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七夕記事散文

本文已影響 2.18W人 

又到農曆的七月七了,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在農村就叫七月七,是一個每年都都過的節日,在城市裏。也許沒人注意這個節日,就是一個傳説故事裏的日子,沒什麼好稀奇的。現在年輕人趕時髦把它叫做中國的情人節,情侶之間互送禮物,晚上一起吃飯,共度浪漫的七夕之夜。

七夕記事散文

七夕節的傳説不知起源於哪朝哪代,只知道剛剛記事就聽奶奶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小時候每年夏天的晚上都在院子裏,或是大門外乘涼。地上鋪着用葦蒲編成的草簾子,那時候家家户户都在外邊乘涼,家家户户的奶奶都會講故事。奶奶搖着芭蕉扇,趕着蚊子,講着那些鬼狐的故事,奶奶講的鬼狐都是些有靈性,懂報恩的鬼狐,就像蒲松齡聊齋故事裏的鬼狐一樣。最愛聽的還是奶奶講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喜歡那條老牛,喜歡勤勞善良的牛郎,喜歡美麗多情的織女。聽了故事才知道,天上的彩霞原來是織女織出來的啊。每天看見天上的朝霞晚霞,就會想,噢,織女又在忙碌着織彩霞了。看不到就會想織女今天心情不好,沒有織彩霞,一定是在想她的兒女,想她的牛郎了。

奶奶的肚子有許多故事,唯獨對牛郎織女的故事,百聽不厭。恨透了那個王母娘娘,把一對有情人分隔在銀河兩岸,讓他們隔河相望卻不能在一起。他們在人間生活的多麼美好,為什麼硬要將他們拆散?後來聽過看過很多,跟這個故事差不多的故事有許多,白蛇傳,天仙配......,那一個都沒有這個故事吸引人,這麼讓人喜歡。那些故事裏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在一起沒過上多少天美滿的生活,就被拆散了。而牛郎和織女卻在一起生活好幾年,兩個人有了一兒一女。他們住的地方也美,門前有小河,房後有高山,有山有水的地方,就住着他們一家人,多好啊。如果沒有王母娘娘的多管閒事,他們能在一起生活好多年,過好多年美滿幸福的生活。可是那個王母娘娘非要插一槓子,拆散他們,這才有了這麼一個悽婉動人的故事。

小時候在外邊乘涼,仰望夜空,奶奶指點着説,哪顆是牛郎星,哪顆是織女星。那些細細密密的星星,連在一起很寬闊的一條就是天河了。牛郎的前後各有一顆小星星不太亮,那就是他們倆的孩子,牛郎挑着他們,在銀河邊等待着一年一度的鵲橋會。有時候就想,牛郎和兩個孩子在那裏一等一年,他們不餓嗎?牛郎一直挑着孩子不累嗎?現在想想挺可笑的,有點杞人憂天的意思。那時候小,卻不覺得是在閒操心。聽奶奶説晚上可以在葡萄架下聽見牛郎織女説話,每到七夕節就盼望着天黑,天黑了就能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了。常常天黑透了,也睡着了,一次也沒聽到過他們的悄悄話。奶奶説,七夕那天的喜鵲都不在家,都去在天上給牛郎織女搭鵲橋去了。真的相信這樣的話,每次看見喜鵲都心生敬意,覺得它們是天下最好的鳥兒,它們去過天上呢,覺得它們是不凡的鳥兒,是帶給人幸福快樂的鳥兒,從心裏喜歡着它們。到現在都對喜鵲有着説不出的喜愛,雖然它們常常去果園裏啄紅透了的蘋果,好好的一個大蘋果被它們啄成了殘果也不討厭它們。

在農村七夕是個不大不小的節日,人們都過這個節日。不知是哪朝哪代流傳下來的習俗,在七夕節的前夕農曆七月初五女人們就開始忙碌了。早上早早起來,發上面。那面裏摻上白糖水,日子過得清貧的就放上點糖精水,這樣發出的面有一股甜味。面發開了,就在案板上使勁的揉,一直揉的的光滑細膩為止。把揉好的面揪成一塊塊小麪糰,再揉光滑,這時候拿出專門的小模具,那是桃木,或是梨木雕刻的模具,上邊刻着各種各樣的模型,有樹葉形的,有桃子形的,還有小魚,蟬形,蝴蝶形,小籃子形的,蓮子形的。都是手巧的莊稼人自己刻出來的。一塊木板上能刻五六個,有的七八個,也有十個的,把揉好的小面劑子,一個一個放在模具裏,用手按平了,在面板上一磕,那面劑子就變成了一個個形態不同的小玩意,有三四釐米那麼大,小巧玲瓏特別惹人喜愛。等都弄完了,再把它們放在鍋裏烙,這樣的小玩意,用不了多少柴火,用麥秸草就可以了。把它們烙得兩面都發黃,就熟了。這就是農村人俗語説的小果子,也有叫巧果的。把它們放在一邊晾涼了,用針線把它們串成一串,中間穿上幾個海棠果,或者是花紅果,串好了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有個什麼講究記不得了。只記得剛掛上不久孩子們就都吃了。

還有大一點的模具,那個有七八釐米那麼大,一個裏邊能有三個或是兩個花樣。那個做出來烙熟了,誰都可以吃,這些都是初五日做的。初六日人們就該做燒餅,也叫火燒,這也是女人的活。反正別過節,過節女人就得忙活勞累。燒餅人們喜歡在裏面放點餡料,紅糖,白糖都可以,如果有花生仁,把它炒熟了,弄碎了,再跟白糖或是紅糖攪合在一起,又香又甜特別好吃。這些燒餅也是用文火烙熟了才好吃,有那性子急的,兩面烙的發黃了,還不熟,就拿出來再放在大鍋裏蒸熟它,那樣味道就差點。

七夕節正是農閒的時候,地裏的活幹完了,就等着秋收了。沒有什麼事做,女人就愛在這天回孃家,拿上自己做的燒餅,巧果。帶着孩子,回孃家看看。燒餅帶給爹媽嚐嚐,巧果送給侄子侄女。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在一起吃飯,嘮家常,説着莊稼,道着孩子,一天就在説説笑笑中過去了。那時候的孩子沒有零食吃,小小巧果就是他們最好的零食,每到七夕節,大街小巷都是脖子上掛着巧果的孩子,他們互相比着誰的巧果好吃,誰都覺得自己的巧果好吃。互不相讓,有時候還能打起來。這時候掛在脖子上巧果,就成了互相拉扯的工具,誰的巧果串被扯段了,就大聲地哭,惹了禍的孩子趕緊安慰,回家找出針線幫着重新再穿起來。

過去七夕節也叫乞巧節,在這天女孩子把一盆水放在太陽底下曬。曬到水的上邊有一層水皮,幾個女孩子聚在一起把縫衣服的銀針,輕輕的,放在水裏,那針如果漂在水面上,女孩子就開心地笑,沉到了水底就不高興的撅起了嘴。有人説如果漂在水面上就是乞巧成功,相反就是不成功。也有的女孩子在夜深人靜的`夜晚,在院子裏放上一張桌子,桌子上擺上幾樣新鮮的水果,自己做的巧果,點上一線清香,對着天空默默拜上幾拜。然後拿出一根銀針,一條絲線,在黑暗處穿針,如果穿上了,説明乞巧成功,反之就是不成功。那時候的女孩子都希望織女能夠把自己的聰明秀靈,傳一點給自己,挺有意思的不是嗎?是啊,織女都能織出美麗的彩霞,叫她巧姐也不為過。

二十多年前在家裏跟着奶奶學會了做巧果,烙火燒。結了婚,家裏沒有小孩子。沒法展示自己的手藝。有了兒子以後才有了展示自己手藝的機會。記得那時候兒子剛兩歲,我在鍋裏烙巧果。那即將熟了的味道聞起來很是誘人,特別的香甜。把兒子饞的圍着鍋台轉,一個勁地問,媽媽你做的什麼?我告訴他,好吃的。兒子張着小手喊,我要吃,我要吃。剛熟的巧果熱,兒子等不急就要吃,告訴他等涼了再吃。再在那裏一動不動地看着,一會問,媽媽,可以吃了嗎?好不容易等它們涼了,兒子迫不及待的就放到嘴裏去吃,剛吃到嘴裏就吐出來,説不好吃。看兒子那個樣子,不禁啞然失笑了。是啊,九四年出生的兒子,有吃不完的零食,餅乾,麪包,蛋糕,吃這些白麪做的東西,當然不如他平時吃的東西好吃。雖然在面裏放上了雞蛋,熟花生油,白糖,吃起來又香又甜,可是兒子還是不喜歡吃。沒辦法,這個手藝就這麼在兒子不好吃的抗議聲裏報廢了。

許多年過去了,七夕節再也沒人做巧果,那些小巧玲瓏的模具成了擺設,過幾年也許就成了古董,也説不定。也沒人乞巧了,都不再做針線活了,要那麼巧的手幹什麼。什麼都不會,做照樣吃香的喝辣的。火燒還有人做,那畢竟是一種北方人的主食,平常吃膩了饅頭,就做點火燒換換口味,也不單單是在七夕節才做,什麼時候想吃了就做。不過七夕節這天是一定要做的,七夕節也就剩下這麼一點象徵性的東西了。七夕節回孃家的習俗還保留着,回家也不再帶火燒,有那麼多的好東西,誰還稀罕這些麪食。

關於七夕節,現在的孩子除了那個傳説故事,再也不會知道別的,這個故事也在他們的記憶裏越來越淡漠。在他們看來七夕節,就是屬於他們的東方情人節,除了鮮花,巧克力,禮物再也沒有別的意義。他們盡情享受這屬於他們的歡樂,屬於他們的幸福。至於牛郎織女,那只是一個故事,聽過了就算了,不必有什麼傷感。趁現在秋風漸起,涼爽宜人,好好的玩樂才是真的,何必想那麼多呢。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節,街上飄着烙熟的火燒的香味。想起了久遠的過去,心裏有些感慨,寫下這些,也算是對七夕節的一種詮釋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