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寵辱不驚詩詞典故

本文已影響 9.83K人 

對得寵或受辱都不動心,指把得失置之度外。源自西晉·潘岳《在懷縣》詩:“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爲思。”“寵辱不驚”始見於《新唐書·盧承慶傳》。

寵辱不驚詩詞典故

盧承慶,字子餘,唐初幽州人。由於他很有辯才,頗受唐太宗的`器重,歷任要職。在盧承慶擔任考功員外郎期間,由於對官員考績評功比較客觀、公正,受到人們的稱讚。

有一次,盧承慶考覈一個負責運糧事務的官員。這個運糧官不久前發生過糧船沉沒事故。盧承慶一開始只給他評了個“中下”,並把這個考評結果當面通知他。這個運糧官沒流露出任何不高興的表情。盧承慶繼而一想: 糧船沉沒事故的發生,有很多客觀原因,不應由他一人負責,便將“中下”改爲“中中”。當他把這個決定通知運糧官時,運糧官也沒有露出一點激動、欣喜的神色。盧承慶非常高興,誇獎道:“寵辱不驚,考中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