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2015冬至手抄報圖片

本文已影響 3.37W人 

  冬至節習俗

2015冬至手抄報圖片

冬至又稱"冬節",時間在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爲一候,三候爲一氣,一年又分爲十二節和十二氣,合稱爲二十四節氣,而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因爲它的日子並沒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爲"活節"。

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我們,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爲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爲如此,冬至便成爲曆法上重要的節氣之一。更由於古人對於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有着深刻的認識,所以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

"冬至"又稱爲"至節",因爲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另外,冬至又有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的稱呼,民間則多稱爲"冬節"。又由於富人都過着豐厚的冬至,而窮人則只能貧苦的過夜,於是又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一夜"、"富人吃一夜,窮人凍一夜"的俗諺。

2015冬至手抄報圖片

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另外還有“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在尾,賣牛去買被。”“冬節烏,年夜蘇。(晴暖);冬節紅,年夜耽(淋溼陰雨)。”“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冬至節令天,稼接桃李奈。”“冬至稻無刈,一夜脫一籮。”“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熱。”“犁田冬至內,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鐵。””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冬至地乾燥,鐘響人咳嗽。”等說法。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 “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記載,又因爲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纔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日子呢!《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吃水餃的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昔年,潮人迫於生計,離鄉別井,漂洋過海謀生,歷盡艱辛。每逢冬至思念親人之情心切,總要回鄉與家人團聚。“吃甜丸,慶團圓”。象徵着全家團圓,吉祥如意。這是潮汕僑鄉過冬至的特色習俗,古今皆然。潮汕人家冬至還有“貼丸”的習俗。冬至日祭祖後,把甜丸貼在門神、竈臺、水井、砂礱、石臼、水缸等等器物上,取“招福”之意。潮人先賢還把冬至看作是節令轉換的節氣。潮諺有“冬節陽生萬物甦醒”。可見潮汕人吃冬節丸的內涵極爲豐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