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譯

本文已影響 1.19W人 

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譯

1、【原文】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苟⑧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註釋】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諡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這裏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徵:互相爭奪。徵,取。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劉向《戰國策。序》說,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樑)、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於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⑧苟:如果。⑨饜(yan):滿足。遺:遺棄,拋棄。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2、【原文】宋牼①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②,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③,我將見楚王說④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⑤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6)。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7)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爲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爲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註釋】①宋牼(keng):戰國時宋國著名學者,反對戰爭,主張和平。②石丘:地名,其址不詳。③構兵:交戰。④說(Shui):勸說。⑤遇:說而相合。(6)指:同“旨”,大概,大意。(7)號:提法。

【譯文】宋牼準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孟子問:“先生準備到哪裏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準備去見越王,勸說他罷兵。如果楚王不聽,我準備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在兩個國王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準備怎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釋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爲有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爲有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係來互相對待,這樣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問,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係,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必要去談聽‘利’呢?”

7.25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爲善者舜之徒也;(1)雞鳴而起,草率爲利者廂之徒也。(2)欲知舜與廂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註釋】(1)孳孳:朱熹《集註》雲:“勤勉之意。”(2)跖:即本書《滕文公下》篇中所提及的盜跖。

【譯文】盂子說:“雞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類;雞叫起身,孜孜營利的人是跖的同類。要了解舜和跖的區別,沒有別的,只是利與善的不同。”

【段意】此章是說聖人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有的學者指出:“舜、跖之相去遠矣,而其分乃在利、善之間而已,是豈可以不謹?然講之不熟、見之不明,未有不以利爲義者,又學者所當深察也。”(未熹《集註》引楊氏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