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年俗手抄報的內容

本文已影響 2.46W人 

中國民間過年期間要進行臘八、祭竈、守歲、拜年、祭財神、逛廟會等種種風俗活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歷時一個多月。下面爲大家分享了年俗手抄報的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年俗手抄報的內容

年俗手抄報圖片1

年俗手抄報的內容 第2張

年俗手抄報圖片2

年俗手抄報的內容 第3張

年俗手抄報圖片3

年俗手抄報的內容 第4張

年俗手抄報圖片4

年俗手抄報的內容 第5張

年俗手抄報圖片5

年俗手抄報圖片6

年俗手抄報圖片7

年俗手抄報的內容 第6張

年俗手抄報圖片8

山西地方年俗有哪些?

背棍

背棍是一種起源於太原市清徐縣徐溝鎮的漢族民間藝術,徐溝的背棍始於明代,聞名遐邇。晉中一帶流傳有“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背棍愛煞人”的民謠,被譽爲“無言戲劇”、“空中舞蹈”,可見其影響之深遠。現已遍及全縣,走出山西,蜚聲中外。背棍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祈盼。

羊肉餃子年味足

提起春節,讓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應該還是大年初一的那頓羊肉餃子。爲了這頓餃子,人們往往提前半年就開始準備。據老一輩太原人講,這羊不能肥不能瘦,不能幼不能老,而要選骨骼剛長成、身上還沒開始長肉的“架子羊”。

年三十晚上,羊頭、羊蹄和羊皮便成了當晚的主角。而剔下來的羊肉會在守歲的時候端出來,這時已有人將羊肉剁碎,並加好佐料。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便是帶着家鄉味道的羊肉餡餃子。

大同靈丘羅羅腔

靈丘羅羅腔是流行於山西省靈丘縣及其周邊地域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當地“社火”活動中的流行的節目之一。它由弋陽腔演變而來,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羅羅腔由一人在前臺演唱,衆人在後臺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羅羅腔的傳統劇目大部分都出自下層文人的手筆,或是民間口頭創作,所以通俗易懂,頗有生活情趣。角色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門”爲主,表演活潑幽默,細膩真實。

運城背冰

背冰亮膘是流傳在山西省南部永濟縣境內的一種奇特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當地人給它起的名字就是“背冰亮膘”。背冰亮膘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背冰亮膘是由一百零八個小夥子組成八卦陣的隊形,踏着鼓點,不斷地變換隊形並進行表演。這些小夥子,身着短褲,頭裹紅色綢巾,手敲銅鑼,光着脊樑背着從黃河裏撈起的大冰塊。小夥子們胸部、胳臂、腿上的肌肉都裸露着,豐滿的肌肉,健壯的體魄造成了一種特有的、罕見的健美氣氛。

絳州鼓樂

絳州鼓樂又稱絳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絳縣漢族民間流行的鑼鼓樂和吹打樂。絳縣有着演奏鼓樂的傳統,鼓樂是民間文藝活動的主要內容,更是當地“社火”活動中的最流行的節目之一。絳州鼓樂以花敲幹打著稱,這種鼓樂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個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聲音進行演奏,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

蒸花饃

每逢過年,運城聞喜人必不可少的就是蒸花饃,寓意生活吉祥如意。

花饃的製作頗爲講究,首先挑選上等的麥子,揉制面團。揉好面後用小剪刀、小梳子等工具,開始正式捏形。只見他們成竹在胸,經過一番捏製,花鳥草蟲、飛禽走獸便從他們的手底下活脫脫地變出來。捏好了形,緊接着便是醒饃、蒸制、上色,組裝。這樣,經過點染描畫,組合搭配,剛纔還是白描的面製品已經花紅葉綠,鳳翔魚遊,蛇盤獅吼,栩栩如生。

晉城十大碗

晉城十大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動人的傳說。其以涼菜、熱菜、湯菜、主食爲系統體系,按照“十大碗”、“六六”、“八六”、“八八”爲區分標準,是本地區過年宴請賓朋的不二之選。十大碗爲,木耳圪貝、燒大蔥、毛頭丸、過油肉、小酥肉、糊卜肉、糖醋溜丸、油圪麻、天鵝蛋、甜飯。

澤州打鐵花

澤州打鐵花,是山西晉城市的一項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打鐵花需要架起化鐵水的熔爐,倒進煤炭,用鼓風機吹,待通紅的爐火燒起來。打鐵花師傅用鋼絲繩蘸上金屬汁,操起板子,隨着一下用力的擊打,激起鐵水沖天,火星四射。

晉城地區每年正月十九有個廟會,打鐵花就是給魑魅魍魎看熱鬧,因此家家戶戶正月十五、十六把老祖先往外一送,就是要都禱告去他們去趕鐵花會吧。

臨汾逛廟會

在洪洞人的年俗活動中最熱鬧的當屬逛廟會。

洪洞城內大小廟觀二十餘處,每年春節最熱鬧處數:城隍廟、老爺廟、火神廟、千佛寺、呂祖祠、二郎廟、文廟等,廟內張燈結綵,香火繚繞。

霍州威風鑼鼓

山西晉南霍州威風鑼鼓歷史悠久。源於堯舜,興於隋唐,盛於當代,深植於黃河流域漢族文化土壤,有着音域寬廣、剛勁激昂、雄宏古樸、凝重豪放的特點。而今仍有“單刀赴會”、“二霸爭雄”、“三戰呂布”、“四面埋伏”、“五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八面威風”八個曲牌名迴盪在古老而年輕的霍州大地,震撼京城,飲譽海內外,展示了黃河文化的深沉厚重、粗獷豪放、不屈不撓、奔騰不羈的漢民族魂魄。

朔州生旺火

朔州人過年,到了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壘一個“塔”,名曰旺火,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裏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

繁峙秧歌戲

繁峙秧歌是流行於忻州繁峙、應縣、代縣、原平一帶的戲曲劇種。繁峙秧歌是由民歌和歌舞發展來的,初期的繁峙秧歌大多活動於節日、廟會和農閒之時,在廣場上演出。由於受到中國傳統戲曲和民間藝術的影響,繁峙秧歌逐漸發展豐富起來。繁峙秧歌戲是由舞蹈演變成爲戲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變過程的痕跡。尤其它的唱腔融匯了多種類型戲曲唱腔的形式,爲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呂梁拜水神

在呂梁方山一帶,每年臘月就開始有民俗表演了。到了大年初一上午,當地人都要去水井旁拜水神。

爲了祈求水源不斷,全村人要會在水井前獻上一份用白麪製作的貢品。而孩子們則身掛花包,脖子上拴着紅棗、蒜頭、黃豆相間的“項鍊”,寓意爲吉祥,希望常年豐收。

長治頂花燈

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武鄉頂燈”是武鄉的重要年俗之一。隨着節奏的變化,頂燈表演隊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蛻皮”等,如游龍戲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繚亂,表演步法以傳統秧歌舞十字步爲主,講究快跟快上、快進快退,被當地人稱爲“不拉場”。

晉中頭腦和麪茶

左權人民的年俗有兩樣,是獨有的。一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頭腦。頭腦是山西名吃,但左權的頭腦卻很簡單,只是用豆腐和粉條同炒,吃時撒蔥末。另一個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左權是用小米麪和玉米面混和後炒成的一種“麪茶”,加水煮開,滿屋子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麪茶裏還要煮素餃子和豆腐條,總之都是素食,絕無半點葷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