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文言文閱讀史傳體

本文已影響 1.8W人 

文言文閱讀(史傳體)

文言文閱讀史傳體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19分)

(2)浩仍相左右,始得無坐。(3分)

婦父鉅鹿魏攀,當時名達之士,未嘗備婿之禮,情同朋好。(4分)

三、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題。(22分)

釣臺在浙東,漢嚴先生隱處也。先生風節,輝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遊爲快。顧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遊也。然以爲遊,則亦遊矣。

舟發自常山,凡三百餘里,山水皆有可觀。第目之所及,未暇問名,頷之而已。惟誡舟子以過七裏灘,必予告。越日,舟行萬山中,忽睹雲際雙峯嶄然秀峙,急呼舟子日:“若非釣臺耶?”日:“然矣!”迫視之,所云兩臺,實兩峯也。臺東西峙,相距可數百步。陡起江干,數百仞不肯止。 巖如高士並立,風致岸然。樹多鬆,疏疏羅植,偃仰離奇各有態;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龍百餘,水流波動,勢欲飛起。峯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當日垂綸,應在是地,固無登峯求魚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復幽倩,欲艤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強,因致禮焉,遂行。於是足不及遊而目遊之。俯仰間,清風徐來,無名之香,四山俱至,則鼻遊之。舟子謂灘水佳甚,試之良然,則舌遊之。頃之,帆行峯轉,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間如舍舟登陸,如披草尋磴,如振衣最高處。下瞰羣山趨列,或秀靜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雲臺諸將相。非不傑然卓立,覺視先生,悉在下風,蓋神遊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勞以酒,細詢之曰:“若嘗登釣臺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於是乎並以耳遊。噫嘻,快矣哉,是遊乎!

客或笑謂:“鄭子足未出舟中一步,遊於何有?”嗟乎,客不聞乎?昔宗少文①臥遊五嶽.孫興公②遙賦天台,皆未嘗身歷其地。餘今所得.較諸二子.不多乎哉?故日:以爲遊,則亦遊矣。客日:“微子言,不及此。雖然,少文之畫,興公之文,盍處一焉.以謝山靈?”餘竊愧未之逮也.遂爲之記。

(節選自清 鄭日奎《遊釣臺記》)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畫家,好遊山水。晚年將遊歷過的山水繪在室中以觀看.自稱“臥遊”。②孫興公:孫綽,字興公,晉人。博學善文.曾作《天台山賦》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未暇問名,頷之而已 頷:點頭

B.意當日垂綸,應在是地 意:料想

C.如披草尋磴 披:分開

D.覺視先生,悉在下風 視:看待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 ①先生祠堂在焉 B. ①若非釣臺耶

②因致禮焉,遂行 ②若嘗登釣臺乎

C.①呼舟子勞以酒 D. ①漢嚴先生隱處也

②於是乎並以耳遊 ②固無登峯求魚之理也

11.下列四組句子中,都省略介詞“於”的一項是( )(3分)

A. ①釣臺在浙東 B. ①倒影水中

②舟行萬山中 ②如振衣最高處

C. ①返坐舟中 D. ①舟泊前渚

②應在是地 ②舟發自常山

1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歷來仰慕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的高風亮節,很想到隱居之地浙東釣臺去遊覽一番。這次乘船北上,總算如願以償。

B.釣臺實際是兩座高聳險峻的山峯。山上松樹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羣遊動的要飛起來的龍,嚴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腳下。

C.山上景色優美,嚮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遊覽,可是船伕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爭議。依然不從,作者表示道歉,船方繼續前行。

D.雖不能登山,卻有“目遊”“鼻遊”“舌遊”“耳遊”的獨特感受,更有舍船登上山巔,俯瞰羣山的“神遊”,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顧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遊也。(3分)

譯文: 。

(2)臺東西峙,相距可數百步,陡起江干,數百仞不肯止。(4分)

譯文: 。

(3)餘竊愧未之逮也,遂爲之記。(3分)

譯文: 。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2分)

樊叔略,陳留人也。父歡,仕魏爲南兗州刺史、阿陽侯。屬高氏專權,將謀興復之計,爲高氏所誅。叔略時在髫齔①,遂被腐刑,給使殿省。身長九尺,志氣不凡,頗爲高氏所忌。內不自安,遂奔關西。

周太祖見而器之,引置左右。尋授都督,襲爵爲侯。大冢宰宇文護執政,引爲中尉。叔略多計數,曉習時事,護漸委信之,兼督內外。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護誅後,齊王憲引爲園苑監。時憲素有吞關東之志,叔略因事數進兵謀,憲甚奇之。建德五年,從武帝伐齊,叔略部率精銳,每戰身先士卒。以功加上開府,進封清鄉縣公,邑千四百戶。拜汴州刺史,號爲明決。宣帝時,於洛陽營建東京,以叔略有巧思,拜營構監,宮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亂,高祖令叔略鎮大梁。迥將宇文威來寇,叔略擊走之。以功拜大將軍,復爲汴州刺史。高祖受禪,加位上大將軍,進爵安定郡公。在州數年,甚有聲譽。鄴都俗薄,號曰難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稱,遷相州刺史,政爲當時第一。上降璽書褒美之,賜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爲之語曰:“智無窮,清鄉公。上下正,樊安定。”徵拜司農卿,吏人莫不流涕,相與立碑頌其德政。自爲司農,凡種植,叔略別爲條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滯,公卿所未能決者,叔略輒爲評理。雖無學術,有所依據,然師心獨見,暗與理合。甚爲上所親委,高熲、楊素亦禮遇之。性頗豪侈,每食必方丈,備水陸。

十四年,從祠太山,行至洛陽,上令錄囚徒。具狀將奏,晨起,至獄門,於馬上暴卒,時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贈亳州刺史,諡曰襄。 (《隋書 循吏》)

[注]①髫齔(tiáchèn),兒童時期。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遂被腐刑,給使殿省 被:遭受

B. 以叔略有巧思,拜營構監 拜:授予官職

C.鄴都俗薄,號曰難化 化:造化

D.高顆、楊素亦禮遇之 禮:用禮節來……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周太祖見而器之 功未就而帝崩

B.爲高氏所誅 拜汴州刺史,號爲明決

C.上降璽書褒美之 上悼惜久之

D.以叔略有巧思 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稱

16.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爲四組,全都說明樊叔略爲官政績出色的一組是( )(3分)

①身長九尺,志氣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悅,每戰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號爲明決 ④宮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遷相州刺史,政爲當時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與立碑頌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樊叔略在孩童時就因爲父親的案件被牽累,遭受殘酷的刑罰,後被派作官府的雜役,就這樣還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爲人多智,經常爲上級出謀劃策,從而得到他們的信任和賞識;而且他作戰勇敢,多次獲得軍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爲官清明果決,奉命營建宮殿,規劃設計都出於他的精巧構思,百姓稱讚他智慧無窮,品行端正。

D.樊叔略雖然不擅長書本學問,不會引經據典,但是因爲能夠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獨到的見解往往與道理相契合。

1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叔略多計數,曉習時事,護漸委信之,兼督內外。(4分)

(2)時憲素有吞關東之志,叔略因事數進兵謀,憲甚奇之。(4分)

迥將宇文威來寇,叔略擊走之。(2分)

【答案解析】

一、1.D(難:認爲困難。例:(1).今不行禮於衛,而藩其君舍以難之。--《左傳》。(2).是以聖人猶難之。--《道德經》。A.讚譽。 B.例:有的放矢。C.例: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2.C(①⑥有誤)

3. B(不是“主動請纓”,而是奉詔使遼)

4.(1)適逢審理太學生虞蕃訴訟一案,(許將)釋放了一些無罪的太學生,蔡確舒亶藉機陷害許將。(“治”1分,“釋諸生無罪者”倒裝句1分,“因”1分,句意通順2分)(2)章惇與蔡卞(蔡京之弟)一起肆意虛構罪名,降職流放元祐黨諸臣,並上奏要掘元祐黨首司馬光墳墓。( “肆羅織”1分;“貶謫”1分,”奏發”1分,其餘2分)

附:[文言文閱讀材料譯文]

許將,字衝元,於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中狀元。歐陽修讀其賦時說:“君辭氣似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間右相),未可量也。”任命他爲昭慶軍判官。任期滿後,宋朝廷準備讓他任試館職。(得館職是當時仕途青雲直上的龍門,也是許多以蔭入仕的人夢寐以求的。)許將卻認爲:“起家爲官,本代耕,願出爲地方官,讀所未見書。”宰相對他的讀書志向很讚賞,讓他任明州通判。(宋神宗聽說這個狀元愛讀書),神宗便召他進宮(談話)。神宗(很讚賞他的才能),任命爲集賢院校理。由太常寺本當轉任博士,但神宗又破格提拔他爲右正言,第二天入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內銓。這是神宗使用的特別任命,舉朝上下都讚譽許將的才能。

契丹以20萬兵力壓代州境(大舉進犯代州),並派使者前來要求宋朝割讓代州。(過去契丹與宋朝定期在代州談判),這次原定的宋朝使者不敢去(而輪到當年出使遼國的官員懼不敢行),朝廷因而改派許將去。許將對神宗說:“臣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許將行前到樞密院認真地查閱了有關代州的一切檔案,作了充分準備。許將來到代州境時,契丹人爬滿房上觀看並喊叫:“看南朝狀元。”當許將與契丹人進行肄射時,許將先射中。契丹使者蕭禧在賓館以禮迎接,談判時,蕭禧果然提起代州事,許將隨問隨答,不失國體。回來後把情況報告神宗,神宗對許將大加讚賞,先後任許將爲知審官西院,尚書兵部。

又進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神宗對許將的重用)引起朝臣的忌妒。在審太學生虞蕃訟學官一案時,他(反對牽連太廣而)釋放了一些無罪的太學生,蔡確舒亶藉機陷害許將,把他們父子都抓進了御史府,一個多月才放出來,許將被降職任蘄州知州。

第二年,以龍圖閣待制到鄆州任職,元宵節那天,一些官吏登記爲盜者並使之皆盡入獄,監獄人滿。許將說:“這是絕其自新之路也。”於是全部釋放。此後,民無一日犯法,牢獄空無一人。父老嘆曰:“這是建獄56年來第一次空牢也。”鄆州曾有一幫士人喜好聚衆謗言朝政,許將雖然沒有制止,至此也消失了。許將被召爲兵部侍郎。

紹聖初年,許將任吏部尚書。(當時)奸臣章惇爲相,與蔡卞(蔡京之弟)羅織元祐諸臣罪名,並上奏要掘元祐黨首司馬光墓。哲宗問許將該怎麼做。許將說:“發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採納了他的建議。

崇寧元年,鄯、廓州撫定。當時邊將要求興師渡河西攻,朝中大臣議論,皆有懼色,獨許將說:“兵機不可失,宜速進軍。我願意跟隨大軍出征。”不久,很快傳來捷報。許將因收復了河、湟,因此加“特進”(宋朝的最高榮譽獎勵)。

(哲宗死後,徽宗即位,一些奸臣密謀要貶許將)。御史中丞朱諤找到許將過去章表中某些語句,誣爲誣陷朝政。徽宗將其貶爲保留資政殿大學士到河南任知府,朱諤又進讒言,徽宗又免除資政殿大學士,到穎昌任知府,後來又遷任大名知府。政和初年,卒,享年75歲。諡文定。

 二、5.C【御車:駕車(的車伕)。】

6.D 【A,①連詞,表示順承關係;②連詞,表示轉折關係。B,①代詞,他;②副詞表示推測語氣。 C,①介詞,到;②介詞,對於。D①副詞,指代動作的一方,這裏指代第三人稱;②副詞,指代動作的`一方,這裏指代第三人稱。】

7.D【“認爲官場險惡”.“眭誇拒官富有遠見”在原文中缺乏依據。】

8.(1)眭誇就藉口(1分)說自己是運送租糧的鄉下人,假裝成趕車的車伕,才(1分)得以走出關卡。(語意通順,無語病,得1分。)

(2)崔浩便爲他開脫說情(1分),眭誇才得以免受罪罰(1分)。(語意通順,無語病,得1分。)

(3)眭誇的岳父(或“夫人的父親”)鉅鹿人魏攀,是當時顯達之士。(判斷句1分)眭誇(主語補充正確1分)對他不曾用女婿的禮節,兩人的感情如同朋友(本句句意1分)。(語意通順,無語病,得1分。)

附參考譯文:

眭誇,又名眭昶,趙郡高邑縣的人,祖父眭邁。晉時東海王越軍的參謀,後來投奔石勒在徐州當刺史。父眭邃,字懷道,在慕容寶當政時作中書令。眭誇少年時氣度不凡,不拘小節,愛好讀書,不曾把世務放在心上,好飲酒,儀表堂堂。二十歲時逢上父親去世,眭誇鬍鬚和頭髮都變白了,每一個聽到他悲哭的人都替他流淚,品性高尚,無意官場,在山水間託寄感情。同郡李順願與他交往,眭誇拒絕了,當地的少年長者沒有不敬畏他的。

眭誇少年時與崔浩爲莫逆之交,崔浩作官到司徒時,向皇帝推薦眭誇作中郎,眭誇堅決辭去不上任。州里郡裏的官員逼着他去作官,不得已來到京都。與崔浩見了面,崔浩邀請他住幾天,眭誇與崔浩在一起只飲酒談論平生,不談及世利。崔浩每次想開口說服他,但沒有說話的機會。崔浩怕眭誇也是這樣。崔浩後來就把任命詔書放到眭誇懷裏,依舊不開口。眭誇說:“桃簡,你已作官到司徒,足以此報國成名了。我便到此與你分別。”桃簡是崔浩的小名。崔浩考慮到眭誇要回去,當時來時乘一騾子,再沒其他坐騎,於是就把眭誇的騾子藏在馬圈裏,希望以此來留下眭誇。眭誇於是託附鄉人運輸的人假爲御車,才得以逃出關境,崔浩知道後感嘆:“睦誇獨來獨往的人,本不應用這麼小的職位辱沒他,又讓他用計回去,我怎麼才能向他道歉。”當時國法甚嚴,眭誇已經私自回去,將犯私逃之罪。崔浩於是向左右求助開釋,眭誇才無罪。過了一年,送眭誇自己的騾子,同時把自己乘的馬也送給他,還寫了一封信表示歉意,眭誇卻不接受他的馬,也不回信。等到崔浩被殺,眭誇替他服喪,接受鄉人的弔唁,過了一陣子才停止,並嘆氣:“崔浩已死,誰還能比他更容得下我眭誇的。”於是寫了《朋友篇》,言詞禮儀也被當時人所稱讚。岳父鉅鹿人魏攀,是當時有名的人,未曾與他行翁婿之禮,關係相當於好朋友。有人對眭誇說;“我聽說很有才能的人必當貴官,你爲何獨在沒路”於是,眭誇作《知命論》以解釋。眭誇活到75歲死去,埋葬之日,去參加他的吊悼會的人山人海。他沒有兒子。

三、9. D(視:比較)

10. C(以:介詞,用。A焉:代詞,這裏/兼詞,“於之”,向它;B若:這/你;D也;表示判斷語氣/表示肯定語氣。)

11. B

12. C(作者不能登山,於是只有向釣臺行禮,表達對嚴子陵的敬仰之情,而不是向船伕道歉。)

13. (1)不過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能算是遊覽.。(全句意思翻譯對2分,“顧”譯對1分)

(2)兩臺東西對峙,相隔大約幾百步,聳立在江邊,高几千尺還不止。(全句意思翻譯對3分,“可”譯對1分)

(3)我自愧比不上他們,便寫了這篇遊記。(全句意思翻譯對2分,“逮”譯對1分)

附:文言文譯文

釣臺在浙江東部,是東漢嚴子陵先生隱居的地方。先生的風度氣節,映照千古,我素來仰慕他,很想以能夠遊覽一次(釣臺)爲快樂。不過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遊覽。但是當作是遊覽,就也算是遊覽了。

我坐船從常山出發,一路總共三百多裏,山水都有值得觀賞的。但眼睛看到的,來不及問名字,點點頭罷了。只有叮囑船伕當船經過七裏灘時,一定要告訴我。過了一天,船在羣山中航行,忽然看見雲端兩座山峯挺拔對峙,急忙呼叫船伕說:“這不是釣臺嗎?”船伕回答說:‘‘這就是了!”迫近細看,人們所說的兩臺,實際是兩座山峯。兩臺東西對峙,相隔大約幾百步,聳立在江邊,高几千尺還不止。險峻的山岩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態高傲。山峯上的樹多是松樹,疏疏落落各處種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態;它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好像百多條遊動的龍,水波流動,那樣子好像要飛起來。山峯下面.嚴先生的祠堂就在那裏。料想他當日垂釣,應該就在這裏.本來就沒有登上山峯去釣魚的道理。

這山既奇特秀麗,環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伕堅持不同意。我不能勉強他。於是對這山行一個禮,船繼續航行。於是我的腳不能夠去遊覽而眼睛去遊覽了。低頭擡頭之間,陣陣清風慢慢吹來,說不出名字的香氣從四面山峯傳來,那麼我的鼻子.也遊覽了。船伕說七裏灘水質很好,嘗一嘗確實是這樣,那麼我的舌頭也遊覽了。一會兒,隨着船行進,山峯轉過去,就望不到了。我轉身坐在船艙中,恍惚間好像離開船登上岸,像撥開草尋找石級.像整頓衣服站在最高處,向下俯瞰,羣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靜像文人,有的雄偉挺拔像武夫,非常像東漢雲臺衆住將相.並非不傑出高超,覺得與嚴先生比較,卻都處在下風了,這是我的精神遊覽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爲安定.就叫船伕來,用酒慰勞他,詳細詢問他說:“你曾經登過釣臺嗎?山中的景色怎麼樣?”船伕全都能夠回答,於是我的耳朵也一併遊覽了。啊呀,這次遊玩真快樂啊!

有個客人笑着對我說:“您的腳沒有走出船中一步。有在哪裏遊覽呢?”唉,客人不曾聽說過嗎?從前宗少文躺在牀上游歷五嶽,孫興公在遠處作《天台山賦》,都沒有親身到那地方。我現在所得到的,跟這兩個人比較,不是顯得多了嗎?所以說:當作是遊覽,就也算是遊覽了。客人說:“如果沒有聽您一番話,就想不到這些。雖然是這樣,有少文的畫。興公的賦,您爲什麼不製作一篇,來答謝山的神靈呢?”我自愧比不上他們。便寫了這篇遊記.

 四、14(化:教化,通過教育使之改變)

15.D(而:表顧承|錶轉折;爲:介詞,表被動|表判斷,可譯爲“是”;之:代詞|音節助詞;以:都是連詞,“因爲”)

16.B(①是外表②是作戰勇敢④說明其巧思,並不等同於政績出色)

17.C(“百姓稱讚”並不是因爲“營建宮殿”的事)

18.(1)樊叔略很有謀略,通曉熱悉當時的事務,宇文護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讓他同時督察朝廷內外政務。

(“計數”、“曉習”、“委”、“信”,每錯譯、漏譯一處扣1分)

(2)那時齊王憲向來就有吞併關東的意圖,樊叔略藉着別的事多次進獻用兵之策,齊王認爲他很有奇才。

(“素”、“因”、“進”、“奇”,每錯譯、漏譯一處扣1分)

(3)尉迥的部將宇文威進犯,樊叔略擊退了他。

(“寇”、“擊走”,每錯譯、漏譯一處扣1分)

【文言文譯文】

樊叔略是陳留人。父親樊歡,出仕東魏做南兗州刺史、東陽侯。適逢高氏專權,樊歡密謀振興恢復朝廷綱常,被高氏殺害。樊叔略當時還是個孩子,就遭受了腐刑,發派到宮殿衙門做僕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氣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內心惶恐不安,於是就逃到關西(北周)。

周太祖一見就認爲他有才幹,招用他在身邊辦事。不久之後,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職,讓他襲父爵爲侯。大冢宰宇文護執政時,招用他爲中尉。叔略很有謀略,通曉熟悉當時的事務,宇文護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讓他同時督察朝廷內外政務。幾次升遷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護被誅殺後,齊王宇文憲用他做園苑監。那時齊王憲向來就有吞併關東的意圖,樊叔略藉着別的事多次進獻用兵之策,齊王認爲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隨周武帝討伐北齊,叔略率領精銳部隊,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因爲戰功被賜加上開府,進而封爲清鄉縣公,食邑一千四百戶。朝廷任命他爲汴州刺史,爲政號稱清明果決。周宣帝時,在洛陽營建東京,因爲叔略有巧思,被授予營構監,宮室規劃,都是他確定的。工程還未完成而宣帝就駕崩了。

尉迥叛亂時,高祖命令叔略鎮守大梁。尉迥的部將宇文威來進犯,樊叔略擊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將軍,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禪讓稱帝,叔略位次升遷爲上大將軍,提升爵位爲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早,爲官很有聲譽。鄴(北齊的都城)都民風不淳,號稱是最難教化的,朝廷因爲經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調任他爲相州刺史,他的政績是當時的第一。皇帝頒下詔書嘉獎他,賜給他綢緞三百匹,粟米五百石,並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稱讚說:“智無窮,清鄉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徵召做司農卿,官員們沒有不流淚的,一起立碑頌揚他的德政。從開始做司農,舉凡農業耕作,叔略另外進行整治規劃,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猶豫拖延、公卿不能決斷的事務,叔略總是爲他們評議處理。叔略雖然沒有學問,說話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後的獨列見解,暗裏與事理吻合。樊叔略很被皇帝親信,高熲、楊素也以禮相待。叔略個性很喜歡鋪排奢華,每次施齋供養,一定開方丈,準備水陸法會。

開皇十四年,跟隨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陽,皇帝命令他審查記錄罪犯的罪狀。他寫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來,行到獄門口,在馬上突然去世,時年五十九歲。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長時間,追贈他爲亳州刺史,諡號爲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