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清明見聞日記

本文已影響 3.27W人 

清明見聞日記1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今天,是清明節今天爸爸帶着我和弟弟去給爺爺掃墓,我們帶了很多東西有鞭炮、有紙錢······

清明見聞日記

路上許多行人跟我們一樣帶了很多東西向墓地裏走去,有的是放鞭炮的,有的是燒紙錢的,爸爸也給爺爺燒了點紙錢放了一串鞭炮並磕了頭,我們回家了。

清明見聞日記2

清明節那天,我做了一幅剪貼畫。首先,我畫了幾條魚的模樣,塗上各種各樣的顏色後,用剪刀認真的剪下來,貼在事前準備好的紙上。

然後在魚的嘴巴前面畫了一串串的水泡,看上去讓人感覺魚兒活靈活現,在紙的下方,我還添加了水草、五顏六色的大小不一的鵝卵石。這樣一幅生動、漂亮的剪貼畫就做好了。

清明見聞日記3

清明前,我和爺爺一塊種的絲瓜已經發出了小芽,爲了給絲瓜澆水,我和爺爺決定做一把灑水壺。爺爺拿來了一個大塑料瓶,在瓶子的蓋子上鑽了一些小孔,一把灑水壺就做好了。

我開始給小絲瓜澆水,我先把水裝進瓶子裏,擰上蓋,倒過來,只見水從小孔中噴了出來,就象下雨一樣淋到小絲瓜身上,小絲瓜們高興的合不攏嘴,它好象在對我說:“謝謝你!”

清明見聞日記4

今天,是清明節。昨晚散步時看到路上燒紙的人很多,所以我們週一回了奶奶家。

到奶奶家已是中午。在做飯時,爸爸、媽媽、伯伯和爺爺去掃墓。我沒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到奶奶家還發現了有很多野菜,媽媽還幫着弄了一些呢!

下午,院牆上來了一隻小花貓,坐在牆上看了一會兒就跑了。

不管怎麼說,沒去掃墓是個遺憾!

清明見聞日記5

前幾天,是清明節。許多人會去賞花,我也不例外。可是,有些人卻利用這些機會,把花給摘了。雖然有人在喊:“請不要摘花。”但是還是把花給摘了,我想在這裏說一句:“花是來美化生活的,不是用來摘的。花是大家的,是用來觀賞的,請不要摘花。”

我希望我寫完這篇文章後,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樣,我們一起來宣傳不要摘花,一起來愛護花草。

請遊客們“手下留情”。

清明見聞日記6

我和奶奶堂哥還有大伯大娘去羅浮山玩了,我和哥哥去走獨木橋,我不小心摔下水裏了,爺爺把我送回酒店去換衣服後再回去玩。

我和哥哥去水裏餵魚,我又和哥哥他們去了扔硬幣,我和哥哥總是扔不中,然後和哥哥去了坐纜車,坐纜車我覺得好恐怖,但還是,很開心。

清明見聞日記7

哦!我上電視了!

清明節前夕,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去冊子島做青餅,正碰上電視臺的叔叔拍攝節目,我們邊玩邊割青,主持人可可姐姐還採訪我了。我們做了各種各樣的青餅,我做的是海星形狀的青餅。

今天晚上我還在電視上看到了自己,我很開心!

清明見聞日記8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節,由於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907年)踏青掃墓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踏青)的好時候,因此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xx多年曆史。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借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時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風俗,如古代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視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已打鞦韆爲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即使到了現在,清明節祭祀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的習慣是非常豐富有趣的,出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是由於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因此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到了,我們全家人在一起,去祭祀祖先,祭祀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我們還買了一些祭祀祖先要用的東西,比如:紙錢、香、水果、酒。我們從竹籃裏拿出祭品,把紙錢燒了,用火點燃香,把準備好的酒與水果放在旁邊,然後放聲說:“爺爺,奶奶,拿錢來吧!”一定保佑我們家和萬事興。燒了的紙錢像蝴蝶那樣飛起來。臨走時,我們在墳頂上培上幾鍬土,在墳旁邊栽上一棵樹,帶着輕鬆和慰藉離開了祖先的墓地。

現在,每逢清明節的時候,我們這裏的老百姓依然保持着這裏的民風民俗,掃墓,踏青,盪鞦韆這些活動還在繼續。清明節是個獨具特色的節日。它講永遠流傳於世。

清明見聞日記9

今天是清明節,爲了拜祭祖先,我們來到了墓前掃墓。大家知道爲什麼要掃墓嗎?這是由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演習而來的。

古代的時候,人們就認爲,清明節即起始於節氣。漢代劉安所着《淮南子》稱:“春分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這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故有“三月節”之稱。後來,《歲時百問》一書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顯而易見,清明節是因它所處的時令,在光照、氣溫、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後來,皇帝爲了紀念忠臣介子,把這天叫做寒食節(也就是今天的清明節)。久而久之,清明節就成爲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我家也不例外,掃墓和拜祭祖先是今天很重要的任務,一大早,在外公外婆的號召下,我們向縣城的東南方向進發,我騎着自行車,飛快的到達目的地,鎖好車後,我們開始上山,大概由於剛下過雨,再加上山路是土鋪成的,因此格外溼滑,十分難走,一路上我的名牌運動鞋可遭殃了,被搞的"全身上下"都是泥土,可是,山上的景色還是不錯的,放眼望去,能看到連綿起伏的羣山,還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和清脆的鳥叫聲……經過了一段艱難的路途,我們來到了外公家的祖墓前,只見墓前有雜草叢生,不是去年剛剛清理過了嗎?此時,我腦海裏突然浮現出一句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草的生命力那麼強,僅一年的工夫就把整個大墓都遮蔽起來了,看來割草的任務很艱鉅,於是我拿出鐮刀去割草。我拿起鐮刀,就往野草用力的砍去,可是野草不但沒有被砍掉,反而我的手還被割出血來。父親看到這情景急忙過來教我割草,父親對我說:"割草先得把草摟緊,然後用力把草往下壓,然後再用鐮刀用力割,這樣才能把草割掉。於是,我按照父親教的方法去做,果然許多草都被我割掉了。在我和父親等人的努力下,終於把草割光了。我還幫助母親掃地,我們打掃了地,恭恭敬敬的擺上鮮花,然後打道回府。

今天清明節,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學到了知識,用自己的勞動,表達了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我想一定是很有意義的。大家想必也去掃墓了吧?不妨把你們的掃墓過程也告訴我吧!

清明見聞日記10

清明節快到,天氣一會兒暖和和,一會兒又涼颼颼的,4月2號那一天晚上還下起小雨,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啊!

我和好朋友相約吃美味的午飯,在路上,我看見一位阿姨正抱着幾束美麗的黃菊花,在人們之間穿梭,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那位阿姨抱着那麼多黃菊花,要幹什麼去呀?”邊說着邊指給媽媽看,媽媽笑着說:“寶貝,快到清明節,清明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0xx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升高,也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阿姨去給親人掃墓,獻花,菊花是代表對已故親人的思念。”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弱弱地說一聲:“哦!”

在吃完飯回來的路上,我偷偷聽見媽媽和周珍阿姨的對話,原來明天徐睿妍她們全家要一起去皇甫陵園,給徐睿妍的爺爺掃墓和祭拜。現在清明節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緬懷故人,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哀思,還有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學會感恩的意義。

這就是我在清明節裏見到和聽到的,這真是一個既很快樂,又很悲傷的節日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