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合集15篇

本文已影響 1.77W人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合集15篇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分析:

本文記敘了十月革命前,列寧與波蘭革命者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堅持走靠近深淵的小路鍛鍊意志。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學習列寧自學鍛鍊意志的品質,聯貫系實際與同學交流,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學重、難點:

瞭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鍛鍊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嗎?知道關於他的什麼事情呢?誰願意給大家介紹一下?

談學習、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說我們學過的有關他的什麼文章。

(學生自由發言)

師: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又講述了這位偉人的什麼故事呢?(板書:14課《登山》)

二、自由閱讀交流收穫

1、自讀課文,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採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或輕聲讀,或默讀,或邊讀邊畫,或兩人一起讀,讀通文句,瞭解課文內容。

2、交流自學情況

(1)指名分部分朗讀課文

(2)試着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

3、學生質疑,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三、研讀課文談談體會

1、帶着提出的問題,學生自主選擇進行研讀。

2、鼓勵學生放膽地讀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記到課本空白處。

3、同桌和小組交流讀書體會。

4、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相機點撥、輔導。

問:

(1)列寧兩次是怎樣走過那段危險小路的?

a、找出文中寫列寧上山、下山的部分讀一讀。

b、找兩名學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兩次走小路,藉助想象,進行表演)

通過表演,讓學生感受兩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體會列寧當時的心情。

(2)山頂景色的描寫,體現了一種怎樣境界?

(生:自然景色優美,襯托出列寧和巴果茨基歷險登頂後的喜悅之情。)

師:作者借景抒情,讚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質,將這段話背下來。

(3)列寧爲什麼要在走過險路後才肯解釋重走那條路的原因?

(學生回答後,師:列寧是個重實踐的人,說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說。這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一種品質。)

(4)列寧最後所說的.話應該怎樣理解?

“因爲我害怕它”,表明列寧毫不掩飾自己的弱點;

“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表明了一個革命者應該具有的敢於和膽怯做鬥爭的正確態度;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鍊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棄任何一次鍛鍊意志的機會。

(結合課文插圖,朗讀這段話)

四、討論、小結

1、聯繫自己的生活實踐,說說你有什麼收穫?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鍛鍊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收集的有關鍛鍊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書設計

登山(看日出)

去走了險路

列寧鍛鍊意志

回還走險路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舊社會封建禮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1、 塑造人物的方法

2、 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課時】 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瞭解小說的情節結構

2、 初識環境描寫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紹

1、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的小說集有《吶喊》、《彷徨》。《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後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我們在初中階段所學過的《故鄉》、《社戲》、《孔乙己》以及今後我們將要學到的《藥》、《阿Q正傳》等都選自《吶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寫的《祝福》、《在酒樓上》、《傷逝》、《離婚》等共11篇小說,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祝福》是我們在中學階段所學魯迅小說中唯一一篇選自《彷徨》的。

魯迅的小說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學習西方小說結構經濟、靈便、多樣的優點,打破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單一的形式,創造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態。魯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學大家,爲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閏土、祥林嫂、呂緯甫、子君、孔乙己、四銘等。

2、魯迅作品

小說集吶喊野草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雜文集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而已集二心集 墳 熱風

3、魯迅:由《吶喊》而到《彷徨》

①複習:《吶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題《吶喊》:抗世違世情。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

《吶喊》命名的原因:一,爲喚醒沉睡的民衆而吶喊;二,爲革命前驅者吶喊助威。 “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再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重要作品:《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簡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慶用橙紅色爲底色,配以黑色的裝飾人物,畫着一個正在下山的太陽,不規則形狀的太陽帶來微微的光亮,但又讓人感到些許不安,三個人在比自己的帽子還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滿幅畫面被緊張的情緒所包圍,將“彷徨”表現得恰到好處,又耐人尋味。

題《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樓上》、《傷逝》、《離婚》、《示衆》、《長明燈》等。

參考資料:公冶《孤獨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時候。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魯迅曾經是彷徨的,至少在寫《彷徨》的時候。寫《彷徨》時,他才四十四五歲,還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時,他滿懷希望,或者說曾經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現在。於是,他就彷徨。於是,他就寫了關於?彷徨?的小說。與其說是彷徨,不如說是無奈。生的無奈。?

張宗剛在《偉大的靈魂探祕——解讀魯迅》(《名作欣賞》20xx年5期,總第126期)一文中對《彷徨》的評價是?色貌如冰,肝腸似火?。他還說:?所屬望者殷,所挾持者遠,這是魯迅的深刻。……他(指魯迅)像一隻失羣的飛鴻,在浩渺的天空飄飄蕩蕩,無所歸依;孤獨寂寞的內心體驗,遂外化和昇華爲一種巨大的創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攝魄之筆,繪出無數舊時代的圖景,意態生動,悲壯無匹。其中,對自由的探討,對人性的掃描,對弱者的關注,對時俗的思考……無不憂憤深廣,啓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達到和進入了史詩的層次,從而冠絕一代,獨步千秋。?

二、導入

請問在坐的女孩子們,你們有沒有名和姓?

可是在舊社會,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層的女人就都沒有名字,他們地位低賤,連享有名和姓的權利也沒有,只能作爲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從字形的角度講解“女”“婦”和“取”三個字。

三、寫作背景介紹

1、《祝福》寫於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並沒有從根本上摧毀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所以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之下,依然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權還是掌握在地主階級和官僚買辦的手裏。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來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繩索,而農村的勞動婦女所受的壓迫最深,痛苦最大。她們不僅沒有地位,而且沒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婦,就更受人歧視,甚至連勞動和生活的權利也被剝奪了。 《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反映出舊社會中千千萬萬勞動婦女共同的悲慘命運:肉體遭受壓榨、蹂躪,精神也受到摧殘和毒害。 魯迅通過祥林嫂的故事所顯示出的摧殘和殺害勞動人民的有形和無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屬於魯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國民性”,其實所謂“國民性”正是長期封建統治造成的。作者懷着對勞動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會制度和舊禮教的罪惡,以喚醒人們來“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魯迅全集》第一卷《燈下漫筆》)。

四、題解

關於“祝福”:“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過的一種迷信習俗。每當舊曆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殺雞、宰鵝、買豬肉,並將三牲煮熟,作爲“福禮”,公頃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謝他們保佑當年平安,並祈求來年幸福。

五、快速閱讀,整體感知,理清小說思路

1、 疏通字詞、正音

2、結合小說三要素理清情節:請 學生速讀課文,畫出課文中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並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各段內容。

情節 內容 順序

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1-2)

結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敘

開端初到魯鎮 (34-53) 三個半月

發展被賣改嫁 (54-65) 兩年

高潮再到魯鎮 (66-111) 約兩年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3、思考:《祝福》在結構上採取倒敘的手法有什麼作用?

A、小說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在開始就呈現在讀者面前,爲讀者設置了一系列懸念:祥林嫂過去是什麼人?爲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爲什麼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呢?這一切都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濃厚的悲劇氣氛,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4、提問:哪一句在結構上承上啓下,顯示收倒敘轉爲順序的?

“然而先前所見所聞她的半生事蹟的斷片,至此也聯成一片了。”

5、請一個同學用順序的方法來複述整個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體會祥林嫂的命運

2、 學習人物描寫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寫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二、比較幾次描寫,講析作者刻畫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魯迅先生說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本文圍繞人物的遭遇,

1、 三次描寫,比較其異同,體會用肖像變化表現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性格特徵問題:①三次有何變化

②是什麼導致這些變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樣的一個人

A、初到魯鎮: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是怎樣的狀態?後來又有什麼變化?

肖像: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年輕,勤勞,樸實、新寡)

眼睛:順着眼(善良溫順)

表現:整天地做,似乎閒着就無聊,又有力,科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要求極低,反襯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爲什麼臉上卻“白胖”了?

明確:封建社會只有“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燈下漫筆》)此時的祥林嫂正是“坐穩了的奴隸”,不計酬勞,心滿意足。她希望憑藉親親的勞動來換取起碼的生活,尋求一條活路。然而,勤勞、善良的祥林嫂想通過加倍的勞動來擺脫悲慘命運的願望,很快破滅了。

B、再到魯鎮:

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時肖像有哪些變化?從中反映出什麼?

肖像: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

眼睛: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與前面第一次來時比較,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極度悲傷。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來不愛說話的祥林嫂爲什麼反覆講阿毛的故事?人們的反應怎樣?

是因爲她心中非常悲傷,想通過傾訴來發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們卻很少同情和憐憫,在魯四老爺家不讓她幹祭祀的活,鎮上的人們很快就厭倦了她的故事,並把她作爲取笑的對象。這些,說明在尋個封建禮教思想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祥林嫂享受不到一個普通人的權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壓力。

思考:再次回到魯鎮,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都變了,祥林嫂深覺沉重,那麼她如何面對的?其結果如果?

明確:爲求得做人的權利,求得一線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錢去捐門檻,但反抗的結果是她仍不被接受。這血淋淋的事實深刻地說明了:她是無法贖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寫“臉色同時變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也總是惴惴的,?否則呆坐着,直是一個木偶人。”

不讓祝福——失神 —— (再受打擊)。

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行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結局中描寫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長期的嚴重的打擊下與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傷,內心的痛苦憶無法表達,精神已經完全麻木了。而當她向我發問時,“那沒有神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這一“發光”是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所產生的對靈魂的懷疑給她帶來的希望。當她連這一點點希望都無法實現的時候,就只有在人們的一片祝福聲中告別人間了。 思考:祥林嫂的疑問反映了什麼?應該怎樣認識?

祥林嫂的三個問題有一個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獄能否見面。她希望其有,這樣就可以和阿毛和賀老六見面,又希望其無,因爲害怕被鋸成兩半。這是長期困擾她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這個問題,是在遭受一連串的摧殘和折磨後對封建傳統觀念的懷疑。祥林嫂對生活本無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換得起碼的生存條件,可是儘管她不斷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爭,卻得不到這起碼的滿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對整個傳統的封建觀念發生了懷疑。

2、總結:通過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們可以總結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樸實,溫順,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佔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貞節觀】從宋代起,朱熹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夫權自然是“天理”,而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爲他守一輩子。最後更殘忍地提出婦女要爲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殺殉死,併爲這樣的婦女立牌坊。

“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標準。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節。

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言:“又只是順着眼,不開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卻毫沒有懈,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

至於“三從”,祥林嫂無父可從,無夫可從,無子可從。人生悲慼,一至於此!

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人世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國的社會。雖說‘道德好’,實際卻太缺乏相愛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這類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負責,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門檻】捐門檻的目的是爲了贖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沒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沒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錢換成了一道門檻,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這樣得到魯鎮人的認可了嗎?(沒有,四嬸的一句“你放着罷,祥林嫂!”讓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轟然崩塌。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間不如地獄。正如魯迅所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三、拓展思考

1、“五張賬單”:

簡析:是指小說中零星流露出的關於錢的表述。概括起來有如下五處:

①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

②初到魯家的工錢: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從魯家支走的工錢: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賣祥林嫂的錢:八十千;娶親費用:五十千;剩餘:十多千;

⑤捐門檻的價錢:十二千(十二元鷹洋)。

點撥:分析這五張帳單能夠以小見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無情壓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個半月,還買不下兩盤“價廉物美”的清燉魚翅,可見封建衛道士代表魯四老爺對她經濟上的盤剝;婆婆能從魯家支走錢並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給賣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給小兒子娶媳婦,除其它花銷外,還淨賺十多元, 這是族權和夫權在替其婆婆撐腰;祥林嫂把自己兩年做工掙得的工錢乾乾淨淨捐了門檻,還“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這也是神權思想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深毒害。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學會“籮、杭”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邊讀邊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邊讀邊體會作者通過景物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熱愛生活的情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按要求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查找有關桂花的資料.

3.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複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華僑老人,傲雪而立的梅花寄託了這位老人對祖國的無盡思念。現狀正值中秋前後,還有一種花也裝點起我們的生活,它就是——桂花

2.提起“桂花”你會想到些什麼?(鏈接生活與積累的古詩詞)

3.生活在江浙的琦君每見桂花飄香,就會想起那一場場“桂花雨”板書課題

4.讀題質疑

二、品析開頭結尾

1.接讀課文,思考:在作者美好的記憶中的桂花雨是什麼樣的?課文哪句話點了題。

2.交流:(1)文中描寫桂花落的語句。 課件

(2)結尾的句子。課件 師點撥:文末點題是寫作常用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結構更完整,要學會運用。

(3)結尾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那麼開頭一二節呢?

A.採用對比的方法,突出對桂花的喜愛。舊知牽引——《桂林山水》課件

B.讀了這段語句,你能用合適的AA式疊詞補充這段文字嗎?課件詞語手冊P36

點撥:疊詞往往能更生動地表情達意,富有童趣,習作中有意識地加以運用。

3.那麼,文中是什麼使我“又”想起了故鄉同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

課件出示母親的話

三、品悟重點句,輻射全文

1.“這裏”指哪裏?課文哪些句子在描寫杭州的桂花香?哪些句子在描寫家鄉的桂花香?

2.讀這兩段語言,你覺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嗎?

3.爲什麼母親說“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哪些方面比不上)

(1)第三節:關注桂花、饋贈桂花的快樂。(類比我們自己育出來的豆苗和買來的沒什麼兩樣,但感情不同)

(2)第四節:桂花給鄰居帶來的香甜。

(3)第五節:收穫桂花的快樂——板書:搖花樂 桂花雨 指導感情朗讀。

(4)第六節:吃着這些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香甜四季,香甜了人們的生活。桂花成了母親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家鄉院子裏的桂花融進了母親的情感,僅僅是母親的嗎?

4.再讀課件“於是,我又想起……”你還讀懂了什麼?(又一次)

作者僅僅爲了寫搖花樂、桂花雨?板書:思鄉情。

四、閱讀延伸,品讀同題材文章。

同步中的《故鄉路》

板書: 桂花雨

搖花樂——桂花雨

思鄉情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把握文章抒情線索,學習象徵手法,理解文章內涵。

2.過程和方法目標:啓發引導學生把握文脈,深入課文,體會作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妙處。

3.思想和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由“愛綠”到“囚綠”再到“釋綠”的情感的變化。瞭解借物抒情、託物寄意散文的鑑賞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綠’的象徵意義,昇華思想。

三、教學設想:

從形式到內容逐漸深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會“綠”的象徵意義,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學時數: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要求學生用成語說出看後的感受。如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生機勃勃、朝氣蓬勃等。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芸芸衆生喜歡的顏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的顏色。這樣充滿生命力的綠色,我們“求”之不得,可有人卻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緣由,請讓我們一起走進陸蠡的《囚綠記》

2.研讀課文

第一塊:與陸蠡相識

學生根據自己蒐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彷彿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爲,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

陸蠡是一位真誠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第二塊:走近那抹綠

1.綠是什麼?“我”爲什麼如此熱愛這抹綠?

(圓窗外面長着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裏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忘記了睏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爲什麼要“囚”綠?

(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爲我作無聲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綠嗎?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植物。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塊:評論那抹綠

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對作者“囚綠”的行爲,對這位被囚的“綠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後四個人討論後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後寫的,作者回顧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將窗關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因爲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爲綠永遠向着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爲綠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因而想將它“囚”住。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撓;顯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蓬勃 生命、希望

綠 向陽 象徵 嚮往光明、自由

固執 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小結: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爲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徵,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賀知章

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

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徵意義。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實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民族的心靈。

第四塊:拓展“那抹綠”

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抹綠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難和痛苦囚住。遺憾的是,有的沒有能夠永遠向着陽光生長,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藝術家爲例吧……

你能舉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難“囚住”了但“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常春藤”嗎?

自由發言。

正面的有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蘇軾、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總結語:

藝術家的心靈和靈魂大都是純淨、複雜、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殺了,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對自己對人類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顆追求真善美之心,擁抱善良和純真,善待生命,珍視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一樣,在人生的風風雨雨裏,讓生命之樹永遠向着陽光生長!

結束語(生齊讀):

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遠向着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第五塊:抒寫“那抹綠”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鑑賞文字。(作業佈置)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5

一、教材依據: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22課(世說新語二則第一則)《期行》

二、教學目標:1、順暢翻譯全文,並能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2、領悟故事情節所包含的積極意義:誠信是爲人處世的重要原則。3、引導學生學習評價人物。

三、教學重點:1、個別重點詞句的翻譯。2、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難點:激勵學生創造性地閱讀和感悟文本。

五、教學方法:活動型閱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1、講故事:《狼來了》。

2、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3、引入:我們探討一篇關於“誠信”話題的`文章——《期行》。

(二)、學法引導:

1、清除障礙,順暢朗讀。

2、理解字句,整體感知。

3、複述故事,推究內涵。

4、審美評價,勇於創新。

(三)、組織探究:

活動1、清除障礙,順暢朗讀。

(1)互動求助,讀準字音。

(2)合理停頓,讀準節奏。

A、教師範讀:(學生劃停頓符號“/”)

B、分組朗讀:(糾正其讀音與停頓的不當之處)

C、全班齊讀,教師點評。

活動2、理解字句,整體感知。

(1)生生互動,理解詞句。

(2)整體理解:逐句理解,積累文言詞語。

(3)梳理情節:

這是一篇文言小說,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各寫了什麼?

開端:期行不至,太丘捨去。

發展:客問元方,怒罵太丘。

高潮:元方反駁,無信無禮。

結局:客慚下車,元方不顧。

活動3、複述故事,推究內涵。

(1)小組複述:組長複述,其餘同學補充。

(2)探究: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3)小結:誠信是立世之本,我們都應當講究誠信。

活動4、審美評價,勇於創新。

(1)人物評價:你喜歡或者不喜歡哪一位?爲什麼?談談你的想法。

(2)情境體驗:假如你是太丘,回來知道故事裏的情況,你會怎樣做?假如你是元方,父親回來後,你將怎麼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來後你又將怎麼做呢?

(3)感悟討論:學習本文,你懂得了什麼或你明白了什麼?

(四)、結束:

同學們,今天我們的合作很成功,但願我們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請以“誠信”爲話題寫一首詩歌或短文。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6

通過一學期的相處,我對本班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在總結上學期教學工作得失的基礎上,現初步擬定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以便有條不紊的開展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讓本班孩子在新的一學期學得更開心,收穫更大。

計劃從六個方面展開:

一、關於課文學習。

學習專家提出的:對於課文的學習,要形成簡約,突出,積累,靈活的四大要點。課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範例,抓住每篇課文最爲重要的語言文字訓練點,簡簡單單地完成訓練,儘量不囉囉嗦嗦從頭到尾地詳細講解力求“簡約”,有的放矢。課堂簡潔明瞭的呈現,得益於課下精心的備課,所以這學期在備課上儘量博採衆家爲我所用。本冊每篇課文需要訓練的要點很多,但要突出一兩個最爲明顯的要點,訓練得紮實,到位,同樣忌面面俱到。“積累”則是強調對課文的背誦記憶,無差錯默寫,這是本班最爲薄弱之處,這學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將有不同的要求,希望得到家長的幫助一對一的督促。以上三點處理時注重“靈活”,對課文有整體的觀察,知道有些事可以不在本篇做,有些事下一篇還會遇到可以多次重複做,有些事錯過這一篇就沒有下一處。靈活機動,有張有弛。

二、關於閱讀。

本學期將細化課外閱讀要求,增加積累,增加默讀時間。每日早上7:25 –7:40爲讀背《日有所誦》時間,7:40—7:50讀背每日一首和每日一句。每天下午放學推遲二十分鐘,爲自由默讀時間,5:30放學。乘坐校車學生正常放學,回家閱讀。閱讀課檢查學生閱讀情況,師生共讀激發學生集體閱讀興趣。閱讀課除師生通讀,學生自由讀外,還可以增加聽讀等多形式的閱讀。本學期我將繼續給學生推薦讀物,集體購買,以便形成集體閱讀的`氛圍,帶動閱讀興趣較弱的孩子。除老師推薦外,鼓勵學生相互推薦。三年級孩子需要知道一些技法。特別是閱讀方法,寫作基本方法,一邊讀一邊用,現學現用,管用,本學期繼續要求學生人手兩本優秀作文選,一本課外閱讀練習。

三、關於作文。

量的積累纔會帶來質的飛躍。本學期繼續注重平日的小練筆,精心佈置每次練筆任務,認真落實每次作文講評,讓學生在練與改的交疊中提升習作能力。本學期強化自覺修改的習慣,最開始從修改的形式入手,只要改都好,改得越多越好。修改這件事,可能會做整個學期,意在讓孩子知道:我自己的作文自己改!一旦修改習慣養成,再提升能力,終身有益!

四、關於習慣。

預習和複習習慣。開學後,課文學習的進度會加快,如果沒有預習,就像被火車拖着走一樣,是痛苦的。所以預習習慣一如既往的執行,並將檢查預習任務落實到人,爭取孩子們能養成自覺認真的預習的習慣。每日複習,查漏補缺必不可少,作業前要求孩子們先複習當天知識,在合上書本完成作業。

練字的習慣。本學期繼續上學期“提筆即練字”的書寫要求。上學期雖對學生書寫任務有明確要求,但每天下午練習時間沒有認真去落實寫字任務,加之學生初寫鋼筆字,對學生要求不夠高,所以學生書寫較之二年級有很大的落差。這學期,希望在美術老師的引導下,能堅持落實每週一節的寫字課,同時認真對待每天二十分鐘的練字時間,讓班級孩子在書寫規範性,整潔度和美觀等方面都有提升。每月利用寫字課舉行一次寫字比賽。內容可以是古詩詞,或者是生字詞。一個孩子可以不會寫作,但是不能不會寫字。不會寫作的可以成爲另一些學科的專家,不會寫字或者寫不好字的,卻會是一輩子的遺憾。所以,不要讓孩子將來後悔,從現在強迫孩子開始練字!

自覺檢查的習慣。每次作業後要求逐題檢查,檢查認真審題,無答非所問現象,檢查漏寫、錯字、不美觀書寫現象。除檢查作業外,我班孩子還要落實檢查書包,檢查學習用品的習慣,上學期隔三差五就有孩子忘帶書本或其他學習用品的現象。

聽讀(朗讀作品或者評書或英語)的習慣。聽讀是閱讀的形式之一。根據個人興趣愛好,每日收聽一回音頻資料,早晚皆可,也可以伴隨着家庭生活進行,積跬步,聚細流,厚積薄發,素養漸成,終身受用。特別是專家誦讀作品,甚至超過紙質作品閱讀的效果。本班潘彥成家長很有心,將優秀學生讀物的音頻下載後每日讓孩子收聽,積累語言,學習誦讀和表達。

收集、保存資料的習慣。自己的作業,作文,下載或是收集的各種信息資料都要收藏,積累,組成自己強大的複習資源和素材庫。

室外鍛鍊,遊玩的習慣。這與學習息息相關,愛健身,愛鍛鍊,特別是戶外鍛鍊,能讓大家的大腦充氧,更加有利於學習,特別有利於記憶、思維、想象能力的提升,並且有助於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

五、關於學習形式。

本學期仍然沿用上學期的小組督促互助的學習形式,將學生分成八個小組,a層學生一名,b層學生兩名,c層學生兩名,每組五名學生。a層學生負責檢查組員聽寫改錯、幫助c層學生進行作文修改,並收齊作文、聽寫作業;b層學生檢查本組成員的課外閱讀作業完成情況,收齊並督促組員改正《同步練》;c層學生檢查預習作業。每組成員相互監督,相互幫助。

六、關於學生分層目標。

a層學生的閱讀量加大,適當寫讀後感。學生每月至少兩篇作文在班級每週美文秀粘貼展出,一學期至少向特區報推薦四篇作文。

b層學生每週完成一篇閱讀作業,增加閱讀練習,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答題能力。每週課外閱讀摘抄一頁好句好段。注重基礎的夯實,家長每週檢查學生聽寫和背誦。

c層學生注重基礎的落實,家長協助每課生詞聽寫,重點段落背誦或默寫。每週摘抄好句好段,讀背美文。堅持每日聽讀音頻資料。

小學語文教學計劃範文篇四: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班共47人,班裏男生偏多,課堂上開小差的現象時常有出現。總體而言,班級學生思維較爲活躍。具體來說,班上的周子涵、麻倩凌、廖文烺等十來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上自覺性很強,基礎非常紮實;柯林峯、謝溧森等幾個學生知識面廣,上課發言積極;謝安琪等幾個學生書寫非常整潔漂亮……在這學期,應抓實基礎,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培養優秀學生的同時,建立學困生檔案,促進整個班級語文水平的提高。但學生平時作業中的書寫欠認真工整,週記應付性完成,質量不高,寫作積極性不高這些都是突出的問題。這些都有待本學期繼續完善的。

二、本冊教材分析:

本冊共有課文32篇,其中精讀課文17篇,略讀課文15篇;教材後面還附有8篇選讀課文,共40篇。教材設計了8個專題,依次是:走遍千山萬水、以誠待人、大自然的啓示、戰爭與和平、熱愛生命、田園生活、執着的追求、故事長廊。其中第三單元“大自然的啓示”和第六單元“田園生活”還安排有綜合性學習內容,使專題的學習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每個專題單元包括導語、課例和語文園地三大部分。每組開頭的導語點明本組的專題,並提示學習要求。課例由4篇課文組成,其中精讀課文2—3篇,略讀課文1—2篇,精讀課文後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有一段連接語,將前後課文連接起來,並提示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

根據教學的需要,在一些課文後面安排有“資料袋”或閱讀鏈接,以提供課文的背景資料,並豐富學生的閱讀。語文園地由5個欄目組成,其中有4個固定欄目:“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另有“寬帶網”“趣味語文”“展示臺”或“成語故事”,這四項內容分別在全冊8個語文園地中各安排兩次。

本冊要求認識200個字,會寫200個字。要求認識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中,在課後生字條裏列出;要求會寫的字,安排在精讀課文後,以方格的形式排列。爲了便於複習檢測,每組後安排有“詞語盤點”欄目,包括“讀讀寫寫”“讀讀記記”兩欄。“讀讀寫寫”是由精讀課文中會讀會寫的詞語組成;“讀讀記記”是由精讀和略讀課文中要求認識的詞語組成。另外,教材後附有兩個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認識的字,200個;表(二)是要求會寫的字,200個,以供複習總結之用。

本冊注音有下面幾種情況: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中不認識的字,出現一次注一次音。導語、課後練習、資料袋、閱讀鏈接、語文園地裏不認識的字,只在全冊第一次出現時注音,後面出現均不注音。選讀課文出現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圓括號標出;多音字隨文注音,用方括號標出。爲了便於識字,課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語言環境中要變調讀出或讀輕聲的字,隨文注音,並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加以提示。

三、全冊教學目標:

1.認字200個,會寫200,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會使用字典、詞典,有獨立識字的能力。能用鋼筆熟練書寫正楷字,用毛筆臨摹字帖。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複述敘事性課文的大意。

6.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

7.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圍事物,勤於書面表達。能把內容寫得比較清楚、比較具體。會寫簡短的書信便條。能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9.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有目的地蒐集資料,提出不懂的問題,開展討論,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隨着學生識字、寫字量的增加,識字的鞏固是識字教學的一個重點。

2、加強詞、句訓練。

3、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

4、加強習作與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聯繫。

5、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增加到課外閱讀量。

教學難點:

1、生字的認識與書寫。

2、朗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3、綜合性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4、習作興趣的培養,掌握習作的基本要領,初步掌握使用好詞好句。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7

我的發現

1、指名學生說說書上畫的事物,最好能用怎麼樣的'什麼進行說話。

如:一把打開的手扇

2、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3、進行說話練習:如:燕子的尾巴就像一把打開的剪刀。把比喻句說具體。

4、拓展訓練: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也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來說一說。

日積月累

(一)讀讀認認

1、自由讀

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2、指名讀

並及時糾音。

3、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4、用熟字教學法進行識記生字。

5、選擇詞語進行說話練習。

(二)讀讀背背

描寫春天、讚美春天的名言警句很多很多,因爲我們知道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

出示:指名讀,作到有聲有色、琅琅上口。

讀着讀着,你都讀懂了哪一句,說給大夥兒聽聽。

背誦

(三)我會說

這樣的題目應該會做吧,不過知道一個答案沒什麼了不起的,知道的越多越好。

學生自由練習

交流各種各樣的答案。

拓展練習。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8

教材簡析: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的最後一課。課文向我們講述了非洲是一個多彩的世界。作者以飽滿的熱情,描述了非洲的驕陽藍天、花草樹木、動物世界、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藝術風采,從多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風光和異域文化,突出表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這篇課文在篇章佈局、語言表達上的特色十分鮮明。結構上採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後又概括總結全文的方法。開頭“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和結尾“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應,呼應課題,又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非洲風情文化的讚美之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能夠快速瀏覽課文

2.通過看彩色非洲教學視頻和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非洲自然風光和異域文化。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朗讀,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和語言美,使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對非洲的讚美之情。

教學準備:

蒐集與非洲相關的圖文資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

1、聊聊非洲。 (學生交流對非洲的瞭解。)

2、在人們的印象裏,非洲和貧窮、落後、災難、疾病往往聯繫在一起。那是非洲政治、經濟落後所導致。今天,老師卻要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非洲(師板書:彩色)讀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

3.、這節課就讓我們隨作者彭仁一起走進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獨特的自然風光和異域文化。

二、創設情境,整體感受非洲的風情文化。

1.播放課件:非洲風光視頻

2.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表達作者對非洲真切感受的兩個句子。課件出示這兩個句子。讀句子,說說自己的發現。

3.默讀課文,思考:“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表現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詞句來具體描繪非洲的色彩斑斕。可以做一下摘記,讀後同桌之間交流。引導學生體會出文章在結構上採用了總—分—總的寫作方法。

三.合作品讀,充分感悟“非洲的色彩”

1、 色彩斑斕的非洲給我們的視覺帶來了強烈的衝擊。分組學習,讀悟交流:非洲的'哪一處地方最讓你心動,讀一讀,品一品。

2、全班交流,彙報學習。

彩色的植物世界:

1.你從哪裏看出這片藍天之下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呢?

2.交流自己認爲寫得最美的句子,說說這些句子好在何處,並感情朗讀。

3.教師小結:是的,作者抓住了非洲“許多樹也開花”這一特點,寫出了非洲植物世界的色彩斑斕。

彩色的動物世界:

1.導語: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2.在非洲彩色的動物世界這一部分內容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爲什麼?

4.資料交流:說說你所知道的非洲彩色的動物世界。

5.引語:人們曾說:非洲是上帝創造的伊甸園,這裏是植物的樂園,也是動物的天堂。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園,就在非洲!

6.課件展示非洲的野生動物。

7.小結:非洲的動物多種多樣,作者無法面面俱到地描述,所以抓住了自己印象最深的蝴蝶來寫,詳略得當,寫出了非洲動物世界的色彩斑斕。

彩色的日常生活:

1.導語:非洲的自然景觀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無一不是彩色的!

2.學生交流讀書方法,如:(1)抓關鍵詞理解;(2)找出寫得最美的句子進行體會;(3)給自己提問題而後找答案等。

3.相機引導:作者通過花花綠綠的衣服、五光十色的食物、綠樹紅花掩映的住房和五顏六色的賓館,來體現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

引語:熾熱的赤道驕陽孕育了這一方皮膚油黑髮亮的非洲人,他們以自己的熱情奔放營造了七彩的生活.

6.課件展示:非洲的日常生活。(普通三輪車伕豔麗的衣着及市場人羣多、食物多樣化,突出其五彩繽紛)

彩色的藝術:

1.導語: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造就了彩色的非洲藝術。

2.學生交流最令自己感興趣的句子,並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從彩色的繪畫、彩色的工藝品、彩色的音樂、舞蹈,來體現非洲的藝術也是彩色的。

3.資料交流: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下非洲的工藝品嗎?能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非洲舞蹈嗎?

4.引語:人們常說,非洲舞蹈是非洲藝術的靈魂,非洲的舞蹈質樸、清純、火熱。請同學們朗讀這句話,一起來感受非洲舞蹈的魅力。

5.學生朗讀:“如果你有幸參加他們的篝火晚會,那熊熊燃燒的火焰旁那穿着花衣裙歡跳的人羣,不,那是流動的、五彩的旋律,你就會更深地領悟非洲彩色的美,非洲彩色的涌動與無限的活力。”

6.這就是激情似火的非洲舞蹈:課件展示非洲舞蹈的錄像片斷。

7.這就是非洲舞蹈的魅力,它讓人激情洋溢,熱情似火。請同學們再讀這句話,共同傳遞這份豪爽,這份激情!

四、總結全文:

1.導語:這激情洋溢的舞蹈,來自舞者的心靈。它訴說着非洲的原始與神祕,訴說非洲的熱烈與奔放。難怪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2.學生朗讀這兩個感嘆句:“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3.教師點題:是啊!說非洲是彩色的在於它的色彩斑斕,更在於它的多姿多彩!讓我們再一次讚歎這彩色的非洲吧!

學生再次感情朗讀這兩個感嘆句。

五、推薦閱讀:《非洲地理雜誌》、《非洲之旅》等。

教學反思:

對於這樣一篇美文,要讓學生感受它寫作的技巧,體會非洲的色彩斑斕,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師的恰到好處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開課時的出人意料:在《夢想的力量》一文中,非洲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再出示絢麗多彩的非洲圖片,讓大家感到驚訝、震憾。而在學文中,我 分三步走:初讀知大意,再讀抓重點,三讀談感受。我充分創設情景,播放非洲風光視頻,激起學生對非洲的神往,再引領學生將全文進行梳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達特色。而後和學生一起走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再“讀悟結合,感受非洲的自然景觀”,讓學生走進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和動物世界,從文字中細細品味,用作批註的方法,讓學生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感情朗讀加深體會,全體交流盡情暢談感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學其餘部分的內容。課堂上,我注重精讀與略讀相融合,採用列提綱的方式來梳理本文的文脈,瞭解本文表達特色,給學生充分的言語實踐時間和空間,體現着略讀教學略教而不略學理念。再就是感悟與積累並重。採用作批註、激情朗讀等方式讓學生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斕並內化積累。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9

一、學習“我的發現”

1、板書:我的發現。

(學生讀一讀)

2、觀察圖畫,引導發現:

圖上畫的是什麼?這些事物之間有什麼聯繫?

根據提示,學生想象。請你把夥伴泡泡裏的話補充完整(我發現燕子的尾巴像剪刀)。還能換一種說法嗎?

(剪刀像燕子的尾巴)

3、聯繫經驗,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還發現哪些事物之間非常相似?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

(如眉毛像彎彎的月牙兒,河水像一面鏡子等)

二、完成“日積月累”

1、讀讀認認:

⑴讀:讀讀下面的字詞,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組成的新字)

⑵記:你是怎麼記住這些字的?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⑶說:給每組的兩個字分別組詞,然後再用喜歡的詞語說一句或幾句話。

2、讀讀背背:

⑴教師示範對聯的讀法,學生感悟吟誦的語氣。

(注意讀的節奏稍慢,上聯和下聯節奏要相同,以顯示其對應關係。上聯一般要吟誦得低緩一些,下聯一般要吟誦得高而平。如,楊柳綠千里,春風暖萬家。)

學生模仿讀、對讀、齊讀、想象讀。

⑵指導背誦。

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背誦對聯。

⑶展示。

學生互相交流課外蒐集的描寫春天的`詩句。

3、我會說:

⑴指導說說:

讀讀橫紅後面的詞語,說說橫線上應該填上什麼。

⑵教師要啓發學生說出不同的詞語,只要搭配準確就要給予鼓勵和表揚。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一些這樣的短語,讀讀寫寫。

在組內說自己填的內容,其他同學評評。

三、展示臺

1、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可以是蒐集描寫春天的詞句;是展示有關春天內容的書法作品;還可以唱唱有關春天的歌曲,創編讚美春天的舞蹈,畫一幅春天的圖畫……

2、教師巡視、指導:小組內交流,大家互相分享學習的收穫。

3、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評價,評選“最佳創意”獎和“最佳期才藝”獎。

四、教學效果測評

1、個別指導,進一步保證每個學生知識積累落實。

2、“開火車”認讀詞語。

3、小組裏抽背春聯。

(點評、表揚)

五、拓展性學習

展示自己蒐集的春聯。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難忘的故鄉》是教科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2課。

【教學目標】:

1.通過課前預習,自主認識“拎、呔、戳、媚”四個生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鋪”、“追逐”、“啃咬”等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難忘故鄉、眷戀故鄉、熱愛故鄉的情感。

【重點、難點】:

1.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2.在朗讀感悟中體會作者難忘故鄉、眷戀故鄉、熱愛故鄉的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收集資料。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課題。

2.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

二、學前交流,檢查預習。

1.檢測字詞。

2.交流課文內容。

3.指名讀文,思考:文中寫了哪幾件難忘的事。

三、初讀感知,學法指導。

1..指名讀文,思考:文中寫了哪幾件難忘的事?寫出小標題。

(夏天江邊洗澡)(冬日趣事、好心叔叔抱我回家)(和鐵柱爭鴨蛋)

2.學習江邊洗澡,教師指導學習方法。

(1)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語和句子,在旁邊寫出自己的'感受。

(2)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指導朗讀。

3.學習雪地喂小雞的段落。

四、小組交流,品讀課文。

1.提出學習要求。

小組學習要求:

(1)請同學們組內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選擇印象最深的內容說說自己的感受。

(2)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組內多讀幾遍。

(3)組內交流,由組長確定發言順序,準備發言。

2.小組自主選學

五、全班交流,點撥引導。

1.選擇小組,根據要求進行交流。

2.小組交流自己喜歡的內容,教師相機指導。

六、學習寫法。

七、課堂檢測,鞏固提高。

夏天江邊洗澡

12.難忘的故鄉 冬日趣事 眷戀 好心叔叔抱我回家熱愛

和鐵柱爭鴨蛋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關於觀察,勇於交際的能力。

2.通過習作訓練,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3.通過我的發現教學,培養學生邊讀邊想象的習慣。

4.積累對聯。

5.通過趣味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時間:45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口語交際及習作

(一)口語交際

1.生自由讀要求,思考:本次交際的.內容是什麼?(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觀)

2.生自由分組交流。師提示:要說清這個自然奇觀在哪裏?奇在何處?最好能說出奇觀是怎麼形成的。

3.生推薦生一名參加全班交際。

4.全班交流,師生注意評價。生可以提問,也可補充,還可以討論。

5.全班評議。

(二)習作

1.生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圍繞自己遊覽過或瞭解到的一處自然景觀,寫一篇習作。

2.生審題,確定自己想寫的內容。

3.生與同桌同學交流。

4.生擬定草稿。

5.師初評:

(1)語句通順。

(2)沒有錯別字。

(3)有條理,有順序。

(4)有重點、清楚地介紹。

6.生根據提示,四人小組評議。

7.定稿,抄習作。

二、我的發現

(一)生讀對話,反覆讀。思考:這段對話告訴我們什麼?

(二)生反饋

(讀文章,邊讀邊想象,能在頭腦中形成畫面。)

(三)師生共同再讀《觀潮》,邊讀邊想象,爭取在頭腦中出現畫面。

(四)總結

三、日積月累

(一)生自由讀,思考:

這些句子有什麼特點嗎?

(二)生反覆讀,背自己最喜歡的。

(三)生上臺表演。

(四)師生齊讀,再背。

四、趣味語文

(一)

好讀書,不好讀書。

好讀書,不好讀書。

1.生試着讀,看應該怎麼讀。

2.生讀後,思考:這樣讀有什麼意思?哪種讀法更有道理。

3.師生小結。

4.再讀。

(二)

1.生自由讀,分析每種讀法的意思。

2.師生再讀。

3.生收集其它這樣的例子。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12

自讀導言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脈絡線索。

3、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

(解說:史鐵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說,均貫穿一點,就是“對生命的解讀”,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鐵生散文的代表作。閱讀本篇,可以說就是跟隨作者去閱讀生命。文章比較長。因而把握線索非常重要。文章對我們情感的衝擊,對我們心靈的敲打,都是通過語言傳達出來的。)

自讀程序

1、默誦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體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後兩部分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景、我的思緒。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追思,對母親生命的理解。

2、讓學生深入思考,邊思邊讀,抽象概括貫穿全文的思路是什麼?

明確:全文的總體思路是:追尋,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尋,後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學生注意第一部分中這樣幾句話,“我一連幾小時……我爲什麼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去窺看自己的心魂。”這實際是史鐵生在園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總體線索。也就是說,這就是史鐵生的“追尋”的“問題”,共三個:

第一個,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束,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說,我該不該去死?

第二個,我爲什麼要出生?

第三個,我應該怎樣活?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關於第三個問題。當作者對前兩個問題“想了好幾年”後終於想明白了,終於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感悟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的時候,實際已經找到答案了,已經對那“生”與“死”這兩個問題釋然了,解答了。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爲了什麼活下去?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活下去?怎樣面對冷酷、殘忍、不公平的命運。

這個問題是貫穿全文的核心問題。如果師生找準了這個關鍵的核心問題,那麼,就等於找到了一把解讀這篇佳作的“鑰匙”。可以說,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讓學生深入思考一下,邊讀邊思考:既然如何面對命運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麼第一部分那麼多風景描寫和第二部分寫母親是爲什麼?

明確:非常概括地說,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度的“理解”。開始,史鐵生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着思考的深入,隨着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閱歷的廣泛,隨着年齡的增加,史鐵生終於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彷彿生來就是爲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着命運的重壓。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寫,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爲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請看這一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這不是寫出一種永恆嗎?

自讀點撥

《我與地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於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並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屬於他個人的心境內容。

在整篇散文中,這沉思大致是歷經了前後兩個階段。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史鐵生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漸漸地看清了個體生命中必然的事相:“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這樣的結論便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的觀念: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於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餘地。

接下來,史鐵生將視界稍稍越出自身的範圍,寫到來這園子裏的其他人,去看看別人都有什麼樣的命運和活法。先是寫到他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了倍的.。

他在園子裏又遇到一個漂亮但卻是弱智的少女(刪節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就是一個因苦難而有差別的世界,如果你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變得非常絕望了。不幸的命運已經爲你規定了承受苦難的角色,那麼你還能有什麼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或者說,你還能有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嗎?很顯然,問題的關鍵就是在於那個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應該怎樣來看待自己的苦難。

史鐵生個人的問題其實已變成了衆生共同的問題——“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裏呢?”有論者從“平常心和非常心”的關係來看史鐵生的寫作,所謂“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內在的痛苦外化,把具體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給命運,然後再設法調整自我與命運的關係,力求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在根本上認可了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卻不是看輕生命自身的殘酷和傷痛,而是把這生命的殘酷和傷痛從自我中抽離出來,去融入到一個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這個“所在”就關係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實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內心痛苦爲基礎,將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間而不覺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顯生命之大”。這就是史鐵生在這篇散文中最後畫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靜靜坐在園子的一角,在融會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融會了死生的時刻裏。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關於怎樣活着和怎樣達到自我救贖的困擾,也終於爲所有生命永恆的慾望所滌淨,當投入到永無終結的生命之舞中時,對於個體苦難以及一切不幸命運的自我超越就都變成了一種必然。這樣一種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鐵生內心的希冀與不捨的探詢,也完成了他爲文的寄託。爲文與爲人在此纔是真正的一體。整篇《我與地壇》都是那樣的和美親切。(參見陳思和先生相關文章)

自讀思考

1、說說作者史鐵生是沿着怎樣的思路,使自己的精神走出陰影、獲得超越的?

2、找到全本《我與地壇》,通讀全篇。抄寫第三部分的一段文字(見下),背誦,並在寫作中仿寫。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裏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盪着串串楊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着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鏽,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以心緒對應四季呢?晴天是臥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裏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秋天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裏,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黴的東西;冬天伴着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並不發出的信。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羣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乾淨的土地上的一隻孤零的菸斗。”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等12個文言常用實詞和“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3.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4.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觀點。

【使用說明】

1.第一課時落實學習目標1-2,第二課時落實學習目標3-4;

2. 第一課時落實基礎演練1-3,第二課時落實基礎演練4-5;

3. 第一課時落實合作探究1-4,第二課時落實合作探究5-10;

4. 第一課時落實鞏固訓練1-8,第二課時落實鞏固訓練9-13;

【知識導學】

1.關於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內容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着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後部分着重闡明學習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勉勵人們學習須持之以恆,以求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品德。

2.關於勸學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 劉過《書院》)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 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 《金縷衣》)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 陸九淵《讀書》)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 韓愈《勸學詩》)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時讀書樂》冬)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領悟,桃紅李白寫文章。(民國熊伯伊《四季讀書歌》春)

3.關於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一種用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較抽象道理的論證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辭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體 ” ,用來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體 ” ,聯繫二者的詞語叫 “ 喻詞 ”(像、是、如等)。用來作爲喻體的事物,應當是爲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說明另一個事物。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如可以把教師比喻成蠟燭、春蠶,說明他們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卻不能將他們比喻成能使別人乾淨起來,可他們自己卻像越來越髒的抹布、掃帚,這樣運用比喻法,叫“引喻失義”,應當注意。因爲比喻的雙方缺乏本質上的內在聯繫,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論述一個問題,不能僅靠幾個比喻,應把它和例證法、分析法等結合起來使用。比喻論證不是議論文寫作的主要論證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礎演練】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藍( ) 木直中繩( ) 參省( )

須臾( ) 以爲輪( ) 跬步( ) 生非異也( )

槁暴( ) 騏驥( ) 駑馬( ) 跂而望矣( )

二螯( ) 鍥而不捨( ) 金石可鏤( ) 則知( )明而行無過矣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勸學( )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3)吾嘗跂而望矣( ) (4)假輿馬者( )

(5)而絕江河( ) (6)風雨興焉( )

(7)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9)駑馬十駕( ) (10)用心躁也( )

(11)學不可以已( ) (12) 金就礪則利( )

(13)而聞者彰( ) (14)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

(15)用心一也( ) (1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

(17)木直中繩,以爲輪( ) (18)聲非加疾也( )

(19)非能水也( ) (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3.名句默寫填空。

(1)(20xx江蘇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20xx福建高考)故木受繩則直,______________。

(3)(20xx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4)(20xx全國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復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4.找出文中的20個比喻句。

5.結合已學知識,說明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後邊句中的“而”屬哪種用法,請把相應的用法的序號填在句後的括號裏。

a.連詞,表並列關係。b.連詞,表遞進關係。c.連詞,錶轉折關係。d.連詞,表因果關係。 e.連詞,表順承關係。f.連詞,表修飾關係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

③吾嘗終日而思矣( )

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2)按照“之”字的意義的用法,選出全是代詞的一項( )

①青,取之於藍②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③不如須臾之所學也④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⑤冰,水爲之⑥君將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⑧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加點介詞“於”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①青取於藍,而青於藍 ② 善假於物也 ③ 寡人之於國也

④屈原至於江濱 ⑤頒白不負於戴於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見於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合作探究】

一、說說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據提示,梳理本文內容

文本圍繞“ ”從三方面展開說理分析,其中第二段從學習的. 說明道理,運用 個比喻句分析了學習能夠 、 、 ,第三段從學習的 說明道理,運用 個比喻句分析了學習能夠 、 、 ,第四段從學習的 說明道理,運用 個比喻句分析了學習要求 、 、 。

三、分析第一段五個比喻句所表達的意思。

四、荀子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自主學習、從師學習的目的是爲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說說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個比喻句所表達的意思。

六、我們今天認爲,在一個人獲得教養的途徑上,“思”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卻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應該怎樣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個比喻句所表達的意思。

八、結合文本,說說本文比喻說理的特點

九、荀子認爲學習可以改變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惡”的本質,從而具備聖心,成爲君子,對此,你有着怎樣的評價和認識?

十、在知識急增的社會,我們對於學習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認爲荀子的觀點是否過時?有哪些觀點需要補充發展?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和媒體準備

句子卡,生字卡,投影圖片。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1、猜謎語

①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啊遊。(小蝌蚪)

②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2、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爲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不認識。今天我們就一起隨着小蝌蚪去找媽媽吧!

3、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以讀漢字爲主。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默讀,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學生彙報,從哪幾個自然段中可以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

三、學習課文,隨文識字。

1、瞭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看第一張圖片,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的?他們遊的怎麼樣?

默讀課文用劃出寫小蝌蚪樣子的句子。

朗讀第一自然段。(指導讀出快活的語氣)隨機學習生字灰。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麼。它們多麼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它們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隻可愛的大青蛙。

2、瞭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看課件,提問:青蛙媽媽是什麼樣的?出示句子,進行朗讀指導,學習生字披、鼓。

引導學生歸納青蛙的外形特點。

師:假如你現在是青蛙媽媽,你想來介紹一下自己嗎?(生帶頭飾上臺彙報)

四、寫字指導

1、觀察有、在、什、麼,學生說說要注意的地方。

2、範寫,學生描描寫寫。

3、評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讀上節課學過的生字卡片。

2、朗讀小蝌蚪和青蛙樣子的句子。

二、繼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1、瞭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①師: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

請孩子們自由地小聲朗讀課文2~5自然段。讀完後,找出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用~~~~勾劃出來,並標上序號。

②小組交流

③集體彙報,師相機貼出圖片

④演一演:請生扮演小蝌蚪,講講自己是怎麼樣長大的(帶頭飾上臺彙報)

2、學習課文2~5段

過渡:小蝌蚪歷盡艱辛找到了媽媽,其中多虧了誰的'幫助?(鯉魚和烏龜)師貼圖

①學習第2段

引讀:小蝌蚪遊哇遊,正好看見這時,他們會有什麼想法?

於是,就迎上去,問

爲什麼要迎上去?看圖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小蝌蚪主動熱情、有禮貌的語氣。(同桌互問互答,師生讀等)

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那打聽到自己的媽媽長得有什麼特點?

過渡:於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己的媽媽。

②學習第3段

引讀:它們遊哇遊,看見了一隻連忙叫

爲什麼小蝌蚪會把烏龜誤認成他們的媽媽?表現出怎樣的心情?(急切)

你從哪些詞看出很急切?(連忙、追上去)

爲什麼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說。

看圖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急切的語氣。(分組輪讀,師生接讀等)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不過他們不灰心,因爲他們又從烏龜那知道了媽媽樣子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

過渡:於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他們相信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媽媽。

③學習第4段

引讀:小蝌蚪遊啊遊,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

嘿,這一次可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像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那樣,可別再認錯了。

他們仔細一看,那隻大青蛙披着

一定是自己的媽媽,於是就不慌不忙地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過去呢?生自由說。

請生上臺表演這三種情況。

師小結:可見,作者用詞準確,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向他學習,這樣才能把句子寫得準確形象又生動。我們也要向小蝌蚪學習,只有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究,堅持到底,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着說

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齊讀第4段最後一句話(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做動作讀一讀。

④小青蛙都在幹什麼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師: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讓我們帶着讚賞的語氣再去讀一讀吧。

3、爲了讓我們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適安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四、總結全文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演一演這個故事

六、指導寫變、條。

查找、一隻青蛙一年可以吃掉多少害蟲?

青蛙爲什麼成爲捉害蟲的能手?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長出兩條前腿長出兩條後腿尾巴變短青蛙

迎鯉魚圖追烏龜圖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15

一、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的第六課,是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抒發了養母對“我”深切的愛和“我”對養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適合初中生學習。它的語言淺顯明瞭,但情感內涵豐富,可以通過此文教育學生尊敬和愛戴自己的母親。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加深兒女對母親的理解;

2、學習如何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二、 學生分析:

學生剛離家到學校唸書不久,普遍都有思鄉、思家、思親情結。特別是思念自己的母親。但是他們又搞不懂自己離不開母親的真正原因。這正是學生的天真幼稚之處,也是爲人處世膚淺的一面。他們的真情需要薰陶、需要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在他們幼稚的心裏種下“孝”的種子。

三、 設計理念:

體現語文人文性,學生的主體性和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創設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水平和審美情趣,使他們敢於說話,敢於質疑,這就是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和實際,體會母女之間那種真摯的情感,並認識母親對子女成長所做出的無私奉獻。

2、知識目標:瞭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懂得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四、 教學流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 讓學生欣賞歌曲《媽媽的吻》。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歌曲的動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詞,同時談一談自己的內心感受。

反饋:這個環節學生普遍比較能投入,能夠爲歌曲優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學甚至產生共鳴,流下了眼淚,特別是女同學。另外同學們在談自己感受時均認爲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動,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對往事的回憶。我想借助一些優美的暗示來上語文課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時學生的心底是純真無邪的。

2 學生分組討論,暢談感受。

A、母親對自己影響最深刻的一件事:

反饋:有的同學談自己生病時母親連夜或冒雨送他(她)到醫院的故事;有的同學則談了母親在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巨大幫助;有的同學甚至提到母親如何對自己進行嘔心瀝血的教育,如何爲了兒女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總之有回答問題的同學在談話過程中無不流露出感激和自豪之情。認爲自己應該在長大後孝敬和報答自己的母親。

反思:學生各式各樣的回答,雖然讓人應接不暇,但我內心裏還是感到欣慰。因爲通過他們的回答和談話,我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含義所在。我想我面前坐着的是一羣本性善良、質樸的孩子,如果教師能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教育,我們使學生“學會做人”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B、 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經做過的對不住母親的事:

反饋:一開始學生都不太敢說出自己做錯的事,後來在我的帶動下(先讓他們聽我的'經歷——這也體現師生平等、互動的原則)同學們慢慢踊躍起來了,紛紛打開自己的心扉,把壓在自己心中的不快都說了出來。比如有個同學說自己曾經在背後罵過母親,並取笑她,後來發現自己錯了又沒膽量向母親承認錯誤;還有個同學說自己假裝生病,來騙取母親的同情……

反思:雖然同學們的話讓我感到驚訝,但我同時卻也看到了他們誠實、善良的一面和可塑性。作爲教師,我想應該從正面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錯誤,讓他們知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二)、學生閱讀課文《小巷深處》,並且分組探究:

1、課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母親的?(主要通過哪些描寫)

2、應如何評價她的這種行爲?

反饋: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們的討論相對活躍,但是回答的答案比較統一。一般是:喜歡 → 反感 → 討厭 → 感動。學生能夠較全面地去發現問題。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學生們則由討論轉化爲爭論,主要形成兩種觀點:1、對“小莉”的行爲應持批評態度,因爲她忘恩負義,沒有盡到做女兒的責任,對不起自己的養母;2、認爲“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爲她是一個被撿來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時她還是一個孩子,是老師、家長沒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錯能改的做法也是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