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本文已影響 3.09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

從六年級到一年級,這個跨度真的很大,似乎由一個主角進入到另一個新的主角。這種主角轉換讓我很難適應,感覺自我這一個學期過得挺渾渾噩噩的,可能忽略掉了很多東西,可是我也在努力摸索,摸索中適應我的新主角,和孩子們一齊成長,一齊收穫,去尋找突破,嘗試做一個合格的一年級教師。期末了,回想這學期以來的教學工作,感覺真的很累,沒有了自我學習的空間,早出晚歸整天在學校陪着學生,可是看着學生一天天提高了又覺得很欣慰。具體總結如下:

由於我校所居住的二堡村近年很多拆遷,這一屆生源複雜,外村鎮的佔大半,離校遠靠車送的也不少,給管理帶來難度。家長富了不是那麼重視教育,孩子們也沒有吃苦耐勞精神憑興趣,所以讓他們喜歡學習寓教於樂更爲重要。如何讓孩子歡樂學習在不斷的反思與實踐中,我悟出了一些頭緒。

一、與生活相聯繫

一年級孩子語文學習的第一張通行證就是漢語拼音。由於孩子的年齡特徵,爲了使孩子加深印象就必須反覆練習,從而就會變得枯燥無味。所以在課堂中我聯繫實際指導學生用所以說辭說句,有時與某學生與當時發生的事聯繫上了學生很開心很樂意大膽試着說詞說句甚至說一段話。

二、兒歌激趣學拼音

兒歌裏的節奏和韻腳,都可能出此刻孩子們的語言裏,至於那些遊戲特點十分鮮明的'兒歌,更能使幼兒饒有興趣地誦讀不止。幼孩們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正是從進取地投入語言遊戲開始的,在具體的字母教學中更是不離兒歌。

比如張開嘴巴aaa,圓圓嘴巴ooo,扁扁嘴巴eee,一豎加點iii,烏鴉回家uuu,u上兩點üüü等等不一而足;不僅僅如此我還鼓勵孩子們進行創作,自編了許多琅琅上口的好兒歌,如聲母教學中的拉開天線聽廣播,右下半圓bbb,舉着小旗爬山坡,右上半圓ppp……和平鴿,愛和平,9字拐彎ggg,西瓜西瓜我愛吃,像個叉子某x等等等等。我欣喜地發現,孩子們是那麼喜歡兒歌,能很快讀寫拼音字母了。教學也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絲毫不覺得枯燥乏味。聲韻搭配進行拼讀的時候,我又教他們: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還有標調歌:韻母裏頭先找a,沒a再找o和e,iu都有標尾巴;三拼音有點難,可是用一句兒歌就能搞定:聲輕介快韻母響,三拼連讀很順當;還有歷年來ü上兩點的省寫規則這是一個難點,我們也有一首兒歌突破它:jqx真淘氣,碰到ü兒兩點要摘去,摘去兩點還是üüü。

三、增強識字味教學趣性

利用實物演示法、體態動作演示法、猜謎法、編兒歌方法、聯想法、形象實際識字法、故事情趣識字法、溯源識字法、遊戲識字法、用常理,避免易錯筆畫的方法、意義識字法等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四、語文教學生活化

正如某-12-13星期四這天我的教學反思所記錄的《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一向以來,總喜歡讓學生結合實際尤其是當時情景學習。

上午教學《小松鼠找花生》,我要學生觀察課文第二幅圖,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他們發現:花兒謝了;葉不再綠,變黃了飄零了。之後問:“小松鼠的周圍沒有能聽得見話的別的小動物,小松鼠的‘花正被誰摘了呢’是在對誰說”,全班頓時靜得出奇。幾秒鐘後,羅暢突然大聲說:“是他自言自語說的。”不錯,課文

提示語的確寫道:小松鼠自言自語地說……羅暢這孩子往往丟三落四的,開學初常常沒帶本子和鉛筆甚至剛剛發的試卷到交卷時也找不着了。今日他是唯一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我很驚喜不由得摸摸他的頭表揚他會動腦筋也很聰明。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出自我有沒有過自言自語,還創設了幾個情景讓他們能用自言自語說話。由於今日早輔課不是我上,急於教學中,我忘了晨檢。我就在引導學生用課文中的“格外”一詞說話時這樣問:“誰的小手格外乾淨誰的小手格外髒”邊問就邊叫全班:“舉起你們的雙手,伸直五指,亮出手心我看看;再亮出手揹我看看,大家也互相看看評評誰是今日衛生標兵。”孩子們習慣性地轉動了小腦袋左顧右看,還轉身看後面的。結果李興純等幾個很乾淨,李思博等躲躲藏藏沒大大方方伸出手,但我看到了他的手很髒。查悅的原本乾淨,但染了幾滴水彩,那尷尬的表情我無法用途語言描述,她向我申明:“我洗過了,但洗不乾淨。”我安慰她以後細心點別染髒了,回去再用洗手液多洗洗。孩子們經過觀察所得,紛紛說了“某的小手格外乾淨;某x的小手格外髒。”再拓展到別的方面用“格外”說句練習中,也沒脫離實際,始終把德育滲透其間。

午間打飯時,李興純把飯給弄掉了,吳鏇琳不聲不響提來掃帚和鐵撮箕打掃乾淨了,此刻我表揚了吳鏇琳:“吳鏇琳,好樣的,默默地做好事,很機靈動作很快,他真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學習要認識的生字“樣”時,組詞“榜樣”,我之後問:“在我們班,誰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啊”當時常常不按時完成作業,不太講衛生的羅玉龍舉起了手並說:“我!”我想此時的實例和情景才能更好讓他們意會什麼叫榜樣,這比憑空的舉例和解釋更容易領悟。我之後說:“李興純以後可得注意拿穩飯鉢,丟了怪可惜的,前幾天我們讀了練習冊上的《憫農》,問我們懂得了什麼,李元志就說得很好,他說‘每一顆米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中出來的’”。

總之,讓學生喜歡學習歡樂成長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所追求的境界,當前的教育僅僅靠埋頭苦幹強硬逼迫學生學習的負責精神已經落伍了。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2

面對課改熱潮的衝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的發展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爲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面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麼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

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裏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於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鑑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一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並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藉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內容關注不同的目標,“潤物細無聲”纔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爲,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直處於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爲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採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爲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啓動學生的情思,這纔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形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爲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繮;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於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身爲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現在,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應該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爲自己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爲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學期語文教師教學隨筆反思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爲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爲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爲什麼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3

新課程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爲語文教學行爲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髮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結合新課程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爲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程新理念認識得更爲深刻。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鑑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

新課程則提出了“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爲教師的教學行爲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爲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爲中,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造成了學

生爲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 新課程強調“以人爲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成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爲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程提倡尊重和讚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誠然,教學行爲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程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爲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李永菊

  20xx年12月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4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7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靠“忽悠”。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僅一節課下來,學生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扯淡,更有甚者某些專家還要刻意強調語文課堂的`目標性,真不知道應該怎樣評價學生的情感感受。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我個人認爲這纔算語文課。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5

《安塞腰鼓》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中一篇課文,是陝西作家劉成章先生的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陝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現象,也是陝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徵和符號,而這一切均與陝北古老的歷史有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這對於不熟悉、不瞭解這一民間藝術的我們這裏的六年級學生來說,要想透徹理解文本的全部內涵,是有一定難度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看腰鼓表演的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跟隨視頻範讀,反覆朗讀課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品味貫穿於文章始終的修辭、想象,感悟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讚頌。

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爲有幾處是較爲成功的:

一、情境創設。新課導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頻,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學生一下子感覺安塞腰鼓近了。之後讓學生聆聽一段配樂朗讀,隨着誦讀者抑揚頓挫的朗讀,學生們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課堂氛圍完全爲腰鼓聲所感染了。在這樣的氛圍中,在掃除完生字新詞的障礙後,我請學生們齊讀課文。令人欣喜的.是,他們的朗讀是多麼的到位,哪段該平和,哪段該激昂,哪段該舒緩……簡直可以用“聲情並茂”來形容。我心中暗喜,一個教學目標達成了。恰當的情境,點燃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深化了學生對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讀。精讀環節中,學習重點落在品味語句。學生自主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識別排比句、比喻句,品讀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奏和激情,在朗讀感知。通過朗讀品味,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主要的是,讓學生自主朗讀品味中得到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當然這堂課的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指導朗讀這一環節,我的形式過於單一,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如對重音、語調的指導只停留於示範,而沒有具體指導,效果不是很好!這篇文章所傳達的內涵,確實也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真正理解的。對主題的探究還不夠,沒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課文雖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瞭解傳達給學生了。可是我卻沒有把握,學生真正領悟了多少。這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6

《坐井觀天》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

一.教學效果:

爲了讓學生更加有目的地學習課文,所以在課前預習時我和大家一起背誦了識字4,並且拓展學生的思維,說出更多的成語,讓他們知道一般的成語故事都能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然後學生很自然的就帶着對於這課的疑問進入了學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簡單地理解課文內容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問題,那如何才能讓學生從看似簡單的文章中體會出道理?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多讀書。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讓學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注重發展學生思維。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明確目的要求,推薦思考的角度,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同時動筆勾畫出弄不明白的詞語和讀不懂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朗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刻意地要求學生哪個字重讀,哪句話必須拖長音或輕讀,而是充分地給孩子朗讀體會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指名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去讀對話,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相互比較朗讀的效果,自然就能體會出什麼樣的語氣適合這個角色,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二.成功之處:

令我滿意的是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着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爲使學生今後自己會學。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裏,爲什麼錯,經過反覆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判斷,說出根據,不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寓意,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通過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並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麼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並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三.不足之處: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去想象。

四.改進措施:

在以後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爲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7

語文學科既應當是培養語言本事的學科,又應當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爲他們創設趣味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進取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啓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並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能夠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資料,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本事和思維本事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併到達發展。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異常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僅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纔會興奮起來,纔會樂學,學習纔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應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僅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纔會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爲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後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和相同之處?因受《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着自我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澱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恆、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捲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樣。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後經過聯想比較,讓他們積極參與,並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爲了激勵,爲了到達“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爲學生供給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夢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爲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僅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經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本事和思維本事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併到達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安全教育教學反思愛的教育教學反思教育教學反思。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8

上學期已經結束,依據上學期的教材特點,還算圓滿地完成了上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並且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靜心思索,上學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成功之處,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爲了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以後的工作打下基礎。現將上學期的語文教學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根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平時教學中,做到了認真備課,用心設計教案,及時批改作業,落實三維目標,根據班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接受知識能力的情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2、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思維的培養,重視發展學生智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能力。結合“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

3、對課前的預習工作也很重視,不斷教給學生預習課文的方法,讓學生漸漸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4、儘量做到面批作業,重視學生的書寫,及時表揚書寫整潔的同學,並在全班交流,稍有進步的,及時寫上鼓勵性的語言或鼓勵性的標記,經常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內容,培養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5、加強家校聯繫,加強與家長間的及時溝通,把每位同學家的電話號碼都記載下來,以便和家長聯繫,把學生在校的情況及時反映給家長,共同搞好學生的學習。家裏沒有電話的學生,把寫好自己電話號碼的條子,讓學生帶回家,以便家長和老師聯繫。告知老師學生在家的表現。

二、不足之處。

1、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比較努力學習,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三分之一的同學生學習處於被動狀態,學習不用心,理解能力差、記憶力差,大多家長忙於在外打工,顧及不了孩子的學習生活,需和家長繼續做思想溝通。

2、媒體教育手段的運用有待加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堅持繼續學習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更上一個臺階!

語文教師個人教學反思11

書本從開始的第一頁,漸漸的變成了現在的最後一頁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也是辛酸的,開始是一種迷茫的狀態,不瞭解孩子們,只是一味的上着自己的課。在這學期裏,。總結了一下我的語文教學,或許是得到了許多吧!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我發現了,不管自己用什麼方式上課,首先必須要的是瞭解學生,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去教學,會讓你事半功倍!不要去企圖孩子會給你什麼,首先你要給孩子什麼!在明白這些的時候去上課,應該比在進了教室上自己的課要好的多,其次要學會在學生中找出他們的特徵,比如我們班級的周海寶,他上課的時候,思想比較活躍,你在上課的同時要多讓他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樣他跟你的配合會更好一些,而對於像沈同傑,千萬要給他足夠的自信,範紅雨要多誇獎,我們班級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徵,在瞭解了他們的特徵之後,現在上課基本上屬於順利狀態,不會在上課的時候被他們氣的沒有話說了。

最後,在教學句子的時候,必須想方法讓他們懂得怎麼樣去看圖給孩子一個明確的上課方式,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上課的模式一直在變,孩子們抓不到我講的目標,。現在我講課基本分爲幾大塊,固定的模式,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知識,所以現在一節課相對來說比較輕鬆!

我現在上課不是很成熟,這也僅是不成熟的意見,記錄我的教師道路!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9

沐浴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下,我的教學成長之路充滿了艱辛和崎嶇,當然更多的是收穫成功的快樂。打造高效課堂使我受益匪淺,以下是我的一些淺薄認識:

一、給孩子一個充滿情感、交流、開放的語文課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爲:“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北師版五語上冊《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藉助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給孩子一個“交流的課堂”。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給孩子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

二、做好評價,賞識學生,樹立堅定的學習自信心

“教育的本質在於激勵和喚醒。”播種希望,才能收穫驚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讚賞和激勵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如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真棒”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要根據孩子朗讀實際情況來評價。如:“你的聲音真好聽,長大了能當播音員!”“讀的有感情,把詩人的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老師也被你感動了。”“語音很準確,並且沒有漏字。”等等。在孩子回答問題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時,可以說:“敢於積極發表意見,但思路要換一換。”“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也是一份貢獻,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這樣的評價會讓學生感到教師態度友善,評價中肯,進而產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以良好心態進入學習,爲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三、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

針對我們班後進生較多的情況,我狠抓後進生後進,給他們“開小竈”,每課跟進,要求生字詞語過關。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分爲十個單元。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後,我都進行檢測,針對存在的知識點問題,及時解決。並且指

[1]

導他們進行縱向比較,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失分的關鍵,然後針對自己的薄弱點進行查缺補漏。對確實困難的學生進行耐心細緻的個別輔導,使之掌握,並能運用。另外,還要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面對着一上語文課,就皺眉頭的同學,讓人看了真是可憐,不用你去要求,自己就已經發愁了,對於這樣的學生必須做好其思想工作,就象魏書生先生所說,只有守住自己內心的寧靜,你才能輕鬆自如的應對一切。做到既嚴格督促,又給與他們及時的鼓勵,使他們重拾學習的信心。

四、重視拓展,注重積累,讀寫結合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運用,只有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之後才能運用。爲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

1、優秀文段朗讀。一是宣讀學生習作過程中的'優秀習作。二是指導學生自主搜尋優秀文段,使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學生的閱讀量增加的同時,學生必然收穫了許多東西。

2、好詞佳句的收集。在不斷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學生的詞彙積累有了明顯的增多。學生在活動中不但增長了知識,還訓練了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在這個學期中,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和經常開展語文活動是分不開的。

3、勤寫讀書筆記。語文學習必須閱讀、思考、記錄、並與寫作相結合,才真正有效。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養成摘錄,反思,寫讀後感的好習慣。

總而言之,在語文的教學中,孩子的語文興趣得到了激發,語文基礎知識得到了提高,語文能力得到了增強,“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爲孩子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教學是藝術,反思是爲了明天的進步,是爲了學生,爲了自己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在反思中成長,繼續學習新的教學理論,繼續新課程教學實踐,在教學的道路上寫下美麗的詩篇,爲打造高效課堂努力奮鬥。

[2]

沐浴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下,我的教學成長之路充滿了艱辛和崎嶇,當然更多的是收穫成功的快樂。打造高效課堂使我受益匪淺,以下是我的一些淺薄認識:

一、給孩子一個充滿情感、交流、開放的語文課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爲:“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北師版五語上冊《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藉助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給孩子一個“交流的課堂”。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給孩子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

二、做好評價,賞識學生,樹立堅定的學習自信心

“教育的本質在於激勵和喚醒。”播種希望,才能收穫驚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讚賞和激勵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如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真棒”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要根據孩子朗讀實際情況來評價。如:“你的聲音真好聽,長大了能當播音員!”“讀的有感情,把詩人的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老師也被你感動了。”“語音很準確,並且沒有漏字。”等等。在孩子回答問題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時,可以說:“敢於積極發表意見,但思路要換一換。”“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也是一份貢獻,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這樣的評價會讓學生感到教師態度友善,評價中肯,進而產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以良好心態進入學習,爲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三、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

針對我們班後進生較多的情況,我狠抓後進生後進,給他們“開小竈”,每課跟進,要求生字詞語過關。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分爲十個單元。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後,我都進行檢測,針對存在的知識點問題,及時解決。並且指

[1]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0

本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時都是五言絕句。詩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這兩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教學中,我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其中。說到動情處,我配樂範讀,出示畫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體會詩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爲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詩人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應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練讀,並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羣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就能熟讀成誦了。

《鋤禾》和《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膾炙人口的感嘆詩。前者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從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後者則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抨擊。

這兩首古詩在《好書伴我成長》上有過,利用晨讀的.時間也教孩子們讀過,背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讀懂文字背後的含義,一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憫農》。課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在烈日炎炎的天氣下,農民們在忙着幹什麼?他們種的地多不多?從而理解了無閒田一詞。農民們種了那麼多的地,按說應該收到很多的糧食,可在圖上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老農卻躺在了地裏,旁邊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們一看,就說,那個老農是餓死的。那他們的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很自然的,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農民真是太可憐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惡了。孩子們說。

而《鋤禾》則爲小朋友上了生動的一課。讀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農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們中午在食堂裏吃飯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爲每一粒糧食裏邊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課文插圖,學生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古詩兩首》真的很有教育意義哦!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1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依據,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簡言之,教學反思是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爲基本點,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爲動力,不斷提高教師素養和教育教學效能的過程,

隨着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麼,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爲,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於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裏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爲,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爲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爲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三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爲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麼?”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爲教學行爲,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並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爲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要對教學觀念、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進行反思,還要從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傳媒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校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爲,反思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對課堂教學行爲作出技術分析,如教學中教師控制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師生關係的處理是否符合主體性原則等;二是對課堂教學中採取的教學策略進行思考,小結精彩片段,思考失敗之處,如“教學中是否出現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好,可以怎樣改進?”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等,

3.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爲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爲便於掌握和運用,俺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爲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對象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爲以下幾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通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小結、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像反思法,即通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採用以下程序:上課和錄像——觀看錄像——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循環反覆,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3)檔案袋反思法,即以專題的形式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反思的專題,如“教學策略選擇的恰當程度”、“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的程度”、“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後由教師本人根據這一專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爲,並記錄下自己過去的狀況、現在的狀況、自己的進步以及尚需努力之處等,檔案袋建立的過程,就是教師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反思的過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羣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後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後,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爲,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四、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專業成長是建立在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逐漸積累富有個性的教育經驗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持續的修煉過程,對於一位追求成功、善於反思的教師來說,每堂課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要設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對學生的不同反應,教學中的每次師生互動、教學衝突都會激發新的思考和創造,因此,教師要養成對每堂課進行反思的習慣,而且將反思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做到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的有機結合,教學前反思新的課程理念、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課程資源以及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然後編寫出符合實際而又風格鮮明的教學設計。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2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這篇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爲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爲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瞭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有兩點體會:

一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後“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多向對話過程。

爲此,教師要認真備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點,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爲教學新的生成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半截蠟燭》時我爲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過人的沉着、勇敢和機智,值得我們去學習。同學們,你比較欣賞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剛一提出,一雙雙手便迫不及待的舉了起來。學生們在交流着他們獨到的見解,談着他們對人物的認識,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這個充滿相互信任、暢所欲言、和諧融洽的研討氛圍中,認識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課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真正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是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

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在教學中,老師還應該採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語言,爲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把握人物特點,在教學時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傑奎琳成功了呢?”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學生充分閱讀感悟,又一次全面認識、瞭解了人物的特點。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3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衆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爲,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爲,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說,好象同”以人爲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爲,真正的”以人爲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爲,我們要爲孩子的未來着想。那,纔是”以人爲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

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

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

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

六、好問的習慣;

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

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範、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爲例來說,在歷時數年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現,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爲,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爲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纔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僞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薰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複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麼上?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溫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

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脣、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

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

4、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課外閱讀量,課程標準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纔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爲基礎。某種意義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纔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次。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4

在政治科組長的精心安排下,我們聽了高二文(3)班的政治課。通過這節課,使我受益匪淺。下面是我在聽課後的教學收穫和自我反思。

聽課印象:

(一)好的方面:

1、施老師教態自然,在整個課堂中的表情非常好,臉上始終洋溢着笑容,親和力非常強,語調平和,聽起來很舒服。

2、對教材比較瞭解,整節課各個環節連接比較好,沒有出現停頓,課堂比較流暢。

3、教師的活動範圍比較廣泛,一節課40分鐘很少在講臺上活動,能夠深入到學生,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和學生和目光交流,也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許多積極評價,有利用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

(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課堂內容太多,包括兩個單元的重難點。

2、老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較爲混亂,問題的設計沒有難度,難以讓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堂的許多提問中,學生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但老師還是讓學生討論思考,然後再個別作答,一個說明練習太容易,二是老師的應變不好。

3、講課內容的深度不夠,不能夠滿足優等生的學習要求。

自我反思:

這一課例的講授過程,給了我們一些新的思考:

1、教師只有熟悉教材,掌握內在的知識間聯繫,以及熟知學生的知識水平併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才能促使自身素質和學生能力的飛躍。

2、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爲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瞭解學生的個體差別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慾和進取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爲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爲此,教師組織合作學習,要給學生羣體一個明確的共同任務,讓每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承擔個人的責任。除學生間的互動外,還要發揮“師生間的互通”對合作學習的促進作用。

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5

時代在變,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語文新課標的頒佈實施,對語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正悄然而起。我們教師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一、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理解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爲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爲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爲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爲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夥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隻會失去向,無所適從。

對於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於此我們就不能拘泥於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爲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繫。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爲聯繫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後,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侷限於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並且要結合生活,用於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爲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教學資源的整合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於篇幅,就不多言了。

對於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於學習階段,並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爲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爲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鉅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於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鑑於語文讀寫的實踐性決定了 “工夫在課外”的特色,如以徹底分塊如大學課堂管講不管學生的分法,必然導致學生能力訓練失控而最終將以犧牲教學質量爲代價;鑑於作文主要側重實踐而非理論;所有教學內容分爲分塊與不分塊兩大類。即將欣賞示例類的課文(含文言文)進行分塊教學;而作文,配套練習,課外自讀教材及指導,複習等體現能力訓練的內容不分塊,由原任教師教學並起總體銜接連貫作用。保證教學主題訓練的延續性。

鑑於課文事實上在教學中所處的作用有限,已不適宜將其作爲教學主要目標,而知識點訓練以及課外大語文讀寫以及傳統大作文等更爲重要的內容顯然應該用一定課時加以指導;所以我們把課時相應安排爲:每週分塊與非分塊內容各佔 2個課時,在時間上對能力訓練給予充分重視。對課文處理,立足重點中學層次,重點課文用2課時;非重點1課時,每單元6課時,即用三週時間。

鑑於講授課文同一內容要有合理的間隔重複次數;且爲了中段期末考統一進度方便,教師半學期內教學同一內容連續三輪共六個班爲宜。最後一輪在自己班教學以方便調節且方便段考複習。在原任老師繼續熟悉所有課文的基礎上,分模塊授課老師應爲原任老師提供教案供複習銜接參考。

體現能力訓練不分塊的內容,可依考點(或知識點)爲序,有的放矢根據需要逐一訓練;首先是有內容、有計劃統籌安排好高三能力點,在高三複習之前完成一輪充實的訓練,從而切實爲高三複習打好基礎。同時廣泛而深入地全面進行注重潛移默化的課外大語文讀寫指導。

注意:課時嚴格依計劃執行、結束,還可用減少非基本篇目及增加自瀆篇目以調劑,如文言如果較長可只上三課;單元考試無法統一問題不大;通過科代表以及交流教案銜接相關進度,內容等問題,形成有機教學整體。

二、關於開展分模塊語文教改實驗的嘗試

最大的特點是根據高中語文教學的現在體系有的放矢,成功的解決了模塊教學與教學責任歸屬的矛盾,對教學質量反而有一種積極的促進效應;在全社會還受高考指揮棒制約的前提下,矛盾的解決將是教改的必須具備的安全閥門,也是諸多學校心有餘而力不足,望而卻步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是面對不是以內容爲模塊而是以融豐富內容於一體的單元模塊,大膽變通極富創意,使看似不可能進行的模塊教改得以順利進行。雖然沒有從內容上真正體現模塊,但專人負責其中部分內容,本質上與今後改革方向一致;這不僅是對現在體系的變通,也爲今後模塊教改無疑提供了一種建設性的思路。

有利於教師發揚自身優勢,精心備課、講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且連續三輪可以使單元課文反聵改進以達到最佳效果(類似公開課之收穫,無論怎樣精心的備課都不能與在實踐中的不斷完善相比,而這正是一人負責所有課程的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儘可能充分的體現新課程對課堂教學的高標準要求。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精雕細刻出精品,即對教材及教學方法理解得更加深刻完善,進而逐步昇華到教學藝術的境界。尤其現在大力提倡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效率之機,更需要時間去努力探索,讓多媒體廣泛滲入教學的各個環節。現在我們參與實驗的老師幾乎每堂課都在不同程度上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徹底改變了以前只停留在極少數公開場合才使用多媒體的尷尬狀況。這種“充分備課,反覆反饋提高”的優勢特別適應新課程“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討論交流,氣氛活躍生動”的課堂教學高標準要求;應當知道,符合新課程教改特點的課文教學的難度要遠比傳統方式教學大得多;一學期演示一兩次,就很不錯了,但我們卻可以貫穿於全部教學過程,全方位的體現新課改的教學意圖。

有利於學生調動學習興趣,吸收各家之長,豐富課堂內容。一是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擅長,不同的教學風格特點形成了精彩紛呈百花齊放,突破了語文千篇一律程式化;二是精心處理設計的教學內容顯然比常規有限的努力更能體現文章的豐富與魅力,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學生對實驗普遍持歡迎態度主要原因之一也就在於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年來疲於應付而不能不照本宣科的通常方式(少數教學高手例外),往往是讓語文課乏味之極的根源。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二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初二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三、我的實踐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的新天地

四、我的看法

(一)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爲中,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造成了學生爲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

新課程強調“以人爲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二)、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爲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程提倡尊重和讚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三)、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鑑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

新課程則提出了“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爲教師的教學行爲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爲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誠然,教學行爲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程中的新理念,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爲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五、今後的打算

語文教學經過多年的改革,已經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體而言,語文教學效率偏低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面對學生不懂文體,不會謀篇,詞不達意,表達不清,錯別字連篇等諸多語文能力的缺漏,人們在思考,語文教學怎樣才能走出頹靡的困境?怎樣才能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以適應四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與需要? 首先:應擺脫操作上的簡單化。國家教育部門爲方便教師查找備課資料,編寫了教學參考書,其目的主要是讓教師在備課時,參考使用一些資料,因此在表達形式上並不那麼深入淺出和有條理性、邏輯性。而有些教師則不加思考的地將教參上的內容照搬到課堂上,不結合本地區,本班的學生情況,這樣的傳授知識,學生如何能接受?於是就形成了“千節一面”的情況,甚至包括有些優質課、觀摩課也是如出一轍,缺少新意。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就只能成爲一種良好的願望。

其次,升學考試導致了語文教學中的短期行爲,誘使教學中的簡單化。多年來,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學生家長及至教師本人已經習慣和認同了成績就是效果,考分就是質量。於是教師爲考而考,學生爲考而學,領導以考視人。把繁紛複雜的、豐富厚實的語文世界收縮於考試說明之中,排斥了除考試說明之外的其它內容。教師將豐富多彩、優秀生動的課文,分解成支離破碎的骷髏,難怪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本來貼近學生生活,感情豐富,吸引學生的文章,學生會覺得學起來枯燥乏味。我們看到不少教師,爲了應付考試,把語文課上成了應考訓練課,題型分析,應考技巧,大量的時間被消耗了,這無疑大大限制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積極性,如果不擺脫爲應試而採取的簡單的短期行爲,那麼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路子會越走越窄。

第三,要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還應遵循語文學科自身的教學規律。語文教學中的簡單化,還表現爲排斥與不重視語文學習中的直覺,領悟等非理性現象的存在。近年來,不少地方把語文教學量化了,甚至把理科教學中的某些做法引進了語文教學領域。語文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容易操作。認識若干生字、背誦一篇課文可以在一定時間完成,而要理解、體味一段或一篇文章則不一定能在一定時間完成或取得滿意效果。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自覺與感知對於他們學習語文來說是十分可貴的潛能。所以我們的前人十分重視學生讀的功能,把入學學習稱之爲“讀書”。“讀”是我們教學中的優秀傳統。可我們現在大多數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讀,而特別重視學生的寫與對文章的分析。漢語言較之其他語言而言,更有許多不確定性,如果把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譯成白話,就會索然寡味。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幾個例子”如果不加強對語文教學規律的研究,不能把學習“例子”轉換成技能,則學生只能得到死的知識,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問題則無從談起。

《新課程標準》確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標,它倡導教學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個學生都成長起來。以往的教學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實施以教師爲中心的角色,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地位都得不到體現。而只有實現以學生爲中心的主體地位,才能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作爲一名課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師,面對《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爲課改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現將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反思總結如下:

第四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教學必須營造主體發展的環境。我們在教學中總是怕學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於有時候不敢將課堂時間放給學生。殊不知,正因爲我們過於追求知識的終極結果,往往忽視學生作爲主體的思維探索過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學生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事實上,語文教學有其本質的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即有很強的主觀性。對同一問題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對事物的感悟因人而異,對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響。但是,一個人的思維只要存在合理性,並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就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而不必像數學、物理那些理科的習題那樣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上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認識,並且鼓勵學生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營造學生主體發展的環境,就是要營造讓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全體發展的環境。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提倡的是讓學生全面發展。()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在教學設計、教材選擇、環境設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創造讓學生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討論。比如說,課堂上對於問題的設置,應當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層次的設置不同的難易程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來,只是做得還不夠,希望以後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第五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一個人“停止了創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只能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因此語文教學活動必須以教材爲憑藉,但決不能侷限於教材,應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體驗性能力寓於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更爲廣闊的天空中翱翔。大班教師教學反思初中地理教師教學反思小學教師教學反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