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92W人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面積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以及掌握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安排的。其推導方法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有相通之處。同時本課也是學習梯形、組合圖形面積的基礎,在實際生活中這部分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所以本課內容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學情分析

學生在掌握了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之上才能學好本課,讓學生動手操作去探索數學的奧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空間觀念。使學生知道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積時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意識、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同時使他們獲得積極、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你還能記住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嗎?(S=a×b)那麼,這個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呢?

2、同學們,請大家自己看看胸前的紅領巾,知道紅領巾是什麼形狀的嗎?(三角形)如果叫你們裁一條紅領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嗎?(求三角形面積)。要想知道這條紅領巾的面積時多少,就要用到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三角形的面積

二、講授新課

1、上節課,我們在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方法形或正方形來研究的。今天,我們能不能將三角形也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呢?

2、提問: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三角形按角分類可以分爲幾類?分別是?

(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3、我爲大家準備了這些三角形,請你們自己試圖去拼一拼,看你能發現什麼?

4、拼圖推導公式,按三角形類別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⑴、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

提問: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能拼成了什麼圖形?你發現了什麼?

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於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於三角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當於三角形面積的2倍,因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以高除以2。

老師把圖形貼在黑板上,再請說推導過程,並板書: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⑵、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

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⑶、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

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5、小結:我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利用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積,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

板書:s=ah÷2

三、鞏固練習

5、練習:出示教材第85頁的例2,請學生獨立完成,指明板演。

6、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85頁的“做一做”及第86頁的練習十六的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探索了那些知識?學到了些什麼?

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利用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從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以高除以2。這種“轉化”的數學方法是數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學們今後能應用這一數學方法探究和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

五、思維拓展

教材第87頁第6題。

六、佈置作業

教材第87頁第3題。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直接要求學生將三角形轉化爲已學過的圖形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

學情分析

是在學生掌握圖形的特徵和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

教學目標

1、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和比較,使學生認識轉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積時的運用,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教師:紅領巾,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硬紙片各一對。

學生: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硬紙片各一對,尺子,練習本。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教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學了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誰能說說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隨着學生的回答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2、出示紅領巾。

(1)教師:這條紅領巾是什麼圖形,它的面積是多少?你能猜一猜嗎?

(2)教師:同學們猜了那麼多答案,哪個是正確的呢?我們需要計算後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板書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二、合作探究:

1、出示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紙片,提問:這3個三角形分別是什麼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教師:我們學習過哪些求面積的方法?(數方格和轉化的方法)

教師:同學們,那就用你喜歡的方法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並組織學生分組合作。

①如果是用數方格的方法,那就在方格紙上進行計算。(教師巡視,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②如果是用拼擺轉化的方法,那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爲你們準備的三角形進行計算。組織學生開展操作活動。(教師巡視,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三、探討交流。

1、組織全班學生進行交流,說明推導公式的過程。

2、讓數方格小組說明推導的'公式及過程。(我們先計算出三個圖形的面積,再分別量出它們的底和高,發現它們的面積都可以用底×高÷2表示。所以我們小組覺得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應該是:底×高÷2。

3、讓轉化小組說明推導的公式和過程。(我們將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其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別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因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底×高,而這個平行四邊形是由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底×高÷2。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也一樣。

4、在講臺上演示用兩個相同三角形推導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上述同學和推導思路,看清楚轉化的過程。

5、引導轉化小組學生總結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同步板書:

兩個相同的三角形=一個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6、教學例題2。

四、鞏固練習。

(1)解答練習題"做一做"。之後教師指定學生回答,並集體訂正。

(2)回顧: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了什麼?怎樣求三角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深刻體驗和感悟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2、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學習數學的方法,並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今後學習的重要基礎。《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利用方格紙或割補等方法,探索並掌握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爲落實這一目標,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動的形式出現的,學生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前,已經親身經歷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當學生親身經歷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時,不僅可以借鑑前面“轉化”的思想,而且爲今後逐漸形成較強的探索能力打下較爲紮實的基礎。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地處海淀區的二里溝試驗學區,學生接觸的教材是全新的,學生所受到的教育的理念也是全新的,隨着互聯網技術的逐漸普及和學生學習方法的不斷積累,學生學習的渠道也是多方位的,多數學生的思維是靈活的、敏捷的。但是,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使得已有知識基礎、探索新知的快慢程度等也會出現差異。

四、教學設計:

(一)由談話導入新課。

1、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還記得它們的面積公式嗎?(一人回答)

還記得正方形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嗎?平行四邊形面積呢?

小結:看來,我們所學習過的面積公式,都是在已經學習過的舊知識的基礎上,轉化推導出來的。

2。誰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老師調查一下:

①知道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舉手。(可能多)

②不知道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舉手。(可能不多)

③不但知道公式,而且還知道怎樣推導出來的舉手。(可能不多)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親身體驗一下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板書課題:三角形面積]

(二)探究活動。

根據你們前面的學習經驗,猜一猜應怎樣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積?[板書:轉化]

下面我們將按小組來探究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1、介紹學具袋中的學具。

2、出示探究目標和建議

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建議:邊動手、邊想、邊說。

(1)你把三角形轉化成了你以前學過的什麼圖形?

(2)原來的三角形和轉化後的圖形有什麼關係?

(3)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爲什麼?

3、同學們自選學具,想一想就可以開始了……

(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一方面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另一方面爲彙報選取針對性較強的素材。)

瞭解一下學生們探究了幾種方法(至少保證每人找到一種方法)後,叫停。(此時注意發現不同方法)

4、彙報:請××同學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他說的時候,同學們要注意聽,以便予以補充。(交流過程注意引發學生間的爭論)

①直接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推導……

②用一個三角形折成長方形推導……

③將一個三角形用割補法推導……

(若學生用任意三角形,注意指導沿“中位線”剪開)

……

5、師生共同小結:同學們分別總結出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於是[隨即板書]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s=a×h÷2

6、請同學再用自己喜歡的其中一種方法說說爲什麼?(擴大戰果)

總起來說,不管同學們用一個三角形,還是用兩個三角形;也不管是用拼擺的方法,還是用割補的`方法,都是在想方設法將新知識轉化爲舊知識。可見,你們學習的時候很注重學習方法,而且“轉化”的這種數學思想正在你的頭腦裏逐漸形成。

(三)鞏固練習(機動)

我們來試着運用這個公式:

1基本題先問:要想求三角形的面積必須知道什麼條件?再出示數據,然後計算。

2基本題

3基本題

(由2、3題解決“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積相等”)

4提高題有一直角等腰三角形,它的斜邊是10釐米,你會求它的面積嗎?

(四)總結

說說你這節課的感受?

(重點總結心得體會或經驗教訓。)

五、教學反思:

新課標不僅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時也對學生學習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學生的學,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這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如果我們將數學公式的教學僅僅看成是一般數學知識的傳授,那麼它就是一個僵死的教條,只有發現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才能演繹出生動結論。

這節課,我將知識目標定位爲: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深刻體驗和感悟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能力目標定位爲: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情感和意志目標定位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學習數學的方法,並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整節課是圍繞着“通過學生髮現三角形與已知圖形的聯繫,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體驗和感悟學習數學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這個教學重點展開。並注意從每一個細微之處着手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孩子,比如揭示課題後,我便對學生進行調查:哪些同學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哪些同學不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再有就是有哪些同學不但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還知道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目的是爲了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從而幫助他更好地完成學習的過程。他如果是第一種回答,我會表揚他,不但能在學校學到知識,而且還能通過上網、讀書等渠道學到知識;他如果是第二種回答,我會告訴他,沒關係,這是新知識,只要努力就能學會;他如果是第三種回答,我會鼓勵他繼續向更高的目標努力,總之,讓不同的孩子儘自己的所能學不同的數學。

這節課學生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活動中是自主的、是開放的,讓學生體驗了“再創造”,本節課的最後一道練習題也是開放的,他讓學生體驗着數學的無窮魅力。

六、案例點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部分內容對於培養學生識別圖形,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都有重要意義,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

教師設計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目的是以“動”促“思”,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迸發出創造新思維的火花,同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生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時進行小組合作,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活動空間和廣泛交流的機會,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把學生的彙報和多媒體的演示相結合,進一步體驗圖形轉化的過程。練習設計做到有層次、有坡度,難易適當。即從基本題入手過度到綜合題,引申到思考題。其目的是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基礎中得到鞏固,在綜合中得到溝通,在思考題中得到昇華。如最後一題的設計,它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學生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思考,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角形的面積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84—86頁。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今後學習的重要基礎、《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利用方格紙或割補等方法,探索並掌握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前,已經親身經歷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當學生面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時,可以借鑑前面"轉化"的思想,且爲今後逐漸形成較強的探索能力打下較爲紮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深刻體驗和感悟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

教具準備:

課件、平行四邊形紙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各三組、剪刀等。

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至少準備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一個平行四邊形,剪刀。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學過求哪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麼?

2、我們學校內有一平行四邊形的花壇,底是5米,高是3米,學校領導要把這個花壇平均分成兩份,分別種上不同顏色的'花,該怎樣分?每一塊的面積是多少?請同學設計一下。

3、同學們,學校要爲學校開學典禮準備30條紅領巾,大隊輔導員想請大家幫忙,算一算,需要多少布料?你們願意嗎?該怎樣來計算呢?

師:是的,要先計算一條紅領巾的面積,那麼紅領巾是什麼形狀的?你會計算它的面積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板書:三角形的面積。

二、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1、猜一猜。找關係

師:1、同學們,長方形的面積跟它的什麼有關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跟它的什麼有關係?

生:和它的底和高有關。

2、那麼,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積可能跟它的什麼有關係呢?(學生可能說邊、底、高)那麼怎樣來驗證我們的判斷呢?

2、想一想。找關係

師:想一想,我們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用的是什麼方法?那麼,可不可以也用轉化法把三角形轉化成我們會求面積的圖形呢?

3、拼一拼,擺一擺,比一比。找關係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三角形,按照你的想法,和小組內同學一起拼一拼,擺一擺,折一折看可以把它轉化成哪些我們會求面積的圖形。

學生小組合作,拼擺圖形。教師巡視,幫助學困生拼擺。

彙報。可能擺出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思考,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點?(都是平行四邊形。)現在,你又有什麼發現?

歸納: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那麼,我們拼出的平行四邊形、跟所用的三角形有沒有關係呢?有什麼關係呢?

引導學生答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板書: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那麼,還有沒有其它的關係呢?

4、畫一畫,算一算。找關係,得結論。

師:請同學們畫出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你發現了什麼?

生:平行四邊形的高也是三角形的高,底也是三角形的底。

師:那麼,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還可以怎樣寫?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積。

5、應用公式,解決問題。

現在我們再來解決大隊輔導員老師的問題吧。學生可能會束手無措,面面相覷於是,教師趁機疑惑不解地問:你們怎麼還不解決問題啊?讓學生自己說出,需要紅領巾的底和高。

教師出示完整題目:一條紅領巾的底是100釐米,高是33釐米,做30條這樣的紅領巾需要多少布料?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三、練習鞏固。

1、獨立完成85頁做一做。

2、完成86頁練習的1、題。

3、完成86頁練習的3題。

4、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2)一個三角形面積爲20平方米,與它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是40平方米。

(3)一個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釐米,它的面積就是16平方釐米。

(4)等底等高的兩個三角形,面積一定相等。

(5)兩個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5、求右圖三角形面積的正確算式是

①3×2÷2 ②6×2÷2

③6×3÷2 ④6×4÷2

6、學校準備在校門出口處兩旁各建一塊三角形交通警示標誌牌,底是8分米,高是7分米,請幫忙計算需要多大面積的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兩旁”的意思)。

四、拓展提高: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2、如果只用一個三角形,你能通過剪,拼等方法推出三角形公式嗎?

五、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

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S=ah÷2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