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最新聯村聯戶民情日記範文

本文已影響 3.13W人 

導語:對於開展省、市、縣、鄉單位聯繫貧困村、幹部聯繫特困戶工作,幫助特困羣衆加快脫貧步伐,讓老百姓儘快富起來這一工作,中央領導有要求、人民羣衆有呼喚、全面小康有需要、社會力量有潛力。以下是最新聯村聯戶民情日記範文,歡迎各位的閱讀與參考。

最新聯村聯戶民情日記範文

  最新聯村聯戶民情日記第一篇

遵照全省開展的“聯村聯戶、爲民富民”行動和市殘聯組織的統一聯戶活動,我於2012年4月和8月兩次前往自己的幫扶聯繫戶——環縣秦團莊鄉大天子村大天子組黃生輝家,在那裏既看到了山區農民生活的艱辛,也感受到了淳樸的民風民情,更體會到了只有與我們的衣食父母連成一片,用心溝通,用一點熱量就可以溫暖整個家庭的人間真情。

黃生輝家居住在山大溝深的偏僻農村,環境艱苦,條件落後,距離秦團莊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站在院子裏舉目四望,到處都是茫茫大山,儘管家裏耕種着60多畝田地,但由於環縣以北常年乾旱少雨,又臨近寧夏的沙漠地帶,土地鹼化嚴重,植物不易生長,也就廣種薄收,連年經濟匱乏,形成了惡性循環。更爲不利的是,五年前,黃生輝在一次勞動中,摔壞了右臂,造成了殘疾,身體也逐漸消瘦,勞動能力大打折扣,家中所有農活基本都靠妻子王炳霞勞作。黃生輝有四個女兒,大女兒在隴東學院上學,三女兒和四女兒在秦團莊上初中,由於姊妹衆多,學費生活費開支很大,家裏捉襟見肘,二女兒於今年考上高中後輟學外出陝北打工,成爲支持衆姐妹繼續讀書的第一個犧牲者。黃生輝的家境異常貧困,現在居住的3間土窯洞,系1982年所建,已經破爛不堪,黃生輝目前最大的願望是,他想翻修一下3間窯洞,用磚頭箍一下破爛的莊崖面,但山高路遠,成本預算下來就需要近30000元,這個想法也就一直沒能實現。

黃生輝還有最大的心願,那就是,希望女兒們都能好好學習,將來有出息走出大山,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談到二女兒的輟學打工,他便心裏難過極了。“那也是沒有辦法,孩子們多,學費花費大,總借錢貸錢不現實。”黃生輝說,“我現在幹農活不得力,家裏孩子他媽就很費勁。”“老二(指他的二女兒)輟學時就哭……”黃生輝一說到“老二”的輟學問題,就很不是滋味了。

20XX年,黃生輝全家的所有收入,包括地裏收穫的莊稼折成人民幣計算,約有6500元,人均才1000多元,而四個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就需要16000多元。面對這樣的窘況,黃生輝顯得很無奈,他總是用完好的左手託着帶傷的右手臂,話語很少,卻似乎想要表達,只是不好意思開口。

8月的那次傍晚,在大天子村部,當手裏抓着我們送給他的3000元大女兒學費補助後,黃生輝退到一旁纔跟我說:“這可幫了大忙了!”

20XX年,黃生輝家全部的經濟收入,也基本還是保持着上年度的狀況,大概,二女兒打工還能換回來一點微薄的收入,可以補貼家用。

同樣作爲農民出身的我,在每次見到黃生輝時,總能聯想到同樣身處大山只擁有很多無奈的家鄉父老鄉鄰們的影子,望着身材單薄、目光裏流露着堅定卻又充滿希望和期盼的黃生輝,除了給予極大的鼓勵,我內心總是有種歉疚,因爲對於一個普通的職工我來說,我也不知道,我能幫他多少,而他的那些希望,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寫下這篇日記,在此,我更衷心的祝願還在上學的黃家三個女兒,但願她們能夠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爭取早日從山溝裏飛出三隻“金鳳凰”!

祝願!祝願!

  最新聯村聯戶民情日記第一篇

3月29日下午,我在村幹部的帶領下來到“雙聯”行動聯繫點麥積區麥積鎮麥積村聯繫戶陳雙院家中“認門認人”。小院收拾得十分乾淨,戶主陳雙院在妻子的攙扶下從十多年前修建的紅磚房中走了出來,很高興地將我迎到屋中坐下。屋中陳設簡單陳舊,但擺放整潔有序,進門後尤其醒目的是家中略顯發黃的牆上張貼着“三好學生”“進步獎”等好幾張獎狀,憨厚老實的陳雙院撓撓頭指着獎狀對我說:“這是兒子和女兒從學校給我掙回來的。”雖然有些不好意思略顯羞澀,但語氣中還是能感覺到這位農家漢子的幾分自豪和滿足。當我說明來意和自我介紹後,陳雙院紅着臉笑着說:“你姓陳,我也姓陳,五百年前我們還是一家子嘞。”

通過與陳雙院和他的妻子高蘭蘭的進一步交談,我瞭解到他與妻子前幾年一直在外打工掙錢養家,但去年因身體不適回家養病,經醫院檢查是心臟主動脈梗塞伴發高血壓,需長期服藥靜養,不能進行體力勞動。妻子高蘭蘭只能回家後在親戚的幫助下自己製作麪皮並拿到景區零售,以此照顧生病的丈夫和上中學的兩個孩子。但僅僅靠賣麪皮的收入要撐起這個家,顯然是微不足道的。全家人經常因丈夫的醫藥費和孩子的學費發愁。最近陳雙院的病情有些不穩定,平時還能幫高蘭蘭洗碗、擦桌子、招呼客人的丈夫,現在只能在家臥牀吃藥養病。高蘭蘭早出早歸,既要顧家照顧丈夫和孩子們的起居,還要照顧生意,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高蘭蘭一邊和我交談,一邊往面盆裏添水開始揉麪,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和瘦弱的身體,我想了想提出幫她揉麪做麪皮,第二天幫她到景區賣麪皮的請求,幫她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聽到後非常高興,但卻委婉的拒絕了我,說:“你是從省上下來幫扶我們的幹部,能和我們在一起聊聊天,聽你講講國家對我們農民的新政策,我們已經就很高興了,幹我們這些農活很辛苦很累,你不會幹也不能讓你幹啊。”我說:“你的丈夫有重病,這兩天又比較嚴重,不能幫你掙錢了,這次‘雙聯’活動單位讓我們互相聯繫,就是來給你們幫忙的,不僅僅是給你們宣傳政策反映民意,和你們一同商量發展思路,還要幫助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你們就是我在天水的親戚,親戚有病了,哪有不幫忙的道理。再說,我們五百年前還是一家子嘛,現在更是一家子了,你不讓我去就見外了,就讓我明天幫你一起賣麪皮吧。”高蘭蘭笑着說:“好吧,那我們就一起去吧。”說着又手把手開始教我揉麪,給我講解做麪皮的方法,將麪粉用涼水和成硬團,然後在清水中揉搓,這樣可以使麪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離。澱粉沉澱後,倒去清水,加放食鹼,調成麪漿,舀入平底盤上籠蒸熟,涼冷後切成筷子粗細的長條即可。麪粉中的蛋白質則另外蒸熟,切成薄片就成了麪筋,隨碗搭配吃。“一碗黃亮透明的麪皮,加上油潑辣椒、鹽、醬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醬等調料,再加一小撮豆芽、胡蘿蔔絲、黃瓜絲,特別好吃哩。”高蘭蘭邊指導我洗面邊給我說。雖然陳雙院夫婦都是文盲不識字,但他們製作麪皮的手藝很精湛,介紹很詳細,讓我對這位一個人撐着一大家,在山區生活撫養孩子成長上學、照顧重病丈夫的農村婦女又多了一份敬重。一直忙到晚上九點多,我們才把揉洗好的面放在廚房,高蘭蘭說明天早上一蒸就可以拿到景區去賣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都來不及多呼吸幾口山區清晨清新的空氣,就趕到廚房做準備,發現裏面熱氣騰騰蒸氣四溢,高蘭蘭已經把昨晚洗好的面放在蒸籠裏蒸了。我一邊幫她把油鹽、醋、辣椒、芝麻醬等這些調料品裝上三輪車,一邊問她幾點開始做的。她說每天都是五點起牀,先把火生着水燒開,把麪皮蒸上,然後開始給陳雙院做早點和午飯,爲了不讓丈夫餓着,她還得早點賣完下山給丈夫做晚飯。說着,高蘭蘭把剛做好的蔥花餅端到丈夫牀前,囑咐他準時按點吃藥。不到八點,麪皮出鍋後我們就出發了。三月份的山區天氣還很冷,她在前面扶着車,我在後面推着。她問我冷不冷,穿得夠不夠,別凍着。一路上高蘭蘭給我又講起她和丈夫這幾年打零工掙錢的初衷是爲了供孩子上學,想讓他們將來有出息。而現在她不僅僅希望孩子上學有出息,還希望能掙錢給丈夫治病,聽得出,她是個賢惠能幹的妻子,慈祥和藹的母親。步行四十多分鐘後我們到了景區賣小食品的固定攤位,高蘭蘭開始忙着切面皮,我拿着抹布擦桌凳,幫她洗黃瓜、胡蘿蔔、豆芽菜,她切成絲調製佐料。這個季節還屬於麥積山景區的旅遊淡季,天氣冷,遊客很少。早上10點從山上下來了一批遊客,旁邊攤位的經營戶開始吆喝了起來。我也硬着頭皮跑到遊客當中“拉客”:“嚐嚐我們家的麪皮吧,還熱着呢,可好吃了……”有兩位遊客在我的“遊說”下,來到我們的攤位品嚐美味的麪皮,我學着電視裏“店小二”的摸樣,一邊擦擦桌子擦擦凳子,一邊招呼他們請坐。高蘭蘭麻利的拌好麪皮,我趕緊端到顧客面前請他們品嚐。看着這兩位遊客吃着有我一份辛勞的麪皮,談論着麥積山美麗的風景,我也覺得此時的麥積山更加美麗。結賬付錢後,送走了這兩位遊客。陸陸續續的上山遊客開始多了起來,吃麪皮的也越來越多,下午兩點多的時候,我們的麪皮已經全部賣完了。看着高蘭蘭數着賣麪皮掙來的辛苦錢,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我身體的疲憊頓時煙消雲散了。收拾完東西,我們推着車子下了山。

做了一次“生意人”,做了一些自己以前沒有做過的事,這也是我“雙聯”行動的第一份“作業”。在這次“雙聯”行動中,我不僅鍛鍊了自己,更主要的是拉近了我與羣衆的距離,讓我真正成爲羣衆的“城裏”親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