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老家的喪葬習俗散文

本文已影響 3.43W人 

我的老家位於大別山北麓、河南的最東南部,處於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行政上屬於河南,但人文環境更接近湖北。

老家的喪葬習俗散文

二OO八年陰曆六月初十,也就是陽曆七月十二號,我的父親在老家病逝,老爺子享年六十九歲。這個年齡在城市裏説不算大,但對於我們老家來説,算是比較大的。

七月九號,接到他病重的電話,我們剛開始並不是十分重視,以為這一次和以前差不多,他已經病三年多了,時好時壞。

九號晚,母親告知我們感覺他這一次和以前大不一樣,於是我兄弟姐妹們緊急電話聯絡,磋商回家看望。十號凌晨五點,哥哥一家從杭州啟程返回。十號中午我再次打電話回家,確認老爺子病情危重後,即決定當日下午乘火車回去。哥哥全家於十號傍晚到家,老爺子已經不能説話了,但還有少許意識,我回到家是十一號上午,再呼喊他的時候,他只能以翻身扭頭表示迴應,意識非常稀少了。十二號下午五時二十八分,老爺子在我們的陪伴下,安靜地離開了我們,當時姐姐和妹妹也已經從杭州趕了回去。

我想把老家一帶老人去世的風俗習慣記錄下來,不管它是不是屬於封建迷信的,畢竟它們是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老爺子去世,作為他的兒子,親身經歷這些風俗習慣,感受更深刻一些。

(一)送終

“送終”就是在老人彌留之際,其子女親人要陪伴在其身邊、送其終老。老家一帶古話説:“養兒只為養老送終”。可見,養兒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養老,二是送終。養老是一個過程,送終只是一刻,但老家人把送終與養老並列為兩件大事,充分體現了“送終”的重要性。“送終”只是一刻,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原因客觀上講有很多,但老家人的解釋只有一條:即命裏不該“送終”。如果某一子女命裏不該為老人送終的話,“不隔千里路、也隔一條河”,無論如何他也是不能為老人送終的。

十二號上午,老爺子的狀況還如同前日,村裏老人曾説他還有一段時間,中午情況有些加重,但感覺不是太明顯,下午時喘時靜,感覺沒有大問題,於是哥哥到集鎮上去修理摩托車,嫂子到地裏去摘菜,我和母親在門口收晾曬的稻子,姐姐和妹妹在房裏照看老爺子。快五點的時候,老爺子喘得厲害了,姐姐發現他頭上汗珠直滾,情況明顯不對頭,但我們都沒見過老人去世,對情況都不能作準確判斷,鄰居家有年長多見者,母親去請他過來看看。他過來一看,就説情況不對,人死之前必有一場汗,謂之“最後一場汗”,説完就匆匆離開了,按風俗他是不宜久留的。果然,老爺子喘過一陣後就不再喘了,氣息漸漸少了,明顯是要“走”了。姐姐哭着喊老爺子堅持等他大兒子大兒媳回來,妹妹急忙叫侄女侄兒去喊他們的媽媽,但是老爺子沒有堅持,很快就離去了。

哥嫂回來時,老爺子已經走了,他們全家都沒有為老爺子送終,從千里之外的杭州趕回來,卻沒能為老爺子送終,的確是非常大的遺憾!後來嫂子的姐姐告訴我們説,春節時候她為我哥嫂算了一個命,算命先生説他們全家都不能為老爺子送終,果然被言中了。哥嫂聽了這些話,心裏稍好受些,命裏不該送終,是強求不得的。按照老家人的説法:如果某一子女命裏該為老人送終但不在老人身邊,那麼老人就不會斷氣的,會一直等他,等到他到身邊才會斷氣的。所以,一旦得知老人病危,子女們定會不遠千里,匆匆而回,以免老人苦苦等待!

老人去世時,最重要的事情是看時辰,當時我只曉得哭,還是妹妹提醒我,我才知道看時間,老爺子有一塊鍾愛的電子錶,一直戴在手上,我就是看那塊電子錶才知道他去世準確時間的。姐姐一邊哭,一邊叫人拿來一稈稱,不要稱砣,放在老爺子的身邊,為什麼這樣做,我不知道原委。

小叔從地裏趕回來,哭泣一陣後,把牀單蓋在老爺子的臉上:他已經離開陽世,不能再見光線了。

(二)進材

“進材”就是入殮,把逝者放進棺材裏。“進材”之前要洗澡、穿衣。

洗澡要用水,逝者已入陰間,不能用陽世的水,要用的話,只能“借”,到水井去挑水時必須要燒紙。挑水回來後把水倒進一個專門的盆裏,那個盆可不是一般的盆,是專門供逝者洗澡、燒紙用的盆,叫“老盆”。老盆裏還要放進十枚硬幣,以前放的是銅錢,現在放的是人民幣硬幣。逝者的親人是不能給他洗澡的,也不能旁看,在村裏找其他人給他洗澡,一般是兩個人。人們一般是不願做這種事情的,所以要去請,孝子要跪謝,謂之“謝孝”。

洗完澡後要穿衣,逝者入殮所穿衣服叫“壽衣”,“壽衣”不能是單衣,無論衣帽,都要是棉的。“壽衣”給逝者穿上前,要由孝子在身上披一披,叫“暖衣”。洗澡和穿衣由相同的人完成,以前清苦的時候,給他們的報酬是一人一件逝者的衣服,現在當然沒人要了。

洗澡穿衣後,就是要“進材”了。“進材”不能由逝者親人來做,也不是一兩人能做的,是由“作重的”人來做。“作重的”就是抬棺的,一班是八個人,如果安葬地較遠或者路不好走的話,則需要一班半甚至兩班人,即十二或者十六人。棺材放在兩條長板凳上,“作重的”取下棺材蓋,翻過來放在另外的板凳上,把專用的涼蓆鋪上去,幾個人把逝者抬到涼蓆上,在棺材裏墊上火灰,再抬着涼蓆和逝者一起放進棺材裏。在這一過程中,逝者親人在一旁看着,並和“作重的”一道叫逝者不要害怕。逝者進棺以後,接着就是“填材”了,逝者生前喜歡的東西,除了放不進去的和黑色的,都可以放進去。黑色的東西在陰間是鐵,不能放,否則會壓住逝者。孝子的衣服要放進去一件,理由我不清楚,老爺子去世,哥哥放進去一條褲子,我放進去一雙襪子。

“進材”後,棺材蓋要蓋上,如果逝者的親人全部回來了,就全部合上,如果還有親人沒有回來,就不能全合上,等親人回來見上最後一面後再合上。直到出棺前,才將棺材封死,謂之“蓋棺論定”。

“進材”後,棺材下面要點上一盞清油燈,長明一直到出棺。據説那盞燈是逝者去陰間照路用的,如果滅了他就看不見路,會摔倒的。

“進材”後,“作重的”把逝者去世時牀上的東西都捲起來,拿到野外空曠地燒掉,逝者生前所用物品如果不留做紀念的,可以一起燒掉。“作重的'”還要燃起幾堆小火,孝子孝女先跪在一旁,後來排成一行從小火堆上跨過,叫“跳火坑”。

(三)看日子

老家一帶人死後還是實行土葬,都是葬在山上,對環境和耕地沒什麼影響。人死以後何時安葬是一個非常嚴肅神聖的問題,必須請道士先生來看日子,選定安葬的時間,由於老家一帶人死後都是葬在山上,所以把出殯叫做“上山”。

老爺子去世的當晚,道士先生就被請過來了。道士先生看日子是很神祕的,但據説要結合幾個方面來確定上山的日子:一是逝者出生的時辰;二是逝者去世的時辰;三是逝者子女的命相。選定日子的原則是:不能妨礙逝者的安息與轉世,不能妨礙逝者子孫後代的興旺發達。看日子是個大概念,具體的説分三個層次:一是哪一天上山;二是哪一個時辰出棺,即離開家門;三是哪一個時辰下巳,即入土安葬。

道士先生看完日子,接着就開列“孝單”,即將逝者的親人名字都列上去,可不要小看這份“孝單”,它關係到逝者親人的名份地位,如果漏列或者擺錯了位置,相關人員可能會為此不惜訴諸武力的!這份“孝單”也是逝者定位的座標系,列完以後,道士先生紮好一個靈位,在棺材頭前擺上香案,把靈位放在香案上,道士先生開始唸經,孝子孝女跪成一排,道士唸經的大意是:致十殿閻君,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某省某縣某鄉某村某生產隊某人,生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辭別陽世,前往貴處報到,請予接洽等等。接着就介紹這個人有哪些社會關係,估計是藉此確定逝者的定位。

(四)守靈

老人一去世,其子女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守靈,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不做。守靈就是守在棺材旁邊,保證棺材下的清油燈長明不滅、保證香案上的香長燃不絕,一直到出棺前;防止貓、狗、老鼠等動物的侵擾,尤其是防止貓接近棺材,在老家流傳“貓有九命”的傳説,如果貓接觸了逝者,就有逝者死而復活的危險。所以逝者靈位前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必須確保有人堅守。

守靈的另一個社會功用是接待弔唁者。老人去世,鄰居、親朋好友得信後都來弔唁,有人來弔唁,來人是男的,由孝子陪着磕頭,來人是女的,則有孝女陪着磕頭;如果是遠道而來的親戚帶着花圈等來弔唁,則要放炮迎接,孝子孝女還要跪在路邊以示迎接。“亡人為大”,弔唁者的輩份即使比逝者高,來弔唁時也必須磕頭,當然,弔唁者受到孝子孝女的充分尊重,即使其輩份比孝子孝女低,孝子孝女也要向其謝孝以表示感謝。

守靈期間,比較習慣的做法是為逝者做道場,道場就是請道士先生唸經。道場的種類很多,程序雖因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但都很複雜,有的時間可以長達幾天。做道場的理由在於可以為逝者減輕罪責,在老家那一帶流行的觀念是:人活着就會犯下各種罪,死後是作為犯人被押解到陰間的,做道場可以為其減輕罪責。做不做道場,是逝者後人是否孝心的一種體現,也是後人是否發達的一種表現,因此,大多都要做一做道場的。老爺子去世,我們也不敢免俗,本着節儉的原則,也做了道場,直到他上山的前夜才結束。

(五)鑑地

“鑑地”就是選擇墓地。在老家那一帶,“人死如生”的觀念還是相當濃厚的,人們時常把墳墓叫“陰宅”,即陰間的住宅,因此,墓地的選擇也是非常審慎莊嚴的,這不僅關係到逝者本人的安息,更關係到後人的興旺發達,老家流傳的説法是“陰宅”影響後人,如果“陰宅”的風水好,則後人的興旺發達;如果“陰宅”的風水不好,則後人就難以興旺發達。所以選擇墓地是非常嚴肅的,必須由懂風水的道士先生來確定。

選擇墓地是有選擇順序的:首先是尊重逝者本人的選擇。有些人在去世前會告訴家人,自己百年之後要“睡”在哪裏,即安葬在哪裏,如果有這樣的囑託,則原則上按照其要求辦理;其次是安葬在祖墳山上,老家一帶各個家族一般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集中安葬點,由於安葬點都在山上,故稱為“祖墳山”。如果逝者生前沒有特別的囑託,或者雖然有囑託但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安葬在其指定的地點,則安葬在祖墳山上。

墓地的確定也是有原則的:首先是要有“向”。按照風水上的説法,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向”,比如今年是“東西向”,即墳墓只能坐東向西或者坐西向東,或者偏東偏西一點,但決不可採用“南北向”,如果逝者生前囑託的地點或者“祖墳山”是“南北向”,那是不能安葬的,只能另外選地點;其次是要有“利”,一是利己即有利於逝者本人,二是利後即有利於逝者後人,三是利人即有利於逝者陰間的鄰居。

墓地的選擇非常講究,如講究背靠什麼,前臨什麼,左依什麼,右依什麼,等等。從風水上講,裏面的學問博大精深,非常人所能知之。

具體鑑地時,由逝者長子帶着道士先生到預想地點實地察看,如果合適,道士先生即作好測量,確定朝向,打下界樁,這些界樁謂之“金樁”,不可隨意變更。然後,燒紙燒香放炮,祈求土地神允許安葬逝者,其後,逝者長子跪着挖三下,以示“陰宅”的開工。這樣,墓地基本上算確定下來了。

(六)分孝與戴孝

老人的身體狀況,後人都有一個總體的把握,除非意外事故或者暴病,後人對老人的後事都有所準備,提前購置一定的喪葬物品。人死之後,後人都要戴孝,古代的做法是披麻戴孝,現在的做法已經有所變化,但大體上還保持原有的意思,還是以“白”為孝。老人病危時,後人就開始為其準備後事,其中一件就是買白棉布做“孝布”,縫孝帽,以免到時候無“孝”可分,當然,老人還沒去世時,這些準備工作不能大張旗鼓地進行。

老人去世後,就要“分孝”了,“分孝”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它有着十分複雜的禮節在裏面,稍有差錯,就會得罪人。“分孝”按照親疏遠近分等次進行的:一等是逝者的子、女、媳、婿,分給長“孝布”、麻繩和一束約五寸長的白線,長“孝布”稱叫“長手巾”,白線叫“孝線”;二等是逝者的侄(媳)、侄女(婿)、外甥(媳)、外甥女(婿)、內侄(媳)、內侄女(婿),分給長“孝布”、白線和“孝線”,這裏的長“孝布”與一等裏的長“孝布”是有區別的,比它短。在前面兩等人中,女的還分給“腳布子”,即以白布做綁腿。三等是逝者的孫(媳)、孫女(婿)、外孫(媳)、外孫女(婿),男的分給“花孝帽”,即比一般“孝帽”大、高;女的分給短“孝布”,叫“橫手巾”。四等是其他人員,一律分給“孝帽”。前面講的等次分得很清楚,但社會關係是複雜的,比如説逝者的乾兒(媳)、乾女(婿)怎麼分孝?有的人把他們分為一等,有的人則把他們分在二等裏,這自然會產生矛盾。當然,有人比較會處理事情,對一、二等人員,不論親疏遠近,一律同樣對待,這樣那些本屬於二等的人會因為受到重視而特別高興。老人去世,一般以白為孝,但也有例外,那就是老人的曾孫一代,如果已經有曾孫一代的話,則他們以“紅”為孝,分給紅棉布做成的“紅孝帽”,“紅孝帽”越多,表明去世老人的福氣越好,這種喪事謂之“喜喪”,即可以象辦喜事一樣來辦理喪事。

戴孝也是有很多講究的。“長手巾”要作一長一短不對等摺疊,摺疊處用麻繩或白線(一等人用麻繩、二等人用白線)扎住,預留一個套子,象帽子一樣戴在頭上,其他部分均披在身後,再用一根麻繩或白線(一等人用麻繩、二等人用白線)在腰間捆紮,如果戴孝者尚有父母健在,則“長手巾”長的一頭要拖在地上;如果戴孝者的父母均已去世,則“長手巾”長的一頭要縮短、不能拖在地上。“孝線”要系在上衣第一個鈕釦眼裏。一、二等人還要穿“孝鞋”,即用白棉布糊在鞋面上,如果不穿的話,逝者在陰間只能光腳走路。“腳布子”要用麻繩或白線(一等人用麻繩、二等人用白線)紮在小腿上,要紮緊,否則逝者在陰間就不能上、下坡。“長手巾”一直要背到“復山”,“腳布子”一直要扎到滿“五七”,“孝線”、“孝鞋”則要一直使用到滿“週年”。“橫手巾”要橫披在肩上,“孝帽”、“花孝帽”、“紅孝帽”要戴在頭上,這些都只是在出殯時才使用。

(七)燒望親台和燒福

依照傳説,人的靈魂被閻王派去的小鬼勾走後,人就死了,但其靈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因為其靈魂被小鬼送到賣迷魂湯的孟婆處,喝下了迷魂湯,什麼都不知道了。那麼人的靈魂到什麼時候才知道自己死了呢?據説到燒望親台的時候才知道。

老人去世後,家人請來道士先生,道士先生看完日子之後就要做望親台,就是用一疊紙折一下,裹上香,綁在家門口的樹上。到逝者去世的第三天夜裏,在“雞未叫、狗不吠”時刻,即夜深人靜之時,逝者後人去燒望親台。取下望親台燒之前,後人們都要仔細觀察一番,據説一般都有小昆蟲之類的東西出現在燒望親台上,那是逝者靈魂的化身。傳説逝者靈魂在那時候會站在望親台上回望親人,發現親人在哭泣、燒紙,才從迷魂湯裏清醒過來,明白自己已經死了,然後告別親人,到陰間去報道,進而投胎轉世。所以如果不燒望親台的話,逝者就難以從迷魂湯裏清醒過來,轉世困難。

燒完望親台後,逝者後人要安排一、兩個睡在逝者去世時躺的牀上,據説那一夜裏逝者要回家來“辭牀”,即告別陽間的牀,要撫摸躺在牀上的子女,當發現子女安靜地躺在牀上時,才會安心地離開。

在出殯的頭一天夜裏,要為逝者燒福。燒福一般是為逝者燒錢紙,但也不限於錢紙,陽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陰間可能也會與時俱進,所以在燒錢紙的同時會燒其他的現代傢俱,如電視、小轎車、冰箱等等,當然,這些東西都是紙做的。燒福主要是給逝者的,但也會給其他的已故親人捎帶的,稱為“帶福”,就是讓新近去世的人給以前去世的人帶一些禮品,具有慰問性質。

(八)作重

前面説過,“作重的”就是抬棺的,一班是八個人。在我們老家一帶,如果叫某一個人坐八抬大轎,那可不是敬重他,而是在罵人,因為只有人死後出殯才由八個人抬。“作重”第一層意思“作重的”要負重、要負責,哪怕是歷經千難萬險,也要平安地安葬逝者;“作重”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作重的”負責抬棺、安葬,而這些事情逝者的後人又不能去做,所以逝者的後人對這些人要特別尊重。

“作重”主要任務有四項:一是“挑灰”,即挑石灰。老家一帶安葬逝者必先以石灰覆棺,然後才能覆土。是否厚葬的標準之一就是石灰量的多少,因此“挑灰”便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以前交通不好的時候,要從幾十裏地以外的地方挑着石灰送到墓地旁邊,現在交通狀況好了,可以請車一次性把石灰拉到墳山下面,省去不少體力。但由於墓地多在山上,只能由“作重”人再把石灰挑到山上去,幾千斤的石灰挑上去,再挑水上去泡石灰,這個工作量是相當大的。二是“打井”,即挖墓穴。開挖墓穴有不少講究:不可以使用炸藥炸,無論地質多麼堅硬,只能手工開挖;不能擅自移位,只能以道士先生打下的界樁為依據,除非發現下方已有墳墓;墓穴底部必須水平,不能有尖石、異物等;必須在出殯前一天完成。三是抬棺。出殯那一天,負責把棺材平安地抬到墓地,到了既定的時刻,“作重”人要風雨無阻,哪怕是天上下刀子,也必須按照既定的時刻出棺,逢山開道、遇水架橋,確保在既定的時刻前到達墓地。四是安葬。抬棺到墓地後,既定時刻一到,“作重”人還要負責把棺材抬放進墓穴、覆土安埋。

“作重”很辛苦,當然要受到禮遇:在吃飯時,“作重”那一桌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孝子見到“作重”的人,要先“謝孝”,即披上“長手巾”,在其面前單腿下跪,然後才能打招呼。給予“作重”人的待遇也是最禮遇的:挑灰、打井、抬棺、安葬每一項工作之前,都要給香煙,不是一根一根地給,而是一盒一盒地給;在出殯前夜,還要有一次大派發,每人一條香煙、一條毛巾、一塊香皂和一雙鞋子。

(九)出殯

出殯的日子由道士先生選定,在出殯前,還要作必要的準備工作:

一個就是擺宴席以謝賓朋。一般選在出殯前一天的中午,宴請來弔唁的親朋、來幫忙的鄰居和來做法事的先生,在所有來賓中,“作重的”受到最高的禮遇,他們那一桌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宴席中間,在上一道特定的菜之前,主持人要高聲喊話,這時候參加宴席的人都起立靜聽。主持人喊話的意思有三:第一是對來賓表示敬意,第二是對招待上的不周和欠妥之處表示歉意,第三是由逝者後人磕頭以表謝意。逝者後人磕頭分兩部分三個層次:先向來賓磕頭,再向廚師磕頭;磕頭者的順序依次是孝子、孝侄和孝孫。

二個是請“老龍”。“老龍”是對抬棺用的抬槓的俗稱。抬棺的抬槓是專用的,不是每個村都有的,所以要去借,但按照約定俗成的説法是“請”。一般是在出殯前一天去“請”,“請”來“老龍”後要“祭”,即把“老龍”供起來,給他燒紙燒香。“老龍”的借、放、還都有不少禁忌的,需要有經驗的人去操作。

三個是分工。分工必須非常具體,必須在出殯頭天晚上落實,否則第二天就有可能出問題,而出殯又是絕不容許出問題的,所以分工的合理與具體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出棺的時辰是道士先生定下的,不可更改,必須嚴格執行,在這一時辰之前,所有準備工作必須完成。

出棺之前,“作重”人手把手將棺材抬到門外,放在兩條長板凳上,在下巳之前,棺材是絕對不可以觸地的,否則就是大不吉利。在棺材頭前擺上香案,香案前擺好“老盆”燒紙,孝子跪在前面,道士先生開始唸經,唸完一遍經後,給逝者敬酒三杯,這三杯酒稱之為“辭行酒”。在道士先生唸經之間,“作重”人將棺材捆紮完畢。道士先生敬完酒後,大喝一聲“起”!旁邊有人立即撤走香案,燒紙的人捧起“老盆”,無論“老盆”是多麼熾熱,都必須捧着“老盆”在孝子們頭上繞一圈後,摔碎在地上。“老盆”必須一摔而碎,否則也是大不吉利。“老盆”一摔,“作重”人齊喊一聲,抬起棺材就走。

出殯隊伍是很長的,走在最前面的是打鑼的人,他敲鑼是有講究的,要敲“五槌鑼”,即連續敲五次為一輪,人們一聽就知道是辦喪事的,該回避的迴避,該讓道的讓道,起預警作用;打鑼人後面是撒買路錢的人,逝者走路,必須要付買路錢;買路人後面是舉引魂幡的人,引魂幡的作用是引領逝者的靈魂,讓他知道如何去他的“陰宅”。舉引魂幡的人一般是逝者的孫子,有幾個孫子就舉幾個引魂幡,如果有曾孫,當然由曾孫舉引,如果是他們小孩,則由大人幫忙舉引;接着是放炮的人,一路放過去,直到下巳;放炮人後面是舉花圈的人,花圈的多少往往反映逝者及其後人的影響力,所以這一部分的隊伍就比較長;舉花圈人後面是孝子,孝子均重孝在身、雙手緊握一根“哭桑棒”,孝子身後就是棺材,孝子不能走的太快,有時更是有意放慢腳步,不論身後“作重”人如何吆喝,這樣謂之“壓財”,即讓財不外流。遇到不好走的路或者過橋,孝子必須跪在路邊對“作重”人的辛苦表示感謝;棺材後面是孝女等女眷,一路哭哭啼啼;女眷後面是鑼鼓樂器隊,奏哀樂。

棺材一般是提前到達墓地,未到下巳時辰前,先停放在一邊的長條板凳上,卸下“老龍”。下巳時辰一到,道士先生一聲令下,“作重”人以手抬棺,將棺材輕輕放置在墓穴內,道士先生對朝向再做一次調準後,就開始“上樑”了,即“陰宅”即將封頂。孝子(媳)孝女(婿)並排跪在墓穴前,把“長手巾”橫向張開,道士先生一邊口中唸唸有詞,一邊將準備好的五穀雜糧撒向孝子(媳)孝女(婿)張開的“長手巾”,落進“長手巾”的就是財運的象徵。之後,只留下“作重”的人,其他人均離開墓地。

(十)復山

“作重”人安葬逝者的主要工作是落棺、覆蓋石灰和淺土鋪蓋,尚未形成墳堆。形成墳堆的工作需要逝者親人來完成,這一工作就叫“復山”。出殯後的第三天,逝者的子、女、媳、婿和兄弟要為逝者“復山”,培土、整型,形成墳堆。“復山”也是有不少講究的,如:孝子孝女不可以哭泣,否則陰宅會漏水;完工後,女、媳要攜帶一些柴禾回家,取“帶材”之意;形成墳堆後要在墳前燒紙祭酒。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