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孫中山破陋習的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12W人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孫中山破陋習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孫中山破陋習的教學反思

語文孫中山破陋習的教學反思1

複習時,先請學生就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聊聊孫中山的姐姐原來是個怎樣的女孩子,學生們都覺得他的姐姐既活潑又能幹。我卻話鋒一轉:“但好景往往不長。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發生了哪些變化。找到相關的語句,你可以用筆畫下來。”學生們靜靜地默讀課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

學生們的臉上充滿了疑問,我趁熱打鐵:“是什麼樣的一件事讓姐姐發生了改變呢?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會從中找到答案!”學生們非常認真地在文中尋找着答案,一致認爲:是“纏足”讓姐姐發生了改變。引導學生找出這段話:“一天,孫中山從外面回來,… …眼淚直往下流。”學生齊讀後,我問:“你知道姐姐纏足時的感受嗎?”“姐姐爲什麼會痛苦地流淚呢?”引導學生抓住“長長的、一道又一道地”來體會姐姐所受,爲學生講解。

爲了讓學生們更真切地感受到纏足給姐姐造成的傷害,我又爲他們出示了一組被纏過的腳的圖片,並請學生說了自己的感受。

“‘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呀!面對此情此景,孫中山的反應如何?”我又用這句話引出了孫中山母子的對話,問學生:“從孫中山的話中,你讀懂了什麼?”通過交流,學生們都體會到了孫中山的“又是生氣又是心疼”。可是,他們是否也理解媽媽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語氣說:“奇怪!同是親人,弟弟是那麼的心疼姐姐,而媽媽卻還要堅持給姐姐纏足,難道媽媽就不心疼嗎?”很多學生都從“嘆了口氣、我也知道、可會被人家笑話的”等詞體會到了媽媽也很心疼,但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我難過地說:“‘娶妻要娶小腳妻’,這是在中華民族流傳了上千年的一種習俗。正因如此,母親們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這份罪,也要讓她們纏足。孫中山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也知道纏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過這樣的痛苦。女兒纏足,媽媽也很心疼,可爲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找個好婆家,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這真是無可奈何啊!讓我們再來體會一下媽媽的這種心情吧!”我相機指導他們分角色朗讀母子倆的對話,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

我說:“就這樣,媽媽還是給姐姐纏了足。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孫中山,看着媽媽含着眼淚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聽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聲,會想些什麼呢?”從學生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被個故事深深地震憾。我說:“纏足,帶走了姐姐燦爛如花的笑臉,也奪走了姐姐悅耳動聽的歌聲。正是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們所有人的心。讓我們捧起書,齊讀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變給孫中山帶來的這份傷痛吧!”

語文孫中山破陋習的教學反思2

《孫中山破陋習》是一個歷史故事,課文以鮮活的文字敘述了孫中山親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纏足的痛苦和母親的疼愛而又無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他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

教學設計中,我認識到,纏足作爲封建社會所特有的產物,離現在學生的生活已十分遙遠,學生自然沒有辦法獲得切身感受。那如何帶領學生走近纏足,去感受纏足時代的那些事呢?我抓住了兩條線索:第一,回溯時空,採用聚焦畫面的方法,像攝影中推鏡頭一樣把關注點推向當時當事,讓那些遙遠而模糊的情景在學生的朗讀感悟和想象中變得逐漸清晰起來。第二,抓住孫中山、姐姐、媽媽這三個主要人物的感情線索,通過對人物描寫的揣摩,透析不同人物的鮮明個性,感受遙遠年代中那觸手可及的真情實感。

有了這樣的教學構想,爲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封建陋習對當時家庭生活的影響,突出陋習之“陋”,讓學生內心能有所震撼,我又整合文本的板塊,設計出基本的教學流程:

一、前後對比,陋習之害,傷及心靈。

姐姐是課文中的主要人物。兄妹的感情、姐姐的受害是孫中山引發破陋習的主要原因。學生只有去熟悉姐姐,瞭解姐姐,才能真正的感受姐姐的快樂,撫摩姐姐被刺痛的心,纔是有效的閱讀。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去熟悉姐姐,深入體會纏足前的姐姐是個活潑又能幹的姐姐。爲了加強前後對比,我抓住文中的“洗衣、燒飯、插秧、挑柴、一起玩、唱歌”等詞,鼓勵學生展開畫面。

在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充分感受到姐姐的活潑能幹和纏足前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時,再來學習姐姐後來變成了怎樣的女孩子呢?讓學生通過閱讀、交流去體會,加深對文本內在感情的體悟。

二、聚焦纏足中的三個主要人物,體會人物的鮮明個性。

故事中的孫中山、姐姐、媽媽這三個人物個性鮮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前面瞭解了姐姐,而在2—7小節描述的纏足場景中,通過幾次聚焦的環節,也走近了媽媽和孫中山。

給姐姐纏足的媽媽角色也很重要,作者對媽媽的描寫很出色,塑造一個軟弱、無奈的中國封建婦女形象。童年的孫中山和學生們不理解媽媽爲什麼要給姐姐纏足,媽媽又是怎樣一個人?所以教學中,我聚焦媽媽,儘量引導孩子去熟悉媽媽,走進媽媽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朗讀找出關鍵詞語,從媽媽的神態、語言、動作中去理解媽媽到底爲什麼要給姐姐纏足?

孫中山是本篇課文的`主要人物,走近孫中山,熟悉孫中山,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通過聚焦孫中山和聚焦對話環節,使我們對他有了切實而全面的瞭解。尤其在聚焦對話環節,孫中山對媽媽說的幾句話,具有鮮明的語言特點,運用反問句和“既然……就……”的句式,表現出堅決的語氣,學習時引導學生跟肯定句進行對比,並反覆朗讀,體會孫中山的語氣和內心世界。

在教學中,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不足的地方是情感的鋪墊還不是很紮實,師生情感互動、學生和文本的情感互動還不夠深,導致某些地方的朗讀不夠到位。我定會吸取經驗,再接再厲。

語文孫中山破陋習的教學反思3

《孫中山破陋習》講述的是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姐姐被纏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後,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有這麼幾個理解的難點:

1、課文所反映的年代與事件離學生比較遙遠,學生不瞭解孫中山,不瞭解辛亥革命,不瞭解纏足。

2、這篇課文讓學生感悟的是孫中山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對於憎恨的情緒學生通過品讀文中詞句能感悟到,但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要解決以上難點,必須讓學生對文中人物以及時代背景有個瞭解,在介紹孫中山時,我讓學生明白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擔任了臨時大總統,被稱爲我國的國父。而辛亥革命則讓學生明白這是一次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的革命運動,正是有了這次變革,纔有了以後中國的發展。關於纏足,文中介紹得很少,只是講了媽媽給姐姐纏足,姐姐的痛苦,媽媽的無奈,孫中山的生氣。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學生的感悟會不深刻。於是,課前,我搜索了有關纏足的資料,瞭解了纏足的起源以及纏足的過程。在課上和學生進行了講解。

美中不足的是沒有蒐集一些纏足的圖片,我想要是有了圖片的話,學生對這一陋習的瞭解會更深刻。但是通過我的講解,學生也能感受到纏足的醜陋與殘忍。從學生臉上驚訝、痛苦的表情,我知道學生肯定對纏足的痛苦有一定理解了。但這也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還是讓學生去品味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思想情感。於是,教學時,我還是從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思想情感入手,引導學生感悟詞句。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孫中山喜歡的姐姐是怎麼樣的?後來姐姐變得怎麼樣了?通過前後的對比,就不難體會到纏足的痛苦。最後是引導說說所瞭解的以前生活中還有的陋習。這是課文後要求的,我讓學生課前去調查。原以爲學生不會有什麼收穫,但學生通過詢問,還是有所收穫。

在交流時,學生說到了現在還存在的一些不好習慣,如隨地吐痰,擁擠、爭先恐後、插隊,大聲喧譁,闖紅燈等。由此,我趁勢講解陋習也指不好的習慣。在我們周圍存在着一些陋習,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共同奮鬥,除掉陋習,創建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