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8.92K人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10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

《童年的發現》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精讀課文,是這個單元中難度最大的課文。

白金聲老師說“較爲淺顯的文章,可以來個淺文深教;比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淺教……一句話,就是要因文定法,辯證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活動,進行“深文淺教”。

首先,是夢中飛翔,引發追問。追問是小學階段所有孩子們的共性,只是所追問的問題不同而己。對於“我”的追問孩子們不難理解。從夢中飛翔到從河裏看到小魚會翻來覆去仔細看想了現將來人類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體現一個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層的知識。

其次,對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爲此設置了一個環節,將一個答對問題的孩子強行趕出教室。他在冷風中體驗到了被老師冤枉的心情。所以,沒有過多去講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着被驅逐和迫害的危險”,而是讓孩子們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時,建議孩子們在課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學家的故事。

第一次這樣嘗試着”深文淺教“,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這課的教學當中,板書的設計不夠明朗化,顯得有些亂。上完了一課,靜下來反思,爲”再教設計“做準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2

《童年的發現》這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想法:

  1、學路確定教路。

結合學生需要以及課後習題來確定學習目標。如目標“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以及發現的過程”,其實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的練習,依然是高年級學生首要訓練重點;“能正確讀寫本課積累的詞語”這一目標的確定,就是化字爲詞,反覆認讀,強化積累的一個過程。

  2、關注預學要求。

一次偶見蘇教版的教材,每課後面均有一個積累本課詞語的練習,人教版的沒有,於是除了常規預習作業外,我要求學生也要把每課自己喜歡積累的詞語整理在課文後,不懂的加以理解,給一定的自選權。

對於學生的預習,教師一定要有檢查環節,一方面對懶於預習的學生起督促作用,另一面對預習到位的學生給予鼓勵,更重要的是老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瞭解學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課堂上學生會的堅決不講,有效節省課堂時間。比如本課聽寫詞語環節,就選取了五個學生在預習中容易出錯的詞語,共同糾正共同強化。設計好預學要求很重要,它能讓學生有備而來,打有準備的仗,目的性強且有針對性,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如何去做,更有利於學生課堂展示自信心的培養。

  3、生活、語文兩貫通。

讓生活是語文,讓語文即生活,是我一直以來孜孜追求的境界,努力使得孩子們的學習貼近生活,讓他們從中感到快樂。比如猜詞遊戲環節的設計就是有心而爲之,詞語的選擇要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的,理解的語言也要貼近生活。如:“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隨心所欲)”;“夏夜悶熱,我躺在牀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翻來覆去)”;“用來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等,而且描述的語言也是精心設計過的:“隨心所欲”一詞的釋義是引用前一課《祖父的園子》裏的一句;“翻來覆去”和“一本正經”的釋義是近、反義詞的練習;“絞盡腦汁”釋義中“攔路虎”是三字固定詞語的運用等等。這個遊戲是我學生最愛玩的文字遊戲之一。

  4、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路上的常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滲透在點點滴滴。小組學習是目前課堂教學的主流模式,但學生要討論什麼,如何討論纔有效,不讓討論流於形式,則是我們要追求的效果。因此自學提示佈置要明確,讓學生知道要完成什麼任務;學習方法要有針對性,一課有一課的方法,讓學生懂得該如何完成任務。如小組討論“我是怎樣發現的”,那就依據方法指導中“抓具體事例並簡單概括”進行,學生自然而然理清“我”發現的過程:夢中飛行——產生疑問——請教老師;老師解釋——繼續追問——引出問題;癡迷思索——大膽猜想——發現規律。

  5、單元間、課文間的整合。

我認爲每本書、每個單元、每篇課文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都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如“名言積累”的設計,選擇文言文的名句積累,意在強化學生對古文的認識,爲下一單元《楊氏之子》的學習做好過渡。

上完這節課,感覺有兩點急需改進:

1、指導力度不夠,有的問題設計太過籠統。比如自學要求2“我是怎樣發現的”改爲“我是怎樣發現的寫了哪幾件事例”,這樣學生學習起來相對輕鬆,有路可循,就避免了課堂上小組彙報時不知該從何說起的情況了。

2、訓練仍不到位,諸如學生彙報學習體會一環節中,學生僅僅關注課文內容、關注聯繫生活去談,卻不注意習得的方法,還需進一步強化引導。

這是一節常態課,是一節“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整合的嘗試課,可不管哪種課堂教學模式,以生爲本是根本,最終就是爲了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3

昨天,我像往常一樣拿着課本,懷着愉悅的心情,邁着輕盈的步子,朝着教室走去。

上課,課堂中,一切都像往常一樣,學生認真的聽着,思考着,回答着我提出的問題,一切都是那麼的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在我看來這節課的知識學生似乎很好接受,由於比較接近學生現階段的生活,一切理解起來了都比較的輕鬆,我感覺水到渠成。正當我滿心歡喜地以爲學生學的很好,這節課即將圓滿結束時,一個異樣的聲音出現了,一個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說:“老師,那現在作者出名了,他的老師有沒有給他道歉呢?”(《童年的發現》講述了作者九歲時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後來在聽老師講達爾文的進化論時想到了自己的發現,在課堂笑出生來,被老師誤解,當場受到懲罰,被老師驅趕出了教室。)聽了這個學生的提問,我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開口。

不知道各位有經驗的老師會怎麼做呢?回到辦公室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也給我一個深深地思考。我想以後備課一定要全面備課,不僅要仔細地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另外,這個學生不經意的一句話,也向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是不是應該多考慮考慮學生的感受,給予學生平等的地位,多聽一聽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常聽說應蹲下身子與孩子們欣賞風景,我想我們還應多給孩子一分鐘,聽他們說一說他們的想法。

也許我的想法還很淺薄,希望各位老師能給不成熟的我多多指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4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爲什麼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我爲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麼,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

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爲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爲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並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慾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後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學設計時,自認爲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緻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於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說“四個”,有的說“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爲什麼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並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說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作出適時地反應。

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容重複,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老師所談,本節課可以分爲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後,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可以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己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整合了課堂內容,突出了重點,還鍛鍊了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老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並圍繞“題眼”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纔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爲“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纔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爲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後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說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複或過碎,過多佔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並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爲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己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鑽研,在實踐中才能進步。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5

這是我第二次教學《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備課時,第一次教學這篇文章的種種不足就浮此刻眼前,因此,無論是對教材的分析,還是對學情的估計,我都進行了較爲周密的思考,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許是準備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課堂效果較爲理想,我心中頗爲得意。沒想到,意外出現了。當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我預先認爲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剛纔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突然,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啓發啓發學生。我立刻想到“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裏便慢慢地嘀咕開了。但這時學生說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狀況下,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讓他們說說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明白髮現能夠是用眼睛看,還能夠用耳朵聽,甚至能夠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潛力、寫作潛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

課堂中的這個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狀況,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務必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持續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能讓靈感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更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狀況。我們雖然能夠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狀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爲偶發狀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

因爲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應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狀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說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說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能夠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

當然,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並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思考──實踐,長期堅持,循環往復,經過艱苦磨礪和用心領悟而來的。它像一個人的語感一樣,是屬於個性化的範疇,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潛力。它不僅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閱歷、迅捷的反應力等。因此,我們不能不永遠當“學生”。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6

《童年的發現》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寫的,作者回憶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這件趣事,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本文故事情節充滿童真童趣,語言風趣幽默,並有多處內心活動的描寫,真實展現了孩子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對自然知識的渴求。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歌曲導入,激發興趣。

好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喚起學生求知的積極性。教學開始,我首先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童年》,同時播放事先錄好的同學們活動視頻,讓同學們感受難忘的童年生活中,然後讓學生談談聽後的感想,最後提出疑問:今天我們來學習《童年的發現》……這樣的趣味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教學收穫(思得)

主抓三句話,引導“發現”過程。

課文重點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教學時,我主抓三句話,引導學生以“發現”爲線索,引導學生把着眼點放在發現的過程上,一句是“我在9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理解作者對這個發現抑制不住的自豪。二句是“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爲我的笑不壞好意。”三句是“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發明與發現,都不是那麼順利的”。我主抓這三個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二是貫穿了全文的意思,體現了“發現”的起因,經過,特別是第三句,既說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也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的發展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麼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貫通,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3、不足之處(思失)

反觀整堂課教學,仍有一些遺憾:

這篇課文有些科學術語學生不是很明白,需要學生通過導學案,加強預習,但是,在課前佈置預習時,我對學生提的要求有些籠統,上課的時候通過課上的補充又有些生硬,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這也是今後需要我改進的地方,針對不同的課文,在提問題時,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改進措施(思改)

以後教學時,需要加強朗讀訓練,關注學生朗讀水平之間的差異,特別是“夢中飛行”一段,可以作爲朗讀訓練點,指導學生朗讀,注意重點的詞語要突出,注意學生的表情要入迷、到位。教師的指導,畢竟面不是很廣,可以利用學習小組,加強學生之間的朗讀水平大面積提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7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爲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樣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但因爲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必須有話可說,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透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慾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潛力。

在課上我就想就應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於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閱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後又該如何進行彙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並感悟之後,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彙報,是按順序彙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彙報,抓重點詞語彙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

因爲學生的訓練要有“素”,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它來自於我們平時的每節課堂的每個施教時機。作爲“平實”的課堂,相對於“課堂氣氛”“環環相扣”“走完教案”這些堂皇的標準先放一放,把我們執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讓它最大限度地貼近我們的教學對象,我們就應不管有沒有人聽課,不管還有什麼重要的環節,要好好抓住一個個這樣的訓練機會,針對我們的教學目標,使出全身力氣,才能最終收穫教學的果實呀。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8

因學校的要求,我讓學生預習時,分析課文這一點省略了。這下可是看到了很多問題。下面彙報如下:

  成功之處:

1。學生聽話,預習還算可以。能按學校要求的環節進行彙報。

2。我備課還算較充分吧。比起“年輕”時候的我,好像對把握課文的內容、重難點更準確一些。

  不足之處:

1。因預習有限制,所以所有的“麻煩”接踵而來,課堂似乎要回歸“老路子”。我第一次開始頭疼了。以前,學生彙報振振有詞,可是現在磕磕絆絆的,尤其是第二課時,我已經把問題拋出去了,可是沒有人站起來回答,難道他們真的依賴於英才教程?一切未知數。

2。學生的“疑難雜病”我自己解決的時候多了。看看,這路子,是不是跟以前沒有兩樣。

  改進措施:

學生的預習,我是頭疼了,我的引導又是個重點問題。不知道怎樣去落實課文內容。慢慢來吧!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9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行爲習慣。一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教師同樣會決定他的教學風格。我就是這樣的教師。在學生眼裏,我是整天板着臉孔,對學生處處嚴格要求的“嚴厲”老師。以往上課,我很嚴肅,微笑算是對學生最好的獎勵。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我們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我也在努力改變自己,改進教學方法。一次“換臉”的經歷,使我喜歡上了我的“新臉孔”。

那是前幾天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習《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當學生預習了課文之後,我提出問題:“小作者發現了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了問題。我又提問:“小作者是如何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學生回答:“作者的發現起始於夢中飛行。”我剛準備按照思路繼續發問。幾個調皮的學生就迫不及待地說自己經常做夢也會飛。他們的話引起了鬨堂大笑。我壓住了火氣,問大家:“你們在夢中也會飛嗎?”同學們興奮地討論開了,教室裏成了一窩蜂。一場關於“夢”的辯論開始了。怎樣把學生引入課堂,繼續課文的學習呢?我只要嚴肅地說一聲:“好了,請大家安靜!”學生就會停止無休止的討論。

但如果這樣,學生雖然安靜了下來,但他們的心還在關於“夢”的回想中。往日的課堂,學生都是被動地思考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興奮、積極主動。經過短暫的思考之後,我微笑着問學生:“誰做過關於飛行的夢,請舉手!”結果,全班學生幾乎同時舉起了手,而且有的學生將手舉得很高。再看看學生,個個流露出興奮、驚奇的神情。我因勢利導,接着問:“人做夢爲什麼會飛呢?”有的學生說:“我很想飛,如果能飛該多好呀!這個願望只有在夢裏纔會實現!”有些對課文比較熟悉的學生說:“是因爲人在長個。”這樣,學生又以“爲什麼人長個時就夢見會飛”爲題進行思考,自己回到了課堂教學。之後,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更加積極、主動,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

教學任務完成時,我又將關於“夢”的問題引入課堂。“小作者夢見自己會飛,通過詢問老師,知道了在夢中飛行的原因,這與發現胚胎髮育規律有什麼關係?”學生說:“因爲他善於思考,追根問底,又善於分析推理,所以有了驚人的發現。”我又問:“你們做夢也會飛,爲什麼沒有發現胚胎髮育規律呢?”學生經過片刻思考後,說:“因爲我們不善於思考。”我藉此爲題,對課堂作了總結:“如果同學們也和小作者一樣,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勤于思考,那麼每一位同學都可能有像小作者一樣的重大發現!”下課鈴響了,學生還意猶未盡,一再懇求我爲他們講一講“人是怎樣進化而來的”。

學生對教學內容之外的問題爭論不休時,如果教師嚴厲地呵斥,強行將學生往課堂上引,那麼也就不會出現學生這樣積極的興頭。看來,多給學生一些微笑,多一份寬容,換一個臉孔對待學生,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使學生更加喜歡老師,相信老師。

有的教師往往將自己的情緒帶到課堂上。高興時,課堂氣氛還比較活躍;而過於嚴肅往往會使學生想說的話不敢說,學生的思想難以充分表達出來。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對老師的情緒反應很敏感。過於嚴肅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疲勞,喪失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爲,天長日久,學生就會對這門課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營造一個寬鬆、自由、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是教師角色轉變的一個重要要求。

經過這一次的體驗,我相信,今後無論我心情如何,都會微笑着面對學生。以微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營造一個嚴而不死、活而不亂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成爲充滿歡樂的、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樂土。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0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九歲的時候通過思考、觀察,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 本課的重點是講作者童年的發現。我在引導時着眼點放在發現的過程上。通過讀議,讓學生明白,作者童年時之所以會有這個發現,跟他的敢於提問、不斷探究、大膽想象是分不開的,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

同時重視朗讀,有感情的朗讀。關於夢的一段,我指導同學們讀出夢的神奇和夢中飛行的奇妙;在讀關於請教老師有關夢的問題部分,我和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讓他們讀出好奇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總之沒有我想象中的好。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