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孔融讓梨的寓意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 2.48W人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美德故事.很多家長都用此故事來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孔融讓梨的寓意是什麼?

相傳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裏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爲,心裏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裏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爲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着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纔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從故事中我們認識到:我們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尊長的習慣.

與此同時,我也發現這個故事的漏洞:

一 違背兒童天性的虛僞

四歲的孩子,應該是天真爛漫,稚拙天真的.在作出選擇的時候,更過的是出於本能和誠實.

在衆多兄弟面前,第一個作出選擇,根據兒童的天性,如果梨好吃,孔融能吃完大的,他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擇拿最大的,如果他人小,胃口小,只能吃完一個小的,他就可以選擇拿小的.

可是,他爲了討得父母的歡心,非得編出一套理由來,把大的既留給哥哥,也留給弟弟,哄得父親心花怒放.他這樣做有明顯的功利性,就是討父母的歡心.爲什麼呢?因爲孔融在家中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處於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位置,爲了讓父母注意他,小小年紀的他就學會了察言觀色,投其所好.

所以,孔融讓梨的真相:是在跟幾位兄弟爭寵的過程中,違背天性的虛僞的選擇.

我兒子四歲時,我曾試探過他,擺出一盤梨,問他要大的還是要小的,他說要小的,因爲他只能吃完小的.這個答案更誠實,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二 無原則無規矩的圓滑

凡事都有一定之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孔融說出的讓梨理由,貌似有道理,實則標準混亂,完全以個人主觀意願爲主,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沒有絲毫的.理性可言.

比如,他的第一個理由:“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如果這條理由成立,年紀小的應該讓大的,那麼,他就應該始終堅持這條原則纔是,可是,在父親問他“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纔對呀。孔融立刻推翻了前面的理由,狡辯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推敲一下:我小,大的應該讓給哥哥;我大,大的應該留給弟弟.這兩條標準原本就是對立的,二者只能取其一,不可兼得,孔融爲了取悅於父母,根據需要隨意顛倒黑白,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他隨心所欲地篡改規則,讓父親喜歡了,卻把他的兄弟們都推上了一個難於選擇的境地,到底該堅持哪條標準呢?

文明社會,首先是靠法律和制度來規範的,而不是爲了突出某些人某些事,就前後不一,朝令夕改,任意胡爲的.

三 不尊重他人的獨斷專行

孔融擁有優先選擇權. 他並沒有徵求哥哥弟弟的意見,而是自作主張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還振振有詞地以年紀爲由,證明這種選擇的合理性。

他並沒有想過,哥哥們是否真的願意吃大的,小弟弟是否真能吃完大的.他更沒有想過,六個孩子,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憑啥資格先拿?

結果,標準被他篡改了,好人讓他當成了,他出盡風頭,而他的兄弟們卻因爲他的榜樣作用,因爲他的雙重的混亂標準,不得不進行尷尬而矛盾的選擇.

在這裏,我們發現孔融極端自我,他只是關心自己怎麼想,自己應該怎麼樣,並不關心別人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孔融有強烈的表現慾望,有與他年齡不相稱的虛僞和圓滑,他的父親不但沒有識破,反而把他的做法當作美德到處宣揚.結果, 使孔融養成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性格。他長大後, 因其性格缺陷,上司董卓不喜歡他,曹操也討厭他。最終被曹操以“欲規不軌”、“跌蕩放言”而誅殺,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孔融悲劇性的人生,與父親錯誤的教育觀念有很大關係。

假如父親在吃梨這件事上,糾正孔融的自以爲是,讓幾個孩子按照一定之規或者實力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梨,鼓勵孩子誠實,正直,也許他的人生結局就會不一樣。

每個家長都應該努力教給孩子誠實, 憑實力競爭,遵守規則和制度.但孔融讓梨的故事,教給孩子的卻是成人式的虛僞,圓滑和自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