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小學語文小報資料:語文預習方法

本文已影響 1.2W人 

導語: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下面分享關於小學生語文手抄報設計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小報資料:語文預習方法

  【小學生語文手抄報設計內容】

  一、預習是學習成功的第一步

預習就是預先學習,具體而言,是指學生在上課前自學有關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它是學習成功的關鍵一步。

預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對學習效果影響很大。一位優秀的高中生說:“預習是合理的‘搶跑’。一開始就‘搶跑’領先,爭取了主動,當然容易取勝。”

對北京市1000名初一至高三學生胡調查結果顯示:重點學校有25%的學生、普通學校只有17%的學生能夠達到預習要求。也就是說,至少有75%的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究其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預習的好處。

預習能給接着要上的新課打好基礎,有助於提高聽課效率。一項調查顯示:在初中學生中,經常預習的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要高於不做預習的學生的平均成績,而且差異顯著。

同樣的年齡,坐在同一間教室裏,聽同一位老師講同樣的內容,但同學們對新課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卻有很大的差別。其原因就是不同的同學聽課的起點和接受能力不同。

有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上課時才匆匆打開課本,對新課內容一無所知,聽課完全處於一種盲目被動的狀態,聽天由命,一節課下來有的聽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就是聽天書。而有的同學聽課是有備而來的,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對所學新課有了整體的瞭解,對新課要講什麼,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做到了心中有數,聽起課來如魚得水。

(1)預習能開拓聽課思路

經過預習,心中已經有數,容易跟上老師上課的思路,甚至跑到老師思路的前面。當老師講到一個陌生的概念時,就會想一想它時怎樣建立起來的,與它相關的概念有哪些。例如,老師講到化學中的鹽時,就能馬上想到酸和鹼,想到酸、鹼、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預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預習,可以解決一些自己能弄明白的問題;而對不懂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上課時就能集中注意力去聽老師講解;而且疑難處由於自己預習時思考過,再聽老師講解就容易明白。這樣,學習內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強。同時由於一部分知識自己已經搞懂,這樣就能節省一些時間來更深入地思考疑難問題,歸納並學習老師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對於自己預習時已經搞懂的內容,也可以將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老師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相對照,從中得到較大的啓發,進一步打開思路,從而加深對已知知識的理解與鞏固。相反,由於未知的東西太多,什麼東西都要去記,結果跟不上老師上課的節拍,手忙腳亂,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預習有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中學階段不但要學習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預習便是良好的習慣之一。

(4)預習可以發展自學能力

學生將來要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需要接受大量新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在中學階段獨立地做好預習就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自學能力只有在自學活動中才能發展起來。預習是學生首次獨立地接觸新課,在預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經過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聯繫、自己檢驗等階段。久而久之,自學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二、小學語文預習方法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一條鮮明的教學理論:以學定教。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於學,學生學先於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啓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每一教學過程是從學生的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不學則不教。變學生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教師“注入式”教學爲“啓發式”教學。

葉聖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讀指導前,得先令學生預習。

著名專家楊再隋教授也曾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一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繫是必要的。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佈置預習後,學生往往無所適從,充其量只是讀一課文,讀第二遍課文就沒有興趣;或者教師提出一個要求,學生就讀一遍課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讀的目標,更沒有讀的方法。學得被動,讀得無力、無味。文章上沒有留下任何預習的痕跡,說形象一點:人走過去了,沒有留下足跡,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甚至會養成做事草率的壞習慣。基於上述情況,我摸索出一種簡易有效的預習方法。這種預習方法以學生自主活動爲基本方式,在自主活動中完成預習要求,在自主活動中使良好的預習習慣得以養成。

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論及人的發展時指出:發展與培養不能給予人和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展和培養,必須用自己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

那麼,怎樣教給學生自主預習的方法,培養自主預習的習慣呢?《語文課程標準》沒有具體明確的闡述。給我們教師施教增加了難度。這更有利於教師放開手腳設計適合學生的預習方法。

 如何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呢?

首先,教師從一年級起就應注意教給小學生自主預習的方法。培養其自主預習的習慣,這個習慣應在課內培養,到中年級再逐步放到課前。

那麼,應教給學生怎樣的預習方法呢?

葉聖陶先生說:預習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

這個“必須切實”的方法,對於小學生來說應該是簡易、實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精神和小學語文教科書課文前對小學生提出的預習要求,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摸索出一種簡易、實用的預習方法。我把這種方法用口訣的形式概括出來。口訣如下:

一畫段兒,二畫圈兒,

三畫需認字兒,四畫翹舌音兒,

五畫疑難處,六畫好詞句兒。

“一畫段兒”即讓學生預習一篇課文前,先讓學生用筆在課文每個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數字標出序號。這個小序號的標畫看似簡單,其實在小學生標畫的過程中,對文章就有了一種感性認識。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許多個自然段構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話構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幾句話構成。這種認識對於今後的讀寫會有較好的影響,使學生知道自己今後作文也可以這樣安排段落。另一個作用是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便於操作,如學生可直接向老師點明第幾自然段的哪個地方有疑問,教師也能方便的向學生點明第幾自然段需要注意什麼等。實踐證明,“一畫段兒”的方法,學生方便實用。

“二畫圈兒”即學生在完成“一畫段兒”後,對照課後生字表中需要“學會”的生字,在課文中用“O”畫出,由於在課文中需“學會”的生字和需“會認”的生字無明顯標誌,這樣用“O”一畫就使學生明確了哪是要求“學會”的,哪是要求“會認”的。在讀課文時會對自己畫出的需“學會”的字有所重視,印象也比較深刻。實踐證明:通過“二畫圈兒”的方法,學生一看一畫就認了兩遍,方法簡易實用,識記生字效果較好。

“三畫需認字兒”就是畫完要求“學會”的生字後,再對照可後要求“會認”的生字,用“V”在課文中畫出,以區別要求“學會”的字。這樣更明確了“會認”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

“四畫翹舌音兒”,是針對我們口語中平翹舌音不分的實際情況所採取的一種讀書方法。就是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把含翹舌音的音節用“-”在其下面畫出來,以利於正確的讀書。這種畫法一般堅持兩年就可以使學生基本區分平翹舌音。調查證明,採用這種方法的班級的學生,其讀書的正確率大大高於不採用此法的班級。

“五畫疑難處”就是指學生在完成上面畫法之後,再讀課文的過程中,對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邊畫出。讀完課文後對疑難問題或查字典,或問同學、老師,或交流討論解決。“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學方有所得。長此以往,真正養成了“一邊讀一邊想”的好習慣。

“六畫好詞句兒”就是指學生再讀課文的過程中,有些妙詞佳句往往會使學生“一見鍾情”,這種詞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詞句可能對學生的思想有觸動,能給以啓迪;有的使遣詞造句恰到好處給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幫助自己正確、快速的理解課文等。老師就要求教給學生用波浪線“~~”畫出。這樣要求會集中學生讀書的注意力,學生在讀書時也會格外注意妙詞佳句,隨時標畫出。在今後學習中他會對自己畫出的“寶貝”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自然訓練了其創造性地思維。“學文如積沙,學理如築塔”。長此以往,提高了學生讀書注意力,加強了其對語言文字的內化吸收,訓練了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力。這對學生的讀寫能力是大有好處的。最多一個月學生就基本養成按“六畫預習法”預習課文的習慣。

第五, 建議學生在課外的讀書中試用。

要注意的是“六畫讀書預習法”中前“四畫”在一年級中使用,後“兩畫”可在二年級開始使用。到中年級就會逐步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課堂上那邊讀書邊動筆畫的情景讓人感動。有的學生把課文讀了又讀,畫了又畫。更令人欣喜的時學生在今後預習課文時會用、樂用。只要教師在課堂上說:用“六畫讀書預習法”預習課文,學生就拿起筆來,嘴裏先背一遍口訣,而後伏下身來一邊讀一邊畫。實踐一長,有的還創出了自己獨特的畫法。真正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的語文課本上到處留下預習的“足跡”。教師還要把這種方法向課外閱讀滲透,讓學生邊讀邊畫邊想,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這爲培養學生“自能讀書”奠定了堅實的一步!

這“六畫預習法”還可有“七畫、八畫”等許多“變式”。然而,不管是用什麼方法,對於小學生來說,應當是簡易實用的、愛用的;還應當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其創新思維,提高學習的效率,減輕學習負擔;更應當順應小學生愛動的天性,讓小學生的眼動起來,嘴動起來,手動起來……在“動”中求知,在“動”中求新……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其創新意識,收到預習實效。真正達到葉聖陶先生說的"教是爲了不教"之目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