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我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09W人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我叔叔于勒》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語文《我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寫在前面:

我把前面的經驗放在這裏。它對這一課依然適用:第一,情節裏和細節裏,有作者真正要說的那個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當時的心境、處境;而這,正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與我們交流的。第二,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評價人物,而是注意劇中人物相互之間的看法和評價。也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要看人物之間的關係。小說是通過人物之間的關係構建人物的意義和作品的主題的,動輒評價人物,給人物貼標籤,往往會使我們偏離作者真正要講述的那個故事。(今天在七班的那一節,是最讓我驕傲的一節,又看到了學生閃亮亮的眼睛)

主要設計:

初讀感知:

讀完概括故事內容說感受。

預計學生會評價人物:會看到菲利普夫婦的見利忘義、自私冷酷也會看到另一種存在——孩子的純潔善良

看第四十一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裏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朗讀和觀察這一段:

1、這一段所具有的特點——連用了兩個“手”、兩個“臉”。(有同學還注意到:先簡單提,再詳細說)連用了兩個“那(是)”。(這種情況我們在《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見過)連用了兩個“看了看”,可不可以表達爲:我看了看他的手和臉,他的手……他的臉……

2、“我心裏默唸道……”,有兩句幾乎是重複的——加了一個“親”字,爲什麼?我的父母又是怎麼稱呼于勒的。(父母的稱呼有變化,那個事實卻永遠都不會改變、永遠都不可更改:不是外人,是像姐姐、像爸爸媽媽一樣的親人,是與我們有着血緣關係的。孩子的純潔善良,孩子的憐憫不捨,還體現在後面“那十個銅子的消費”)

小結:

不僅強調了于勒與我的關係,還提到了他與父親的關係。

如果“父親”是親人,那“父親的弟弟”呢?但是——這個關係,我的父親母親,他們好像已經忘得一乾二淨。這樣的兒子、這樣的父母放一塊兒,你不覺得很有趣嗎?你的心中難道沒有一個問題嗎?說出來……

預計:學生會說到的可能有很多,諸如——他們怎麼生活到一塊?孩子難道不會成爲他們父母那樣的人嗎?而我們提取出其中的核心問題:孩子與父母會怎樣互相看待呢?孩子眼裏的父母真的是自私冷酷的嗎?就像我們所評價的那樣?

先看父母對孩子的看法:我用堅定的語氣說:"我給了10個銅子的小費。"我母親嚇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乞丐!"她沒再往下說,因爲父親指着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在母親眼裏,孩子的做法是不可理喻的)

再看孩子對母親的看法:以第一人稱寫,感受與認識毫不隱晦、真實不虛。但是在“我”的感受裏,能不能看到他對父母的怨恨呢?非但沒有憤怒和怨恨,甚至連一點點埋怨和不滿都沒有。(在孩子眼裏,父母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主問題的提出:

雖然同情于勒卻也理解父母——爲什麼呢?孩子會是怎樣想的,他爲什麼能夠理解呢?

引導1:預計學生會想到持家的不易,以及“于勒之災”。

母親也的確是這麼說的。她的做法和她的解釋:第一,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第二,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母親是這麼說的,但她真的是這樣想的嗎?(于勒真的會“吃咱們”嗎)

注:

更理性一點,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

充分理解——她爲什麼這麼說呢?

盡力懷疑——她真是這樣想的嗎?

當然,這裏還有兩種情況——母親怎樣想的,母親自己心裏不知道。母親怎樣想的,母親自己心裏知道,但她要用這句話掩蓋自己真實的想法。由此,我們可以窺見,母親真正擔心的是什麼、想說的是什麼。

引導2:預計學生可能想到的——“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父親指着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家庭生活受衝擊?這種基於常理的判斷讓人覺得怪怪的。把這個問題種下)在此基礎上,提醒學生——我們不能忽略的事實是,無論于勒是出於“欠了他們的錢”還是什麼別的原因,總之,他在這條船上很多時日而不願回家,是一個事實。于勒,是不可能回來“吃咱們”的!母親說的“拖累”也不是那個意思。從而,把閱讀的對象轉移到那封信上來——一切,都和那份信有關。

引導3:

1、閱讀于勒的信,概括它的內容:注意其中兩個隱含着的語句關聯——“(但是),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只要)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運用好這兩個關聯詞,就可以更好地表達意思。

2、于勒的信中,家人最關注的是那哪一句,爲什麼?(前提是認真閱讀1-12段)

3、研究這句話中的邏輯關聯,及其所具有的吸引力。明確——“發了財”和“回哈佛爾”存在着一種詭異的關聯:

第一,是因果關係——一想到這個,讓一家人興奮。因爲這就意味着,他回來的同時將會帶來財富。

第二,是條件關係——一想到這個,讓一家人迷茫。雖然于勒說的是,一發財就可以回來;但什麼時候發了財,是不知道的。這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說法。

第三,是假設關係——一想到這個,讓一家人灰心。既然于勒沒有明說,那麼能不能發財,本身就還是一個未知數。

夢想既有實現的可能,也有破滅的可能;而最要命的是,這種期待還可能演變成一場漫長的.等待(事實似乎正在向着這個方向發展)。因爲對於好幾年音信全無,于勒給出了這樣一個解釋:到南美去做長期旅行。但這個解釋似乎是有期限的:“好幾年”。

引導4:可現在已過了整整十年,一家人的狀態究竟如何?

衣冠整齊、海邊棧橋上散步、父親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多麼叫人驚喜啊!”(注意“竟”字;不是通過思考分析,而是通過朗讀感受來把握)就像杜小康,生活在蘆葦蕩一段時間之後,非但沒有堅強,而且想家的情緒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了;就像閏土,總是崇拜偶像神靈,什麼時候都不忘卻,這是很有問題的——因爲隨着一次次事實上的“不可能”、“沒實現”,渴望應該漸漸變成無望纔對。至少,不會這麼迫切。閏土之“執”,是一個人生存的本能。而我們一家遠不如此,所以一定有着比“拮据生活”更可怕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注:這裏有兩種教學方式——一種在一兩個點上深入挖掘,教學更有實效。缺點是,這樣的“硬思考”有相當大的難度。一種是學生尋找、教師提供若干相關文段,幾乎不作任何分析,點出可疑之處則可。讓學生從整體上加以把握,講求頓悟。以三個語段爲例,這三個語段學生提到的比較多:

1、對於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還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不敢肯定父親對於這個計劃是不是進行了商談。(不是生活拮据嗎?那就應該且行且珍惜。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改善生活而非購買奢侈品;于勒當年怎麼敗家的,他們不記得了嗎)

2、我們家趕忙答應了他的請求,並且決定在舉行婚禮之後全家到哲爾賽島去遊玩一次。哲爾賽島是窮人們最理想的遊玩的地方。這個小島是屬英國管的。路並不遠,乘小輪船渡過海,便到了。因此,一個法國人只要航行兩個小時,就可以到一個鄰國,看看這個國家的民族,並且研究一下這個不列顛國旗覆蓋着的島上的風俗習慣。哲爾賽的旅行成了我們的心事,成了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後來我們終於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我們驕傲的和在乎的,是什麼?研究、鄰國、民族、風俗習慣、自然之美;有品位的遊賞)

3、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託着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髒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牡蠣殼扔到海里。毫無異議,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我只好留在母親身邊,覺得這種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親,看他鄭重其事地帶着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吃法有什麼“高貴”的?爲什麼是“要不要我請你們吃”,而不是“要不要吃”?爲什麼要“鄭重其事”?吃法意味着活法、追求、品味、修養、素質。看出身份、地位)

小結:

(每一件事或許都不能證明什麼,但我們把這三件事放在一起看)

由此,我們能看出菲利普夫婦的人生追求。——體面的,高貴的。

而這種追求是建立在金錢財富的基礎上的。——如果你沒有錢呢?

你可能就成了別人眼中的……

先看父親的遭遇——船長本已不耐煩我父親那番談話,就冷冷地回答說:"他是個法國老流氓……”(爲什麼不耐煩?父親到底說了什麼?真正的富人聊什麼,還是根本就不會聊?爲什麼說于勒“老流氓”?)

再看于勒的遭遇——母親突然很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約瑟夫,叫他去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黴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她說完就站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有什麼可“熱鬧”的呢?)我用堅定的語氣說:"我給了10個銅子的小費。"我母親嚇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乞丐(課文中翻譯爲流氓)!"她沒再往下說,因爲父親指着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不相認也就罷了,爲何10銅字的小費都嫌多餘?)

略作延伸:

我們常常覺得,所學的課文離我們很遠,和自己無關,但真是這樣嗎?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努力學習,謀求工作,到最後是爲了求得什麼?難道不也爲了體面的生活嗎?這有錯嗎?只是……

可以講解給學生聽,作爲補充的:

反觀姐姐的婚姻,提出猜想——菲利普夫婦爲什麼擔心女婿?(成了家裏的一員,意味着,他們就可以和其他的家人一樣,可以拿出于勒的信來給別人看。爲的就是領受那份讚美、那份祝福,那份榮光。料想他們已經給很多人看過了,可是現在……這是個多麼大的打擊!所以,菲利普夫婦竭力不讓女婿知道這件事,自己也十分恐慌、沮喪。——父親說“出大亂子了”,母親說“已經夠倒黴的了”。這個道理“我”懂,這個事實“我”知道。“我”對母親是理解的)

反觀于勒的那封信,提出質疑——完全沒必要寫的信。第一封信的目的。第二封信的差別和目的。(親愛的哥哥,我愛你們,我遇到了一點困難,請爲我祈禱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