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小學語文備課的基本方法

本文已影響 1.86W人 

小學語文備課的基本方法(一)

小學語文備課的基本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教師一輩子都在備課,而案頭工作只要15分鐘。”

一說起“備課”,有些老師往往與“寫教案”相混淆,其實二者截然不同。備課是教師在授課之前對教材內容、結構、情感等的深入理解,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聯繫學生實際以及教學經驗,對教師教法與學生學法的思考與確定。而寫教案,只是對上述過程的書面記錄。我們把備課分爲隱性和顯性兩部分。鑽研教材、查閱資料、蒐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是隱性的,而寫教案就是顯性的,也是備課的最後一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沒了隱性的思考,何來顯性的教案。所以思考的過程是最重要的,是備課的主體部分。那我們怎麼把握好這個思考的過程?怎樣去備課?怎樣又能真正備好課呢?

備課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聽、說、讀、寫的訓練,那我們要求學生做到的,

在我們的備課中同樣要體現出來。我把自己多年的備課經驗加以整理,把備課的過程梳理成五個字:讀、研、聽、說、寫。

一、讀

(一)讀課文。一篇課文擺在面前,先做什麼?朗讀是鑽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每備一課,都應該從讀開始,或朗讀,或默讀,在吟詠中促使自己儘快進入作品之中。還記得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老師說:“我在備一課書時,總要先放聲誦讀,一絲不苟,反覆吟詠,口誦心惟。”“教一課書必先爛熟於胸,熟讀成誦,否則我不能走上講臺。”所以我們應該“開口備課”,因爲朗讀是“活”的,它可以躍出紙外,可以賦予作品以生命。

(二)讀作者

教師備課必須要與作者對話,讀懂作者,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是備好課的前提。對於作者推敲、錘鍊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對文章的妙處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課堂上便會自如地引導學生去感悟。老師畢竟是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我想,只有我們教師讀懂了作者,心有所動,然後帶着教材走向課堂、走向學生時,纔會出現教師、學生、文本的互動,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纔有可能化爲學生心靈的體驗和內心的感悟。【語文隨筆】

(三)讀學生

聽過很多不級別的公開課,陌生得老師所對地是陌生的學生,走講課堂,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上課一開始,學生似乎都會了,都懂了,但教師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備了很詳盡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學生拉回來,讓學生“假裝不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備課時忽視了對學生原有的學習現狀的正確分析,這說明教材中規定的教學起點不一定是學生的真實的學習起點。其實,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寬了,他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積累。

備課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力求全面瞭解學生思想狀況和興趣態度,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水平,瞭解學生學習方法和習慣,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以利於因材施教,提高教學實效性。

(四)讀自己

有時候,我們老師在課前作了大量的思考,自己對教學內容理解得很透徹,但是卻不能將其條理清楚的給予學生,那我們的課堂註定是失敗的,所以備課中讀自己是很重要的,所謂讀自己就是自己應該怎樣把握好教學的思路,怎樣將自己的思考的過程清晰的梳理出來,本人認爲最重點的就是怎樣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互助學習,怎樣將自己的思考過程梳理成一個條理的授課流程。

一堂好課,當然需要有好的設計,但好的設計更須以教師精深的底蘊作支撐。上課表面上看是教學“技術”的“度量表”,實際上卻是教師“內力”的“試金石”。語文教師,除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不斷鍛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如果每個教師都能讀好書,那我們的課堂必定會是書香四溢的。所以我們在讀好自己的同時,要不斷地武裝自己,提升自己。

二、研

對我們語文教師來說,要回歸語文,練好內功,就應該重視對文本的深入鑽研,儘可能正確、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蘊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一)研文本

通過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過程,着重把握教學內容在整體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和突出重點,適當分散難點,做到內容、目標心中有數,合理安排。

在新課程理念的薰染下,我們的教師對課堂教學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師生關係、學習方

式給課堂面貌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品評課堂教學時總覺得遺憾頗多。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深究起來,大都與教師理解把握教材不到位有關。這種偏離重心的現象與老師研讀文本是否用心以及自身研讀能力有關。

應該說,研讀文本,鑽研教材是語文教師一生都必須修煉不止的看家功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爲了上好一堂課,你一輩子都在備課。”

(二)研教參

我們教師要重視對《教師用書》的.研究。它爲我們提供了很多具有參考性的鏈接性的知識點,但我們不能依賴於教參,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葉聖陶先生說,“教參是鴉膏”,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爲長期只看教參,只是滿足於教參對課文的分析,形成的是一種思維的惰性,缺乏的是一種對文本的深度的、獨立的思考,沒有讀到文本的內部去,讀到作者的心裏去,導致的是自我的思想蒼白,語言的幼稚不堪。這應該是語文教師的一種悲哀。我們雖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省去很多的無用之功,但是我們只是提倡借鑑,創新、創造纔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們是研讀教參,而不是依賴於教參。

(三)“研教案”

在編寫教案前對整堂課的教學應有總體的設計,這是個頭腦預演過程,是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的前奏,很有實際意義。總體思路應考慮目標、內容、條件等各因素彼此協調平衡,要考慮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的合理組合,要有彈性,便於整體把握。教案,爲我們的教學更好的理順了思路,拓展了思維,但我們絕不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因爲我們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到的教學方法與風格。

小學語文備課的基本方法(二)

備課總體思路

備課不是不得已而爲之,備課也不是單純寫教案,備課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過程,備課是對教學資源開發、整合與利用的過程,備課是知識內化與活化的過程,備課是對學生的研究與關注,備課是教師再學習的過程。

備課的過程就是“戰略戰術”的形成過程,知己知彼才能百“教”不殆。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一、備課程標準

先了解每冊教材的教學要求:《新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師應首先認真學習領會《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的、教學原則以及教學要求和任務,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繫和銜接。

二、備整體

完成學期備課任務的主要途徑是通讀教材。教師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鑽研全冊教材,

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熟悉教材內容。

三、備單元

教師擬出學期教學計劃之後,在單元教學之前,還要認真做好單元備課。

四、備課時

根據目前我區教學改革的要求,我們的備課要在充分體現“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上下功夫,吃透教材、課程標準,備課中注重情景設置,學生活動設計,能力培養等教學基本過程。重點突出如何在組織學生的“學”上下功夫。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聽、說、讀、寫的訓練,那我們要求學生做到的,在我們的備課中同樣要體現出來。我把自己多年的備課經驗加以整理,把備課的過程梳理成五個字:讀、研、聽、說、寫。

一、讀

(一)讀課文。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朗讀是鑽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每備一課,都應該從讀開始,或朗讀,或默讀,在吟詠中促使自己儘快進入作品之中。還記得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老師說:“我在備一課書時,總要先放聲誦讀,一絲不苟,反覆吟詠,口誦心惟。”“教一課書必先爛熟於胸,熟讀成誦,否則我不能走上講臺。”所以我們應該“開口備課”了,因爲朗讀是“活”的,它可以躍出紙外,可以賦予作品以生命。“老師一張口,就知有沒有”。對於一名語文教師來說,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至關重要的。

(二)讀作者

教師備課必須要與作者對話,讀懂作者,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是備好課的前提。對於作者推敲、錘鍊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我想,只有我們教師讀懂了作者,心有所動,靈魂受到震顫,然後帶着教材走向課堂、走向學生時,纔會出現教師、學生、文本的互動,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纔有可能化爲學生心靈的體驗和內心的感悟。

(三)讀學生

聽過很多不級別的公開課,陌生的老師所對地是陌生的學生,走講課堂,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上課一開始,學生似乎都會了,都懂了,但教師爲了自己詳盡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學生拉回來,讓學生“假裝不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備課時忽視了對學生原有的學習現狀的正確分析。這說明教材中規定的教學起點不一定是學生的真實的學習起點。其實,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寬了,他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積累。

備課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力求全面瞭解學生思想狀況和興趣態度,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水平,瞭解學生學習方法和習慣,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以利於因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