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語錄

朗讀者第十一期經典語錄

本文已影響 2.34W人 

導語:第十一期《朗讀者》以“那一天”爲主題,帶領衆讀者一起回到刻骨銘心的那一天。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經典語錄,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第十一期經典語錄

  朗讀者第十一期節目開場白:

我們今天這期節目的主題詞是:那一天。

那一天一定是讓你難忘的一天,

也許是金榜題名時,也許是洞房花燭夜,

也許是十九世紀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爾扎克在左岸咖啡館構思者着傳世之作;

也許,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人類的一大步,被載入史冊。

如果說,時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陰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迴百轉的一枝。

今天就讓我們和一位又一位朗讀者一起,來回顧那一天。

  朗讀者第十一期節目卷首語:

人這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

每一個被你記住的日子,都將成爲生命裏不可複製的那一天。

就像,面對行刑隊時,想起了父親帶自己去看病的那天,這是《百年孤獨》裏,奧雷里亞諾上校的回憶。

再也沒有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有那夜似的好戲。那是《社戲》裏,迅哥獨特的記憶。

而我們這期節目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安文彬。作爲中英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的總指揮,說起那一天,他熱淚縱橫。

1997年7月1日零點零分零秒,五星紅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爲了那一天,一個民族等待了150年。

我們很容易記住那些波瀾壯闊的,力挽狂瀾的,全新蛻變的那一天,但其實無論偉大還是平凡,那一天都因爲它的獨特性,被標註在了時光的日曆上。

它註定了我們是誰。

你的那一天,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

  朗讀者第十一期主要內容:

記住那些幫助過你的人,不要以爲一切都理所應當,而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也記住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不要認爲事不關己,這是一個做人的道理。——董卿《朗讀者》

陪伴意味着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當然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後陪伴就成了一種習慣。約定好的相逢,伴你天荒地老!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董卿《朗讀者》

選擇無處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麼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董卿《朗讀者》

在工作中,她兢兢業業生動塑造着戲裏角色,在家庭裏,她做好了呵護備至一心爲子的媽媽。兒子的患病,讓她心痛但堅強面對;但母親的陪伴,讓她溫暖充滿感恩。

《朗讀者》、《見字如面》等一系列節目正是填補上了這處空白。這也許是無心之舉,但結果卻相當有意義。你可能無法想象自己的父母會自行上網搜索《奇葩大會》,並且對其中選手的造型和言語毫無芥蒂。個性張揚的.追求對於年輕人們而言是一種宣泄,然而對大多數的父母輩們而言,這其中的價值觀是有衝擊性的。但《朗讀者》不同,它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因此,你可能會發現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對這檔節目讚不絕口。

這使人看到了文化綜藝節目的新希望。一個節目若內核浮泛,即使當下再紅火也很快會被厭倦與遺棄。與別的流行綜藝形式不同,文化綜藝節目天然是有使命感的,它自出生就被寄予傳承和改變的希望,也是區分此類節目優劣的重要指標。至少目前看來,《朗讀者》做得還不錯。

《朗讀者》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朗讀本身,每位嘉賓在朗讀之前分享的個人故事,同樣很精彩,很吸引人。作爲著名作家和茅盾文學獎得主,曾經叛逆的麥家,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麥家在《朗讀者》節目中暢談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分歧、隔閡乃至衝突,與觀衆分享他對兒子的教育心得以及與兒子之間的相處之道,令人感慨。濮存昕,在節目中便自曝小時候曾患過小兒麻痹症,被同學起外號叫“濮瘸子”,以及誰也不願意和他在一個組參加體育比賽的往事。

《朗讀者》中嘉賓分享的故事,並非簡單的過往經歷,而都有深刻的內涵或動人的情感在裏面。無論是演員徐靜蕾講她奶奶疼她愛她的平凡故事,還是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衝講他年輕時爲追求女孩翻譯過才女林徽因的詩《別丟掉》的“獨家趣聞”,還是無國界醫生志願者蔣勵講她在阿富汗槍林彈雨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衆,也帶給了觀衆無限的思考。

不少人把《朗讀者》喻爲是傳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該節目的創辦意義。而節目中朗讀嘉賓分享各自的動人故事,帶給觀衆文學、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則讓這股“清流”更加透徹、明亮。正是這一環節的呈現及作用,使得原本能打八十分的《朗讀者》,可以打上九十分,甚至更高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