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語錄

關於道德的格言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關於道德的格言1

1、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關於道德的格言

2、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3、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4、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5、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6、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8、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9、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10、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11、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12、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鹹用《送人》

13、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14、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15、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李清照《烏江》

16、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1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18、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9、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20、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21、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2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3、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4、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25、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26、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2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28、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孟子告子下》

關於道德的格言2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2.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3.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4.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5.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6.義,志以天下爲芬。——《墨子·經說上》: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爲自己分內的事。

7.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9.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0.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11.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2.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13.君子義以爲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爲榮,背義爲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14.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以公心滅私情,民衆纔會心悅誠服。

15.大義滅親。——《左傳·隱公四年》

16.公家之利,知無不爲,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1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9.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過;賞賜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0.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21.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禮記·禮運》:在聖人治理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

22.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賈誼《新書·階級》

23.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爲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爲正。——《淮南子·主術訓》: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沒有偏私,纔可以算作公平;監督朝廷內外,判別是非沒有偏頗,纔可以算作正直。

24.治國有常,而利民爲本。——《淮南子·泛論訓》

25.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淮南子·修務訓》

26.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7.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史記·太史公自序》

28.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正理》

29.聖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徐幹《中論·賞罰》

30.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31.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32.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包拯《論星變》

33.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34.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35.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遊記》第九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