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人

當廚子的詩人

本文已影響 9.96K人 

  【關於二毛】

當廚子的詩人

二毛,詩人、美食家、美食創意師。60後,四川酉陽人,大學時代專業為數學,80年代曾做過教師,是上世紀80年代莽漢派詩歌代表成員之一。90年代棄文從商,與黃珂、李亞偉等好友在成都、北京等地開設餐館,成為當代新派川菜和江湖菜的領軍人物。現為美食創意師,天下鹽(北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經營報》、《南都週刊》美食專欄作家。著有《民國吃家》《媽媽的柴火灶》等。

  【廚子詩人】

酉陽人二毛既是詩人也是美食評論家,還是天下鹽餐廳老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他是“牟真理”的時候,和詩人朋友們一起創立了“莽漢派”。後來,好吃的他開始寫美食專欄,小名“二毛”成了筆名,目前在美食界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他推崇古法做菜,喜歡用最簡單的食材、最傳統的方式做最家常的菜。

北京單向空間書店,原本應該安靜的空間擠滿了人,人們的視線都集中在店內稍高的平台上,《新週刊》的副主編胡赳赳和另一個男人侃侃而談,“我之所以今天要推薦《味的道》,是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其實是在我們的雜誌《新週刊》上首發的。”而這本書的作者,就是站在他身旁的詩人美食家“二毛”。

  好菜需要好菜名

“有柴火灶的年代,才有裊裊升起的炊煙,有了炊煙的天空,才有隨風飄散的詩和撲鼻的菜飯之香。”“此菜有香的豔,辣的烈,肥腸的温柔,牛肚的軟脆。下筷子牽了情腸,又掛了愛肚。”

二毛的美食專欄裏,總能看見這些如詩般的句子,似乎一道再平常不過的菜餚,到了他的筆下,都如同環肥燕瘦的美女,“好的菜要有好的菜名和介紹,不然就毀了菜本身。”

而這樣或幽默或優美的句子,讓他的美食專欄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注意。

  詩人變成了廚子

這個50歲的男人叫“牟真理”,上個世紀80年代,他是個“詩人”。在酉陽縣城裏,作為一名數學老師的他,更喜歡詩人的身份。

他和那時重慶著名的詩人李亞偉等人一起,創立了“莽漢派”。詩人朋友們經常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談天説地,“一大幫朋友經常聚會,大家都沒錢,吃不起餐館,只好‘吃轉轉’,這周去你家,下週去他家。”

本來就很會做菜的二毛理所當然成了大廚。幾年下來,二毛的廚藝突飛猛進,而且遠近聞名。

1986年,二毛和詩人李亞偉在酉陽縣城開了第一家火鍋店,這也是他做生意的第一次試水,不過,沒開多久,朋友們就把這家店吃垮了。隨後,1991年和1993年,二毛因為工作調動到了涪陵和黔江,在這兩個地方,二毛開起了“魚擺擺”火鍋魚館。

隨後,二毛到了成都,“二毛雞雜”“二毛回鍋肉”,這些他在過去開飯館時候積累下來的家常菜,讓他在成都的“好吃狗”們心中越來越有分量,“神廚”二毛似乎成了他新的身份,“我的骨子裏,還是個詩人,吃,到現在都是我的愛好。”

  帶老鹽水闖北京

最開始想到北京闖蕩,是在2005年。那幾年,好多身邊的朋友都陸續跑到北京發展,天天喊着二毛到北京開店,“其實都是些好吃嘴,想我的手藝了!”不過,最終,耐不住寂寞的二毛還是跟隨大部隊的腳步,到了北京。

北京的餐館,二毛取名為“天下鹽”。到今天,天下鹽陸續開了兩家店。每天,都有許多食客是慕名而來的,這幾年,二毛越發把精力放在了研究美食上。

“天下鹽”的入口處,滿滿當當整齊排列着兩排十來個泡菜罈子,心裏美、泡椒、泡姜一應俱全,在二毛心裏,這些泡菜罈子是店裏最金貴的東西,“每個罈子,都舀了我們老家的老鹽水做母水。”而二毛自己家裏用的老鹽水,則是母親還在世時泡菜罈子裏的水,那個罈子,二毛走南闖北都帶着,裏邊最原始的老鹽水,已經存了有近半個世紀。

  他是《舌尖》的美食顧問

對外界來説,二毛另一個著名的身份,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顧問,而《舌尖上的中國二》的總導演陳曉卿也是二毛的座上賓之一。每次出差,二毛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在當地購買最新鮮、最地道的食材空運回北京,而每次到店裏,總是已經有許多朋友等着他第一時間把這些食材親手做成美味共享,陳曉卿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和二毛一樣,都信奉美食最簡單、最原始的做法往往是最美味的,兩人成了好友。舌尖二拍攝期間,二毛陪着陳曉卿多次深入重慶走訪、拍攝,最終把火鍋呈現在了大眾面前。

  最懷念媽媽做菜的味道

“我所有對於美食的經驗,都來自我的母親。”在他記憶中,小的時候生病,家裏窮,母親仍然用裏脊肉剁碎後,蒸出來給他吃,“那個湯汁的味道,記憶猶新。”

現在,二毛也很少下廚了,在他心裏,總是要家鄉的肉、家鄉的食材才能做出記憶裏母親的味道,那道出了名的“二毛回鍋肉”,也只有在每年老家送來新鮮豬肉的時候,朋友們才能抓緊時間嚐鮮,這時的二毛,也是很樂意露一手的,“我的回鍋肉,要放三次酒,每一次放的酒還不一樣,那個香味兒,嘿嘿。”沒説完,二毛就得意一笑。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