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春節手抄報資料圖片

本文已影響 3.6W人 

春節悄悄的來到了人們身邊,帶來了喜氣,福氣還有那閤家團聚的機會。整個城市好象是一個待嫁的女孩濃裝淡抹,一派喜慶的樣子。大街上人來人往,大家有的去拜年,有的去買年貨,好一派喜慶的樣子。下面是關於春節手抄報資料圖片的內容,歡迎閱讀!

春節手抄報資料圖片

春節手抄報資料圖片

關於過年的作文:新年鐘聲敲響時_

千盼萬盼,終於盼到過年了。前幾天不停地趕作業,現在可以停下來休息幾天了。

這幾天,我真正品嚐到了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的下午,我急急忙忙趕到奶奶家,一進家門,溫暖的氣息迎面撲來。哥哥、弟弟、妹妹都來了,晚上,一家人坐在凳子上,吃着團圓飯。吃完飯,我們站在樓上的陽臺上看着樓下的煙花。第一個放的是花籃,花籃是由六個圓孔組成的,花籃先“茲”的噴起了火花,突然“砰”的一聲飛上了天空,炸成了許多五顏六色的火花,就這樣噴了六次,好像正在爲人們祝福呢!

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開始了,全家人圍坐在沙發上,品嚐着央視給我們帶來的豐盛的“年夜飯”。那優美的舞姿、動聽的歌聲、幽默的小品相聲,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逗得我們哈哈大笑。能和家裏人一起過年,是多麼幸福的事呀!

“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就在這時,周圍的鞭炮聲也隨之響起來,照亮了外面漆黑的夜空。鞭炮聲,笑聲響成了一片簡直就是一段有聲有色的“交響樂”,把大自然所有的聲音都交織在一起,連天上的星星都忘記了睡眠,停下來觀看!我看着窗外,把劃過的煙火當做流星,許下了新年裏的新願望。我相信,在新的一年裏,我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會有更大的收穫。

中國人過春節的起源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最富有特色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

春節歷史悠久,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虞舜時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神靈。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而關於春節一說的由來,則有這樣一則傳說一一相傳,祖乙當商朝國君時,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打算把節令定準。於是,他從樹影的移動中受到啓發,設計了一個暑儀用來測日影計天時,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用來計算時間。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他知道自己已經測出了日月規律,推算出了準確的晨夕時間,曆法也已經創建成功,就做了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祖乙聽說後,就親自來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上的月亮對祖乙說:“國君,現在正是第十二個月滿,請您給今日定個節吧!”祖乙說:“舊歲已完,新春復始,春爲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比如,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爲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爲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爲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到了公元前104年,西漢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闊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孟春正月改爲歲首,後來,人們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慢慢地形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陰曆(即夏曆,又稱農曆)。因此,落下闊也被人們稱爲“春節老人”。

同時,在不同時代,春節的名稱也各有不同。比如,在先秦時,人們稱春節爲“上日”、“改歲”、“元日”、“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春節又被叫爲“歲旦”、“三朝”、“正日”、“正旦”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人們稱春節爲“元首”、“元日”、“元辰”、“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爲“元”、“元旦”、“新正”、“歲日”、“新元”等;清代時,則一直叫“元日”或“元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