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人生感悟

親情感悟:不要讓父母越來越“取悅”你

本文已影響 3.61W人 

1

親情感悟:不要讓父母越來越“取悅”你

一次,單位組織去旅遊,我們都很開心報了名,蘇鶴卻帶上了七十多歲父親。一路上,蘇鶴的父親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又要喝水,節奏完全跟不上我們。

爲了照顧父親,蘇鶴幾乎沒有時間去好好看景,忙着替老父親拎包倒水,拍照留影。可是,蘇鶴沒有一點不耐煩,他們父女倆一路上有說有笑,看得出,她的父親很開心。

講真,單位好不容易組織一次旅遊,我們都想借着這個機會好好放鬆一下,蘇鶴這麼做,大家覺得完全沒有必要,七十多歲的老人帶出去真的很麻煩。

“我父親很愛旅遊,所以一有機會,我便想帶他多看看這個世界。”蘇鶴說。

蘇鶴的一句話,讓我羞愧難當。當我對父母沒有足夠的耐心,甚至不能和父母好好說話的時候,她卻做到了懂父母的愛好,耐心地陪伴。

怪不得蘇鶴的父親對蘇鶴提出各種要求時,沒有一點覺得不好意思,並不覺得自己是女兒的麻煩,因爲,蘇鶴打心眼裏沒有覺得父親是麻煩。

當父母越來越“取悅”你,越來越怕麻煩你,你有沒有想過,不是父母變了,而是你自己變了,因爲你覺得他們老了,覺得他們是個麻煩,沒有發自內心地恭敬他們,沒有讓他們感到,你和他們在一起是快樂的。

2

父母老了,世界對於他們來說越來越小了,小到把目光聚焦在兒女身上,希望尋找到安慰和寄託。我們大了,世界越來越大了,我們眼裏有太多太多的東西,買房加薪,養兒育女,父母成了忽略的對象。

我們不是不明白”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但總以爲可以再等一等,緩一緩,等我們緩過這一陣,等我們忙完這一回,等下次,等明天,等來年。可是他們能等多久呢?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則事例。

有位老太太待在兒子的房間裏,碰巧兒子這個時候回來了。

兒子剛談崩了一樁業務,心情不太好,見母親在自己牀上摸索,生硬的說:“媽,你沒事不在自己房間好好呆着,到我房間倒騰什麼。”母親解釋說:“我在找份報紙,順便在你牀上坐一會兒。”

兒子臉色很臭,摔門而出,出門前扔下一句:“吃飽了沒事幹。”當天晚上12點,老母親便從七樓跳下了。

母親太無聊了,想找一份報紙看看,看見兒子的牀,忍不住坐了一坐,她大概想多感受一下兒子的氣息,她大概想起了小時候兒子躺在牀上咿咿呀呀的場景,可是,兒子呢?兒子希望母親“安分”點,希望不要給他惹麻煩,希望在他煩惱時給他空間。

於是悲劇發生了,甚至沒有給這位母親時間緩一口氣,也沒有給兒子時間懺悔,悲劇沒有等一等。

當然這樣的事例也是極少的,當我們總是給父母臉色看的時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用跳樓來“表白”他們內心的絕望。

“堅強”的父母可能還會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哪裏做得不夠好,他們甚至不惜“尊嚴”地去討好自己的孩子,他們笑意盈盈,你卻沒有讀懂他們心裏的“計較”。

從小到大,無論我們多麼不濟,父母從沒有嫌棄,在父母眼裏,孩子就像個天使。父母的愛是最包容的,我們以爲父母從不會計較。

確實,父母是不會和孩子計較的,但是,父母是會傷心的,特別是當他們老了的時候,當他們由當年的強大變成了今天的弱勢的時候,他們是會傷心的和無助的。

他們可以不再需要世界,卻需要你!

3

我們不斷在長大,煩惱也跟着長大。工作、婚姻、孩子等常讓人疲憊不堪,心情鬱悶,卻無處發泄,於是,很多情緒垃圾一不小心就打包給了父母。人總是把最壞的脾氣給了最親的人,也只有最親的人才能包容我們的任性。

我們真的很不孝順嗎?

子游問孝於孔子,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在孔子看來,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這跟飼養狗馬沒什麼區別。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們說過,孝敬父母最難的是“色難”,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最難。

孔子的時代早已遠去,隨着社會的發展,物質的豐盛,人的`精神層面的需求更是在不斷增加,在今天,對父母的孝順,遠遠不是給他們物質那麼簡單。

關於孝順,有不同層次的認知,我認爲可以分成三層。

低層次的認知:就是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

中層次的認知:給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依靠。

高層次的認知:懂得父母的愛好,讓他們找到更多的生活樂趣,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捨得給時間和耐心來陪伴。

行動,來源於認知的清醒。我們要好好認知父母的需要,更要積極行動起來,對父母多一些發自內心的微笑,用我們的恭敬的心去供養他們的餘生,讓他們不用“取悅”子女,不用看子女臉色,可以任性,可以咆哮。

有一種壓力叫“上有老”,換個角度,還有一種幸福也叫“上有老”,珍惜每一天“上有老”的日子,父母在,家就在,幸福就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