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素材

2016年高考的作文素材:覓愛

本文已影響 1.68W人 

2016年高考的作文素材:覓愛

2016年高考的作文素材:覓愛

時常在想,愛是什麼?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有沒有真愛?

看管了太多的生離死別的感人場面,聽慣了太多的纏綿悱惻的動人故事,最後只能在脣邊綻放一個寂寞而淡然的微笑。

總是夢想將那些甜蜜的笑容裝進花瓶裏,在窗台上迎着陽光,在晨霧中綻開一抹醉人的芳華。踟躕的記憶的晨風裏,讓漂泊的思緒,在生命的温馨中升起一縷永恆的陽光。再用靈巧的手指劃破黃昏雨後的天空,美妙的足音驚醒氣勢磅礴的大山,而那些温柔的笑臉則引來五顏六色的蝴蝶繞着時間的河翩翩起舞,吟唱着一首主題為愛的歌。

夢醒時分,我微笑起來。

因此我想,這世界還是有真愛的。

曾在早上邂逅一個微笑,或一個輕輕的問候“早上好”,如同晨風綴滿了花香,又如聞着海風從遠方呢喃地吹來,尋覓的心靈便一下子安靜透徹了。那一瞬間,感動似千百朵香蓮點滴成露,暗香屬心,彌久愈醇。我發現,在這樣一個輕輕的微笑裏,也能隱藏這一片暖暖的愛意。

曾在傍晚攜了一身的倦意回家。看着奶奶蒼老的身影蹣跚着走來。我上前一個緊緊的擁抱,抱住的雖是瘦骨嶙峋,卻收穫了滿懷的温暖,那一瞬間,愛意自那絲絲白髮之間傳來直抵我心靈的柔弱處,不禁令人熱淚盈眶,我深切地知道,這是一條流淌着愛意的永恆的親情之河。曾在陌生的街頭停下尋覓的腳步,看着一位癱瘓了的乞丐一點一點地移向捐款箱,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中不一雙骯髒的手伸向捐款箱,捐出了自己幾天來討來的一匝整理的整整齊齊的零票,淚眼模糊中,那個矮小的身影一點一點地消失在街道的盡頭,那一瞬間,愛感動你我,感動了人羣,永存於世間。

曾在電視機前尋覓愛的影子,我看到,解放軍戰士在緊張地抗震搶險,民兵在風雪瀰漫的道路上清理着車道,母親用自己的生命為孩子撐起一方生存的天空,老師用不倒的身軀護下了四個學生……那一瞬間,空氣靜止了,眼睛靜止了,一片純淨的大愛瀰漫全身,瀰漫世界。

……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愛,有足夠的堅強去寬容,有足夠的心情去為別人的快樂而高興,有足夠的善感之心去理解我們身邊的愛,那麼,不必尋覓,愛從來沒有遠離過……

總評與啟示:這是一篇記敍性的議,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善於設計,而我們同學往往在寫作時忽視了這一重要的步驟。沒有精心的設計便沒有精彩的創新。寫作時要首先謀篇佈局,構思好行文脈絡,佈置好詳略,再動手寫作!

延伸閲讀:

高三生着重四要點 輕鬆過關古詩詞

要探討詩歌鑑賞備考策略,我們首先要從加強文化積累入手,着重抓住以下四個方面——

積累詩歌文體

與鑑賞有關的文體知識,一般包括詩詞的源流、詩詞的格律以及詩詞的特點。

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及其特點,還要按照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既要對各個時期的詩歌總體風格有所瞭解,還要對各個時期(尤其是唐宋時期),各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我們常説的“文史不分家”,在對詩歌源流的認識上體現得最為充分。

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是有比較清楚的瞭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

再次,高中語文,還應充分把握詩詞特點。詩歌的主要特點包括:

高度的概括性 詩歌是最精煉的藝術形式,它對社會生活的概括較其他文學樣式更為突出,詩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現力最強的一事、一物、一景甚至是一個小小的生活截面,把對生活的看法壓縮在短小的篇幅裏,從而表現深刻的思想感情。在鑑賞時,要根據詩歌的概括性特點,把握事、物、景後面濃縮的思想感情。

生動的形象性 形象是詩歌的生命,詩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濃縮到有限的生活畫面之中,使人通過畫面的形象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鑑賞需要讀者通過和聯想,對畫面形象進行還原。“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便活靈活現地點染出春色的燦爛,讀者面對這個詩句,雖然頭腦中浮現出的是有別於作者所捕捉的生活畫面,但是,讀者已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驗證了作者的用心。

強烈的抒情性 “詩言志”,抒情是詩歌最根本、最重要的審美特性。無論是寫景詩、詠物詩,還是哲理詩、敍事詩等等,都必然要抒情言志。在鑑賞時,一定要透過景、物的表徵,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科技文閲讀四步法

第一步:讀——快速全面地掌握信息

無論是社會科技文,還是自然類科技文,都是最前沿的科學發現的研究結果,涉及到的是某科學領域很專業的科學術語,這是生所不曾涉獵的。所以科技文設題的目的並不是要去深入理解和探討,而是對快速篩選信息的考查。這個環節不必花太多時間和精力,要爭取在3~5分鐘內瀏覽選文,並且在原文中標出那些關鍵性的語句,比如介紹説明對象特徵、性質、作用的句子,以及一時難以理解的專業性很強的詞語。

這個環節主要是用最短的時間去快速瞭解和掌握大致的信息,為下面準確定位和選出信息節省時間,減少操作的盲目性。

第二步:審——弄清題意要點

在審題的同時,最好能動手用筆自然地圈點出題幹要求的重點。這樣做不僅能夠準確把握題乾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這樣醒目的標記,在尋找信息時,思路會始終跟着標記,就不用擔心審題不清而造成失誤,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最有效的思路保障。

第三步:定——確定各選項在原文中的位置

由於有一開始瀏覽全文得來的粗略印象,這時再用選項中的關鍵詞語去搜尋並定位信息,就減少了盲目性,使得同學們考場上能夠事半功倍,節省很多寶貴時間。一般來説,整個閲讀會設3~4道問題,每個問題下設四個選項,都需要我們一一到原文中定位,從而找出正確的選項。

第四步:比——對比分析確定選項信息

該環節是在第三步快速定位的基礎上 高中物理,對問題作最終定奪的關鍵,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細心、耐力、理解力。將前三步節省的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這個環節,對選項句和原文句進行逐字逐句的對比,從中發現兩者間存在的細微的差別,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在對比時,要特別注意那些被命題者故意增加的、減少的,以及那些暗中改變的詞語,這是命題者在設置迷惑項時常用的手法。

通常的情況,命題者常常將原文句子在語序、用語上作些改變,改變説法,設置迷惑項,從而考查考生對處理過的信息的理解及判斷能力。所以同學們還要注意那些雖然改變了説法,但意思並沒有改變的選項。

如2007年全國卷第6題的C項“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靜淡遠韻味的古琴藝術,追求的是一種‘大音希聲’的境界”。與原文“而遵循‘大音希聲’ 的哲學原理,古琴藝術又將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靜淡遠融匯於樂曲之中”相比,命題者在C選項的句序及用詞上都作了較大的改變,可謂變得“面目全非”。但經過細心的分析可以發現,兩個句子的意思並沒有絲毫變化。這就意味着作出正確的判斷,不僅需要細心和技巧,而且對句意的理解,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就顯得不可或缺了。

總之,科技文閲讀,是對處理信息時速度、技巧、理解能力的綜合考查,如果大家在平日的訓練中,因不得要領,頻頻失分而感到苦惱時,不妨試着按這四步訓練法,進行科學的訓練,輕鬆跨過這道難關。

培養語感提高語文水平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統一,因此,學好語文對每一個人,尤其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來説是最起碼也是至關重要的。那麼,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最重要的路徑。《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閲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然後在各個階段目標中再對此加以具體化,導向是很明確的'。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所謂語感,就是讀者或聽者通過聽人講話或閲讀直接感知語言,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鋭感知力,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誌。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新的課程理念,做了一點嘗試。

一、從優秀的篇章中感知、積累、豐富語感。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最豐富的語言,鼓勵學生讀背一些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

1、聽説結合,感受語言魅力,培養語感。

“聽話是憑藉語言、理解説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簡單重複反映信息,而是積極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可見,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鑑於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舉行了課前美文欣賞活動。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接收優美的語言,經過大腦的加工後,對聽到的美文進行評價,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在教學中要積極幫助學生端正聽的態度,培養學生多聽、會聽,在聽中積極、感知語感。如此經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2、讀寫結合,培養語感。

閲讀是提高學生人文底藴、提高語文能力、培養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後深思,能有效地激發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他們要求學生反覆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覆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

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後,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想與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行必要的練筆,來鞏固讀的成果,這樣,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在寫中得到發展。

3、勤記多背,積累知識,豐富語感。

“語感要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感知。”顯而易見,生活經驗和自身的知識積累是語感的源泉。初中學生由於生活經歷不足,實踐經驗有限,所以,勤記多背,積累知識,將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言語,將是積累、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

二、在語文實踐中領悟、分析,培養語感。

由於語感的培養離不開理性思維的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積極創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對語言的準確領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語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的深層把握,使主體的“神”與客體的“神”融為一體,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領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讀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學辛棄疾的《西江月》時,我讓學生分析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學生很容易就發現這兩句話與註解的話順序不同。這是為什麼?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這是強調作用,表示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時心情會是何等欣慰?這種樂趣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又怎麼體會得到?從而體現這首詩的旨意。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體驗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則詩歌中所藴含的“玄機”就會通過有血有肉的語言從學生的口中傳出來,這樣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進一步鍛鍊。

三、對積累的語文素材吸收、加工、運用,培養語感。

這是培養語感的高級層次。積累如吸氣,運用如吐氣,只有吸夠了氣,才能吐出氣。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積累的知識來獲得,除此教師必須引導他們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藉助思維和審視能力,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鑑賞,能夠愜意地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情感。這需要學生與文本對話,需要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溝通,需要學生與作者在心靈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文字的字面意義,還會領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抒發讀完文本後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這樣反覆訓練與內化,學生的語感能力才會發生質的飛躍,學生才會對語言敏感。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言:“如果單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得多了,瞭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鑑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葉聖陶語文教學論》)在教學實踐中我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時,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就能充分證明上面的觀點。

我是這樣延伸拓展的:作者從小時候一次脱險的經歷中學會了解決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的方法,你是否有一定的啟示,請聯繫自己的實際談一談。同學們踴躍舉手,其中一名同學是這樣回答的“我媽媽總想讓我考重點,每天我都感覺前途挺渺茫的,現在我覺得只要鼓足勇氣也不難,重點不過600多分,我要在初中學習三年,平均每年200天,那麼只要我每天能學到1分我的夢想就會實現,同學們我們一起努力吧!”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要將大困難分解成若干個小困難,着眼於眼前的一小步”這個道理。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回家寫了一篇讀後感,每一篇讀後感都流露出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還昇華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