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9.97K人 

  知識目標: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1、學習本文中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方法的運用。

2、瞭解論證的 兩種方式,立論和駁論。

  能力方法目標:

1、運用例證法,道理論證證明自己的觀點。

2、用文章作者的 觀點來解釋、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 情感態度世界觀目標: 聯繫文章中的觀點,反思自己對讀書的方法和認識。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初讀課文,思考:

1、一般人認爲“不求甚解”是什麼意思。持什麼態度?

2、作者又是怎麼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據是什麼?作者對“不求甚解”持什麼態度?

3、作者擺出列寧批評普列漢羅夫讀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 兩個例子是爲了證明什麼觀點?

4、不求甚解與“馬馬虎虎”的區別是什麼?

(二)討論明白:

1、一般人認爲“不求甚解”對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對“不求甚解”持否定態度。

2、作者認爲一般人的觀點不盡然,對“不求甚解”持肯定態度。 他認爲不求甚解有兩層意義:一是指要虛心,不要以爲書一讀就懂,另一層含義是“讀書不要固執一點,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確立這兩層含義的依據是陶淵明《五柳先生》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兩句話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聯繫。

3、作者擺出列寧批評普列漢羅夫讀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 兩個例子是爲了證明讀書要活讀。

4、不求甚解與“馬馬虎虎”的區別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馬馬虎虎卻對文章的意思不通。

(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1、作者全面否定了一般人的對於“不求甚解”的觀點嗎? 沒有,作者是說“一般人”的觀點不盡然。也就是說不完全對。

2、爲什麼說“不盡然”,體現了本文語言的的什麼特點?舉例證明不盡然對。 表明文章語言具有準確性的特點。科學中有許多事情需要人們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又需要人們“不求甚解”比如,我們應該學會原諒別人的過錯,要學會包容,所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本文中所說的,我們讀書,應該採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3、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首先擺出一般人不太正確的觀點,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二部分:解釋“不求甚解”的確切含義。 第三部分:“活讀書”的必要性和怎麼樣“活讀書”。

4、從本文題目來看,“不求甚解“不能表明作者的態度,請你爲本文的標題加上合適的詞語或者短語,使作者的意思或情感更加明白。 如《不求甚解新解》《不求甚解辨》《不求甚解正義》等或者是《正確理解不求甚解》

5、《不求甚解》中說: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說“不求甚解”,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順着作者思路就可以把握本意,對這兩種意見,你是怎麼看的。

(四)拓展: 辯論 甲方:“不求甚解就是囫圇吞棗,該貶” 乙方:“不求甚解”就是不拘泥於局部而是着眼整體,該揚。

(五)、你覺得對待問題一般應該採取怎樣的辦法?

對待重大問題,關鍵性問題要求甚解,一技微末節的事則不必認真,特別是在與人交往上。

小結:(六)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是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見解或主張的文章。

議論文從論證的方式看,一般可分爲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即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後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謬論同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邏輯關係,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並不能由論據推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