個方面的意義、通過何種方式獲得活動的意義、如何呈現活動的意義、每位成員在活動之中的角色定位,以此豐富成員對活動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一般而言,教師不要將活動所涉及的方面直接呈現給學生,在學生充分討論之後還有缺漏,教師可以補充。
譬如,“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這個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先就“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這個題目展開討論:第一,“傳統文化”都包含哪些層面。教材對此做了部分提示,如民間工藝(陶瓷、編織、筆、墨、紙、硯等等),民間藝術(戲劇、剪紙、美術、音樂等等)、風俗習慣(衣食住行、節日、婚喪嫁娶)、民間文學(謎語、繞口令、故事、笑話、傳説等等)、民間建築、名勝古蹟、方言土語、名人逸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時,一定要歸納總結討論的結果,為學生指明問題所屬的角度方向,以便學生在其他綜合性學習中能夠對此進行自覺而理性的模仿。第二,“瞭解傳統文化”的意義指向。“瞭解”這個要求本身,即是對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意義所做的界定。任何一個活動的展開,在接受知識、開拓視野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是活動的目的不應只侷限在這一個層面。譬如“剪紙”,我們應該瞭解到“剪紙”的歷史與現狀、從事人羣、剪紙材料、製作過程、剪紙題材、剪紙用途、如何使用,這門藝術與其他藝術的不同、當地剪紙藝術的特點,在這所有的內容之中,“剪紙的歷史與現狀、這門藝術與其他藝術的不同、剪紙藝術的特點”都屬於需要深入挖掘的部分,它們要求學生在對剪紙獲得一般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縱向與橫向的對比,發現剪紙這門藝術發展演變背後的規律、體會它不同於其他藝術的獨特之處。第三,實施途徑與呈現方式。確定需要探究的內容和方向之後,學生還應就實施探究的途徑與呈現方式做一討論。譬如,哪一內容需要採用訪談的形式,哪一內容需要採用參觀考查的形式,哪一內容需要閲讀相關書籍,在訪談、參觀考察、閲讀書籍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怎樣記錄自己調查到的材料,怎樣處理材料、呈現結果。所有這些問題都應該在活動之前,通過大家討論來確定。第四,反思與評價。反思與評價是綜合性學習所隱含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在綜合性學習之後,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從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入手,結合具體的活動環節對自己的收穫、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進行反思和評價。無論是收穫還是不足,都要兼顧個人對某一文化現象的認識和學習方法的習得兩個層面,前者是就“傳統文化”這個單元而言的,它屬於具體的、與專題相關的延伸、拓展層面;後者是就綜合性學習這種學習形態來説的,它屬於更為廣泛的知識與能力培養層面。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