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幼兒成語故事(精選25篇)

本文已影響 1.61W人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成語都不陌生吧,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還苦於找不到優秀的成語?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成語故事(精選25篇)

幼兒成語故事 篇1

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裏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一隻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後埋在屋後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於是就想了一個“巧妙"的半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牆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爲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一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牆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後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一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幼兒成語故事 篇2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叫鄭谷。某年冬天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經常和一些文人往來。 當地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着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面對齊已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又沉吟了一會,說:“不如把‘數’字改爲‘一’字更好。”齊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一字就能完美表達出詩詞的主題了。”於是齊已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

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爲齊已的“一字之師”。 成語“一字之師”是指能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幼兒成語故事 篇3

《莊子》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隻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旱,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幼兒成語故事 篇4

晉代的鎮西將軍祖逖是個文武全才的人,可是當他還是孩子的'時候是很淘氣又不愛學習的。到年紀更大些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所知道的東西真是太少了,這樣長大能做什麼呢?於是就奮發圖強,拼命補丟掉的知識。終於日積月累努力的讀書讓自己有資格當上司州主簿。劉琨是跟他一起光着屁股長大的,現如今倆人擔任同一職務,由於哥倆感情好有時在一起睡,一起開臥談會。

到第二天天開始微微發亮,雞啼叫了起來。醒來的祖逖搖了搖劉琨“嘿,醒來了。咱當上官了,文還可以,武還得再加強些!天都亮了,雞都醒了。你也快起來吧!”說着倆人開始起牀練劍,“鏘鏘鏘鏘”一陣刀光劍影。之後每天倆人一聽到雞叫聲就互相叫醒對方勤練功夫。多年後,他們練就一身好功夫,在多次戰役中獲勝。

幼兒成語故事 篇5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言談微笑,樣樣都惹人喜愛。

西施愛用淡妝,身着衣服樸素,但是不管走到哪裏,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她實在太美了,沒有人不驚歎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

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着她。

鄉下有一個醜女人,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着當美女的夢。

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髮式,卻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皺着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麼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着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可用扭捏作態一詞形容。

結果,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着妻子和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裏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這個醜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皺眉的樣子爲什麼很美,而去盲目地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

幼兒成語故事 篇6

北宋時期,有位畫家,叫孫知微。專擅長人物畫,一次,他受成都壽寧寺的委託,畫一幅《九耀星君圖》。他用心將圖用筆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帶飄飄,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後一道工序。恰好此時有朋友請去他飲酒,他放下筆,將畫仔細看了好一會,覺得還算滿意,便對弟子們說:“這幅畫的線條我已全部畫好,只剩下着色,你們須小心些,不要着錯了顏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來時,希望你們畫好。”

孫知微走後,弟子們圍住畫,反覆觀看老師用筆的技巧和總體構圖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有人說:“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態多麼逼真,長髯飄灑,不怒而威。”還有的說:“菩薩腳下的祥雲綜繞,真正的神姿仙態,讓人肅然起敬。”其中有一個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時專門賣弄小聰明,喜歡譁衆取寵,只有他一個人裝模作樣地一言不發。有人問他:“你爲什麼不說話,莫非這幅畫有什麼缺欠?”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說:“水暖星君身邊的重子神態很傳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點東西。”衆弟子說:“沒發現少什麼呀。”童仁益說:“老師每次畫瓶子,總要在瓶中畫一枝鮮花,可這次卻沒有。也許是急於出門,來不及畫好,我們還是畫好了再着色吧。”童仁益說着,用心在瓶口畫了一枝豔麗的紅蓮花。

孫知微從朋友家回來,發現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蓮花,又氣又笑地說:“這是誰幹的蠢事,若僅僅是畫蛇添足倒還罷了,這簡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來降服水怪的鎮妖瓶,你們給添上蓮花,把寶瓶變成了普通裝花的瓶,豈不成了天大笑話。”說着,把畫撕個粉碎。衆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頭不語。

幼兒成語故事 篇7

這次進山人們的收穫不小,竟用陷阱連着捕獲了一雄一雌兩隻猛虎。大家將兩隻猛虎綁住,一個獵人便循着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裏找到了一隻小虎崽。這隻小虎崽還剛剛睜開雙眼,連奶還沒有斷,他睜着雙眼看着獵人,一點也不害怕。獵人看到小虎崽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分外喜愛。獵人一時高興便將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一隻小虎崽,覺非覺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與他玩耍開了。

小虎崽在獵人家人的飼養下,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裏村外閒逛,逛累了就找個樹蔭趴下睡一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爲常。春風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凍了,人們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

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纔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驚,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隻老虎嘴角上殘留着血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了。獵人感到一種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隻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幼兒成語故事 篇8

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曾經爲漢武帝手下的、兩位大臣合寫了”一篇傳記,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鄭莊。汲黯,字長孺,濮陽人,景帝時,曾任“太子洗馬”,武帝時,曾做過“東海太守”,後來又任“主爵都尉”。鄭莊,陳人,景帝時,曾經擔任“太子舍人”,武帝時擔任“大農令”。這兩位大臣都爲官清正,剛直不阿,曾位列九卿,聲名顯赫,權勢高,威望重,上他們家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出出進進,十分熱鬧,誰都以能與他們結交爲榮。可是,由於他們太剛直了,漢武帝后來撤了他們的職。他們丟了官,失去了權勢,就再也沒人去拜訪他們了。開封的翟公曾經當過廷尉。他在任上的'時候、登他家門拜訪的賓客十分擁擠,塞滿了門庭。後來他被罷了官,就沒有賓客再登門了。結果門口冷落得可以張起網來捕捉鳥雀了。官場多變,過了一個時期,翟公官復原職。於是,那班賓客又想登門拜訪他。程公感溉萬千,在門上寫了幾句話:“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責一賤,交情乃見。”

幼兒成語故事 篇9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先生。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着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爲這頭公牛演奏一曲,於是他撥動琴絃,對着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先生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着頭繼續吃草。因爲公牛雖然能聽到琴絃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先生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先生撫動琴絃,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纔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幼兒成語故事 篇10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經問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爲什麼。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爲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它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爲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經命令我爲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帝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與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爲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着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着去做了。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着。它們沒走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四散狂奔。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它並不知道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爲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爲假借老虎,才能憑着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羣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 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爲 大王的兵權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着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幼兒成語故事 篇11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託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爲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捨。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爲諸侯霸主。

幼兒成語故事 篇12

南朝梁武帝非常愛好文學,他的第三個兒子蕭綱,從小聰明伶俐,四歲開始識字讀書,到六歲時,已經會寫文章了。

兒子這麼好學,梁武帝當然很高興。

有一次,他特地把蕭綱叫來要他做一篇文章,考考他。

蕭綱毫不怯場,不慌不忙地提筆就寫。不一會兒,寫成了一篇聲韻和諧、辭藻華麗的駢文。

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這孩子呀,真是我們蕭家的東阿王!”東阿王是三國時文學家曹植的封號,他以才思敏捷著稱。

隨着年齡的增長,蕭綱讀的.書越來越多,閱讀的能力也越來越強,讀書的速度驚人,能夠“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讀通十行的內容,而且記憶力超強。

蕭綱的文才很好,但因爲長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間的疾苦,所以他的詩,文字輕靡(mǐ)濃豔,被後人稱爲“宮體”。

二十八歲那年,蕭綱被立爲太子。

公元549年,蕭綱即位,這就是梁簡文帝。可惜的是,兩年之後,他就被叛軍用毒酒害死了。

不過,“一目十行”這個成語流傳了下來,被人們用來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

但是清代的阮元卻贊成“十目一行”。阮元編印過不少書,常常 請一個叫嚴傑的人幫他校對,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 長,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行。”校讎就是校對;“館”是借住的意思,嚴傑當時 是住在阮元家裏的。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 過去了。

幼兒成語故事 篇13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而僱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伕,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皁白讓駕車人趕着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快着呢!”而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要緊,我帶的路費多着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伕趕車的本領高着呢!”路人無奈,只好鬆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着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着自己的馬快、錢多、車伕好等優越條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麼,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爲他的大方向錯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幼兒成語故事 篇14

東晉時,有一天,文學家顧愷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桓溫的兒子桓玄也在,顧愷之、桓玄和殷仲堪三人都很有才華。他們經常相聚在一起吟詩作畫,閒談說笑。

有一次,三人玩文字遊戲,先抽到說了語(用一句話表示事情完結)。

顧愷之說道:火燒平原無遺燎。這句話是以燒光爲了。

桓玄說:白布纏棺豎旒旐。這句話以人死爲了。

殷仲堪說:投魚深淵放飛鳥。這句話以一去不復還爲了。

後來,他們又抽到說危語(用一句話表示非常危險的情況)。

桓玄說:矛頭淅米劍頭炊。這句話的意思是把槍矛和利劍的尖頭當米煮飯吃。

殷仲堪說:百歲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說年過百歲的老頭懸掛在枯姜的樹枝上。

顧愷之說:井上轆轤臥嬰兒。井上轆轤容易滾動,嬰兒躺在上面非常危險。

正當大家談論得興高采烈時,旁邊殷仲堪的參軍說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騎着一匹瞎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塘邊,這當然是最危險的事情了。

壞了一隻眼睛的殷仲堪聽了,心裏十分不高興,說:“咄咄逼人!”

後人根據這一典故引出了盲人瞎馬這個成語,盲人騎着瞎馬走路。原比喻情況危險或不瞭解情況就盲目行動,處於極其危險的情況中。後比喻亂闖瞎撞,非常危險。

幼兒成語故事 篇15

“不遠千里”這則成語又稱“不遠千里而來”,表示不以千里爲遠來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里爲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

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於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麼就危險了。”接着孟子說道:“在能出動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

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爲該怎麼辦呢?”

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再講利呢?”

幼兒成語故事 篇16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而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相信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而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脣亡齒寒’,沒有嘴脣,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着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順手滅了虞國。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脣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幼兒成語故事 篇17

北宋時期,有個叫陳康肅號堯諮的人,箭術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驕傲極了,常常誇耀自己本領高超:“我的箭術沒人比得上。你們有誰願意跟我比比看啊?”

“師父,您實在是太高明瞭,我們怎麼比得上您呢!”“是啊,我們還要多跟您學習學習呢!師父你再表演一下,讓我們開開眼界嘛!”這些想從陳堯諮那兒學得箭術的年輕人,每天都說些恭維他的話,讓他無比高興。

有一天陳堯諮帶着徒弟在院子裏練習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正好走過,便停下來看。

陳堯諮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

徒弟們在旁邊拍手叫好,陳堯諮神氣地對老翁說:“你看怎麼樣?”那個老翁只是微微點頭,並不叫好。

陳堯諮心裏很不爽,不客氣地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

“不會。”

“那麼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嗎?”

“好是好,不過,這只是平常的.技術罷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老頭兒,你說的是什麼話?竟然這樣悔辱我們師父。你知不知道我們師父的箭術,沒人能比得上。你簡直太瞧不起人了。”

“年輕人,你先別生氣,我說的是真話。你的箭術的確平常得很,沒什麼值得誇讚的。”

“老頭兒,聽你這麼說好像很在行,那你就露兩手給我們瞧瞧啊。不服氣就比劃比劃。光說不練你是難以服衆的!”

“小兄弟,這射箭的本領我可沒有,不過讓我倒油給你們看看。”

“倒油,這還用得着你這個老頭來表演嗎?倒油誰不會?別開玩笑啊!”

幼兒成語故事 篇18

第一通鼓可以振作士氣。指做事應鼓起勁頭,一口氣幹完。春秋時期魯莊公十年春天,強大的齊國發兵攻打弱小的魯國。魯國有個叫曹劌的人,眼見祖國危機,又擔心那些成天大魚大肉的大官們未必有什麼深遠的智慧,就主動找到國王魯莊公,幫他出主意。他覺得莊公平時願意施惠於民,處事也比較公正,有率領兵衆打勝仗的.基礎,就和莊公一起去作戰。莊公和曹劌同坐在一輛戰車裏,統率軍*出發。齊、魯兩軍在魯國的長勺相遇。

齊軍擂鼓進兵,莊公想擂鼓迎擊。曹劌阻止他說:“等一下。”等齊軍擂了三次鼓,曹劌才說:“現在可以發兵了。”魯軍鼓聲一響,士兵們立刻衝鋒陷陣,直撲敵人,殺得齊軍大敗而逃。莊公一見這種情形,就要下令追擊敵人。曹劌又阻止他說:“等一下。”說完,他跳下車去,仔細察看了一下齊軍戰車的輪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了一會正在逃跑的敵軍的情況,然後說:“可以了。”

莊公於是下令追擊齊軍,把他們趕出了國境。打了勝仗之後,莊公問曹劌爲什麼那樣指揮,曹劌說:戰鬥是靠一股勇氣啊!第一次擂鼓的時候,士兵們都鼓足了勇氣;到第二次擂鼓時,就有些鬆勁了;到了第三次,勇氣就全部消失了。敵人三通鼓氣泄盡了,我們卻纔把戰鼓擂響,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可爲什麼不馬上追擊呢?因爲齊國是個大國,不能低估它的實力,萬一他們是假裝逃跑、埋下伏兵怎麼辦?後來我觀察到他們的車轍很亂,軍旗也倒了下去,知道他們是真的敗退了,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

幼兒成語故事 篇19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人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憚最先向宣帝報告。

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經常在外玩樂;無錢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意見。

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憚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就這樣,楊憚被免職了。

自古君王勇於改過,不信饞言者能有幾人,楊憚僅被勉職,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前漢書”:“楊憚傳”的原文是“古與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邊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鶴,俗稱樹貉,狀似狐小,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後來的人將這兩句話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語,來此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裏生長的貂一樣,形體都是相同的。

幼兒成語故事 篇20

漢大將軍霍光,是漢武帝的託孤重臣,輔佐八歲即位的漢昭帝執政,威勢很重。

霍光身邊有個叫楊敞的人,行事謹小慎微,頗受霍光賞識,升至丞相職位,封爲安平候。其實,楊敞爲人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根本不是當丞相的材料。

公元前74年,年僅廿一歲的漢昭帝駕崩於未央宮,霍光與衆臣商議,選了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作繼承人。誰知劉賀繼位後,經常宴飲歌舞,尋歡作樂。

霍光聽說後,憂心忡忡,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大司馬田延年祕密商議,打算廢掉劉賀,另立賢君。計議商定後,霍光派田延年告訴楊敞、以便共同行事。

楊敞一聽,頓時嚇得汗流浹背,驚恐萬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楊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女兒,頗有膽識。

她見丈夫猶豫不決的'樣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開時,上前勸丈夫說;“國家大事,豈能猶豫不決。大將軍已有成議,你也應當速戰速決,否則必然太難臨頭。”

楊敞在房裏來回酸步,卻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時田延年回來,司馬伕人迴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與田延年相見,告知田延年,她丈夫願意聽從大將軍的吩咐。

田延年聽了後高興地告辭走了。田延年回報霍光,霍光十分滿意,馬上安排楊敞領衆臣上表,奏請皇太后。

第二天,楊敞與羣臣遏見皇太后,陳述昌邑王不堪繼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詔廢去劉賀,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爲君,史稱漢宣帝。

幼兒成語故事 篇21

藺相如因爲立了大功,被升爲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後,就處處避着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裏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爲,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爲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爲了國家的`安全。”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着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着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爲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爲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於改過的行爲,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幼兒成語故事 篇22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爲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裏,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着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爲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爲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爲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着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幼兒成語故事 篇23

楚國令尹子文,爲人公正,執法廉明,楚國的屬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國當司馬,生個兒子叫越椒。這天,正逢越椒滿月,司馬府宴請賓客,一時熱鬧非凡,顯得喜氣洋洋。

子文也應邀來到司馬府,看到侄子越椒後,大吃一驚,急忙找來子良,告訴他:“越椒這個孩子千萬不可留。他啼哭的聲音像狼嚎,長大以後必然是我們的'禍害。

諺語說:‘狼崽雖小,卻有兇惡的本性。’這是條狼啊,你千萬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殺了。”

子良聽了這番話,頓時嚇得魂飛魄散。過了好一陣,才斷斷續續地說:“我是......是他的親生父親,怎能忍心親手殺......殺了他呢?”

子文一再勸說,子良終不肯聽從。

子文對此事十分憂慮,在他臨死的時候,把親信們叫到跟前告誡說:“千萬不能讓越椒掌權。一旦他得勢,你們就趕快逃命吧,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子文死後,他的兒子鬥般當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親做了司馬。公元前626年,越椒爲奪取令尹職位,百般討好穆王,說盡鬥般的壞話。

楚穆王聽信了讒言,讓越椒當了令尹。後來,越椒趁楚穆王死後作亂,掌權後即殺害了鬥般和子文生前的親信。越椒的“狼子野心”發展到如此地步,是本性所致,勢在必然的事。

幼兒成語故事 篇24

李廣是漢朝的名將,擅長騎射。他沒有口才,不大說話 除了射箭,幾乎沒有別的什麼愛好。和將士們在一起,他總喜歡和人比賽射箭。每到一處,打聽得有虎,他就一定要親自去射。在右北平(今河北省東北部地區)的 時候,因爲射虎,曾受了傷,但他還是把虎射死了。一天,黃昏時分,在山林中的叢草裏,見有一塊巨石,以爲是虎,就射了一箭。第二天去查看時,才知不是虎, 那支箭深深地射進石頭裏去了。

據《史記》載,李廣是漢文帝時入伍的,在抵抗匈奴侵略的戰爭中,立過不少功。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代,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戰爭,李廣幾乎都參加了,而且屢 次以少擊多,出奇制勝。匈奴侵略者對於李廣,又害怕又敬佩,稱他爲“飛將軍”。

有一次,李廣受命領着少數兵馬,出長城去和人數衆多的匈奴侵略者作戰。因雙方實力過於懸殊,李廣不敵被俘。在被解往敵營的途中,他趁敵人不備,突然躍起,奪了一匹好馬,飛奔逃回。匈奴兵幾百人狠命追趕,被他射死多人,終於脫險。可是逃回後,漢軍卻“按軍法”判他死罪。他繳納了大量贖金,才以撤免官職了事。

過了幾年,匈奴又大舉進犯,李廣又奉命帶4000騎兵去抵抗。他被匈奴4萬兵團團圍住,部下都非常害怕。李廣派他兒子李敢,只帶幾十騎兵,從左到右, 直穿敵人陣地,跑了一圈,回來報告道:“沒什麼,匈奴不難對付!”部下這才稍爲安心。李廣親自用最強勁的大弓,射殺敵人部將。連殺好幾人,敵人的攻勢漸見減退。李廣指揮將士,沉着應戰,氣概從容,毫無慌亂之色。大家深受感動,勇氣也因此大增。這樣艱苦支持了兩天,援軍來到,敵人才退去。

李廣最後一次與匈奴作戰,已經60多歲了,可是他精神抖擻,毫無老態。這一次,大軍由大將軍衛青統率。李廣名義上是前將軍,可是衛青怕他立功,不讓他正面出陣,故意叫他繞東路。後因沒有嚮導,迷失了路,未能如期開赴指定地點,被藉此問罪。李廣氣憤不過,竟被逼自刎而死。

李廣有個堂兄弟,名叫李蔡,漢文帝時,與李廣同爲“郎”一級的'小官,聲望遠不如李廣,只是一個平凡的庸人罷了。然而到了武帝時代,李蔡已被封侯爵,官居丞相。而李廣這位一生與匈奴侵略者作戰70餘次的“飛將軍”,卻落了個悲慘的下場!人們爲李廣抱不平,但是,除了抱怨命運之外,誰能說什麼呢!“飛將數 奇”這句成語,便由此產生。

幼兒成語故事 篇25

當匈奴貴族橫行北方、西晉王朝面臨崩潰的時候,晉朝有一些有志氣的將領還堅持在北方戰鬥。劉琨就是這樣的傑出代表。

劉琨年青的時候,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叫祖逖。

在西晉初期,他們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陽東北)做主簿,晚上,兩人睡在一張牀上,談論起國家大事來,常常談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裏,他們睡得正香的時候,一陣雞叫的聲音,把祖逖驚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着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腳踢踢劉琨。劉琨醒來揉揉眼睛,問是怎麼回事。祖逖說:“你聽聽,這可不是壞聲音呀。它在催我們起牀了。”兩個人高高興興地起來,拿下壁上掛的劍,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劍來。

就這樣,他們一起天天苦練武藝,研究兵法,終於都成爲有名的將軍。

公元308年,晉懷帝任命劉琨做幷州刺史。那時候,幷州被匈奴兵搶奪殺掠,百姓到處逃亡。劉琨招募了一千多個兵士,冒着千難萬險,轉戰到了幷州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陽城裏,房屋被焚燬,滿地長着荊棘,到處是一片荒涼。偶然見到一些留下來的百姓,已經餓得不像樣子了。劉琨看到這種情況,心裏很難過。他命令兵士砍掉荊棘,掩埋屍體,重新把房屋城池都修復起來。他親自率領兵士守城,防備匈奴兵的襲擊。

他還採取計策,讓匈奴的各部落互相猜疑。

後來,有一萬多個匈奴人投降了劉琨,連漢主劉淵也害怕了,不敢侵犯。劉琨把流亡的'百姓都召回來耕種荒地。

不到一年時間,到處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晉陽城漸漸恢復了繁榮的景象。

劉聰攻破洛陽之後,西晉在北方的兵力大多被打散了,只有劉琨還在幷州一帶堅持戰鬥。晉愍帝在長安即位後,派人封劉琨爲大將軍,要他統率幷州的軍事。

那時候,漢國大將石勒,佔據了襄國(在今河北邢臺西南),集結了幾十萬大軍,想奪取幷州。劉琨南面有劉聰,北面有石勒,前後受敵,處境困難到了極點。可是劉琨沒有害怕,沒有退縮。他在給晉愍帝的一份奏章裏說:“臣跟劉聰、石勒,勢不兩立。如果不討平他們,臣決不回朝。”

據說,劉琨在晉陽的時候,有一次,晉陽被匈奴的騎兵層層包圍。晉陽城裏兵力太少,沒有力量打退敵人。大家都感到驚慌,劉琨卻仍然泰然自若。到了傍晚,他登上城樓,在月光下放聲長嘯,聲調悲壯。匈奴的騎兵聽了,都隨着嘯聲嘆息。

半夜裏,劉琨又叫人用胡笳(一種樂器)吹起匈奴人的曲調,勾起了匈奴騎兵對家鄉的懷念,傷感得流下眼淚。天快亮的時候,城頭的笳聲又響了起來,匈奴兵竟自動跑散了。

後來,劉琨聯絡鮮卑族首領一起進攻劉聰,沒有成功。接着,石勒進攻樂平(今山西昔陽西南),劉琨派兵去救,被石勒預先埋伏好的精兵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正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長安被劉聰攻陷的消息。到了這步田地,儘管劉琨怎樣頑強,也沒法保住幷州,只好率領殘兵投奔幽州去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