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諺語

關於三伏天的民間諺語

本文已影響 1.18W人 

諺語是是指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下面爲大家帶來了關於三伏天的民間諺語,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關於三伏天的民間諺語

  【“三伏天”諺語】:

在長江流域流傳着“三伏不熱有秋旱”的諺語。

夏至無雨三伏熱(川)

夏至無雲三伏燒(陝)

夏至鳴雷旱三伏(桂)

“三伏不熱”往往是長江流域夏季環流形勢不夠強所造成。秋季時則整個環流形勢也易較早轉爲冬季環流形勢。因而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下游地區,如南京、蕪湖等地“三伏不熱有秋旱”的關係較好。蕪湖7月平均氣溫低於30℃,則10月雨量少於95毫米;7月平均氣溫高於30℃,則10月雨量多於95毫米。23年中有21年符合此關係,相關百分率達91.3%。

  【“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伏即爲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爲10天,中伏爲10天或20天,末伏爲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爲初伏,第4個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爲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爲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