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依而不爭是一種高度自覺之愛日誌

本文已影響 1.65W人 

一般而言,人總有好勝之心,都認爲自己是對的,都希望自己能說服對方。人也總受個人好惡的影響,都儘可能地希望隨心所欲地發泄心頭的情緒。於是乎,人與人之間便處處有了戰場,處處有了爭吵與不快。

依而不爭是一種高度自覺之愛日誌

尤其是對熟悉的親密的人,比如家人,人更不會掩蓋自己的想法與情緒,所以越熟悉越親密的人之間,反而越容易發生爭吵產生裂痕甚至傷口。直到有一天,當你失去他們之後,你纔會後悔莫及,幡然醒悟,當初這樣的爭辯與吵鬧傷害了彼此的感情,是何等地不值,何等地無意義。

我自己也有深刻的體會。我與這個家庭在思想靈魂上是兩個世界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婚姻觀等都完全迥異,所以時常有觀點意見人生追求等相左之矛盾,甚至被他們羞辱與驅逐,以前因爲顧全大局,且處弱勢之故。我多數情況下選擇隱忍與沉默,但心中頗有積怨,後來取得自立漸成強勢,加之自身覺悟不斷提升。我自以爲掌握了真理,便時常會振振有詞地與對他們爭辯,試圖讓他們“開竅”,而事實證明,多數情況下這樣做只是徒然。能開竅的不用多說就能開竅,不能開竅的你說得再多也枉然。雖明此理,但有時還是忍不住會動嘴皮子。

直到父親走後,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我痛定思痛,想起此後再見不到父親容顏,而以前父親尚在的時候,我還對他時有爭執,時有發泄心頭怨恨之言,當真是後悔莫及。而就在父親剛走的那段時間,我還因爲一些意見相左而與母親爭執過。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固執的人,而且容不得別人說他們一句不好,包括我的家人,大多脾氣都如此。所以在這個家中,我一貫是最“膽小”的,一般不敢“得罪”任何一個人。只是有時還是沒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難免會說上一二。但最終都是我先妥協緘默而罷戰。每次戰敗的經驗告訴我,這樣做毫無意義。

現在想想,我既然瞭解他們的脾氣,就處處依順他們又如何?特別是母親,現在身體也不好,受不得半點刺激。

想想父親又想想母親,還有家人,那天晚上我痛哭悲泣,悔恨不已,對自己發出一道告戒:以後再不許與他們頂嘴,與他們爭吵了。我什麼都依着他們吧。

父親的離去對我的打擊是巨大的,也讓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雖然父親與我們家人關係都不是太好,他對我們不甚關心,我們對他的感情也比較淡漠,但畢竟這麼多年相處下來,他其實也已融入了我的骨髓我的靈魂。我以前認爲父親離去我的心不會太痛,可事實我錯了。父親離去迄今已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來,我沒有一個晚上能安寢的。曾試圖用梵音讓自己安然入睡,誰知一曲《大悲咒》,竟然也會讓我淚流滿面。我知道自己是個多情且至情的人,一生註定爲情折磨。一個父親已讓我如此,如果再失去他人,我真怕自己的心難以承受。

爲了不讓自己失去之後再後悔,我現在的心態已是不同,對身邊的人多持寬待忍讓之心,不再與他們爭吵計較辯論不休以讓對方不快傷害感情。處處依順他們,不是認同不是聽話,而是對人生徹悟修爲達到一定境界之後的高度自覺之愛,是心智思想真正臻至成熟的體現。爲了讓自己愛的人開心犧牲一下小小的自我又何妨。所愛之人的快樂比一切都重要,個人的觀點意見、一時的喜惡情緒其實真的沒那麼重要。就算你最終辯勝就算真理在你手中又如何,贏了天下卻失了所愛值也不值?

現在的我除了在學術思想交流與好友間逗樂時會辯辯嘴外,平常一概不爭不鬥。以前對外人不在乎的人可以做到淡定,任其伐辱巋然不動,如今我要對自己愛的在乎的人也做到這點,能溝通最好,不能溝通就依着他們吧。誰叫我愛他們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