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黑板報

二年級端午節黑板報:端午節的習俗簡介

本文已影響 2.49W人 

  廣州端午節習俗介紹

二年級端午節黑板報:端午節的習俗簡介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也稱端五,端陽。廣州人對端午節很重視,傳統上,端午節民間有佩香囊、 點硃砂、懸艾葉菖蒲等習俗,這些都是與避邪驅瘟有關。隨着社會進步,上述習俗大多消失,廣州地區保存下來的主要是賽龍舟、吃糉子和洗龍舟水幾項習俗,這與 廣州及珠三角地區河網密佈有直接關係,演變成獨特的龍船文化。

廣州端午賽龍 舟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廣州人過端午最大的活動項目。賽龍舟,廣州人稱“扒龍船”,過去多爲郊區農民爲之。20世紀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便將去 年端午節後沉入涌底的龍船起出,俗諺謂“四月八,龍船隨海滑”。30年代以後,逐漸改爲五月初一才起出龍船。俗語順口溜:“初一龍船起,初二龍船忍,初三 初四遊各地,初五龍船比,初七初八黃竹岐,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初五是賽龍船的高潮,得勝者可獲賞全只燒豬與賞銀元。初八郊區各鄉龍船多集中到市郊黃竹 岐進行表演比賽,因那時黃竹岐地方有一座龍母廟,初八爲龍母誕。1994年,廣州市政府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龍舟活動爲龍舟節。

以下是廣州話裏的具有廣州特色的端午風俗名詞:

【方言諺語】

“凼凼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糰,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摞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

“龍船扒得快,好世界。”

【龍舟水】

在江南、華南一帶,每年“端午節”前後一個月內的一次較大降水過程,被稱爲“龍舟水”。當然,既然是民俗的稱法,自然還有諸多有不同的概念版本。有些人講:行龍舟遇大雨纔是吉兆“龍舟水”。在此暫且不論。廣州人不管什麼事情,都很講“意頭”,每每此時,本地人會帶着自家的小孩走到江邊,讓孩子小手小腳都“浸浸”龍舟水,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洗洗”龍舟水能夠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而在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會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一應習俗。

【扒龍船】

賽龍舟是廣州人過端午最大的活動項目。賽龍舟,廣州人稱“扒龍船”,過去多爲郊區農民爲之。

龍舟競渡在廣州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辦端午賽龍舟的活動。明、清兩代,廣州是龍舟競渡的鼎盛期。古時廣州龍舟競渡與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種藝術性很強的羣衆藝術活動。正如屈大均當年所形容的:"舟龍長十餘丈,高六七尺,龍鬚去水二尺,龍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倍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龍舟,"上建五丈檣,檣上有臺閣二重,中有五輪閣一重,下有平臺一重。每重有雜劇五十餘種,童子凡八十餘人。"而現在則是舟小人少。龍舟競渡變成了一種體育競技比賽活動。

20世紀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便將去年端午節後沉入涌底的龍船起出,俗諺謂“四月八,龍船隨海滑”。30年代以後,逐漸改爲五月初一才起出龍船。俗語順口溜:“初一龍船起,初二龍船忍,初三初四遊各地,初五龍船比,初七初八黃竹岐,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初五是賽龍船的高潮,得勝者可獲賞全只燒豬與賞銀元。初八郊區各鄉龍船多集中到市郊黃竹岐進行表演比賽,因那時黃竹岐地方有一座龍母廟,初八爲龍母誕。

1994年,廣州市政府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龍舟活動爲龍舟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在廣州市區海珠橋到人民橋的珠江河面上舉辦龍舟況渡活動。其時,廣州城區萬人空巷,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遊客前來參觀龍舟比賽,可同時參與"洗龍舟水"、"掛香囊"、"嘗龍舟宴"等多項民間習俗活動。

【“趁景”與“鬥標”】

廣東划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劃龍船,叫做“趁景”或叫“應景”。兄弟村、老表村的近百條龍船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聯絡感情。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輪流在各鄉舉行,從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幾乎天天有“景”;初一珠村景,初二海珠大塘景,初三車陂景,初四廟頭景,初五石牌、獵德景,這已是廣州傳承多年的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天河區、番禺區、海珠區、黃埔區、越秀區各村的龍舟都會到珠村“應景”遊玩。珠村人就在農曆五月的第一天進行“招景”,各村的龍船都到來“應景”,有兄弟村、老表村、友好村,深涌上下一時間彩龍飛舞、百舸爭流,當天近百多艘龍舟在珠溪水竟渡巡遊,讓兩岸羣衆大飽眼福。另一種形式是鬥龍船,比賽奪標,又叫“鬥標 ”。

【出水龍】

廣東龍船製作十分講究,多選擇堅韌輕便的坤甸木作龍骨。每年龍舟比賽之後,便將它埋於村邊河底處,直至來年農曆四月初八,即傳說中佛世祖生日(浴佛節),才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之後,由青壯農民下水將龍船挖出,肩託上岸,打整塗油,這一儀式,叫做“出水龍”。

【鹽步老龍】

據悉,300年前,龍舟比賽,鹽步龍舟和泮塘龍舟進入決賽。鹽步龍舟眼看奪標在即。不料泮塘龍舟上的年輕人撲下水去奪了錦旗,隨後領回獎品燒豬。泮塘父老知曉後,將燒豬送回鹽步。鹽步人禮讓再三,又將獎品送回泮塘。雙方你來我往,終於有泮塘長者說:“請鹽步受禮吧,今後鹽步同泮塘結交,深厚之情,世代相傳。”於是鹽步龍舟作了契爺,泮塘龍舟作了契仔。傳說此事後來傳到京城後,慈禧太后欽賜鹽步龍舟“鹽步老龍”之美稱。

  臺灣端午節風俗介紹

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五日,“五”與“午”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古人有一種習俗,是在五月五日以蘭草沐浴,所以端午節又有“浴蘭節”之稱。因五月五日午時爲“陽辰”,唐宋時稱端午節爲“端陽節”。明清時代,北京人稱端午節爲“五月節”。

說到端午節,一般人通常會馬上聯想到屈原的故事。其實端午習俗的出現,遠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之所以會有這個節日,是源自於對“惡日的禁忌”。由於端午正 值溼熱的農曆五月,正是夏季疫病的多發季節,端午節的許多習俗便都圍繞着驅毒避邪的話題,從喝雄黃、戴香包到洗午時水、划龍舟,無不包含着“驅邪”的理由。

在臺灣這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節日一到,家家戶戶都清掃一新。節前人人都要理髮,據說若是頭髮太長,就要被妖精拔去扎糉子。所以,節前的理髮店生意最興隆。端午那天,婦女們頭上佩帶艾葉,孩子們身上掛着香囊,也叫“香荷包”。這種荷包用五色綢布做成鳥獸形狀,裏面包上香沫,讓孩子們掛在胸前,不但香氣撲鼻,還可以防疫除病。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商家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都在挖空心思爲賣糉子吸引眼球,臺灣什麼稀奇古怪的糉子都有哦,很多民衆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還有,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剛好季節轉換,天氣變熱,除了傳統的艾葉、菖蒲外,各種驅蚊滅菌的芳香植物也很受歡迎,不少商家也喜歡結合“衛生節”商機做促銷。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爲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蚊蟲不叮。過去有關喝雄黃酒習俗,隨着白蛇傳漸漸不見在臺灣新的一代年輕人欣聞,喝雄黃酒的辟邪去病的風俗也慢慢在時光褪色中。

端午節的食品中,少不了黃花魚,因爲有從祖上傳下來的民謠“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但主要的還是吃糉子。閩南的糉子分礆糉、肉糉和豆糉。礆糉是在糯米中加入礆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爲可口。肉糉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漳州石碼的肉糉最爲出名。豆糉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傳說屈原投汩羅江之後,屈原故鄉的人們因日夜思念,到了夜間忽然夢見屈原回來了,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向他問候。交談間,鄉親們發現屈原的身體已不如從前,就問其原因。屈原說:“您們送給我的飯菜,都讓魚蝦搶吃了。”鄉親們聽後急着問:“那可怎麼辦呢?”屈原說:“您們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爲是菱角,就不敢搶了。”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依計將角黍投入江中。但端午節之後,屈原又託夢說:“您們送來的角黍,還是讓水族搶去了。今後您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因爲水族歸龍王管,它們以爲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搶了。”這就是吃糉子的由來。

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糉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據說,鄭成功率軍入臺之初,軍糧匱乏,端午節無米包糉子。並不富足的臺民聞訊,爭着送來薯粉、花生、豆類等食品。鄭成功下令將這些食物摻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節。此後,臺南人年年過端午節都以“煎堆”代替糉子。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爲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划龍舟原是民間祭祀水神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爲了消災祈福,後來附會到屈原的故事,說是百姓撐船尋找屈原。龍舟需要經過“開光”儀式纔可下水,“開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請地方首長拜祭水神,並提筆在龍舟的龍眼上點晴。

在滿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端午節是臺灣的法定假日之一,依規定放假一天。盛大的龍舟賽臺灣每年也都會有,而且重視程度從民間延伸到政府。用於比賽的龍舟下水之前也必須要 “開光”,開光時往往有地方首長親臨,爲龍舟“點睛”。臺灣新竹每年的端午龍舟賽前,都要依次經過祈福、淨港、點睛、下水四個儀式,前來觀看龍舟賽的民衆人山人海,很有共度佳節的氣氛。初五龍舟下水前,人們敲鑼打鼓,擡着龍舟走向河岸,沿途民衆燒香禮拜,鳴放鞭炮。經過一番巡行,龍舟便下水比賽。競賽開始,只見龍舟上的選手在咚咚的鼓聲中,以劃一的動作奮力往前劃。河道終點處,中央插有錦標,哪一隊最先奪得錦標即爲勝者,勝負往往只在一瞬間。動人心絃的比賽,吸引着許多民衆在岸邊一邊盡情觀賞,一邊爲選手加油。在古代許多傳統活動漸漸式微之後,龍舟競渡成了端午節最有羣衆性和代表性的節日活動。

在臺灣過端午節,還有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據說當年鄭成功佔領臺灣時,部隊開到大甲鐵砧山,急需食水,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祈求泉水涌現,拔劍後果然山泉噴涌。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此水便被稱爲“午時水”。從此,“午時水”聲名遠播。每年端午節午時,臺灣都有許許多多民衆求取“午時水”,以保平安。臺灣特色的風俗始終很有生命力。傳說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時,部隊開到大甲,卻找不到可以飲用的水源。情急之下鄭成功插劍入地,果然泉水噴涌而出。當時正是端午節的正午,這種水就被稱爲“午時水”。臺灣很多人每年端午節都會去求這種 “午時水”,用來辟邪祈福。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臺灣端午節最有趣的活動是“立雞蛋”比賽。那就是在端午節正午12點正,誰能很快將一隻雞蛋立起來,誰就會有好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