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二試題

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

本文已影響 2.94W人 

  【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

第Ⅰ卷(選擇題,共36分)

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

一、(18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

A.饕餮(tiē) 攻訐(jié) 囁嚅( niè ) 瑕瑜互見(jiàn)

B.揶揄(yé) 拙劣(zhuō) 佇立( zhù ) 囿於成見(yòu)

C.奇葩(pā) 熾熱(chì) 賁門 (fèn) 光陰荏苒(rǎn)

D.僭越(jiàn) 儕輩(chái) 滇池(diān) 一應俱全(yìng)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蟄居 緬懷 諧奏曲 綠草如茵

B.急躁 安祥 核輻射 惻隱之心

C.陷阱 傾瀉 擋箭牌 輕歌慢舞

D.壓韻 火暴 練習簿 平心而論

3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記者在交談中發現,絕大多數人對如何確保“秒殺”的高成功率三緘其口,有的甚至以爲遇到了來探底的同行而將記者的淘寶賬號拉入“黑名單”。

B.去年,一名杭州乞丐流浪者——“犀利哥”的照片風靡網絡,“犀利哥”迅速走紅,由於他的舉止特立獨行,有些入甚至懷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實性。

C.本書自問世以來印數超過500萬冊,作爲實用的基本英語語法書,能在衆多同類出版物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它有極強的針對性。

D.南朝宋國的謝靈運懷瑾握瑜,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善於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中國首善陳光標赴臺灣高調捐贈的行爲究竟是行善還是作秀,香港時事評論員趙嘉一對此的評價是肯定的。

B.臺灣地區10月25日就釣魚島事件發表看法,認爲相關各方應擱置爭議,基於平等互惠原則,共同開發、享用資源,以維護該地區的和平穩定。

C.江西省政府已明確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經濟適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區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遠離城區被邊緣化的現象。

D.專家提出:許多國家在調整退休年齡時都要預先若干年向社會公告,對不同羣體採取差別政策,並以“小步慢走”實施,以減少負面影響。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沒有誰可以活在社會輿論的真空裏,“貧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然,這其中也不乏誤解與偏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爲這個羣體正名的時候,_______________。“富二代”其實沒那麼脆弱,也不該如此敏感。

①試圖改變社會輿論對“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觀地爲“富二代”正名也無可厚非

③只不過社會輿論給予前兩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勵

④對於“富二代”多是批評與鞭策

⑤實在沒必要把普通的社會輿論升級到“歧視”的地步

A.②③①⑤④    B.③④②①⑤    C.③④①②⑤    D. ③①②④⑤

6、下列關於名著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魏政權在曹丕死後,大權落入司馬氏之手,最終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先滅蜀漢,後滅東吳,三分天下至此重歸統一。 (《三國演義》)

B.史湘雲因勸寶玉留心“仕途經濟”而被寶玉斥爲說“混帳話”,寶玉還當衆頌揚黛玉不講這些混話。這話恰巧被黛玉聽見,百感交集。

(《紅樓夢》)

C.子路雖然老是頂撞孔子,但憨直忠厚,孔子一直很喜歡他。子路死了以後,孔子發出感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

D.《高老頭》中的伏脫冷外號“鬼上當”,陰沉冷靜,狡猾世故,他是潛逃的苦役犯,是個尚未得勢的兇狠的掠奪者。(《高老頭》)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每小題3分,共9分)

“關公”文化的現實意義

正式制度的實施會受到非正式規範的影響,並且,當正式制度發生崩解的時候,非正式規範在社會整合方面展現出其異常強韌而深遠的力量。其中,非正式規範“義”的作用特別值得我們審視和研究。“義”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道德範疇。“義”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就提出來了,歷經三千年不衰,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也是義字當頭。在不同時代,對“義”有不同的語言闡述,但語意核心從未變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這裏用“仁”說明彼此關係寬容;繁體“義”字下有個“我”,可以看做自制、自律,與18世紀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利他”主張近似。唐中葉後隨着茶瓷交易盛行,社會流動性增大,“義”、“誼”混用,凸顯了非血緣或鄉鄰之間的情義。宋代多國並立,出現“國家民族”概念, “義”的概念隨之擴大,提升爲家國擔當的“忠義”。歷代不斷詮釋,使“義”的觀念貫徹始終, “義”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展,逐步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義”是關公文化中擁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決定元素。關公所代表的.“義”,超越了血緣家族關係,成爲調節更廣泛社會關係的規範, 政府在推動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爲規範和道德標準,應該是知識分子認同、老百姓熟知,並能喚起集體清晰記憶的某種具象。只有這樣,文化建設才能起到和諧社會、繁榮經濟、強盛國家的作用。而關公文化以及和他相聯繫的“義”就具備這樣的特點。孔子、孟子都有理論著述流傳至今,但關公沒有,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實踐者,他用行動闡釋“義”。這樣,他的影響力超過所有人並流芳百世,到處都是關羽的故事和傳說, 關公成了世界上爲數不多的沒有做過一天皇帝,卻被後人尊稱爲“帝”的人。

關帝廟在中國有幾十萬座, 由此可見關公和他的“義”,是最有羣衆基礎和最具有具象特徵的。關公與異鄉異姓的劉備、張飛“恩若兄弟”,幾經離合、艱辛備嘗、同生共死的經歷,不僅是文學藝術作品的重要內容,而且是關公崇拜者、信奉者的榜樣。這種關係是歷朝歷代流動社會公共空間中最爲需要的。因此,它逐步演化爲一種從普通百姓到上層官員,包括所有流動人口都敬仰效仿的待人接物的態度,成爲中國人的基本道德標準之一。這也是關羽成爲常年流動性羣體,如軍隊、商人、漕幫等尊崇備至的楷模的主要原因:每個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個義士——“以仁治人,義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關公文化還通過宗教和史詩雙重途徑,遠播到蒙、藏、滿等多個民族和周邊國家地區,至今遺存仍很多。關公不僅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和各民族崇敬的歷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資源,可從中汲取揚棄後的營養,在理性精神的防火牆前適當重塑這一英雄人物。

7、下列關於“義”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義”是非正式規範之一,在社會整合方面展現出異常強韌而深遠的力量。

B、“義”是重要的儒家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將它詮釋爲自制、自律和利他。

C、“義”屬於道德範疇,早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期就已出現。

D、“義”的內涵、外延隨着社會發展而有所不同,但其語意核心從未變化。

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關公所代表的“義”,成爲一種社會規範,它能調節超越血緣家族關係的更廣泛的社會關係。

B、關公摒棄空洞的理論著述,他用行動闡釋“義”,是“義” 的實踐者,這樣,他的影響力超過所有人並流芳百世。

C、關公與朋友幾經離合、艱辛備嘗、同生共死,其待友之道是各朝代流動社會公共空間中最爲需要的,它成爲中國人的基本道德標準之一。

D、通過宗教與史詩的雙重途徑,關公文化遠播到蒙、藏、滿等多個民族和周邊國家地區。

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在儒家思想中,“仁”“義”本爲一體,是用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他們的作用相同。

B、“情義”“忠義”都屬“義”的範疇,前者是隨着歷史發展和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大而產生的,後者是隨着宋代“國家民族”概念的出現而產生的。

C、“義”的觀念貫穿中國歷史歷經三千年不衰,也是關公文化中擁有最高道德含金量的決定元素。

D、重塑關公形象,弘揚“義“的傳統,有利於推動文化建設,但對此類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須以理性分析、揚棄爲前提。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 題。

劉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紹聖四年進士。金人再犯京師,諸道不知朝廷動息者三月。馮延緒傳詔撫諭,謂車駕出郊定和議,令諸道罷兵。汲謂副總管高公純曰:“詔書未可遽信。”公純問故,汲曰:“詔下以去年十二月,鄧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議和以三月,而敵猶未退乎?此必金人脅朝廷以款勤王之師爾,可速進兵。”公純難之,汲請自行,公純不得已俱至南陽,不進,汲獨馳數十騎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慟哭。尋代公純攝帥事,捐金帛饗士,爲戰守計。就加直龍圖閣、知鄧州兼京西路安撫使。

金人復渡河,諜知鄧州爲帝行在所,命其將銀硃急攻京西,汲遣副總管侯成林守南陽。金人奄至,殺成林。汲集將吏謂曰:“吾受國恩,恨未得死所!金人來必死,汝有能與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請涉山作寨以避敵者,汲曰:“是棄城矣。然若屬俱死無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願從軍者聽留,餘從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於此,其聽送其家,寅出午反,違者從軍法。”衆皆感服,無一人失期。

及南陽陷,命將戚鼎將兵三千逆戰,及命靳儀與趙宗印分西、南門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陣望,見宗印從間道遁,即自至鼎軍中,麾其衆陣以待,敵至皆死鬥,敵卻。俄而儀敗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軍中請汲去,汲不許,曰:“使敵知安撫使在此爲國家致死。”敵大至,汲死之。事聞,贈太中大夫,諡忠介。

——選自《宋史•列傳第二百七•忠義三》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必金人脅朝廷以款勤王之師爾 緩和

B.公純難之 詰難,責難

C.寅出午反 通“返”,返回

D. 敵大至,汲死之 爲……而戰死

11.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麾其衆陣以待 辱其羣臣

B.諸道不知朝廷動息者三月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C.凡仕於此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

D.使敵知安撫使在此爲國家致死 身死國滅,爲天下笑者

12.以下各組句子中,都能表現劉汲“有謀略”的一組是( )

①此必金人脅朝廷以款勤王之師爾,可速進兵

②是棄城矣。然若屬俱死無益

③凡仕於此,其聽送其家,寅出午反,違者從軍法

④麾其衆陣以待,敵至皆死鬥

⑤矢下如雨,軍中請汲去,汲不許

⑥使敵知安撫使在此爲國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第Ⅱ卷(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安有議和以三月,而敵猶未退乎?(4分)

(2)尋代公純攝帥事,捐金帛饗士,爲戰守計。(4分)

(3)俄而儀敗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軍中請汲去,汲不許(4分)

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秋日酬王昭儀 汪元量①

愁到濃時酒自斟,挑燈看劍淚痕深。

黃金臺愧少知已②,碧玉調將空好音③。

萬葉秋風孤館夢,一燈夜雨故鄉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勁氣蕭蕭入短襟④。

註釋: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內廷。南宋亡,汪元量與王昭儀俱被擄北去。

②黃金臺: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於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爲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樂苑》)

④勁氣:寒氣。

(1).“愁”是這首詩的詩眼,詩的首聯、頷聯是如何表現這種濃愁的?(4分)

(2). 詩的後兩聯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全詩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15.古詩文填空。(5題限選4題)(8分)

(1) ,鳥倦飛而知還。 ,撫孤鬆而盤桓。(《歸去來兮辭》)

(2)漁舟唱晚, ;雁陣驚寒, 。(《滕王閣序》)

(3) ,內無應門五尺之。 ,形影相弔。(《陳情表》)

(4)無慾速,無見小利。 , 。(《論語》)

(5)子曰:“飯疏食飲水, ,樂,亦在其中矣。 ,於我如浮雲。”(《論語》)

五、(2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

蔣勳說《寒食帖》

①假日無事,便取蘇軾的《寒食帖》來看。這是蘇軾於神宗元豐五年貶到黃州所寫的詩稿。字跡看來顛倒隨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經意;但是,精於書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側頓挫中有嫵媚宛轉,收放自如,化規矩於無形,是傳世蘇書中最好的一件。

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感鳥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詩意苦澀,是遭大難後的心灰意冷,書法卻稚拙天真,猛一看,彷彿有點像初學書的孩子所爲,一洗甜熟靈巧的刻畫之美,而以拙澀的面目出現。飽經生死憂患,四十六歲的蘇軾,忽然從美的刻意堅持中了悟通達了——原來藝術上的刻意經營造作,只是爲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際上可以一起勘破,了無牽掛;而藝術之美的極境,竟是紛華剝蝕淨盡以後,那毫無僞飾的一個赤裸裸的自己。

③蘇軾一生多次遭遷謫流放,以後的流放,都比黃州更苦,遠至瘴蠻的嶺南、海南島。黃州的貶斥,只是這一生流放的詩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對蘇軾而言,卻有着不凡的意義。

④黃州的被貶,肇因於小人的誣陷,發動文字獄,以蘇軾詩文對朝政、皇帝多所嘲諷,要置他一個“謗訕君上”的死罪。蘇軾自元豐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經過四個多月的囚禁勘問,詩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詰,牽連附會,威嚇詬辱交加,這名滿天下的詩人,自稱“魂驚湯火命如雞”,以爲所欠惟有一死。在獄中密託獄卒帶《絕命詩》給兄弟蘇轍,其中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爲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這樣惋惻動人的句子。

⑤這應當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驚懼、貪戀、詬辱、威嚇之後,豁然開朗。貶謫到黃州的蘇軾,死而後生,他一生最好的詩文、書法皆完成於此時。初到黃州便寫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驚魂,猶帶着不可言說的傷痛,但是,“揀盡寒枝不肯棲”,這生命,在威嚇侮辱之中,猶不可妥協,猶有所堅持,可以懷抱磊落,不肯與世俯仰,隨波逐流。

⑥黃州在大江岸邊,蘇軾有罪被責不能簽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種麥,畜養牛羊,把一片荒地開墾成爲歷史上著名的“東坡”。有名的《江城子》寫於此時:“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是在狹小的爭執上看到了生命無謂的浪費,而真正人類的文明,如大江東去,何嘗止息?蘇軾聽江聲不斷,原來這裏也曾有過戰爭,有過英雄與美人,有過智謀機巧,也有過情愛的繾綣……真是江山如畫啊,這飽歷憂患的蘇東坡,在詬辱之後,沒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沒有做態的自憐,沒有了不平與牢騷,在歷史的大江之邊,他高聲唱出了驚動千古的歌聲:“大江東去,浪淘盡……”時年四十七歲。

⑦蘇軾的《赤壁賦》也寫在這段時間。《前赤壁賦》原跡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末尚附有小注:“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被誣陷之後蘇軾也知道小人的可怕,知道這件文學名著的背景,再讀東坡這幾句委婉含蓄之詞,真是要覺得啼笑皆非啊!

⑧在黃州這段時間,東坡常說“多難畏事”或“多難畏人”這樣的話。他的“烏臺詩案”不僅個人幾罹死罪,也牽連了家人親友的被搜捕貶謫。他的“多難畏人”,一方面是說小人的誣陷,另一方面,連那深愛的家人親友學生也寧願遠遠避開,以免連累他人。與李端叔的一封信說得特別好:“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爲醉人所推罵,則自喜漸不爲人識。”

⑨穿着草鞋,與漁民樵夫混雜,被醉漢推罵,從名滿天下的蘇軾變成無人認識的世間凡夫俗子,東坡的脫胎換骨,正在他的被誣陷、受詬辱之後,可以“自喜漸不爲人識”吧。

⑩《寒食帖》寫得平白自在,無一點做態,也正是這紛華去盡,返璞歸真的結果吧。卷後有蘇軾學生黃庭堅的跋,對《寒食帖》讚譽備至。黃庭堅是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僅次於蘇軾的一人,書法挺拔峻峭,但是他對《寒食帖》歎爲觀止,正是黃州的東坡竟可以連美也不堅持,從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來,美的極境不過是“與漁樵雜處”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11在擁擠穢雜的市集裏,被醉漢推罵而猶能“自喜”,也許“我執”①太強的藝術家都必須過這一關,才能入於美的堂奧。但是,談何容易呢?

(取材於蔣勳散文集《大度?山》)

注:①我執:佛教中指對一切有形和無形事物的執着,指太過執着於自己的想法、做法,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

16.作者在第④段、第⑥段引用了蘇軾《絕命詩》《江城子》,請分別說出其作用。(5分)

17.文章第③段說,流放黃州,對蘇軾有着“不凡的意義”。結合文意,概括這意義的主要內容。(6分)

18.文章結尾,作者從蘇軾的經歷中獲得了怎樣的藝術啓示?(6分)

1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作者開篇以偶覽蘇軾《寒食帖》而引發對其書法的評價,認爲字跡粗拙而不經意,但精於書法的人認爲是蘇書最好的。

B.《寒食詩》飽含着蘇軾生活的悽苦,心境的蒼涼感傷;而其書法則稚拙天真,無甜熟靈巧的刻劃之美。

C.第⑧段“與李端叔信”,一方面說明了蘇軾的處境;同時也說明了蘇軾“從名滿天下”到“凡夫俗子”的蛻變。

D.黃庭堅在跋中對《寒食帖》讚譽備至,是因爲此時蘇軾的書法既挺拔峻峭,又超越了形式技巧,平淡自然。

E.這篇文藝隨感,作者在娓娓的懷人敘事中兼有抒情言志,既論文,也議人,又言志,三者結合得巧妙、自然。

六、(15分)

20、根據你的經歷與理解,選擇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寫一段說明性文字。

要求:(1)說明順序合理、清晰;(2)運用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3)引用與之相關的一句古詩;(4)不少於200字。

七、作文(50分)

21、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倫敦奧運會上,劉翔在110米欄比賽中,再次退賽,此舉遭到了大量非議;葉詩文在泳池中斬獲兩枚金牌,兩破世界記錄,卻遭到西方媒體非議。其實並非只有名人才會面對非議,普通人也會如此。

請以“面對非議”爲題,寫一篇不少於700字的議論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選。

  語文答案

1、B

解析:A項,饕餮(tiè) C項, 賁門 (bēn) D項,一應yīng俱全

2、D (A項“諧奏曲”應爲“協奏曲”;B項“頌讀”應爲“誦讀”;C項“輕歌慢舞”應爲“輕歌曼舞”)

3、A(A項,“三緘其口”指說話十分謹慎,不敢或不肯開口。 B項,“特立獨行”指有操守,有見識,不隨波逐流。不合語境。C項,“脫穎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顯示出來。使用對象有誤。D項,“懷瑾握瑜”指保持高潔美好的節操志向。使用語境不當)

4、B(A、表意不明。C、搭配不當,“防止……現象”應爲“防止出現……現象”。D、“並以小步慢走”後缺少中心語“的方式”。)

5、C (空格處填寫的句子一定要注意與空格前後的句子銜接順暢。根據文字最後一句可知,最後一處橫線應填入⑤,排除A、D兩項。根據“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爲這個羣體正名的時候”可推斷出第三處橫線應填入②,由此可排除B項。)

6、C 是顏回死去後發的感嘆。

7、B(張冠李戴。原文的表述是“繁體‘義’字下有個‘我’,可以看做自制、自律”,而“利他”是“18世紀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提出的與“義”很接近的一種主張。)

8、B(無中生有。原文說“孔子、孟子都有理論著述流傳至今,但關公沒有,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實踐者,他用行動闡釋‘義’” 關公是沒有,而不是摒棄。)

9、A(“‘仁’‘義’本爲一體”於文無據,“作用相同”與文中董仲舒的解釋矛盾。

10、B難:以……爲難(意動用法)

11、A其:代詞,他的。者:語氣助詞,錶停頓;定語後置的標誌。於:在;對。爲:介詞,爲了;表被動

12、A ④⑤⑥指劉汲勇敢無畏、精忠報國

13、(1)怎麼會有用三個月來議和(談判).但是敵人還沒有退兵的呢?(“以”、“退”、疑問句式、句意各1分)

(2)不久,他(劉汲)代替高公純處理統率軍隊的事務,他捐出金帛慰勞戰士,制定戰守的準備(計劃)。(“尋”、“攝”、“饗”、句意各1分)

(3)一會兒靳儀戰敗,金人進攻他們更加猛烈,箭下如雨,軍隊的人請求劉汲離去,劉汲不答應。(“俄而”、“益”、“去”、句意各一分)

14、(1).首聯通過寫斟酒、挑燈、看劍、流淚等動作神態表達愁緒(2分);頷聯用典,寫空有黃金臺,枉調碧玉歌,表達自己的孤寂惆悵。(2分)

(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襯托或借景抒情也可)(1分)。頸聯寫秋風萬葉,襯托其孤寂悲切;寫孤燈夜雨襯托歸思難禁。尾聯以景結情,用梧桐夜雨,寒氣蕭蕭,構成悽切悲涼的意境(2分)。全詩抒發了深沉悲切的亡國之痛故鄉之思(1分)。

15.

(1)雲無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將入,

(2)響窮彭蠡之濱;聲斷衡陽之浦。

(3)外無期功強近之親,煢煢孑立。

(4)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5)曲肱而枕之,不義而富且貴。

16.參考答案:引用《絕命詩》,體現了蘇軾被貶後的驚悚與恐懼、絕望(2分);《江城子》則體現了超越了不平與牢騷之後的輕鬆、愉快(2分)。意思對即可。語句通順(1分)

17.參考答案:這次流放,讓蘇軾經歷了(1)驚懼、貪戀、詬辱、威嚇之後,(2)豁然開朗,了悟了生命真諦,懂得了哪些是該堅守的,哪些是該放下的,從而返璞歸真,(3)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意思對即可。

18.參考答案:在浮躁的現實中,藝術家絕不能自我意識太強,一定要摒棄自我(2分),迴歸自然,把自己看做平民(2分),這樣才能創作出美的作品(2分)。意思對即可。

19. A.D.

20、例:①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一個節日。②它,和立春、雨水一樣,首先是氣象學意義上的一個節氣,時間一般在四月五日,其次纔是一個具有濃厚人文意義的傳統節日。③人文意義上的清明節最初緣於寒食節,唐以後出名於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④清明節的活動內容,不同於春節的走親訪友、祝福拜年,也不同於元宵的吃湯圓、鬧龍燈,主要是上墳掃墓、掛紙燒香,追懷先祖、表達哀思,加上時近暮春,寒冷已退,又演變爲踏春健身的戶外活動,增添了其現代元素。(213字)

21、【解析】“非議”只是文章限定了你寫作的範圍與對象,而文章的重點應該放在“面對”上。要寫出爲什麼要面對,怎樣面對,但也要點出是什麼非議。

最佳立意:

① 面對非議,應淡然處之;

② 面對非議,應愈挫愈勇;

③ 面對非議,應據理力爭;

④ 面對非議,應積極自省,擇善而從。

  附譯文:

劉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紹聖四年進士。金人再次侵犯京師,各道(行政區域)有三個月不知道朝廷的情況。馮延緒傳達詔書並安撫通告,說皇帝出郊外簽訂和議,命令各道罷兵。劉汲對副總管高公純說:“詔書不能立刻相信。”高公純詢問緣故,劉汲說:“詔下從去年十二月就下達了,鄧州離京城七百里,現在纔到達鄧州,是爲什麼呢?怎麼會用三個月來議和,但是敵人還沒有退兵的呢?這一定是金人脅迫朝廷來緩和保衛朝廷的部隊罷了,可以迅速進兵。”高公純感到爲難,劉汲請求自己出發,高公純不得已和他一起到了南陽,不能進城,劉汲獨自率領幾十名騎兵奔赴都城,二帝已經北行,劉汲穿上白衣服慟哭。不久他代替高公純處理統率軍隊的事務,他捐出金帛慰勞戰士,制定戰守的計劃(準備)。隨後,升任直龍圖閣、知鄧州兼京西路安撫使。

這時金人又渡過黃河,通過諜報知道鄧州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命令他的大將銀硃猛烈進攻京西。劉汲派遣副總管侯成林守衛南陽,金人忽然到來,殺死了候成林。劉汲召集將領和官吏對他們說:“我們承受國恩,恨沒有找到死的處所,金人來了我們必定.戰死,你們有能和我一起去死的人嗎?”衆人都留着眼淚說:“聽從你的命令。”有百姓請求在山上紮寨來躲避敵人的,劉汲說:“這是拋棄城池。然而,你們都去死,也沒有什麼意義。”就下令說:“城中有才能和武力從軍的人聽任他們留下來,其餘的人聽從他們的方便。”得到敢死的戰士四百人。又下令說:“凡是在這裏做官的人,聽任他們把家人送走,寅時出去午時返回,違者依軍法懲辦。”衆人都感動佩服,沒有一個過期不到。

等到南陽失陷,命令大將戚鼎率領三千名士兵迎戰,並且命令靳儀與趙宗印分守西門、南門牽制敵人。劉汲自己率領牙兵四百人登上城牆瞭望,看到趙宗印從小道逃走,就自己來到戚鼎的軍隊中,指揮他的部下佈陣來等待敵人,敵人到來之後他們都殊死戰鬥,敵人退卻。一會兒靳儀戰敗,金人進攻他們更加猛烈,箭下如雨,軍隊的人請求劉汲離去,劉汲不答應,說:“讓敵人知道安撫使在這裏爲國家盡死力。”敵人大舉到來,劉汲爲國家而戰死。事情報告皇上,贈他爲太中大夫,諡號爲忠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