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通用8篇)

本文已影響 1.48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通用8篇)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橋》是一篇微型小說。該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讓給羣衆的老黨員的光輝形象。作者爲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設置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山洪暴發,人們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橋。從而以“水”的上漲爲線索,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用一個普通老支書生命的一瞬間的閃光行爲,使作品凸顯出人性的美麗風采。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高年段學生特徵,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掌握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過程方法目標:

以讀爲本,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讀來感悟課文,並創設情境,在場景的對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質。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漢不徇私情、捨己爲人的高尚品格。

【教學重難點】

本文語言簡短凝練,有效地烘托了環境的緊張,因此我把洪水飛速上漲時,老漢每一次舉動的內涵作爲教學重點,把理解題目“橋”的含義和初步瞭解課文的表達特點作爲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前,我和學生要做好這樣一些準備:

1、教師準備“表現山洪暴發、洪水肆虐情景”的課件。

2、學生收集有關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資料以及令自己感動的典型事蹟,並認真讀一讀。

【設計特色】

這次教學的設計特色在於:

1、以讀爲本,讀中感悟:

朗讀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所以學習《橋》時,我讓學生通過自主讀、合作讀、探究讀、對比讀、教師範讀、角色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落實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

2、雙線並行,情景再現:

我會着力渲染環境的真實,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兇猛,將環境描寫這一條線與老漢不徇私情、捨己爲人的光輝形象這一條線相結合,並採用“品讀感悟”式教學方法,使老漢的英雄形象凸顯得越來越美麗動人。

3、情法並重,讀寫結合:

在指導學生理解老漢的光輝形象中,我會結合文章的有關語句進行表達方法的滲透,讓學生感悟到作者的語言簡潔明快、手法準確無誤、結構跌宕起伏。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的環節來祭奠老漢,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實語言實踐的活動。

【教學時間】

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通過研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漢無私無畏、捨己爲人的精神,初步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程序】

下面,我將爲大家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教學分三步完成:

一、探究三個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1、探究問題:感受洪水肆虐與人們的恐慌:

語文教學中環境烘托到位,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因此,開課時我就將環境作爲突破口,讓生找出描寫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課件: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

整節課就圍繞洪水的兇猛拉開了帷幕。接着我引導學生抓住“像潑、像倒”“勢不可擋”等詞,感受雨水的兇猛和洪水的可怕,領悟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妙用,體會語句凝練所烘托出來的緊張氣氛。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觀看山洪暴發的課件,再次感受場面的緊張。《播放課件》接下來我指導學生在個人讀透的基礎上,進行排讀,即先由一個組齊讀,然後兩個組齊讀,最後全班齊讀,形成一種越來越強的氣勢,讀出洪水的勢不可擋,讀出形式的危急。然後,引導學生從讀書聯繫到生活實際,體悟洪水到來時人們的害怕,教師設計問題: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此時你是什麼感受?村民和你一樣,也是驚慌失措。從而爲下面反襯出老支書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筆。這部分主要通過讀來烘托氣氛,孕伏情感。

2、探究問題:感受在死亡緊逼時,老支書的從容鎮定:

你覺得老漢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在書上勾畫出最讓人感動的語句進行批註,然後全班交流。

⑴交流感動之一:老支書的第一次壯舉: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面!”

教師設計問題:老漢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他當時是怎麼做的?

爲引起學生的共鳴,我範讀7、8自然段: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讓學生思考剛纔還是跌跌撞撞、亂哄哄的人們,爲什麼此時停住腳,望着老漢?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義。將危險的進一步逼近、人們的恐慌與老漢的表現對比起來讀: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人們跌跌撞撞地向木橋擁去。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⑵交流感動之二:出示課件: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爲什麼老漢兇得像只豹子?當時已出現了怎樣的情況?

(對照讀描寫環境的句子: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着人們的腰。)

⑶交流感動之三: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通過讀和聯繫上下文讓學生悟出:看似矛盾的舉動,實際上包含了老漢爲了大家舍小家,爲了兒子舍自己的無私胸懷。這時,老漢的崇高精神進一步得到昇華。也爲下一環節的寫話練習和理解題目“橋”的含義作了鋪墊。

在學習三次感動時,我採用以讀代講的方式,爲了鼓勵學生讀出人物的情感,教師評價性的語言顯得尤爲重要。在學生的讀得較好的地方,教師可以分別給予“你命令的語氣讀出了老漢的鎮定”,“你能把老漢讀成一頭豹子”,“你讀出了老漢捨己爲人的精神”等評價。

3、探究問題:感悟環境場面描寫與表現人物品格的聯繫:

本文要歌頌的人物是老支書,爲什麼作者卻要花那麼多筆墨去寫洪水、木橋、村民?這是作者將環境場面描寫與人物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方法,怎樣讓學生掌握呢?我採用抓住兩個對比來突破:第一抓環境的險惡與老漢的沉着形成的對比,第二抓羣衆的慌亂與老漢的鎮定形成的對比,從而反襯出老漢頂天立地的人格。

二、揭示課文懸念,深化文本感悟

1、五天以後,洪水退了,這時發生了什麼事?教師引讀,學生接讀最後一部分。讓學生悟出這樣結尾的好處?從而感受作者設置懸念這種表達方法的奇妙之處。

2、通過朗讀、感悟、交流,讓學生領會此時課題的“橋”不僅僅是那座窄窄的木橋,它更是老支書用自己的身軀架起的生命之橋!至此,順利突破了課文的難點,老漢的高大形象也躍然紙上。讓學生“情動而詞發”,帶着感動,帶着敬佩,帶着深切的懷念,寫幾句爲老支書祭奠的話,既深化了老漢的精神,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

三、小結表達特點,閱讀拓展延伸

1、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作者在表達上的特點:

⑴是人物描寫與環境描寫相結合。

⑵是設置懸念。

⑶是運用大量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⑷是語言簡短。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所以,讓學生學習一些表達上的特點,也是第三學段的孩子所必須掌握的`。

2、語文學習是課內長骨,課外長肉,因此我設計了拓展閱讀的環節:推薦的文章有《豐碑》、《“諾曼底號”遇難記》、《一個降落傘包》等。課後的拓展閱讀能讓學生總結這類課文的特點,更好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而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以課文爲中國,進行輻射閱讀,把書讀厚。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擁戴、清瘦、沙啞、放肆、豹子、呻吟、攙扶、祭奠、亂哄哄、勢不可擋、跌跌撞撞”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4、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難點是理解題目所蘊含的深意。

課前準備:

學生蒐集各地遭受洪災、雪災的文字、圖片或音像資料,瞭解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傷害以及衆志成城的偉大力量。

老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橋引出課題

板書“橋”,看到“橋”這個字,你會想到什麼?(估計學生可能會說趙州橋、黃河大橋等。)

剛纔同學們說的都是有形的橋,還有一種橋是無形的,它看不見,摸不着,只有用心才能體會到,你知道這種橋嗎?

A、北京奧運會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

B、書籍是知識的橋;

C、書信是聯繫的橋;

D、悄悄話是心靈溝通的橋。還有友誼橋、思念橋等。

今天,我們就學習以橋爲題目的第16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

通過預習,你知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三、感受情勢危急

(一)橋窄

1、這篇課文的題目是橋,可課文中真正寫“橋”的句子很少,這是一座怎樣的橋?(窄窄的橋)

出示句子:“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這座橋窄到什麼程度?(只有一個人的寬度,一百多號人過橋必須排成一隊)

2、同學們,再讀這句話,你還體會到什麼?

(從“只有”體會到是唯一通往村外的路。)

那南面呢?(被洪水淹沒。)

小結:此時的木橋承載着全村一百多號人的生命,它是一座逃生橋,沒有這座橋,全村一百多號人將難以死裏逃生,但是,光有這一座橋,全村一百多號人就能順利逃生嗎?讓我們看看當時的情景。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描寫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交流:生讀找到的自然環境描寫的句子,師相機出示:

“1、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5、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着人們的腰。”

“6、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請學生讀一讀,比一比,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隨着時間的變化,洪水在兇猛上漲,威脅着人們的生命。)

誰能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學生試讀、指名讀。)

3、前兩句很明顯是比喻句,而後4句是什麼句?(擬人)

擬人就是把洪水當作人來寫,可我怎麼讀也感覺不到是人的動作或神情,你來讀讀倒像是什麼?(像魔鬼、像猛獸、像死神)

引讀:同學們,山洪來了,看魔鬼在跳舞。

聽!魔鬼兇惡的笑聲。

看,猛獸毫無顧忌的伸長了舌頭。

啊!猛獸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同學們,洪水在上漲,災情在加強,時間不等人啊,時間就是生命,此時此刻,村民們怎麼樣了?請同學們劃出來。

出示句子: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踩進水裏。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同學們再來讀讀這些句子,你會想到哪些詞語來形容村民們此時的情景?

(驚慌失措、大驚失色、手忙腳亂、驚恐不安、驚心動魄、提心吊膽、魂不守舍、心急如焚、羣龍無首)

讓我們一起把村民這種慌亂的情景讀出來吧!

[評析:此環節從橋窄、水猛、人慌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感受當時的情勢危急,且在讀——劃——議——讀中引發了學生情感的共鳴,把學生帶入了文本情景。爲進一步理解老漢的英雄行爲做好了鋪墊。起到了很好的突破教學重難點的作用。]

四、體會英雄言行

過渡:同學們,此時此刻,洪水勢不可擋,村民驚慌失措,亂作一團,面對這年久失修的窄窄的木橋,能不能順利逃生?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是那位令我們感動的老漢,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讓村民們跨越死亡的生命橋!

1、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大段(第7自然段到課文最後),想想老漢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2、學生自學課文,品味關鍵詞句,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彙報,相機出示句子。

(1):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A、逃生是人的本能,這位老漢第一個來到橋頭,站在那兒,盯着亂哄哄的人們幹什麼?

B、他長得什麼樣?(清瘦)爲什麼還像一座山?山給你什麼感覺?(無私無畏,沉默,鎮定,奮勇獻身)

C、指導讀出感情。

(2)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A、三個感嘆號你體會到什麼?(老漢的`話雖然是沙啞的,但是傳出來的聲音像山一樣,堅定、有力、威嚴!)

B、誰能讀出這份感受?

C、“黨員排在後邊”爲什麼?黨員應該把羣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的黨員纔是人民羣衆的一座靠山啊!

(3)對兒子

過渡:危難關頭,老漢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更令我們震撼的是洪水面前他是怎樣對待他的兒子的?

A、指名讀15—23自然段。

B、出示: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背景是老漢揪小夥子的圖片)

同學們面對此情此景,你想說點什麼?(他是你的兒子,讓他走吧;老漢的精神;)

老漢這一揪,很可能把兒子從生命線上揪到死亡線上,老漢猶豫了嗎?爲什麼揪他?(體會老漢毫不猶豫、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C、老漢的揪和推;小夥子的瞪和推,背後又有着怎樣的內心世界呢?老師出示以下句子並引讀,學生想象並交流省略號的部分。

1、父親從隊伍裏揪出兒子——兒子啊……

2、兒子瞪了父親一眼——父親啊……

3、兒子推了父親一把——父親啊……

4、父親推了兒子一把——兒子啊……

D、出示改好的句子(把15—23自然段文中的“老漢”改爲“父親”,“小夥子”改爲“兒子”):同學們讓我們懷着深深地敬意再來讀這段話。(指名讀)

(4)昇華情感,理解橋。

A、再次出示:“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裏,站着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同學們,現在你明白了全村人爲什麼都擁戴這位老人了?

(引導學生總結,老漢在生死攸關的險境面前表現出的英雄言行值得人們擁戴;進一步想象以前人們爲什麼擁戴他?他是連心橋、關愛的橋、致富橋等。)

B、是啊,誰又忍心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就此離開呢?一位老太太還在等着您,等着他的兒子呢?難道你不是第一個來到橋頭的嗎?難道你就不能放手讓自己的親生兒子過去嗎?(課件出示圖片,並畫外音: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兒子也是一名共產黨員!)

出示並齊讀:您是一名黨員,是您用自己無私的人格搭建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橋,將村民從洪水中救出!您是一名黨員,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橋,將黨和人民羣衆緊密相連!

C、同學們,讓我們飽含深情地齊讀課題。

[評析:抓住“擁戴”一詞,不僅體會洪水面前老漢的行爲值得人們擁戴,更進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爲,體會他是“橋”的含義,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過老師的渲染、話外音及齊讀,學生自然而然地很好地理解了課題。]

五、拓展昇華主題

1、同學們,文中的老漢雖然沒有名字,但他會讓我們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比如……

2、作業

生活中有許多足以感動中國的人,課下可去讀一讀他們的事蹟。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深刻感受老漢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的人格與精神。

2、積澱情感,讓學生在塑造的情境與氛圍中感情朗讀課文,得到語感的有效提升。

3、在語言情境中,體驗生命的意義,促進生命的成長。

【教學重點】

領悟老漢每一次舉動的內涵與精神。

【教學難點】

突出對比,營造氛圍。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聊天

1、說說表示很高興的成語

2、說說表示很害怕的成語。

二、營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課件(帶聲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說說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或想到了什麼?

2、假如這樣的情景就發生在你的身邊,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請五名同學,按順序,每人讀一個自然段。

2、糾正讀錯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讀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誰,寫的是一件什麼事?

四、初步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

2、思考、討論:

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每段講的是什麼。

五、學習課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與人們的恐慌

1、自由讀文,把文讀通,把文中能帶給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讀幾遍。

2、隨機交流:

哪處讓你最害怕,就讀那一處。(隨機詢問:你幹嗎害怕?)

點拔語(可隨機改變):

⑴第一句:像潑,像倒,大雨滂沱,能讀得這麼輕嗎?

⑵第二句:洪水已經追着你的屁股了,還能這樣無動於衷嗎?

⑶第三句:一會兒工夫,從腳,到膝蓋,到大腿,洪水真是肆無忌憚,把你看到的洪水讀出來。

⑷第四句:此時此刻,洪水像什麼?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樣露着猙獰面目的洪水讀出來。

3、洪水中的人們是怎樣的反應,從哪裏體會到?

4、想象一下:

你擁我擠、跌跌撞撞的人們像瘋了似的折回來,會是怎樣的表現?

5、人們就是這樣被逼入了危險的絕境,讀一讀。

(出示──東西沒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橋。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 篇4

【教材簡析】

此單元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首次接觸的一個說明文單元,學生對說明文的認知結構纔剛剛建構。因此根據本文的特點(本文是一篇美學小品文,詩意化的描寫文字和說明性的文字相互間出),教學中一方面旨在加強學生對說明文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並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常識。

【課文簡析】

這篇美學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詩意的描寫性文字與帶有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我們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文章的語言也極具個性色彩。此處,作者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從獨特的角度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同時,也讓我們讀者能夠從美術工作者的獨到的視角,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此前雖感覺到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這些景物並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煥發着美的靈性與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能根據說明文的常識和小品文的特點去學會自我分析文章。

2、過程與方法:

⑴ 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來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並理解本文的主旨。

⑵ 通過與《中國石拱本橋》的對比閱讀,來進一步掌握本文在內容與寫法上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橋之美的領悟和薰陶,進而使學生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審美方法,並培養自己健康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由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

2、找出文中說明性的文字,並指出其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導學生能對本文的重點語句,學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學手段】

本文藉助兩個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

媒體之一:有關盧溝橋、寶帶橋、趙州橋、風雨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英國的康橋、《清明上河圖》裏的虹橋、鄉間的小橋流水人家中的小橋等圖片。

媒體之二: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及一些問題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學的過程】

一、新課導入

(約5分鐘)

1、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橋

2、提問:爲什麼看了這些圖片之後,能給人產生一種審美的愉悅之感?

引入:今天我們就來聽聽畫家吳冠中先生,是怎樣告訴大家這個答案的?

⑴ 欣賞圖片。

⑵ 思考並回答問題。

三、整體感知(約6分鐘)

1、提出默讀要求:

⑴ 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儘量做到不指讀,不回讀,不發出聲音來讀。

⑵ 對默讀的內容要進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記憶。

2、 默讀課文。

3、 根據記憶,簡單複述課文的內容。

四、細研課文(約10分鐘)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問題及問題的答案提示。)

1、說明文的角度來提出問題:

⑴ 從作者的角度看,橋之美主要體現在何處?

(讓學生把握被說明事物的特點。)

⑵ 本文的說明順序是怎樣的?在文畫出能表示這些說明順序的句子或詞語。

⑶ 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

⑷ 從說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結構上的特點如何?

⑸ 本文有哪些語句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周密性?試舉例說明。

2、從小品文的角度來提出問題:

⑴ 什麼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種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內容多樣化。)

⑵ 找出文中詩意化的描寫性語句,並簡述這些句子中所蘊含的情味。

① 根據課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並回答問題。

② 學生查閱《現代漢語詞典》,以獲得其簡略的答案。

五、合作與探究

(約9分鐘)

提出師生合作與探究的問題:

1、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橋之美的句子。並從這些句子中,我們可以得出那些審美的基本原理則?

2、從生活中舉出一些實例,來印證這些基本的審美原則

⑴ 找出句子,並簡答文中所呈現的三條基本的審美原則。

⑵ 從生活中舉出實例來印證。

六、整合與拓展

(約13分鐘)

提出有關課文內容整合性的問題:

1、文的主旨是什麼?

(作者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揮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同時也引領我們去品味、感覺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並教給我們一些簡單的審美原則如:對比、變化和和諧等,從而提高我們的藝術欣賞水平。)

2、本文作者的寫作思路又是怎樣的?

(概述橋在不同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從正面舉例具體闡述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圍景物既能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從反面舉例,談橋與周圍景物要相互襯托、相互響應。

3、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與《中國石拱橋》的區別何在?試舉例說明

(《中國石拱橋》與本文的區別:中國石拱橋以準確的數據、例子等對中國石拱橋的特點進行了說明,是人對石拱橋有一個整體的瞭解;本文則用藝術家的眼光對橋的美進行了描寫和評價。)

4、引導學生體會文中一些難句的情味,例如:

⑴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⑵ 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⑶ 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⑷ 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① 根據文中的段落中心句,來思考並歸納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② 從橫向對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達方式、結構、語言特點等方面來思考並回答問題。

③ 啓發學生:從這些句子在文中的語境、表達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及的哪些審美原則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七、佈置作業

(約2分鐘)

1、必做題:研討與練習一、二。

2、選做題:仿造本文的寫法,寫一篇題爲《我校大門之美》的小短文,字數不少於200字。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涉及到繪畫與人生,是一篇耐人尋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蘊豐富,描寫生動精彩,有很多新奇之處,適於鑑賞性朗讀。在朗讀中貫穿對課文的把握、對課文美點的鑑賞、對課文意蘊的探究,實話美育滲透。

【學生分析】

由於本文涉及到一些繪畫方面的知識,加之一些語句的表達不太符合常規,學生可能不會十分了解,加之本單元大多是一些說明文,而本文又帶有一定的說明性,學生對於文體也會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課堂上多加解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2、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直面生活中風波,樂觀面對人生的態度。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本文的語言。瞭解作者的審美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黑板上畫一個圓,讓學生說出,由這個圓可以想象到什麼?導入詞:不同的人對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態度,同是一個圓,衆說紛紜,同是一棵樹,畫家想到的是它給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賣多少錢;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麼樣的傢俱;而一隻蟲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同是橋,普通人看到的是它爲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爲橋樑專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點,在橋樑建築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畫家會如何看待它呢?我們齊聲朗讀《橋之美》,看看畫家吳冠中是如何看待橋的。

出示思考問題:

1、課文的主要寫什麼?

2、在作者眼中橋美在何處?以“橋之美,美在。”的句式回答。

(教師指導:看了第二段後,我發現,橋之美,美在具有給畫的形式美。)

明確:橋之美,美在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美在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美在長橋打破了背景的單調,富有靈氣和生命;美在風雨橋形成形式獨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美在它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總之,橋之美,美在與周圍景色的融和、映襯、呼應,注意到點、線、面的搭配;和周圍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橋之美,美在不同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3、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四個。

4、文中哪句話是文章的中心句。(估計有兩種以上的答案,教師要適當加以點評。)

5、選讀自己喜愛的語句,說說爲什麼。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的語言美。

6、這篇寫橋的文章和《中國石拱橋》有哪些不同?

7、能不能描繪一下你所見過的最美的橋?

最後一題是開放性題目,學生能說多少,就說多少,教師不能強求。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橋的美其實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單調的事物很難構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變幻多姿而讓人們珍愛,這也許是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啓發吧。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文章告訴我們,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兩岸骨肉同胞的血脈親情,感受生命的珍貴和愛心的無價。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設計思路】

緊扣課題展開教學,以讀激情,以讀促悟,以情助讀,情景交融,讓學生在不斷讀書的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與文中人物產生強烈共鳴,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輔助、課題卡片。

【課程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題導入,引入文本

1、老師出示板書《跨越海峽的  橋》: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情景?

2、橋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毛主席曾在一首詞中寫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而我們這篇課文的題目卻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生命橋是什麼意思?圍繞海峽兩岸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讓我們齊讀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求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力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讀。老師相機指導。

3、交流初讀所得: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初讀課文,你對“生命橋”一詞是怎樣理解的?

4、這座生命橋聯接着大陸和臺灣,讓我們跟隨作者手中的筆,一同走進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三、品讀課文,深入感悟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讀完談一談自己的心得體會,並說說爲什麼要這樣讀。

2、當我們從甜美的夢鄉中醒來,打開窗子,燦爛的陽光灑在身上呼吸着帶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氣,你會油然產生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⑴ 老師範讀,請同學們閉着眼睛想像一下:在這樣的一個早晨,城市的各個角落會有哪些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呢?

⑵ 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

3、換位思考:

同學們所描繪的這些畫面,使我們感到生活是多麼美好,然而這一天,對於小錢來說意味着什麼呢?

⑴ 第2自然段,學生用準確詞語表達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

⑵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讀一讀。

4、指導朗讀,課件出示:

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入。

⑴ 感情朗讀:

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這個充滿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充滿生機,而小錢,卻只能躺在病牀,命運對他是如此的殘酷,讓十八歲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歲,多麼美好的年齡,文中把十八歲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歲太年輕了,今後的路還很長很長,然而可惡的白血病卻要使這朵含苞的花“即將凋零”。感情朗讀這段話。

⑵ 創境引讀:

假如小錢沒有得白血病,此時此刻,他會做些什麼呢?

老師引讀:十八歲,多麼美好的年齡!

當同齡人吃過晚飯後,攜着父母的手在綠蔭道上漫步時,然而小錢……

當同齡人在球場上奔跑追逐,爲每進一個球歡呼跳躍時,然而小錢……

當同齡人的腳步走過祖國各地,盡情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時,然而小錢……

當同齡人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時,然而小錢……

⑶ 合適的骨髓對小錢來說那麼寶貴,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徑,然而找到合適的骨髓,容易嗎?

課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又談何容易。如果沒有親緣關係,大約在十萬人裏纔有可能找到一個有適合骨髓的人。

指導朗讀這段話。

⑷ 朗讀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認爲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錢有沒有一線希望獲得重生呢?

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最後一句話。有的同學可能會發出感嘆,小錢真幸運呀;有的同學可能會提出疑問:小錢怎麼會在臺灣找到合適的骨髓呢?在這裏我們必須提到一個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課件:李博士照片及簡介。

正是因爲有了像李博士這樣熱心公益的人,還有許多自願捐獻骨髓的熱心人,纔會使像小錢這樣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讓我們發自內心地向他們表示敬意!

四、小結激趣,鋪墊下文

同學們,這場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是否能夠成功?小錢最終能否獲得新生?海峽彼岸又發生了哪些驚心動動魄的故事?下一節課,我們將把鏡頭切換到寶島臺灣,一同去關注事情的發展,相信你對“生命橋”這個詞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概括記人敘事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如六要素概括法,講人物之間發生的事的方法),進而瞭解本課主要內容。

2、通過獨立學習或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全體學生能夠把課文讀正確、多數同學讀流利。

3、學習在聽讀或朗讀中抓住關鍵詞體會文中包含的感情,並試着通過讀表達自己的感情。

教學過程:

課前:

1、帶領學生了解白血病、骨髓移植等知識。

2、讓學生通過預習基本解決字的讀音問題,畫出容易讀錯的詞、不知讀音的詞和不理解的字詞。

一、導入。

1、直接導入,師生共寫課題。

2、指導左右結構字的寫法。

(1)、觀察“跨、海、峽、的、橋”都屬於什麼結構的字,再觀察每一個字的左右兩部分,發現有什麼特點。

(2)、學生書寫,注意提醒學生正確的書寫姿勢。

(3)、展示學生寫的字,學生提出建議。

3、提出問題,解決部分問題。

預設問題:海峽什麼意思?生命橋是什麼意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什麼意思?(對於“海峽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如果學生解決不了,教師可以出示課件,直觀瞭解。對於後兩個問題,先暫時擱下,放到理解課文後再解決。)

二、讀書闖關第一關。

1、介紹第一關闖關規則:下面我們要讀課文了,對於讀課文,我爲大家設置了讀書的六個關卡,請你試一試你能闖過幾關。首先我們聽一聽我們讀書第一關的闖關規則。活動規則是這樣的:請你再次瀏覽課文,把易讀錯的詞或確定不了讀音的詞寫到黑板上豎線的左側,把不理解的詞寫到黑板上豎線的右側。如果哪個小組的每個成員能把所有的字音都讀正確並能解釋一兩個詞語,那麼這個小組就算闖關成功,下面大家可以先往黑板上寫詞語。前面同學寫過的,你就不要再寫了。

2、學生到臺上寫詞語。

3、讀詞解詞。

注意鼓勵。

三、讀書闖關第二關。

1、介紹規則。現在進行讀書闖關第二關。規則是這樣的,以小組爲單位,每人可以讀一到兩個自然段,要求合作把課文正確、流利地讀完。組長和副組長不允許讀錯1處或有1處不太流利。其它組員可以出現1處。誰能按這個要求把課文讀下來,誰就算闖關成功。現在請組長分配每人讀的內容,並練習讀。時間爲兩分鐘。

2、組長分配任務,練習讀。

3、在組內正式開始闖關讀。

4、鼓勵闖關成功的同學。

四、讀書闖關第三關。

1、回憶以前學習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2、用以前教師教給自己的方法快速默讀課文,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3、挑生講,老師注意傾聽,發現學生說的不到位的給以引導或糾正。

4、教給學生其它的方法。

五、讀書闖關第四關。

1、介紹規則:聽老師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在練習本上記下你心中的感覺並能把這種感覺基本上讀出來,就算過關。現在請大家合上書,聽老師讀第一自然段。

2、老師範讀。

2、學生彙報感覺並讀出這種感覺。

六、讀書闖關第五關。

下面我們進入我們讀課文闖關的最後一關:請你自由朗誦第2自然段,如能在最有感受的句子旁批下自己的感受,並通過朗讀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就算闖關成功。

七、談收穫和疑惑。

再次讀課文,看板書,談自己有哪些收穫和疑惑。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3、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播放《江雪》的FLASH,請同學們欣賞,簡介《江雪》的有關知識。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裏呢?

對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裏,什麼都沒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的畫面肯定是單調的,沒有生機的。在這樣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現了一個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兒釣魚,整個畫面都因爲他而生機盎然了。這樣絕美的意境造就了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將以這種美學的眼光來審視橋,看看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橋美在哪裏。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思考:

“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爲大件的工藝品來欣賞”,作者欣賞的到底是什麼?

提示:從作者的身份來看。作者簡介,出示幾幅作者的美術作品,請同學欣賞。

明確:作者欣賞的是一種形式作用,是從作爲一個畫家的獨特的審美角度、從構圖的角度來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的美學效果。

2、齊讀第二段,體會其中的美學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學原理欣賞下面兩幅畫。(課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塊、線、面——大氣沉穩

下降、上升——動靜交錯、和諧

三、語段研讀

課文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表現?

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舒暢

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銷魂四段(課件)

長橋給人帶來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滿足

風雨橋給人帶來安閒、自在的感覺——欣賞

《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

莊稼地裏的小橋——柳暗花明五段(課件)

高山峽谷中的索橋——無限風光在險峯

小結:這些橋之所以能給人以美感,是因爲它們能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充分發揮橋的那種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作用。

我們再來看以下兩座橋(出示南京長江大橋和錢塘江大橋的圖片)作者對這兩座橋的態度如何?爲什麼?

南京長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六段

明確:從審美的角度來看,作者對這兩座橋是不欣賞的。他認爲這兩座橋與周圍景物配合得不和諧,所以產生不了美感。“美與險不是一回事”。

這九幅畫裏你最喜歡哪一幅?爲什麼?試從美學的角度分析。

四、比較閱讀

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比較,直觀的看,你覺得最大的不同在哪裏?

明確:語言——文藝性強。複習說明文的分類。

事物性說明文

按寫作對象分

分類事理性說明文

一般性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

按寫法分

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文(如《橋之美》)

五、體會文中的美句(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

六、總結課文

橋之美,概括的說是橋在不同的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橋只有與周圍景緻成爲和諧的整體,才能共同構成美麗的畫面,起到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美學作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