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安如泰山成語大綱

本文已影響 2.92W人 

安如泰山成語1

安如泰山成語

成語:安如泰山

【成語】:安如泰山

【拼音】:ān rú tài shān

【簡拼】:arts

【解釋】:形容象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爲,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示例】:在敵人的強大攻勢下,我軍陣地~。

【近義詞】: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反義詞】: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擊

【語法】:作謂語、賓語;形容堅固不可摧毀

【英文】:as stable as Mount Tai

成語故事】:西漢諸侯吳王劉濞對漢景帝的中央政權心懷不滿,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諸侯的領地,導致劉濞聯合楚等七國諸侯以“清君側”名義舉兵反叛。吳王府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勸諫,希望改變主意能使地位比泰山還要穩固

安如泰山 成語接龍

【順接】:山上有山 山不厭高 山丘華屋 山丘零落 山中宰相 山中白雲 山虧一簣 山虧一蕢

【順接】:安於泰山 安如太山 安如泰山 安若泰山 拔地搖山 拔樹撼山 百二關山 百二河山

【逆接】:變危爲安 怖鴿獲安 長治久安 踧踖不安 動盪不安 反側自安 反側獲安 覆盂之安

【逆接】:安上治民 安不忘危 安不忘虞 安世默識 安之若命 安之若固 安之若素 安樂世界

安如泰山成語2

  成語安如泰山出處:

《漢書·枚乘傳》載,枚乘給吳王劉濞上的諫書中,曾說過“安於泰山”這樣的話。

枚乘,漢景帝時曾擔任吳王的“郎中”。吳王劉濞對漢景帝劉啓心懷不滿,暗中聯絡楚王、趙王等陰謀反叛。枚乘不同意劉濞的謀反,便上書勸諫。

枚乘給劉濞的諫書中,有這樣的一段:

“……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爲,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爲,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極天命之壽,敝無窮之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以爲大王惑也!……”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要是能聽取忠言,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倘若--定要照您所想的那樣去做,那就“危於累卵,難於上天”;不過如能立即改變原來的主意.那就仍將“易於反拿,安於泰山”。現在您要想使您的一生,享受最大的幸福,造成很大的勢力,但是您不想容易的辦法,不用穩當的措施,卻要冒險,自找困難,這是我實在替您擔心和想不通的!

但是劉濞不聽他的勸告,他就離開劉濞,投到樑孝王劉武那裏去了。

安如泰山成語3

成語拼音 ān rú tài shān

成語解釋 形容象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成語出處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爲,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成語造句 在敵人的強大攻勢下,我軍陣地~。

近義詞 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反義詞 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擊

成語英譯 as stable as Mount Tai

成語故事 西漢諸侯吳王劉濞對漢景帝的中央政權心懷不滿,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諸侯的領地,導致劉濞聯合楚等七國諸侯以“清君側”名義舉兵反叛。吳王府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勸諫,希望改變主意能使地位比泰山還要穩固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堅固不可摧毀,從容不迫

安如泰山成語4

解釋:

安穩的像泰山一樣。形容十分穩固,不可動搖。

這個成語來源於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爲,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爲,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爲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樑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 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爲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後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徵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於途中。

解釋:

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爲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着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裏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成語5

“安如泰山”這則成語來源於的《上書諫吳王》,原文是“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爲,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爲,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爲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公元前154年,劉濞以“清君側、殺晁錯”爲名,起兵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打敗了叛軍。吳王劉濞被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