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黃鶴樓送別》

本文已影響 3.05W人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黃鶴樓送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學反思《黃鶴樓送別》

語文教學反思《黃鶴樓送別》1

什麼是“語文味”?如何體現“語文味”?是我們這次研討課的主題。本次課前,我們通過網上學習和主題探討的形式,對什麼是“語文味”?如何體現“語文味”?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

樑老師精心的準備,精彩的課堂,爲我們開了一個好頭。“一石擊起千層浪”嘛!爲我們今後的嘗試與探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下面是我自己初淺的看法:

一、夯實基礎,體現“語文味”。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要體現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樑老師的這一節課,很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一是在新課前複習詞語,讀好詞串,並運用詞語說話。二是在課堂中樑老師抓住“依依昔別、藏、佇立、凝視”等詞語,“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等關鍵句的'品讀,引導學生細細咀嚼、慢慢品味。這就是語文課區別與其它課程的具體體現。夯實語文基礎知識,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這就是體現“語文味”。

二、把準課文感情基調,有效指導朗讀,體現“語文味”。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包詩”課文,樑教師運用符合情境的背景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創設情境,通過樑老師的精心引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文本與老師對話,與文本對話。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薰陶,聽着教師優美的語言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充滿個性的朗讀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如在引導學生誦讀李白舉杯敬酒的段落時,老師動情地訴說“這是一杯……”,一組排比句的運用,把李白與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融入文章,學生也能在詩意中動情誦讀,理解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在這種美的語言薰陶下,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學生的語言纔會豐富起來,纔會優美起來。課堂中樑教師把準課文感情基調,有效指導朗讀,這就是“語文味”的具體體現。

語文教學反思《黃鶴樓送別》2

師: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也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學們請你們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學生自己練習)

一組學生上臺

生1:孟兄,你看這天多藍啊!

生2:是啊,賢弟!這長江邊煙霧迷濛,景色真美!

生1:要是我們能長居此地,該有多好啊,可是你今天就要順江東下了,我真是捨不得啊!

生2:我也捨不得你啊,不過我相信我們還會再見面的!

生1:孟兄,說句實在話,自從我結識了你,就一直把你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我從你身上學到了很多很多,爲了感謝你,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生2:賢弟,來,幹!

(兩人舉杯共飲)

生2: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生1:孟兄,小弟我再敬你一杯,願你一路順風!

生2:賢弟,再見!

另一組學生上臺

生3:孟兄,你看這兒的景色多美啊!繁華似錦,雲霧繚繞。

生4:是啊,要是我們能長久在此飲酒作詩,那該多好啊!可是我今天就要遠行了,內心真有點捨不得。

生3:孟兄,自從結識您以來,您給了我很多幫助,您就是我的兄長、我的恩師,爲了給你送行,我特地準備了一罈尚好的“女兒紅”,來,孟兄,我們乾一杯!

生4:賢弟啊,你太謙虛了。方圓幾百裏,你——李白,誰人不知啊,能認識你也是我三生有幸啊!來,爲我們的友誼乾一杯!

生3:來,幹!孟兄,送君千里,終需一別。但我深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再見面的。到那時,小弟我一定準備最好的酒菜爲您接風。

生4:賢弟啊,愚兄我就此告別,保重啊!

生3:孟兄,保重!後會有期!

生4:後會有期!

評析: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進步。”想象是創新之母,但想象又必須依託於形象,教師在利用多媒體創設了離別情境後,讓學生找自己的.朋友,聯繫上下文展開想象,分角色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進行說話練習。這一設計,學生訓練面廣,先讓學生找好友練說,在此基礎上,在讓學生上臺演一演,學生自信心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體會友人離別時的心情了,個個受益匪淺。有效的合作學習,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達的機會,養成了良好的與他人合作的習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想象不僅僅是形象思維,更是藝術思維,從而產生了1+1>2的效果。

語文教學反思《黃鶴樓送別》3

離別,一個傷感的話題。雖說“若是兩情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但誰願意讓沉甸甸的思念、牽掛縈繞着,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文人重情,因而文人之間的離別常常會演繹成一段動人的故事,如李白與孟浩然的黃鶴樓之別。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其實就是作者對詩句的一種解讀,並將這種解讀呈現在動人的故事中,從而使讀者在讀文中獲得對詩句內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閱讀這種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詩文對照。這一點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學生也並不陌生,學文之前大多已能琅琅背誦。

針對如此學情,我們的教學還能僅僅着眼於“詩文對照,理解詩意”嗎?不。我們要努力達到的目標,是向文本深處行進,讀懂送別中流露的“情”,學習文章表達情感的方式。目標決定方向,方向決定方式,於是,《黃鶴樓送別》一課的教學,定位於——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一、詩文對照,初解詩意。

學生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絕不是一無所知。初讀之後,已大致瞭解詩句講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揚州,李白在黃鶴樓爲他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詩人想要表達的依依惜別之情。當然,如此粗淺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想要獲得進一步的理解,必須詩文對照。高年級的學生,應該能比較熟練地運用文包詩的學習方法。於是,從“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爲大詩人孟浩然餞行”讀懂了“故人西辭黃鶴樓”;從“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讀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詩句中的“煙花三月”;從“順江東下,前往揚州”讀懂了詩句中的“下揚州”;從“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讀懂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該放手時且放手,讓學生去文中讀一讀,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於是,詩的意思便了解了。很不喜歡那種爲了突出學法指導一味地將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歸零”的做法。事實上,漠視學情的學法指導正是不重視學法指導的體現。

二、品讀場景,涵詠真情。

《黃鶴樓送別》一文,將送別時的三個場景娓娓敘來,細細描繪,無需畫面的呈現,音樂的渲染,就那樣“洗盡鉛華,素面朝天”,讓學生走進文字中,步入畫面中,咀嚼,品味,潛心會文滋味長,文的背後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擊心絃了。

首先,是“‘觀賞’美景”。“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觀賞,是掩飾離愁,是排遣別情,是將依依惜別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爲什麼藏呢?“情深深,雨濛濛”那樣地唱不行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那般地哭不可以麼?不,那不是屬於李白和孟浩然這樣的男子漢的離別,他們藏着的別情後,是滿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細細地品讀一個“藏”,讀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懷。

然後,是“敬酒話別”。人常道:言爲心聲。送別的話語裏傾訴的是心聲,滿滿的酒杯裏裝着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請,留戀情;師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滿情更滿。而孟浩然語重心長的勸慰中,是關心,是愛護,是對友情的珍視,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個是“請滿飲此杯”,一個是“一飲而盡”,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傳遞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樣真摯,那樣深情。

最後,是“佇立吟詩”。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遠去,李白佇立江邊,凝視江面,既然是“凝視”,他的視線應該有一個焦點,那個焦點,便是漸行漸遠的孟浩然。縱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盡頭,視線卻能飛越千山萬水,久久地追隨,隨着牽掛的人兒走向海角天涯。因爲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人習俗“折柳相送”,“柳”——“留”諧音,那楊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點點沙鷗彷彿也在一路追隨相送,聲聲呼喚珍重;那一江春水綿綿不絕地流淌,訴說着思念和祝福綿綿無絕期,真摯深厚的友誼在天地間長存,永世不絕。而文末的一個省略號,又蘊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

就這樣,細細地讀,慢慢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動了,這一份依依惜別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樹,在心頭靜靜地長起來了。

三、反覆誦讀,讀中抒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爲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詩中動人的情。原來,詩跟人一樣,有了情,便有了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傳承。所以,多少年歲月流逝,靜靜佇立的黃鶴樓在訴說着這個動人的故事;長江水滔滔不絕,在吟唱着這一份感人的友情。一遍遍地誦讀,漸漸地,便分不清詩中的情,自己的情,只知道強烈的感情噴涌而出,融進這千古的絕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一千多年過去了,人們傳誦着這首動人的詩。著名詞曲作家陳小奇將它改寫成了一曲《煙花三月》,歌詞就是一首詩,寫得情意綿綿。課堂上,歌不必聽,歌詞卻很值得一讀。用心地讀一讀,一切盡在詩中了——牽住你的手,相別在黃鶴樓。波濤萬里長江水,送你下揚州。真情伴你走,春色爲你留,二十四橋明月夜,牽掛在揚州。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好朋友?揚州城,有沒有人爲你分擔憂和愁?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知心人?揚州城,有沒有人和你風雨同舟?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夢裏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遠影碧空盡,才知道思念總比黃花瘦……

四、讀寫遷移,表達真情。

作爲高年級的學生,僅僅讀懂文章表達的情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學習課文表達情感的寫法。縱觀全文,在送別的三個場景中,或借景抒情,或通過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表達情感,使文章洋溢着感人的情意。細細回味,擷取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學習運用這些方法來表達與朋友間的友情,與家人間的親情……一則小練筆,由“得意”走向“得言”,“情”便如溪水般自然、活潑地向前流淌。

語文教學反思《黃鶴樓送別》4

《黃鶴樓送別》是一文詩兼美的“文包詩”形式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爲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於“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係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嚮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基於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一、感受畫面,進入詩境。

在引導學生感受全文意境的環節,我分三步進行設計在。第一步: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體會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第二步:第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去讀,思考能從中讀出什麼?主要讓學生體會年輕的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和孟浩然作爲一個老大哥對小弟的安慰,感受濃濃的兄弟情深。第三步: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自讀,產生疑問:爲什麼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引導學生走進李白的內心,傾聽李白的心聲。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覺得因爲班級學生的素質比較好,再加上我引導得巧妙、得當,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教學效果較好。

二、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文包詩的課文主要是再現了古詩的意境,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教學時,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後,我出示了古詩,先讓學生自讀,然後指名學生讀,要求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接着進一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概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集中交流。最後我又讓學生質疑: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嗎?這就是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不細緻的地方。由於我提的問題放得比較開,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就偏離了我的初衷。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提一些字詞理解方面的問題,但由於我設計問題時沒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向,學生便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爲什麼詩題是“廣陵”而詩句中卻是“揚州”?爲什麼詩句中用“唯見”而不用“只見”?這一些問題可以說就影響了我的教學。所以,在以後的備課中,對於問題的設計,應該多作考慮,以避免在上課時出現偏差。

語文教學反思《黃鶴樓送別》5

課上,讓學生抓住“依依惜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長和老師”、六個“您”等等,通過細心朗讀,結合看插圖,領會課文語言。

李白佇立江邊凝視遠望,內心必然思緒萬千,作者以省略號留下藝術空白,給讀者以廣闊的感悟空間。課上,通過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想象說話,與其心靈對話,感悟詩人內心深處豐富細膩的`情感,產生共鳴,更好地體會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

古詩的學習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通過相互討論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詩相對應的句子,藉助文中的語言理解詩的意思。至於詩中的詞語,只要抓住“辭”、“孤帆”、“唯”等稍加點撥即可。還可以指導學生對古詩和文中對應的句子進行反覆吟誦,加深體會。

“文包詩”這類課文既不同於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於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不一定會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詩”結合。

語文教學反思《黃鶴樓送別》6

《黃鶴樓送別》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在傳統教學手段的運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本課希望憑藉設計科學的教案和課件,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計用兩課時就可以達成教學目標。

一、巧用多媒體多媒體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和美妙悅耳的聲音吸引着學生,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這節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配上動聽的古箏曲,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四段時,我結合悠揚的樂曲,聲請並茂的朗誦爲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置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二、抓住重點詞語朗讀,感悟。

《小學語文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讀”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特色。蘇軾也曾說:“三分詩,七分讀”。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況且《黃鶴樓送別》文句優美,更適宜訓練朗讀。如第二段抓住“一會兒—一會兒————”“依依”,第三段抓住“令人敬仰,譽滿天下”等詞語理解感悟,朗讀。爲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採用了各種手段及方式,如在朗讀第三段時,讓演李白的同學讀李白的話,讓演孟浩然的同學讀孟浩然的話,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朗讀古詩時,配上悠揚動聽的樂曲,訓練學生朗讀。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我就進行範讀,手把手地教,由於訓練教紮實,因此朗讀效果不錯。

三、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

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詩是關於送別的。《芙蓉樓送辛漸》《贈汪倫》等,學生列舉了好多,我還出示了好多關於送別的詩,讓學生摘錄,課後,我又佈置了收集關於送別的詩,準備開朗誦比賽會,旨在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語文教學反思《黃鶴樓送別》7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於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儘量多的潛心會文的時間,讓學生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爲宗旨。課始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幾幅圖景?(美景圖、話別圖、目送圖)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潛心會文,投入地走進文本,傾聽文本的聲音,在腦海中再現那感人的情景,真摯地走進人物的內心,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真正成爲“一種精神的相遇”。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滿飲此杯、依然、凝視、佇立、孤帆等,雖然只是這樣短短几個字,卻能夠很好的表現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中,不斷地對文本的催化中,學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詩人的情感中。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部,發現了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後豐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後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像

《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隻有五年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的。可是課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麼?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着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麼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四、引入資料,促進深化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瞭解又太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以及對王勃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引用,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