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本文已影響 2.41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凡卡》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1

自從教學《北京的春節》進行反思後,充分認識到對文本內容進行大膽取捨,詳略得當的重要性。所以教學《凡卡》這篇長文時,我緊抓重點,避免“高投入,低產出”的局面,尋找教材與學生髮展的有效結合點。

本學期關於閱讀教學提出兩條新要求:一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從這兩方面入手。第一課時總體感受全文,然後進入課文最核心的部分——信,抓住“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重點研讀8和15自然段,感受凡卡的苦難生活和非人的待遇,揭露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第二課時重點理解鄉下的生活也是痛苦的,但是他卻還是願意回去。接着重點感受信能否被爺爺收到,結果會是怎樣的結局。本課講解學生應掌握的本文最重要的兩種表達方法:插敘對比,以“樂”襯“哭”,更突出凡卡學徒生活的苦難;結尾意味深長,以凡卡甜蜜的夢想作結尾,展現的是似“喜”實 “悲”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無窮。

而且我在教學時切實把握好“度”,不片面批判當時的制度,也不盲目渲染文章表達方法的作用,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兩者的`融通,力求讓學生在感悟思想內容對寫作方法有所掌握,在探究寫作技巧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

綜觀這課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課堂練筆——“凡卡睡醒後會發生什麼事”中看出來。很多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小凡卡的悲慘經歷,寫出凡卡不是睡醒的,而是被老闆打醒的。

一課一得。放棄是爲了更有效的獲取,有所不爲纔能有所爲。力求讓學生把精力集中在對文本精華的品味和吸收的過程中,使他們提高語感,提高能力,既學到閱讀方法,又受到情感薰陶。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2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並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蒐集與本課內容聯繫緊密的課外資料,並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爲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爲“引子” ,爲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裏,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爲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通過多種渠道蒐集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並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後溝通,互爲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等,這樣的學習纔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

課後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迴的開始,教師要通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後,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並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信息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裏胡編亂造的《東遊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說愛”,網絡世界的刺激等等都衝斥着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臺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3

近日,學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課例大教研”活動。我們五年級組的課題是《凡卡》。《凡卡》是第六單元是“外國名篇名著”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在聖誕節的前夜趁老闆、老闆娘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激起了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關注凡卡的悲慘命運,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難點是體會文中回憶的內容和寫信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瞭解背景,導入新課。

讓學生交流蒐集到的資料,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檢查預習。

三、品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悲慘。

讓學生通過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可憐,結合捱打時的動作--“揪、拖、揍、戳”、“拿楦頭”、老闆娘“撈起青魚”;等動作,體會他們對9歲的小凡卡肆意隨便地毆打,毫無人性地對待。讓學生體會凡卡多麼可憐!然後通過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走進凡卡的內心,理解凡卡的可憐,感受當時社會的'黑暗。通過理解凡卡的捱餓、誰不好覺,讓學生感受9歲的凡卡在老闆的家裏過的就是這樣痛苦的生活:沒有自由,沒有尊嚴,連做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凡卡的悲慘的生活。

四、自學結尾、感受美夢難圓

凡卡的夢會實現嗎,爲什麼?讓學生交流。

美好的夢總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對比,可憐的凡卡悲慘的命運將會繼續。教學本課後,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

本篇課文的歷史背景離學生比較遙遠,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環境。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首先我讓學生們交流當時的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情況,讓學生了解在沙俄的統治下,俄國人民所處的悲慘狀態。這樣,我班的學生就很快地融入到了課文中,課堂效果比較好。

二、注重朗讀,體驗情感

《凡卡》這篇課文雖然較長,我對課文的重點部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樣對凡卡的痛苦生活才能體會得更深刻。比如凡卡的信要讀出他生活的悲慘、痛苦,讀出凡卡的可憐,讀出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對於信之外的回憶鄉村生活的段落,可以與信的內容對比着讀,要指導學生讀出鄉村的生活雖然貧苦,但在凡卡的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讀出凡卡在鄉下的快樂。這更烘托出凡卡的可憐。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4

問:教學《凡卡》這篇小說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凡卡是一個9歲的窮孩子,沒有上過學,怎麼能給爺爺寫信呢?我只好解釋說:這是小說,可以虛構。這樣解釋妥當嗎?

又:“凡卡”爲什麼又稱“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說可以虛構來解釋見卡會寫信,不夠妥當。小說裏的人物、事件、情節確實可以虛構,但是,虛構的情節必須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說,藝術的真實必須以生活的真實爲基礎。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備會寫信的條件,作家也不應當這樣寫。

那麼凡卡會寫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據俄國作家契柯夫的同名小說縮寫的。凡卡9歲前是否上過學,小說沒有交代,但我們不能只根據他家裏窮就斷定他沒有上過學。小說雖然沒有交代凡卡是否上過學,但是他能夠寫信的條件還是可以從小說原作中的一些情節中看出來的。凡卡的母親佩拉蓋雅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裏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奧爾格·伊格納捷夫娜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這一情節沒有納入課文,可以參見《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國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愛稱,類似我們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愛小說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愛稱來稱呼他。按照俄國的習慣,姓名的全稱只在正式場合使用,平時用省略的說法。晚輩對長輩自稱,只稱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給爺爺的信中自稱“您的孫子伊凡·茹科夫”;晚輩稱呼長輩,只稱呼長輩的名字和父名,不稱呼姓氏,所以凡卡稱呼爺爺“康斯坦丁·馮卡里奇”。

下面是來自《中央電教館資源中心》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歲,家裏很窮,又沒有讀過書,他怎麼能給爺爺寫那樣長的信呢?另外,凡卡又爲什麼不會寫信封呢?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原因一,課文是經過編者刪節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說原文,有這樣一段被刪去的話:“當初凡卡的母親彼拉蓋雅還活着,在老爺家裏做女僕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筆者注:其人是老爺家的小姐)就常給凡卡糖果吃,閒着沒事做便教他念書、寫字,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可是等彼拉蓋雅一死,孤兒凡卡就給送到僕人的廚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後來又從廚房給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亞興的鋪子裏來了……”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至於小姐爲什麼喜歡他並樂意教他,這又和凡卡的母親曾是小姐寵愛的女僕有關係。

原因二,俄語是拼音文字,和漢語不同,俄國孩子學俄語讀寫要比中國孩子學習漢語容易得多。凡卡雖沒有上學讀書,但很小的時候小姐就教他念書、寫字;另外,凡卡的爺爺也識字(可以從文末的夢境描寫中看出),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也曾教過凡卡,因此,凡卡會寫信應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氣,用詞淺顯,近乎是一般兒童口語的實錄,所以,這對於凡卡來說只會寫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學會寫字卻不曾學過寫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寫錯了是可能的。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5

在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時,一學生提出:“凡卡沒把地址寫清楚,爺爺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結尾爲什麼這樣寫呢?”文章似喜實悲的結尾確實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於是,我抓住契機,激發疑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討。我說:“是呀,凡卡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想到爺爺是永遠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運又將怎樣呢?”回答中帶有明顯的同情、悲痛的情感。這時,我又把提問回到剛纔那位學生的疑點上,我說:“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文章這樣結尾的用意是什麼呢?”

這時,學生思維異常活躍,有的說:“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着不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學生對凡卡的“命運”展開的求異思維,激起了他們情感的漣漪──對凡卡的同情。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6

文章很長,課時卻有限,這樣的時候,倘若貪求面面俱到,教學將又冗長又乏味,同學收益甚少。

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學,我這樣設計並實施教學:

1、初讀課文伊始,就拋出問題:“用一個詞語表達你初讀本文的.最大感觸。”同學很快紛紛表達:震驚、傷感、同情、悲哀……由此,迅速導向同學集中關注文本的情感,並將自身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後,就“從什麼地方感受到‘震驚、傷感、同情、悲哀……’?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這一問題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以點帶面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並反覆研讀相關的語句,既緊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線;既讀懂內容,又感染情緒。

3、接着,再讓同學就自身最有“震驚、傷感、同情、悲哀……”感觸的語句通過朗讀表示自身的情感體驗,同學自然地噴發感情。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講析,自然枯燥乏味,毫無特色,弱化文本自身的感染力,以上處置,則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時間、空間關係複雜的難點,實現了長文短教、化難爲易。因而,教師深入涵詠文本,正確地處置、掌握教材非常重要。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7

這一節課,教師以學生爲本,抓住學生的已有認知和學習興趣設計教案。教案設計層次清晰,教師教學有重點,有層次。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等學習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了配樂朗誦,填寫古詩的方式,將課堂氣氛調動很到位,學生的.感悟有了昇華。

但在這節可上,教師按教案設計行課,根據學生情況進行靈活的變通較差。感覺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的參與及情緒都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8

《凡卡》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分三課時進行這課的學習: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自己設計預習題目,要求抓住重點字詞,形式多樣,有思考價值;第二課時交流預習成果,檢查預習效果;第三課時圍繞課後思考題進行研究學習,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在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設計的預習題很全面,很有創意,能夠抓住重點,聯繫舊知識,聯繫課外的知識,題量也很大;而有個別學生(有的屬於學困生,有的則屬於習慣差的學生)則相反,一堂課下來,這兩種類型的學生的收穫真是天壤之別。面對這種現狀,我開始想對策:對,在其他學生設計的同時,請一位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完成,建議(或要求)後者模仿這位同伴的題目去設計自己的預習題,這樣,他們有了壓力,也有了動力,提高了他們的預習效果。另外,在進行預習成果交流是,要做到人人蔘與,採用兵教兵的策略,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穫知識,提高能力。

二、在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我通過“明確目標-自學自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總結評價”的五步教學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悲慘的生活,內心的痛苦,美好的嚮往。首先,我向學生提出學習目標:默讀課文,思考課後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批註。接着,學生進行自學,與此同時,我進行行間巡視,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批註及時進行交流,激活其他學生的思維。

之後,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要求在組長的帶領下,將小組成員的理解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統一的認識,並選出代表準備進行全班交流。最後,我組織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能夠抓住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理解,尤其是抓住了課文的第8、10、15自然段,感受到了凡卡悽慘的學徒生活,有很多學生進行了動情地朗讀,更增加了感染力。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9

講完這一課,總覺得太倉促,因爲這兩節課是連着上的,我便一鼓作氣講完了。回想起來,太快了,不應該爲了趕時間、趕進度倉促結束本課。有收穫,也有失落。

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找出信的內容,把寫信的內容連起來讀幾遍,充分感受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然後出示重點段第8、10、15自然段,同桌互相合作,品讀這三個段落。

從凡卡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經常挨打受氣四方面體會凡卡的淒涼生活。再結合現實,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內心的感觸。許多同學覺得自己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實在太幸福了,決心利用大好時機好好學習,思想教育得到昇華。

第二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標出文中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段落,男生、女生輪讀,熟悉課文內容以後,畫出表現凡卡歡樂心情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理解,知道凡卡只有在爺爺身邊纔會感到快樂,所以凡卡希望回到爺爺身邊的心情是迫切的。

接着我問學生課文爲什麼要插敘這些內容?學生多半回答不上來,經過老師的提示方纔有同學說是對比、襯托的寫法,用凡卡在鄉下的快樂襯托他在莫斯科學徒生活的悲慘。課文以夢結尾,凡卡的爺爺究竟能不能收到這封信呢?

我引導學生從醉醺醺的郵差和不詳細的`地址來體會結果,爺爺是收不到這封信的。但是仍然有同學認爲總有好心人把凡卡贖出來的,我首先肯定他們的心地善良,再從當時的社會背景給學生講凡卡的命運是不可能改變的。

有一點我疏忽了,文中出現了凡卡的三次嘆氣,在課堂上我只顧着讓學生找凡卡寫信的內容和鄉村回憶的部分,忽略了作者的敘述部分。凡卡的三次嘆氣非常重要,可以體會到學徒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讓他痛苦萬分,更能激起學生對凡卡的深切同情。

總體感覺,講得不細緻,像文中有些細節描寫應該引導學生重點揣摩,像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凡卡在寫信前,爲什麼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幾眼?爲什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都匆匆忙忙地過去了。這是備課的疏漏,講過之後,覺得自己太不應該了。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10

在教學中,我每上一篇課文後總要反覆的思考。上個星期上了《凡卡》這篇課文後,心裏一直在思索,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分爲三大塊。先請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

最後,整合課文,“同學們,看着板書,聯繫剛纔所講的內容,說說作者是什麼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是很清楚: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

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讀中感悟爲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爲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11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最怕學生插嘴,提一些不在自己課前教學設計中的疑問,因爲沒在自己的預設中,怕掌控不住整個課堂,特別是一些公開課更是如此。可是學生的一個發現、一處質疑、一句插嘴……這些微小的細節,有時就會隱藏着一個個教學的生成點。關注這些細節,就是捕捉住了課堂動態生成。在《凡卡》一課的教學中,我及時關注了課堂中的細節,使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成的活力。

【片段】

生1:老師,凡卡沒有讀過書,他根本不識字,爲什麼會寫信?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你怎麼知道凡卡沒有讀過書呢?

生1:小凡卡家裏很窮,他才九歲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兒做學徒,他哪有錢去讀書呢?

師:那凡卡爲什麼會寫信呢?同學們能從文中找出答案嗎?

生2:我知道,凡卡會寫信,是他爺爺教的。

師:是嗎?請你說說理由。

生2:因爲從文章的最後,對凡卡夢境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爺爺識字,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曾經教過凡卡。

師:說得很好!還有誰認爲凡卡會寫信是爺爺教的呢?

生3:從文中“砍聖誕樹”一節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小時候在鄉下,家裏雖然窮,但爺爺很疼愛凡卡,閒暇的時候,爺爺一定會教小凡卡識字的.。

師:爲什麼你認爲疼愛凡卡,爺爺就會教他識字呢?

生4:老師我贊成X同學的說法,我也有一個非常疼愛我的爺爺,小時候,爺爺常常教我背古詩,給我講故事,教我寫字。我想凡卡的爺爺既然那麼疼愛他,也一定會這麼做吧!

師:說得多好啊!原來凡卡會寫信是爺爺教他的。誰還有不同的解釋?

師:哦!沒有了嗎?可是我認爲凡卡會寫信,還與另外一個人有關。

師:小說的原文中說凡卡的母親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裏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由此可以看出,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看來,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師:讀書貴在有疑,“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 我們的課堂大家積極提問、主動探索纔會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同學們也像今天這樣大大的質疑。

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課堂互動往往是通過教學細節來實現的。

上述片段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凡卡爲什麼會寫信?”對於學生的問題,我採取了“冷處理”,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將問題再度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感悟,爲學生思維的飛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互相探討,不斷閃現出思維的火花,最終問題便在師生的共同互動中迎刃而解了。

作爲教師,我們除了要用開放的胸懷去預設理想的教學情境,還應更多地關注課堂中的教學細節,關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生成,從而創造精彩互動的課堂。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12

《凡卡》是一篇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我改變了備課中已設定的教學模式,而是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大膽質疑。沒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一隻只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就連平時極少舉手的同學也是一臉的興奮,手也舉得高高的。凡卡是誰?他多大了?課文講述了有關凡卡的那些內容?爲什麼要講述這些內容?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一個個問題呈現於黑板之上。我依次標上了序號,然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我發現學生讀書興致很高,而且找到答案時會自覺地標上記號。

時間不長,10多個問題在學生爭先恐後的參與中全部解決。

之後,我又引導學生圍繞凡卡寫信的`內容和插敘描寫進行了重點講解,學生回答得非常到位,真切地感受到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從而明白了凡卡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當讓學生結合實際談體會時,學生又一次表現出了空前的活躍,說出自己的感受時,學生把凡卡的生活和自己的童年進行了對比,體會到了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幸福和快樂,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由此我想到:問題是開啓學生智慧的一味妙藥,教師該放手時就放手,但放手不等於撒手,只要教師合理調控,正確引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樂而不爲呢?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13

《凡卡》課文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一、巧妙而別有用心的導語

“孩子們今年你們幾歲了?算算有幾天就要畢業了,回首童年你能用哪一個詞來形容?”大部分孩子都說是幸福的、快樂的……簡短的幾句話卻爲學生很好體會主人公凡卡的痛苦童年打好底色。我讓孩子講述童年故事來抓住孩子的心,創設童年情境說感受引導學習凡卡的童年,形成鮮明的對比,注重情感體驗。這個精彩的導語在課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學生親切自然地進入到學習探究中。

二、長文短教,讓學生走進文本

《凡卡》結構複雜,如果面面俱到的處理一節課很難處理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巧妙的以“從哪裏語句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爲主線展開教學,真正做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的方法,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文中的重點段第8自然段——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遭遇,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體會什麼樣的打叫毒打?怎樣被捉弄?吃的什麼?穿的.又是什麼?然後層層深入指導:在這樣的毒打下,你看到了怎樣的凡卡?凝固的文本活了,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主人公彷彿血肉交融,化爲一體。她把讀書的權力交給了學生,充分信任學生,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凡卡去感覺、去體驗、去思考。

三、指導朗讀,引起思想共鳴。

語文教學主要藉助反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指導讀的方式多樣,富有變化。

如學生談到第8自然段,老師問“這一段哪一個字揪着你的心?”引導學生抓住“毒”字,聯繫下文在書上畫出毒打的詞語?

接着教師出示句子“昨天晚上我捱了一頓打,因爲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着了。老闆揪着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裏,拿皮帶揍了我一頓。”

“孩子們怎樣的打是毒打?”引導學生抓住“揪”、“拖”、“戳”等詞進行解讀的同時展開想象。當學生說到老闆娘拿魚嘴直戳凡卡的臉,師再次點撥:同學們,摸摸自己的臉,說說你的感受。再讀一讀。

在學習最後一段時,當學生逐漸明確凡卡的信不會寄到爺爺手中,而爺爺即使收到也不會來接他時,我引導學生輕讀——“我們怎麼忍心驚擾她的美夢,讓我們輕一點,讓可憐的孩子的夢做得更長一些吧!”學生在輕輕地讀,悲傷卻是沉甸甸的。

但在教學中有很多不足之處:

1、教師沒有做到以學定教:

課堂上在突破難點,凡卡在鄉下的樂更反襯出凡卡的苦,此時我的引導不不到位。沒有充分引導學生讀出爺爺和凡卡在鄉下的苦。所以課堂上有學生認爲爺爺會來接凡卡,讓學生產生錯誤的理解。主要是我備課不充分所致,課堂反應不機智。

2、學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機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體現得不夠明顯,教學設計中學生自我探究時老師的引導不夠,學生的通篇思考駕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不斷磨練自己,深入備課,講課時靈活處理教案,以學定教,心中有數,使得自己儘快達到師生互動,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

雖然作者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14

本學期第四單元都是外國名著,期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是最爲了解的,因爲安徒生的童話學生從小就開始讀,但是對於另一篇短篇小說《凡卡》學生還是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在教學之初我沒有讓學生先講述預習後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是先通過一個《凡卡》的動畫引入,把課文中繁瑣的人物事件簡化成學生最感興趣的動畫片,直接感悟到主要內容,另外在動畫之後也沒有按照往常習慣的去切入課文內容講授,而是列出一張人物名字及身份的歸納式名片,其目的也是由於課文內容較長,裏面涉及的人物較多,而外國人的名字又都很長,學生讀起來很費勁,甚至於不知道誰是誰,所以在授課前設計了一張這樣的遊戲名片,讓學生把小說中的人物及身份先弄清楚,這樣對於學生再去理解課文中要體現的.人物特徵就更容易了。而學生也再找人物身份名字的同時等於再次把課文瀏覽了一遍,也就解決了課上讀課文時間不夠用的問題。

另外,在弄清課文內容後,我採用的換位思考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凡卡,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境你會想什麼?會怎麼做?學生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想要逃走,有的說想要找媽媽,可是後來經過大家探討,根據當時的背景,這些都是不可行的,很自然的總結了凡卡命運的悲慘,學生感嘆凡卡命運的同時,我藉機佈置了凡卡故事的續寫,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給凡卡的命運一個可能的結局,雖然沒有限制字數,但是學生們很積極的完成了續寫,因爲與其說是作業練筆,不如說是學生爲自己喜歡的故事編結局,他們獲得了主動權,怎麼會不樂在其中呢。

《凡卡》語文教學反思15

《凡卡》這篇小說由俄國著名作家契珂夫的作品。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凡卡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本文表達上的特點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輝映。二是採用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對這篇課文的設計我的意圖是:

1、長文短教、重點突破

從外國文學作品及本篇特點出發,採用長文短教、重點突破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劃、讀、品文學作品中學習語言文字,從中瞭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深刻體會凡卡的痛苦、孤單與無助。

2、對照互比,領會妙處

文章採用了對比反襯的表達方法,把鄉村生活雖清貧但也快樂、自由同學徒生活的'極度悲慘形成鮮明對比,在學生心中產生強烈反差,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對比朗讀來體會凡卡痛苦的內心和想回家的強烈願望。

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感覺內容安排上容量太大,如果仔細鑽研每一處,時間安排上比較倉促,但是如果只是注重形式走過場,學生學得不夠紮實。所以怎麼更好地安排這類長文的教學,有待研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