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樣式之一的閲讀理解練習題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樣式之一,形式上介於詩與文之間,語言大體整齊、押韻,但又經常夾雜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鋪排華美的辭藻章句來描繪事物,抒寫情志。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説:“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説明賦這種文體在《詩經》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辭》,這種因素又擴大了疆界。及至戰國後期荀子的《賦篇》和宋玉的《風賦》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詩經》《楚辭》作品中語言整齊、押韻的特點;一方面進一步發展了《楚辭》作品中鋪排的寫法;同時,又融合進縱橫家説辭問答、鋪排議論的因素,並以“賦”名篇,從而形成了一種新文體——賦。

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樣式之一的閲讀理解練習題

班固在《兩都賦》序中説:“賦者,古詩之流也。”指出了賦的文體形式由古詩衍化而成。劉歆在《藝文志》講到詩歌發展時説,春秋之後,“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布衣而能作詩,故有樂府民歌的興盛;文人的創作,從荀子、宋玉起,則以賦的形式體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與布衣之作雖在文體形式上有差別,卻終屬同源而分流。

《漢書·藝文志》中説:“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這裏所説的“賦”,本指春秋時代貴族禮會之際在對話中背誦幾句詩。春秋之後,貴族不需要也沒有機會用背誦詩的形式來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漢代,民間詩歌歸樂府掌管,而文人創作的文學作品,幾乎全都不依賴音樂歌詠,而靠寫在竹簡、絹帛之上,或吟誦於脣吻。於是“不歌而誦”成了賦這種文體的流傳特徵,人們稱這種“不歌而誦”的文體為“賦”。賦講究韻律,但它的韻律是為了誦讀,而不是為了配樂演唱。當然,後來有些詩也“不歌而誦”了,但那是詩與音樂逐漸分離的結果,不能由此而證明詩歌原始階段具有歌唱的特徵沒有存在過。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中説:“賦者,鋪採文,體物寫志也。”在《詩經》中,“賦”和“比”“興”都是一種藝術手法,“賦”指“直書其事”。到了《楚辭》,發展到對“其事”鋪排開來敍寫,為賦這種文體的出現準備了條件。“鋪採文”,鋪,即鋪敍、敷陳,言賦直陳其事,不取比興。一方面是強調賦鋪陳直敍的寫作特點,另一方面是強調賦文辭華麗的語言特點。晉代陸機的《文賦》明確地提出了詩與賦的文體區別:“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流亮。”意思是説,詩是用來抒發感情的,所以要綺麗細膩;賦是用來鋪陳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説“體物寫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當然也包括感情。劉勰更是把“體物”,即鋪陳描繪事物形態風貌,認定是賦“寫志”的一種“載體”,道出了賦融體物寫志為一體的本質屬性。這樣,賦的基本特徵,就在“鋪採文”的藝術形式與“體物寫志”的思想內容相互統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1.下列關於“賦”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賦”的發展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在《詩經》和《楚辭》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戰國後期《賦篇》《風賦》的出現才形成賦的文體。

B.“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學樣式,它不是詩歌,但是語言基本整齊、押韻;它也不是散文,但經常運用散文句式。

C.春秋時期,貴族禮會之際往往在對話中背誦幾句詩,這種形式可以稱為“賦”,後來“不歌而誦”成了“賦”這種文體的流傳特徵。

D.在《詩經》中,“賦”只是一種“直書其事”的藝術手法,後來才逐漸演變成了只用華美的.辭藻章句來描繪事物的一種文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從流傳特徵的角度對賦進行了解釋,賦這種文學作品是寫在竹簡、絹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誦的,不需要依賴音樂歌詠。

B.劉勰認為“賦者,鋪採文,體物寫志也”,把賦的藝術形式與思想內容二者統一起來了,對賦的基本特徵表述較為完整。

C.陸機從文體角度對詩和賦進行了區別,他認為詩綺麗細膩,是為了抒發情感;賦清晰明朗,是為了鋪陳事物。

D.從荀子、宋玉起,文人創作出現了體物言志的賦,它與布衣所作的樂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賦和樂府民歌都源於“古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賦在描繪事物風貌上具有鋪陳直敍的特點,而鋪陳描繪事物形態風貌是用以“寫志”的“載體”,所以一篇好賦僅僅堆砌辭藻是遠遠不夠的。

B.即使吸收了《詩經》《楚辭》語言整齊、押韻的特點,發展了《楚辭》中鋪排的寫法,但如果沒有縱橫家參與創作,“賦”這種文體還是無法形成的。

C.後世的一些詩也“不歌而誦”了,但這並不能説明詩歌原始階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徵;而賦雖然講究韻律,但它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配樂歌詠而生的。

D.班固的《兩都賦》、劉歆的《藝文志》、劉勰的《文心雕龍》分別對賦這種文體的流變或特點進行了詮釋,使後人對賦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參考答案:

1.D選項中“只用”一詞的表述與原文不符。

2.A.“從流傳特徵的角度對賦進行了解釋”和“不需要依賴音樂歌詠。”不符合原文意思

3.B.關於“縱橫家參與創作”的這一分析不正確。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