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彭端淑《爲學一首示子侄》閱讀練習及答案

本文已影響 3.6W人 

  爲學一首示子侄

清代:彭端淑

彭端淑《爲學一首示子侄》閱讀練習及答案

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爲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鉢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4.下列對劃線句子的劃分中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B.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C.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D.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5.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矣”作爲古代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與“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時,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嘆。

B.“魯”既可以指古國魯國;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師魯班;在現代漢語中多指山東省的簡稱。

C.在中國漢代、南北朝時南海稱爲漲海、沸海。清代以後逐漸習稱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聖地普陀山。

D.《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多位高官、學者編撰。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全部圖書,故稱“全書”。

6.下列有關原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一開頭便從難易問題下手,作者認爲天下之事的難易是相對的,“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學習也是如此,只要腳踏實地去學,沒有掌握不了的學問。

B.第一段完全以論述的筆墨出之,明白地擺出了自己對學問之道的看法。在說明了難易的辯證關係之後,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問題。

C.文章的第二段則通過一個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則寓言,進一步說明難易與成敗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有志者事竟成,貧者憑着一瓶一鉢和堅定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心願。

D.全文第二段用了對比的辦法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一開始便從天下事“難”與“易”的不同落筆,指出在學習中“難”與“易”是相對的,文中雖含有較多艱深的文詞,只是娓娓道來,但切合題旨。

7.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5分)

(2)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5分)

  答案:

4(根據此句話的'意思來劃分句子)5(魯班的姓氏不是魯,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6(文章始終運用了對比手法;同時文章沒有許多艱深的文詞,只是娓娓道來,如一篇師長對晚輩的勸勉之詞,語重心長)

7.(1)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麼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得分要點:“聖人之道”1分,“然則”1分,“豈”1分;語句通順,句意清晰2分)(2)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得分要點:“是故”1分,“恃”1分,句式“者也”1分,語句通順,句意清晰2分)

  作者成就:

彭端淑的主要成就在其文學方面,其詩歌和散體古文及文學批評理論在當時的影響都非常大。他與李調元、張問陶以文名鼎立蜀中,被譽爲清代“蜀中三才子”。彭端淑早年曾醉心制義(也稱制藝),其制義亦技壓蜀中,是繼韓琢庵、董新策後唯一能“發慮經旨”的制義大家。甫入京,即以制義名噪京師,深得蔡寅鬥、胡稚威、沈適芳等的推崇,謂爲“不世之才”,“鹹推重之”。但制義這種形式主義的創作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彭端淑在文學道路上的發展,直到50歲他才掙脫束縛,“詩學魏、文學左史”,文風爲之大變。特別是他辭官後,主動與人民接近,充分了解了廣大人民的貧困生活,更以無比憂憤的心情,力擎巨筆,寫出了一首首含蓄沉凝、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

彭端淑後期的作品,題材極爲廣泛,或憂國憂民,如“憂旱幾經旬,農夫心獨苦”(《七月十六日》);或憤世嫉俗,如“……深山夜月一聲啼,天地有春留不得。今古世事如蒼狗,王侯蟻螻同枯朽,……胡爲歲歲啼不住?似含孤憤爭自訴!”(《杜鵑行》);或撫時感事,如“骨肉難無故,同懷七剩三。”“何時重聚首,一解憂心憤”(《憶弟》)。

彭端淑與其弟彭肇洙、彭遵泗在當時都以文才知名,時稱“三彭”。其中以彭端淑最爲著名,影響也最大。其現存作品有《白鶴堂文集》四卷、《雪夜詩談》二卷、《粵西紀草》一卷、《曹植以下八家詩選》若干卷、《蜀名家詩抄》二卷以及《晚年詩稿》、《碑傳集》、《國朝文錄》、《小方壺齋輿地叢書》、《廣東通志》等。其中《白鶴堂文集》最爲有名,議論小品文《爲學一首示子侄》(簡稱《爲學》)即出於本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