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語錄

于丹語錄經典的句子

本文已影響 1.75W人 

一、于丹語錄(一):

于丹語錄經典的句子

1、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2、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3、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4、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爲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爲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5、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6、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7、其實什麼是老師呢,我有一個學生,她給我的一個小禮物讓我明白什麼是老師。

一個小女孩,她在軍訓的時候,打着手電筒在被窩裏面給我做了一幅禮物,因爲她想趕在我生日的時候送給我,她是自己一針一針地繡了一幅小小的十字繡,然後放在一個有機玻璃的罩子裏面給了我。我當時看的時候沒有看明白,看到裏面繡的是一個很優雅的女人,彎着腰拿着一根針,然後底下有一個鼻涕兮兮的小髒孩,然後舉胳膊,她抓着那個小孩的胳膊。我還問這個女孩,我說哎呀,她幹什麼,是給他打預防針嗎?然後那個小女孩就笑了,說你自己看吧,她就走了。

後來我從那個玻璃罩子摳出來一封信,疊得小小的,那封信裏她給我講,她說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們來到地上是因爲他們的翅膀斷了,那麼在他還沒有忘記天空的時候,他一直想要尋找爲他縫補翅膀的人。

這就需要在成人的世界裏沒有人嘲笑這些孩子的青澀、莽撞、唐突,能夠包容他們,能夠愛他們,能夠鼓勵他們縫起翅膀,重新還記起天空,她說我遇到你其實就是遇到了一個給天使縫補翅膀的人。

其實這是我覺得迄今爲止對老師這個角色最好的一種解釋。

8、所謂體驗就是“以身體之,以血驗之”,那是一種非常深刻地浸潤。

9、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斷地參悟、歷練,就是你心中有一種儀式。

10、在我看來,莊子也罷,孔子也罷,所有作用於生命個體的古聖先賢學說,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最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內心覺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覺得這就是先賢的一種意義了。

11、真正的文化經典,都是那種可以無比深刻,但也可以無比簡單的東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內涵,簡單是它的表面形式。簡單與深刻有時並不矛盾。

12、在傳播學上有一個原則,就是你要永遠保持它那種特別簡單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樣子,這才易傳播,你把它整的特別深邃的話,就傳不出去了。再傳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簡單、傻瓜。

13、我爸對我的教育,就是一切從源頭開始。

14、我喜歡把生活分成兩個層面:生命層面,生存層面,而且越大越能分得清了。所謂生命層面,就是自己的內心要有所執守的東西;而所謂生存層面,就是你在現實中建功立業的東西。

15、一個人,在你年輕的時候,你有責任把你的知識轉化爲生產力,你不能說在你年輕的時候一個人就逍遙去了。其實,這種不入世,會讓人沒有一種價值實現感,而且你也挺不負責任的。

16、人生其實就是木桶效應,你永遠不要追問你那塊最高板——你什麼地方更優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該去考慮。

17、《莊子》裏面我很喜歡的一段話是:“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外部有一千個聲音也是一種,內心就一個聲音,也是一種,就看你有沒有定力,這就足夠了。

當談到”我資歷不夠,就不能幹什麼什麼“的說法時,提出的。

于丹語錄(二):

1,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

2,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

3,花未全開月未圓。

4,過猶不及。

5,多思多想多看,少職責少抱怨少後悔。

6, 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7,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8,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9,寬容一點,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

10,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于丹語錄(三):

1《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2 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

而聖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神於天,聖於地”,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3 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4 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5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6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7 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8 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

9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10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的很大很大。它可以成爲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的生命質量。

11 印度詩哲泰戈爾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12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生活質量。

13 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14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15 真正的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勇敢有時候表現爲一種理性制約下的內心的自信與鎮定。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16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儘快過去,這樣你纔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纔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17 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技巧之外的東西則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

18 很多時候對一個事情的判定,並不能簡單地以應該不應該和好不好來區分。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會直接影響到這件事的性質。“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

19 以怨報怨不可取,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去。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浪費。

20 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21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麼樣的事情都大包大攬。

22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23 心理學上的“非愛行爲”,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這種行爲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24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就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

25 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日後的悔恨。

26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爲人處世之道。

27 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

28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做一個君子要達到以下標準:

第一,“君子”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問心無愧的 人,一個腳踏實地的人。第二,“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必然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是胸懷天下,奮發有爲的人。第三,“君子”應該“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第四,“君子”應該“訥於言而敏於行”。

29 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30 就在此際,從自我修養做起,做一個真君子。

31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32 真正崇尚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爲了人心靈的建樹,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把學習當作謀生的手段,當作炫耀的資本。

33 做君子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爲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34 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佔眼前小便宜的人。

35 要成爲君子,就要有“恆心”。當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個宏闊的境界,就離君子不遠了。

36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37 三種人生態度:悲觀主義、職業主義、理想主義。君子應該是理想主義者。

38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爲人。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就夠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9 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

40 孔子所說的“益者三友”,是指:第一,友直,直即正直。第二,友諒,諒即誠實。第三,友多聞,即見多識廣。

41 孔子所說的“損者三友”,是指:第一,友便辟,即喜歡諂媚逢迎、溜鬚拍馬的人。第二,友善柔,即“兩面派”。第三,友便佞,即言過其實、誇誇其談的人。這樣的朋友千萬不能交,否則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42 我們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願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願;第二,要有辨別能力。

43 交到一個好朋友就是開創了一段美好生活。我們的朋友正像一面鏡子,從他們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44 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處世態度,都可以成爲我們的鏡子,關鍵是我們自己要做個有心人。

45 要善於結交那些快樂的,能夠享受生命的,安貧樂道的朋友。

46 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它有時跟外在的物質生活不見得有緊密的聯繫。

47 你與其跟他人鬥,不如跟自己鬥,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48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能夠交上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麼樣的心智,有什麼樣的素養;看自己在朋友圈子裏面,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一個惰性元素,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

——摘編自《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語錄(五):

『論語』 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該放下時且放下,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

『論語』 心得之一:心靈之道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

『論語』 心得之一:處世之道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心理學上有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爲叫做“非愛行爲”。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夫妻和戀人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看,我就是爲了愛你,放棄了什麼什麼;我就是爲了這個家,才怎麼樣怎麼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這種所謂的非愛行爲是以一種愛的名義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講,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這種非常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

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無論對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爲最好。

『論語』 心得之一:交友之道

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處世態度,都可以成爲我們的鏡子,關鍵是我們自己要做個有心人。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哀,戒之在得。”

人要正確對待你得到的東西。這裏面其實是大有深意的。

人年輕的時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層次後,要學着用減法生活。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交上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麼樣的心智,有什麼樣的修養;看自己的朋友圈子裏面,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一個惰性元素,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

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論語』 心得之一:理想之道

一個人的發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於終極的理想有多麼高遠,而在於跟前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起點。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少通向那個志願的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切實的道路。

理想和行爲的關係,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係。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於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的內心願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越會捨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的最好。

『論語』 心得之一:人生之道

黑格爾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論。

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剛讀小學的時候,他相信太陽是明亮的,花朵是鮮豔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滿溫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終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沒有憂傷的。其實這就是正的結果。

但是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就是出現比較強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歲的時候剛剛步入社會時,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都不盡如人意,覺得成人世界欺騙了自己,覺得生活中滿是醜陋、猥瑣、卑鄙和欺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小憤青"。這個時候,青春的成長有它特有的蒼涼,人必然表現出一種反彈。

那麼走到三十歲,應該是人生 ”和“的階段,就是既不像十來歲時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時覺得一片慘淡。

三十而立的這個”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後纔是在社會座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十歲這個年紀,是一個建立心靈自信的年紀。”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爲峯“。這是中國人對於山川的一種感受,它講的不是一種征服,而是山川對我自我的提升。

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光陰。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歲以後,就是開始學着用減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學會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座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中庸的理想狀態,是一切處於和諧之中,這種和諧就是天地萬物各安其位。

然後是五十“知天命”,“知天命”關鍵是一個“知”字,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也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一種內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爲外物所動了。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其實就是把學習的各種道理,最後達到一種融會和提升。到了這個境界以後,就該進入孔子所說的“耳順”的境界了。此時,你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能理解任何一個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虛心傾聽各種聲音,並站在別人的出發點上去了解他爲什麼這樣說。

你的年齡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還有社會年齡。如果我們在二十歲、三十歲能夠提前感悟到四十歲、五十歲的境界,已經建立了明晰的內心價值系統,已經能夠把社會給與的壓力變爲一種生命反張力,已經可以做到從心所欲那樣的一種淡定從容。那麼我們說,這樣的生命,纔是有效率的生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