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世界遺產手抄報長城

本文已影響 2.97W人 

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達甘肅嘉峪關,總長度約2萬多公里,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萬多處。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爲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遺產手抄報長城

長城是中國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被稱之爲“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爲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爲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爲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築起長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一大業。爲了鞏固大一統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生活的安定,防禦北方強大匈奴遊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北方長城的基礎之外,還增築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餘里”,從此便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着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模最大,都達到了5000公里或10000公里。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爲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9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公里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爲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墩堡之內。

1987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1屆會議上,基於如下標準,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標準I:明長城是絕對的傑作,不僅因爲它體現的軍事戰略思想,也因爲它完美的建築形式。長城分佈於廣闊的大陸上,是建築融入景觀的完美範例。

標準II:春秋時期,中國人運用建造理念和空間組織模式,在北部邊境修築了防禦工程,修築長城而進行的人口遷移使中國文化的傳播交流得以加強。

標準III:保存在甘肅修築於西漢時期的夯土牆和明代令人讚歎並聞名於世的磚砌城牆同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獨特見證。

標準IV:這個複雜的文化遺產是軍事建築羣的突出、獨特範例,它在兩千年中服務於單一的戰略用途,同時它的建築史表明了防禦技術的持續發展和對政治背景變化的適應性。

標準VI:長城在中國歷史上有着無與倫比的象徵意義。它防禦了外來入侵,也從外族蠻族習俗中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同時,其修造過程的艱難困苦,成爲許多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題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