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宋代詩詞

淺談行走在唐詩宋詞間

本文已影響 2.92W人 

嚮往古人,嚮往古詩詞中清靜自在的女子。初夏季節,遠處總會傳來時高時低的鳥鳴聲,在這熱風冷雨的無賴光陰中亂人心腸。三炷沉香已沓,瑤琴置於案几。女子青絲低挽,斜臥在榻,衣袂半拖。一手扶頭,一手隨意垂下,細看她“……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書卷半掩着,似睡非睡。堂前一株白蕊海棠,輕風起處,潮溼的香氣,微微一蕩,撲面而來。女子輕蹙眉頭“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眼前的好風貼水,好樹綴錦,堂前花香,更勾起女子的情思低吟。

淺談行走在唐詩宋詞間

感傷愁怨歷來是中國古詩詞的主調,從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到厚地高天、癡男怨女,無不有着美麗徹骨的感傷。“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均的《望江南》,是我比較喜愛的一首小詞,那種閨思難了,那種伊人盼歸,從一個“望”字,到“過盡千帆皆不是”,從希望到失望,末了,幽幽的生出的這一句“斜暉脈脈水悠悠”怎能不令人柔腸寸斷,百轉千回?

常常的,一杯清茶,手捧書卷,便會不知不覺地浸入古詩詞,似於古人同行。你看那秋涼之夜,月圓之時,她“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掩不住心中淡淡的遺憾。然而,一旦“雁字回時”,心中的人來了書信,便覺“月滿西樓”月圓人團圓了。當然,縱使短暫的團圓,終究“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閒愁,淡如輕煙;這情思,纏綿俳側,更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你再看她,”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隨性隨情的快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無奈輕嘆。李清照的詞,讀罷,總能令人回味無窮,彷彿已經感受到在那樣一個紅蓮、玉簟、蘭舟的秋夜,思念之人的無可奈何,情何以堪……

李清照之詞的婉約清麗,更多的表現在前期的哀傷清愁中,常令少女時期的我,無端的.感傷惆悵。比如這首有名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連疊七字,此傷,此悲,無人能及。更有那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每逢秋雨梧桐葉落時,便會想起。雖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卻也總愛念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古詩詞中對我影響深刻的感傷文人,另還有秦少游和李後主兩位。秦觀將詩詞中的那種無峯無由、無端無緒的感傷具體化也情景化了。《滿庭芳》中“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一個“抹微雲”,一個“連衰草”,令人拍案叫絕。這句“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有名家評論:“雖不識字,亦知是天生好言語”。而此詞的最後一句“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與李後主“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那種互相印證的感傷,讓人覺得感傷即是一種傾訴又是一種寄託。李後主丟失了江山,秦少游丟失了愛人,這種人間最根本的丟失使今生今生變成了他們的傷心之地,也就有了這種徹骨絕筆的描繪。而秦觀的“兩情若是長久,又豈在朝朝暮暮”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更是被後人傳唱詠頌至今。

記得那年張家界之行,置身於奇山秀石的仙境之地,人也愈發的豪情浪漫,詩情大發。金鞭溪水溫婉如玉,清冽透徹。讓我想起張志和《漁歌子》中的一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多想重溫夜遊山腳的時光“春山煙欲收,天淡稀星小”“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開懷的雙溪漂流,如在眼前。那時的心情,惟有蘇東坡詩詞的豪放才能比喻“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今想來,詞中“一蓑煙雨任平生”淡泊從容的生活態度,依舊包含我們所追求的人生哲學。有了“何妨吟嘯且徐行”的超越寵辱得失,才能坦然自若,纔會感到“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境界。此時,窗外的風,吹來一絲的清涼。今夜,星稀月淡,不知覺地在唐詩宋詞中倘佯了許久,在古文人的感傷情懷中噓唏慨嘆,竟沒覺得時間的流逝。真正是“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